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抛光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60426发布日期:2018-11-07 11:41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抛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管抛光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成型后的钢管需要进行抛光处理,现有抛光设备主要采用千叶轮或者自制的砂带轮高速旋转,并伴随钢管自身的旋转并前进进行抛光。

但本申请申请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抛光轮进行转动抛光作业,从而造成抛光钢管不稳定,对钢管表面抛光不均匀,稳定性较差,且抛光后的废屑四处飞溅,打磨效果不满意,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管抛光装置及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抛光轮进行转动抛光作业,从而造成抛光钢管不稳定,对钢管表面抛光不均匀,稳定性较差,且抛光后的废屑四处飞溅,打磨效果不满意,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增强钢管稳定性,抛光质量良好,有效处理废屑,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管抛光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为所述装置的主体,且所述工作台为铁质材料制成;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方两端;送料架,所述送料架一端与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收钢管,且所述送料架靠近所述工作台的一端的高度低于所述送料架远离所述工作台的一端;抛光单元,所述抛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且所述抛光单元与所述送料架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送料架还包括:外壳;第一送料槽条,所述第一送料槽条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一侧;第二送料槽条,所述第二送料槽条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一送料槽条与所述第二送料槽条相对设置,对所述钢管的两端进行限制。

优选的,所述送料架还包括:第一凹槽固定板,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设置在所述送料架底部一侧,且底部具有一凹槽;第二凹槽固定板,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设置在所述送料架底部另一侧,且底部具有一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相对设置;底板,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具有凹槽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具有凹槽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送料架还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的凹槽内,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的凹槽内,通过所述旋转轴将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进行轴接。

优选的,所述送料架还包括:n个弹簧,所述n个弹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另一端与所述底板的底面连接,且所述n个弹簧沿所述底板设置方向排成一排,对所述底板进行支撑,其中,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优选的,所述移动单元还包括:第一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方的一侧;第二移动杆,所述第二移动杆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方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一移动杆与所述第二移动杆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移动杆还包括: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靠近所述第二移动杆的一端连接;第一移动装置,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套至在所述第一伸缩杆远离所述第二移动杆一端的外围;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装置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动力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移动杆还包括: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杆靠近所述第二移动杆的一端连接;第二移动装置,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套至在所述第二伸缩杆远离所述第二移动杆一端的外围;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动力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杆还包括:第一伸缩头,所述第一伸缩头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杆远离所述第一移动装置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头还包括:若干个第一顶起头,所述第一顶起头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头远离所述第一伸缩杆一端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伸缩杆还包括:第二伸缩头,所述第二伸缩头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杆远离所述第二移动装置一端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伸缩头还包括:若干个第二顶起头,所述第二顶起头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头远离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工作台还包括: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一侧,且与所述滑动单元连接。

优选的,所述抛光单元还包括: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表面与所述送料架相对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滑轨的设置方向相垂直。

优选的,所述抛光单元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滑轨可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抛光单元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优选的,所述抛光单元还包括:安全罩,所述安全罩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抛光单元还包括:砂轮,所述砂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与所述安全罩内部轴接,且与所述电机动力连接。

优选的,所述工作台还包括: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抛光单元下方,且所述出料口的高度沿出料方向逐渐降低。

优选的,所述工作台还包括:第一出料槽条,所述第一出料槽条设置在所述出料口的一侧;第二出料槽条,所述第二出料槽条设置在所述出料口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出料槽条与所述第二出料槽条相对设置,对所述钢管的两侧进行限制。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管抛光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20所述的钢管抛光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将钢管从送料架送入钢管抛光装置,所述钢管通过所述送料架落入移动单元;移动单元通过第一顶起头和第二顶起头将所述钢管进行固定,并从送料架移动至抛光单元;启动所述抛光单元,对所述钢管进行抛光;抛光结束后,所述移动单元缩回所述第一顶起头和第二顶起头,所述钢管掉入出料口,从所述出料口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管抛光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为所述装置的主体,且所述工作台为铁质材料制成;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方两端;送料架,所述送料架一端与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收钢管,且所述送料架靠近所述工作台的一端的高度低于所述送料架远离所述工作台的一端;抛光单元,所述抛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且所述抛光单元与所述送料架相对设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抛光轮进行转动抛光作业,从而造成抛光钢管不稳定,对钢管表面抛光不均匀,稳定性较差,且抛光后的废屑四处飞溅,打磨效果不满意,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增强钢管稳定性,抛光质量良好,有效处理废屑,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效果。

2、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伸缩头还包括:若干个第一顶起头,所述第一顶起头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头远离所述第一伸缩杆一端的内部;所述第二伸缩头还包括:若干个第二顶起头,所述第二顶起头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头远离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顶起头和所述第二顶起头顶起钢管内壁来固定钢管,在抛光处理后,通过所述第一顶起头和所述第二顶起头分别缩回至所述第一伸缩头和所述第二伸缩头内,松开所述钢管,便于所述钢管从所述出料口输出,从而达到了增强钢管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3、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所述抛光单元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砂轮,所述砂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与所述安全罩内部轴接,且与所述电机动力连接。所述移动单元将钢管送至所述抛光单元后,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砂轮转动,且在所述第二滑轨上运动,进而达到了对钢管进行抛光处理,保证抛光质量良好的技术效果。

4、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所述抛光单元还包括:安全罩,所述安全罩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安全罩前端具有一呈矩形的腔体,从而达到了防止高速抛光钢管时产生的废屑四处飞溅的技术效果。

5、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抛光单元下方,且所述出料口的高度沿出料方向逐渐降低,进而达到了将抛光处理后的钢管输出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钢管抛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钢管抛光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图2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图2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图3中c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送料架1,移动单元2,抛光单元3,钢管4,工作台5,外壳11,第一送料槽条12,第一凹槽固定板13,旋转轴131,底板14,n个弹簧15,第一伸缩头21,第一顶起头211,第一伸缩杆22,第一移动装置23,第一气缸24,砂轮30,安全罩31,底座32,电机33,第一滑轨51,第二滑轨52,第一出料槽条53。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管抛光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抛光轮进行转动抛光作业,从而造成抛光钢管不稳定,对钢管表面抛光不均匀,稳定性较差,且抛光后的废屑四处飞溅,打磨效果不满意,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增强钢管稳定性,抛光质量良好,有效处理废屑,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总体结构如下: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为所述装置的主体,且所述工作台为铁质材料制成;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方两端;送料架,所述送料架一端与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收钢管,且所述送料架靠近所述工作台的一端的高度低于所述送料架远离所述工作台的一端;抛光单元,所述抛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且所述抛光单元与所述送料架相对设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抛光轮进行转动抛光作业,从而造成抛光钢管不稳定,对钢管表面抛光不均匀,稳定性较差,且抛光后的废屑四处飞溅,打磨效果不满意,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增强钢管稳定性,抛光质量良好,有效处理废屑,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效果。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管抛光装置,请参考图1至图5,所述装置包括:

工作台5,所述工作台5为所述装置的主体,且所述工作台5为铁质材料制成;

具体而言,所述工作台5为所述装置的主体,且所述工作台5为铁质材料制成,在所述工作台5的上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移动单元2,后面设有所述送料架1,前面设有所述抛光单元3,所述工作台5对所述装置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

送料架1,所述送料架1一端与所述工作台5上表面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收钢管4,且所述送料架1靠近所述工作台5的一端的高度低于所述送料架1远离所述工作台5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送料架1还包括:外壳11;第一送料槽条12,所述第一送料槽条12设置在所述外壳11的一侧;第二送料槽条,所述第二送料槽条设置在所述外壳11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一送料槽条12与所述第二送料槽条相对设置,对所述钢管4的两端进行限制。

进一步的,所述送料架1还包括:第一凹槽固定板13,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13设置在所述送料架1底部一侧,且底部具有一凹槽;第二凹槽固定板,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设置在所述送料架1底部另一侧,且底部具有一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13与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相对设置;底板14,所述底板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13具有凹槽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具有凹槽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送料架1还包括:旋转轴131,所述旋转轴13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13的凹槽内,所述旋转轴131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的凹槽内,通过所述旋转轴131将所述底板14与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13和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进行轴接;n个弹簧15,所述n个弹簧15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另一端与所述底板14的底面连接,且所述n个弹簧15沿所述底板14设置方向排成一排,对所述底板14进行支撑,其中,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具体而言,所述送料架1一端与所述工作台5上表面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收钢管4,且所述送料架1靠近所述工作台5的一端的高度低于所述送料架1远离所述工作台5的一端,即所述送料架1与所述工作台5具有一角度,用来接收待抛光钢管4。其中,所述送料架1包括:外壳11,所述外壳11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的后上方,所述外壳11呈向左下倾斜,倾斜口下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送料槽条12和所述第二送料槽条,即所述第一送料槽条12设置在所述外壳11的一侧,所述第二送料槽条设置在所述外壳11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一送料槽条12与所述第二送料槽条为矩形长条状,且相对设置,对所述钢管4的两端进行限制,可将所述钢管4稳定地送入。在所述外壳11底部两边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13和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即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13设置在所述送料架1底部一侧,且底部具有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设置在所述送料架1底部另一侧,且底部具有一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13与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相对设置,底板14,所述底板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13具有凹槽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具有凹槽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轴13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13的凹槽内,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的凹槽内,通过所述旋转轴131将所述底板14与所述第一凹槽固定板13和所述第二凹槽固定板进行轴接,所述n个弹簧15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另一端与所述底板14的底面连接,即在所述底板14的底部与所述工作台5之间设置有所述n个弹簧15,且所述n个弹簧15沿所述底板14设置方向排成一排,对所述底板14进行支撑,其中,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钢管4通过所述外壳11进入至所述底板14上。

移动单元2,所述移动单元2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方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单元2还包括:第一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方的一侧;第二移动杆,所述第二移动杆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方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一移动杆与所述第二移动杆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移动杆还包括:第一伸缩杆22,所述第一伸缩杆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靠近所述第二移动杆的一端连接;第一移动装置23,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3套至在所述第一伸缩杆22远离所述第二移动杆一端的外围;第一气缸24,所述第一气缸24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3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一伸缩杆22的另一端动力连接;第一伸缩头21,所述第一伸缩头21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杆22远离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3的一端;若干个第一顶起头211,所述第一顶起头211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头21远离所述第一伸缩杆22一端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移动杆还包括: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杆靠近所述第二移动杆的一端连接;第二移动装置,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套至在所述第二伸缩杆远离所述第二移动杆一端的外围;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动力连接;第二伸缩头,所述第二伸缩头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杆远离所述第二移动装置一端的内部;若干个第二顶起头,所述第二顶起头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头远离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台5还包括:第一滑轨51,所述第一滑轨51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表面的一侧,且与所述滑动单元连接。

具体而言,所述移动单元2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的上方两端,在所述移动单元2的作用下,钢管4能够缓缓前进。其中,所述移动单元2包括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方的一侧,所述第二移动杆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方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一移动杆与所述第二移动杆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移动杆包括:第一伸缩杆22,所述第一伸缩杆22设置在所述移动单元2的前端,在所述第一伸缩杆22上设置有所述第一伸缩头21,所述第一伸缩头21呈圆柱形,在所述第一伸缩头21内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第一顶起头211,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3套至在所述第一伸缩杆22的外围,即所述第一伸缩杆22设置在所述移动装置内,在所述第一滑轨51的底部设置有所述第一滑轨51,在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3的后端设置有所述第一气缸24,所述第一气缸24与所述第一伸缩杆22动力连接,所述第一气缸24通过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3可在所述第一滑轨51上移动,所述第一气缸24可以带动所述第一伸缩杆22伸缩进钢管4内,且带动所述第一伸缩头21旋转,所述第一伸缩头21内的若干个所述第一顶起头211伸出可顶起钢管4内壁,既能稳定钢管4又能带动钢管4进行移动,实用性强。所述第二移动杆对称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二移动杆包括的所述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头、若干个所述第二顶起头、所述第二移动装置、所述第二气缸均对称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的另一侧,其连接关系与所述第一移动杆内部元件的连接关系相同,在此就不再赘述。

抛光单元3,所述抛光单元3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且所述抛光单元3与所述送料架1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抛光单元3还包括:第二滑轨52,所述第二滑轨52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表面与所述送料架1相对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滑轨51的设置方向相垂直;底座32,所述底座32与所述第二滑轨52可滑动连接;电机33,所述电机33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32上;安全罩31,所述安全罩31与所述底座32固定连接;砂轮30,所述砂轮30设置在所述底座32上,与所述安全罩31内部轴接,且与所述电机33动力连接。

具体而言,所述抛光单元3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且所述抛光单元3与所述送料架1相对设置,即所述抛光单元3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的前部上方,用来对钢管4进行抛光处理。其中,所述抛光单元3包括:第二滑轨52,所述第二滑轨52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5上表面与所述送料架1相对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滑轨51的设置方向相垂直,所述底座32设置在所述抛光单元3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滑轨52可滑动连接,在所述底座32上固定设置有所述电机33,所述安全罩31与所述底座32固定连接,所述安全罩31为半圆形,所述砂轮30设置在所述底座32上,与所述安全罩31内部轴接,且与所述电机33动力连接。通过所述移动单元2将钢管4送至所述抛光单元3后,所述电机33带动所述砂轮30转动,且在所述第二滑轨52上运动,对钢管4进行抛光处理,所述安全罩31前端呈矩形的腔体用来防止高速抛光钢管4时产生的废屑四处飞溅。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台5还包括: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抛光单元3下方,且所述出料口的高度沿出料方向逐渐降低。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台5还包括:第一出料槽条53,所述第一出料槽条53设置在所述出料口的一侧;第二出料槽条,所述第二出料槽条设置在所述出料口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出料槽条53与所述第二出料槽条相对设置,对所述钢管4的两侧进行限制。

具体而言,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抛光单元3下方,且所述出料口的高度沿出料方向逐渐降低,、所述出料口用来将抛光处理后的钢管4输出。在所述出料口的两边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出料槽条53和所述第二出料槽条,其中,所述第一出料槽条53设置在所述出料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出料槽条设置在所述出料口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出料槽条53与所述第二出料槽条呈向下倾斜状态,且相对设置,对所述钢管4的两侧进行限制,防止所述钢管4脱出所述出料口。所述钢管4抛光处理后,通过所述第一顶起头211和所述第二顶起头分别缩回至所述第一伸缩头21和所述第二伸缩头内,同时所述第一伸缩杆22和所述第二伸缩杆缩回至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3和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内,从而钢管4落至所述出料口,在所述第一出料槽条53和所述第二出料槽条之间输出,即可完成抛光工序。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管抛光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20所述的钢管抛光装置,请参考图1至图5,所述方法包括:

将钢管4从送料架1送入钢管抛光装置,所述钢管4通过所述送料架1落入移动单元2;

移动单元2通过第一顶起头211和第二顶起头将所述钢管4进行固定,并从送料架1移动至抛光单元3;

启动所述抛光单元3,对所述钢管4进行抛光;

抛光结束后,所述移动单元2缩回所述第一顶起头211和第二顶起头,所述钢管4掉入出料口,从所述出料口输出。

具体而言,在钢管4需要进行抛光处理时,首先将钢管4放入所述送料架1内,在所述第一送料槽条12和所述第二送料槽条的作用下,所述钢管4被稳定地送入至所述移动单元2,所述移动单元2通过所述第一顶起头211和所述第二顶起头将所述钢管4进行固定,并从所述送料架1移动至所述抛光单元3,启动所述电机33,所述电机33带动所述砂轮30转动,且在所述第二滑轨52上运动,对钢管4进行抛光处理,所述安全罩31前端呈矩形的腔体用来防止高速抛光钢管4时产生的废屑四处飞溅。抛光结束后,通过所述第一顶起头211和所述第二顶起头分别缩回至所述第一伸缩头21和所述第二伸缩头内,同时所述第一伸缩杆22和所述第二伸缩杆缩回至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3和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内,从而钢管4落至所述出料口,在所述第一出料槽条53和所述第二出料槽条之间输出,即可完成抛光工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管抛光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为所述装置的主体,且所述工作台为铁质材料制成;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方两端;送料架,所述送料架一端与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收钢管,且所述送料架靠近所述工作台的一端的高度低于所述送料架远离所述工作台的一端;抛光单元,所述抛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且所述抛光单元与所述送料架相对设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抛光轮进行转动抛光作业,从而造成抛光钢管不稳定,对钢管表面抛光不均匀,稳定性较差,且抛光后的废屑四处飞溅,打磨效果不满意,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增强钢管稳定性,抛光质量良好,有效处理废屑,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效果。

2、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伸缩头还包括:若干个第一顶起头,所述第一顶起头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头远离所述第一伸缩杆一端的内部;所述第二伸缩头还包括:若干个第二顶起头,所述第二顶起头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头远离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顶起头和所述第二顶起头顶起钢管内壁来固定钢管,在抛光处理后,通过所述第一顶起头和所述第二顶起头分别缩回至所述第一伸缩头和所述第二伸缩头内,松开所述钢管,便于所述钢管从所述出料口输出,从而达到了增强钢管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3、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所述抛光单元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砂轮,所述砂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与所述安全罩内部轴接,且与所述电机动力连接。所述移动单元将钢管送至所述抛光单元后,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砂轮转动,且在所述第二滑轨上运动,进而达到了对钢管进行抛光处理,保证抛光质量良好的技术效果。

4、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所述抛光单元还包括:安全罩,所述安全罩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安全罩前端具有一呈矩形的腔体,从而达到了防止高速抛光钢管时产生的废屑四处飞溅的技术效果。

5、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抛光单元下方,且所述出料口的高度沿出料方向逐渐降低,进而达到了将抛光处理后的钢管输出的技术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