电热丝光亮退火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6881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电热丝光亮退火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热丝光亮退火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热丝进行光亮退火时,由于加热炉加热设计不合理,造成加热效率较低,且加热过程的均匀性不好,影响电热丝的生产效率,且由于加热率功率较大,加热效率低也增加了生产时的电力耗费,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丝光亮退火机构,其有效提高了电热丝的加热效率,使加热过程更加均匀,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大大降低电力的耗费,节约了生产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热丝光亮退火机构,包括加热组件,设置在加热组件后端的冷却组件和向加热组件注入保护气体的充气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外箱层、隔热层、保温层、热反射层、加热件和导线管,所述外箱层、隔热层、保温层和热反射层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所述热反射层构成内部加热腔,所述加热件和导线管设置在加热腔内,所述导线管贯穿加热腔且延伸穿过冷却组件。

优选的,所述外箱层由金属材质制得。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由隔热棉制得。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由岩棉制得。

优选的,所述热反射层由金属反射膜制得。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和热反射层之间还设置有防火层,所述防火层由防火棉制得。

优选的,所述加热件包括电阻丝,所述电阻丝的设置方向与导线管的设置方向平行。

优选的,所述加热件还包括支撑架,所述电阻丝设置在支撑架上。

优选的,所述冷却组件为水池体。

优选的,所述充气组件设置在加热组件和冷却组件之间,所述充气组件通过导气管与导线管连通。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隔热层、保温层、热反射层的设置,有效解决了加热组件内热量散失的问题,在外部隔热层、保温层的保温作用下,热反射层将热量集中加热腔对导线管进行加热,保证加热过程的高效和均匀性,减少电力的耗费,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热丝光亮退火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引导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引导件的剖视图;

其中,30为加热组件、301为外箱层、302为隔热层、303为保温层、304为热反射层、305为防火层、306为电阻丝、307为支撑架、308为导线管、309为引导件、3091为第一端、3092为第二端、3093为螺纹、3094为倒角结构、31为冷却组件、32为充气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优实施例中一种电热丝光亮退火机构,包括加热组件30,设置在加热组件30后端的冷却组件31和向加热组件30注入保护气体的充气组件32。加热组件30包括外箱层301、隔热层302、保温层303、热反射层304、加热件和导线管308,外箱层301、隔热层302、保温层303和热反射层304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热反射层304构成内部加热腔,加热件和导线管308设置在加热腔内,导线管308贯穿加热腔且延伸穿过冷却组件31。本实用新型通过隔热层302、保温层303、热反射层304的设置,有效解决了加热组件内热量散失的问题,在外部隔热层302、保温层303的保温作用下,热反射层304将热量集中加热腔对导线管308进行加热,保证加热过程的高效和均匀性,减少电力的耗费,节约生产成本。在具体使用时,电热丝平行稳定穿行在导线管308内,充气组件32向导线管308内充入保护气体,电热丝在加热组件30内的导线管308内完成加热,在冷却组件31内的导线管308内完成退火处理。

具体的,外箱层301由金属材质制得,隔热层302由隔热棉制得,起到隔热保护的作用,防止烫伤工作人员;保温层303由岩棉制得,在加热腔外行程保温墙,减少热量的散失;热反射层304由金属反射膜制得,在加热腔内形成有效热反射,增强加热效果;保温层303和热反射层304之间还设置有防火层305,防火层305由防火棉制得,防止内部高温形成火源扩散,保证安全生产。

具体的,加热件包括电阻丝306,电阻丝306的设置方向与导线管308的设置方向平行。平行设置的电阻丝306可为导线管308提供更加直接的加热,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和加热的效率。

具体的,加热件还包括支撑架307,电阻丝306设置在支撑架307上。支撑架307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效果,保证电阻丝306的稳定性。

如图3、4所示,导线管308沿电热丝生产运行方向两端分别为进线端和出线端,进线端和出线端处分别设置有引导件309,引导件309为中空柱型结构,引导件309两端分别为第一端3091和第二端3092,进线端和出线端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引导件309外壁设有螺纹3093,引导件309分别螺接套设在进线端和出线端。引导件309可进一步缩小进线端和出线端处开口内径,从而减少保护气体的外泄,且两端更小的内径更便于控制电热丝的运行轨迹,避免其在导线管308内的摩擦。

具体的,导线管308位于冷却组件31处的外壁上设置有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可以为散热片,或设置在导线管308外壁上的凸起或凹陷,增加导线管308的表面积,从而使其冷却过程中热交换效率更高。可以理解的,导线管308位于加热组件30处的外壁上设置有热交换结构,热交换结构可以为片状结构,或设置在导线管308外壁上的其它形状的凸起或凹陷,增加导线管308的表面积,从而使其加热过程中热交换效率更高。

具体的,引导件309内部呈锥形结构,第一端3091的内径小于第二端3092的内径,第二端3092的内径小于导线管308的内径;引导件309在导线管308进线端处第一端3091更靠近导线管308出线端,便于电热丝的进入;引导件309在导线管308出线端处第二端3092更靠近导线管308进线端,便于电热丝的引出;第一端3091和第二端3092的内壁端部为倒角结构3094,倒角结构3094可有效较少电热丝和引导件309在端口处的摩擦,保证成品的质量。

具体的,冷却组件31为水池体。

具体的,为了防止高温对充气组件32的影响,充气组件32设置在加热组件30和冷却组件31之间,充气组件32通过导气管与导线管308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隔热层302、保温层303、热反射层304的设置,有效解决了加热组件内热量散失的问题,在外部隔热层302、保温层303的保温作用下,热反射层304将热量集中加热腔对导线管308进行加热,保证加热过程的高效和均匀性,减少电力的耗费,节约生产成本。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