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管材抛光防锈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8777发布日期:2019-02-26 17:53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航空管材抛光防锈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抛光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航空管材抛光防锈设备。



背景技术:

抛光设备是一种对材料结构外形进行机械式研磨、抛光及打蜡的机械,抛光设备可达到去除漆面污染、氧化层、浅痕的目的,抛光设备主要分为圆管抛光机、圆盘抛光机、数控抛光机和模具抛光机等,圆管抛光机分为多级圆管抛光机和单级圆管抛光机,多级圆管抛光机是采用无心磨原理,由抛磨和送进两大机构组成,通过调节磨头进给量,可对工件进行大余量磨削和精细磨抛,通过调节导向轮间距,可对不同规格的工件进行加工,可以根据工件不同材质及抛光要求灵活选用砂布叶轮、麻轮、布轮和尼龙轮等多种抛光工具对工件进行抛磨,单级圆管抛光机采用单向调节导向轮的方法,并调节工件托板的高度来调节工件的进给量,这里主要针对单级圆管抛光机的加工进行防锈工艺的设备。

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的使用逐渐增加了大批量的生产,特别是管材的生产,管材也广泛使用于航空,冶金、建筑和水利等多方面,为了增加管材的使用寿命,需要对管材进行防锈处理,特别的航空管材的防锈工艺特别重要,现有的航空管材的抛光设备大多是只对管材进行机械加工,不具有防锈设备,需要进行下一地方进行防锈工艺的加工,劳动强度大,工艺复杂,不便于防锈工艺的操作,现有一种基于防锈工艺的航空抛光设备及其防锈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航空管材抛光防锈设备,它具有工艺简单,便于操作和具有防锈功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航空管材抛光设备具有工艺复杂,不便于操作和不具有防锈功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航空管材抛光防锈设备,包括操作箱,所述操作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柜箱,所述电柜箱的左侧面安装有指示按钮,所述操作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一支撑脚,每个所述第一支撑脚远离操作箱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滑板,所述操作箱的顶部安装有推送机构,所述推送机构的上表面安装有导向机构,所述操作箱的上表面安装有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位于电柜箱的右侧,且动力机构与推送机构相互平行,所述操作箱的右侧安装有涂油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涂油机构包括回收箱、第二支撑脚、第二防滑板、喷油箱、储油箱、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一转动轴、第一电机、第一卡接板、第一卡槽、第一滑槽、第一滑块、电动推杆、支撑板、第三轴承、轴杆、第二卡接板、第二卡槽、分流管、喷头、循环泵、出油管、进油管、箱盖、卡扣、第一固定块、观察窗、排油孔和卡接块,所述回收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二支撑脚,四个所述第二支撑脚远离回收箱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滑板,所述回收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喷油箱,所述喷油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储油箱,所述喷油箱的左侧面通过第一合页固定铰接有箱盖,所述箱盖的左侧面固定镶嵌有第一轴承,所述喷油箱的右侧面固定镶嵌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部设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靠近喷油箱的一端贯穿第二轴承并延伸至喷油箱的右侧,且第一转动轴的外表面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延伸至喷油箱右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远离第一电机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接板,所述第一卡接板的左侧面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喷油箱的内顶壁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卡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槽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位于远离第一滑块的一端,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端与第一滑块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左侧面固定镶嵌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有轴杆,所述轴杆靠近第三轴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接板,所述第二卡接板的左侧面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轴杆远离第二卡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卡槽相适配的卡接块,所述储油箱的内底壁固定连通有若干个分流管,每个所述分流管远离储油箱的一端均依次贯穿储油箱和喷油箱并延伸至喷油箱的内部,每个所述分流管延伸至喷油箱内部的一端均固定连通有喷头,所述回收箱的背部固定连接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出油管,所述出油管远离循环泵的一端与储油箱的背部固定连通,所述循环泵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远离循环泵的一端与回收箱的背部固定连通,所述喷油箱的内底壁开设有若干个排油孔,所述排油孔远离喷油箱的一端与回收箱的上表面固定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箱盖远离第一合页的一侧面通过第二合页固定连接有卡扣,所述喷油箱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与卡扣相适配的第一固定块,所述喷油箱的正面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位于第一固定块的右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扣与第一固定块可以使箱盖与喷油箱固定连接,可以方便操作者将箱盖打开并方便将工件取出,通过观察窗便于操作者观察工件在喷油箱内部涂油的状况。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转动轴、第一皮带轮、第一传动带、第二皮带轮、第三转动轴、第二固定块、套管、抛光轮、出尘管和防尘机罩,所述操作箱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远离第二电机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操作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部设有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靠近电柜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的外表面均卡接有第一传动带,所述第一传动带远离第一皮带轮的一端贯穿操作箱并延伸至操作箱的外部,所述第三转动轴远离第二皮带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抛光轮,所述抛光轮的外侧面套接有防尘机罩,所述防尘机罩的正面固定连通有出尘管,所述防尘机罩的底部与操作箱的顶部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电机使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转动进而使抛光轮转动对工件的外表面进行抛光加工,实现工件的抛光加工。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第三电机、第四转动轴、第三皮带轮、第三固定块、第五转动轴、第四皮带轮、第二传动带、第一斜齿轮、第六转动轴、第二斜齿轮、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和导向轮,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四转动轴,所述第四转动轴远离第三电机的一端贯穿第一保护罩并延伸至第一保护罩的内部,所述第四转动轴延伸至第一保护罩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皮带轮,所述第三电机的右侧设有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三固定块的背部活动连接有第五转动轴,所述第三固定块的右侧面活动连接有第六转动轴,所述第五转动轴远离第三固定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皮带轮,所述第三皮带轮和第四皮带轮的外表面均卡接有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三皮带轮位于第四皮带轮的右侧,且第三皮带轮和第四皮带轮均位于第一保护罩的内部,所述第五转动轴远离第四皮带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所述第六转动轴靠近第三固定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与第二斜齿轮相啮合,所述第六转动轴远离第三固定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位于第二保护罩的右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三电机带动第一斜齿轮转动进而使第二斜齿轮带动导向轮转动,实现工件在导向轮方向上进行移动,通过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啮合能够将第四转动轴的转动转化为第六转动轴的转动,进而使导向轮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推送机构包括放置块、第二滑槽、第一螺纹杆、转动把手、固定杆、固定板、第二螺纹杆、第一螺母、第二螺母、托板、通孔、工件、第二滑块和槽体,所述操作箱的上表面设有放置块,所述放置块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卡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内部与操作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放置块的外侧面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位于第二滑块的上方,所述第一螺纹杆远离放置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把手,所述放置块的背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板,每个所述固定板的外侧面均开设有槽体,每个所述槽体的内部均设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转动把手的一端贯穿槽体并延伸至固定板的外部,所述第二螺纹杆延伸至固定板外部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二螺纹杆靠近第一螺母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分别分布在固定板的两侧面,所述第二螺纹杆远离第二螺母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托板,所述托板相对称的外侧面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通孔,所述托板的上表面放置有工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使放置块沿抛光轮方向移动,通过第二螺纹杆、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使托板带动工件进行上下移动,实现工件的调节,调节工件相对于导向轮和抛光轮的位置关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卡槽的内侧面与工件的外表面相适配,所述第二卡槽与卡接块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一轴承所在中心线与第二轴承所在中心线相互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卡槽、卡接块、第一轴承以及工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保证工件通过卡接块与第一转动轴固定连接,保证工件在喷油箱的内部平稳的转动,实现工件外表面喷油防锈的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抛光轮与导向轮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分别位于通孔的内部,且抛光轮与导向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抛光轮和导向轮相互靠近的一侧面与工件的外表面相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通孔的两侧设置抛光轮和导向轮的位置,使工件稳定的移动,保证工件稳定的进行抛光工艺的加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齿轮所在中心线与第二斜齿轮所在中心线相互垂直,且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均位于第二保护罩的内部,所述第一保护罩和第二保护罩的底部均与放置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之间啮合连接将第四转动轴的转动转化为第六转动轴的转动,保证导向轮的正常运转,对导向轮的速度进行减速调节。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基于防锈工艺的航空管材抛光设备及其防锈方法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回收箱能够为循环泵提供一定的防锈油,能够起到收集防锈油循环使用的功能,通过第一电机能够带动第一转动轴和工件在喷油箱的内部进行转动,便于喷头对工件进行涂油,通过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能够利用轴杆将工件与第一转动轴固定连接在一起,便于工件涂油防锈,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三轴承能够有效避免第一转动轴转动时造成卡顿的现象,可以避免箱盖影响第一转动轴的转动,通过观察窗能够方便操作者观察,便于用户拆卸箱盖,取放工件。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电机的转动带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的转动进而带动第三转动轴转动使抛光轮转动对工件实现抛光处理,通过套管能够有效的保护第三转动轴,可以有效保护操作者的人身安全,通过防尘机罩和出尘管,当抛光轮转动时可以将废屑收集到防尘机罩的内部并由出尘管排出防尘机罩的内部,便于用户清理和使用。

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三电机的转动带动第四转动轴转动,第四转动轴转动时通过第二转动带带动第四皮带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五转动轴转动,实现第三电机的减速分级,方便用户调节,通过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使第五转动轴的转动带动第六转动轴的转动,进而实现导向轮的转动,实现导向轮速度的分级调节,便于调节工件移动的速度。

4、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使操作者转动第一螺纹杆调节放置块的位置,更加方便快捷的调节放置块,进而调节工件相对与导向轮和抛光轮的位置,调节工件的进给量,通过第一螺母、第二螺母和第二螺纹杆可以将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螺纹连接在固定板的两侧,方便操作者调节托板的高度,便于调节工件的位置,通过通孔使抛光轮和导向轮更加稳定的转动,固定抛光轮和导向轮,便于工件抛光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操作箱俯视图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力机构正视图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向机构俯视图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推送机构的背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涂油机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涂油机构正视图的剖视图。

图中:1-操作箱,2-推送机构,201-放置块,202-第二滑槽,203-第一螺纹杆,204-转动把手,205-固定杆,206-固定板,207-第二螺纹杆,208-第一螺母,209-第二螺母,210-托板,211-通孔,212-工件,213-第二滑块,214-槽体,3-导向机构,301-第三电机,302-第四转动轴,303-第三皮带轮,304-第三固定块,305-第五转动轴,306-第四皮带轮,307-第二传动带,308-第一斜齿轮,309-第六转动轴,310-第二斜齿轮,311-第一保护罩,312第二保护罩,313-导向轮,4-动力机构,401-第二电机,402-第二转动轴,403-第一皮带轮,404-第一传动带,405-第二皮带轮,406-第三转动轴,407-第二固定块,408-套管,409-抛光轮,410-出尘管,411-防尘机罩,5-涂油机构,501-回收箱,502-第二支撑脚,503-第二防滑板,504-喷油箱,505-储油箱,506-第一轴承,507-第二轴承,508-第一转动轴,509-第一电机,510-第一卡接板,511-第一卡槽,512-第一滑槽,513-第一滑块,514-电动推杆,515-支撑板,516-第三轴承,517-轴杆,518-第二卡接板,519-第二卡槽,520-分流管,521-喷头,522-循环泵,523-出油管,524-进油管,525-箱盖,526-卡扣,527-第一固定块,528-观察窗,529-排油孔,530-卡接块,6-电柜箱,7-指示按钮,8-第一支撑脚,9-第一防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航空管材抛光防锈设备,包括操作箱1,操作箱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柜箱6,电柜箱6的左侧面安装有指示按钮7,操作箱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一支撑脚8,每个第一支撑脚8远离操作箱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滑板9,操作箱1的顶部安装有推送机构2,推送机构2的上表面安装有导向机构3,操作箱1的上表面安装有动力机构4,动力机构4位于电柜箱6的右侧,且动力机构4与推送机构2相互平行,操作箱1的右侧安装有涂油机构5。

涂油机构5包括回收箱501、第二支撑脚502、第二防滑板503、喷油箱504、储油箱505、第一轴承506、第二轴承507、第一转动轴508、第一电机509、第一卡接板510、第一卡槽511、第一滑槽512、第一滑块513、电动推杆514、支撑板515、第三轴承516、轴杆517、第二卡接板518、第二卡槽519、分流管520、喷头521、循环泵522、出油管523、进油管524、箱盖525、卡扣526、第一固定块527、观察窗528、排油孔529和卡接块530,回收箱5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二支撑脚502,四个第二支撑脚502远离回收箱50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滑板503,回收箱5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喷油箱504,喷油箱50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储油箱505,喷油箱504的左侧面通过第一合页固定铰接有箱盖525,箱盖525的左侧面固定镶嵌有第一轴承506,喷油箱504的右侧面固定镶嵌有第二轴承507,第二轴承507的内部设有第一转动轴508,第一转动轴508靠近喷油箱504的一端贯穿第二轴承507并延伸至喷油箱504的右侧,且第一转动轴508的外表面与第二轴承507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轴508延伸至喷油箱504右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509,第一转动轴508远离第一电机50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接板510,第一卡接板510的左侧面开设有第一卡槽511,喷油箱504的内顶壁开设有第一滑槽512,第一滑槽512的内部卡接有第一滑块513,第一滑槽51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514,电动推杆514位于远离第一滑块513的一端,电动推杆514的伸缩端与第一滑块513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一滑块5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515,支撑板515的左侧面固定镶嵌有第三轴承516,第三轴承516的内圈固定连接有轴杆517,轴杆517靠近第三轴承51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接板518,第二卡接板518的左侧面开设有第二卡槽519,轴杆517远离第二卡接板51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卡槽511相适配的卡接块530,储油箱505的内底壁固定连通有若干个分流管520,每个分流管520远离储油箱505的一端均依次贯穿储油箱505和喷油箱504并延伸至喷油箱504的内部,每个分流管520延伸至喷油箱504内部的一端均固定连通有喷头521,回收箱501的背部固定连接有循环泵522,循环泵522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出油管523,出油管523远离循环泵522的一端与储油箱505的背部固定连通,循环泵522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进油管524,进油管524远离循环泵522的一端与回收箱501的背部固定连通,喷油箱504的内底壁开设有若干个排油孔529,排油孔529远离喷油箱504的一端与回收箱501的上表面固定连通。

进一步的,箱盖525远离第一合页的一侧面通过第二合页固定连接有卡扣526,喷油箱504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与卡扣526相适配的第一固定块527,喷油箱504的正面设有观察窗528,观察窗528位于第一固定块527的右侧,通过卡扣526与第一固定块527可以使箱盖525与喷油箱504固定连接,可以方便操作者将箱盖525打开并方便将工件212取出,通过观察窗528便于操作者观察工件212在喷油箱504内部涂油的状况。

进一步的,动力机构4包括第二电机401、第二转动轴402、第一皮带轮403、第一传动带404、第二皮带轮405、第三转动轴406、第二固定块407、套管408、抛光轮409、出尘管410和防尘机罩411,操作箱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401,第二电机4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轴402,第二转动轴402远离第二电机4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403,操作箱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407,第二固定块40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管408,套管408的内部设有第三转动轴406,第三转动轴406靠近电柜箱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405,第一皮带轮403和第二皮带轮405的外表面均卡接有第一传动带404,第一传动带404远离第一皮带轮403的一端贯穿操作箱1并延伸至操作箱1的外部,第三转动轴406远离第二皮带轮40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抛光轮409,抛光轮409的外侧面套接有防尘机罩411,防尘机罩411的正面固定连通有出尘管410,防尘机罩411的底部与操作箱1的顶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二电机401使第一皮带轮403和第二皮带轮405转动进而使抛光轮409转动对工件212的外表面进行抛光加工,实现工件212的抛光加工。

进一步的,导向机构3包括第三电机301、第四转动轴302、第三皮带轮303、第三固定块304、第五转动轴305、第四皮带轮306、第二传动带307、第一斜齿轮308、第六转动轴309、第二斜齿轮310、第一保护罩311、第二保护罩312和导向轮313,第三电机3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四转动轴302,第四转动轴302远离第三电机301的一端贯穿第一保护罩311并延伸至第一保护罩311的内部,第四转动轴302延伸至第一保护罩311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皮带轮303,第三电机301的右侧设有第三固定块304,第三固定块304的背部活动连接有第五转动轴305,第三固定块304的右侧面活动连接有第六转动轴309,第五转动轴305远离第三固定块3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皮带轮306,第三皮带轮303和第四皮带轮306的外表面均卡接有第二传动带307,第三皮带轮303位于第四皮带轮306的右侧,且第三皮带轮303和第四皮带轮306均位于第一保护罩311的内部,第五转动轴305远离第四皮带轮30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308,第六转动轴309靠近第三固定块3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310,第一斜齿轮308与第二斜齿轮310相啮合,第六转动轴309远离第三固定块3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向轮313,导向轮313位于第二保护罩312的右侧,使第三电机301带动第一斜齿轮308转动进而使第二斜齿轮310带动导向轮313转动,实现工件212在导向轮313方向上进行移动,通过第一斜齿轮308和第二斜齿轮310啮合能够将第四转动轴302的转动转化为第六转动轴309的转动,进而使导向轮313转动。

进一步的,推送机构2包括放置块201、第二滑槽202、第一螺纹杆203、转动把手204、固定杆205、固定板206、第二螺纹杆207、第一螺母208、第二螺母209、托板210、通孔211、工件212、第二滑块213和槽体214,操作箱1的上表面设有放置块201,放置块201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滑槽202,第二滑槽202的内部卡接有第二滑块213,第二滑块213的内部与操作箱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放置块201的外侧面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203,第一螺纹杆203位于第二滑块213的上方,第一螺纹杆203远离放置块2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把手204,放置块201的背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05,固定杆20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板206,每个固定板206的外侧面均开设有槽体214,每个槽体214的内部均设有第二螺纹杆207,第二螺纹杆207转动把手204的一端贯穿槽体214并延伸至固定板206的外部,第二螺纹杆207延伸至固定板206外部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208,第二螺纹杆207靠近第一螺母208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209,第一螺母208和第二螺母209分别分布在固定板206的两侧面,第二螺纹杆207远离第二螺母20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托板210,托板210相对称的外侧面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通孔211,托板210的上表面放置有工件212,通过第二滑槽202和第二滑块213使放置块201沿抛光轮409方向移动,通过第二螺纹杆207、第一螺母208和第二螺母209使托板210带动工件212进行上下移动,实现工件212的调节,调节工件212相对于导向轮313和抛光轮409的位置关系。

进一步的,第二卡槽519的内侧面与工件212的外表面相适配,第二卡槽519与卡接块530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一轴承506所在中心线与第二轴承507所在中心线相互重合,通过设置第二卡槽519、卡接块530、第一轴承506以及工件21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保证工件212通过卡接块530与第一转动轴508固定连接,保证工件212在喷油箱504的内部平稳的转动,实现工件212外表面喷油防锈的功能。

进一步的,抛光轮409与导向轮313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分别位于通孔211的内部,且抛光轮409与导向轮313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抛光轮409和导向轮313相互靠近的一侧面与工件212的外表面相接触,通过在通孔211的两侧设置抛光轮409和导向轮313的位置,使工件212稳定的移动,保证工件212稳定的进行抛光工艺的加工。

进一步的,第一斜齿轮308所在中心线与第二斜齿轮310所在中心线相互垂直,且第一斜齿轮308和第二斜齿轮310均位于第二保护罩312的内部,第一保护罩311和第二保护罩312的底部均与放置块2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第一斜齿轮308和第二斜齿轮310之间啮合连接将第四转动轴302的转动转化为第六转动轴309的转动,保证导向轮313的正常运转,对导向轮313的速度进行减速调节。

进一步的,防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操作者先将代加工的工件212放置在托板210的上表面,操作者再手握转动把手204进行转动,转动把手204转动带动第一螺纹杆203转动,进而推动放置块201向抛光轮409方向移动,调节工件212与导向轮313和抛光轮409之间的切削量,实现调节工件212进给量的调节;

S2,将第三电机301与室内电源电连接,第三电机301转动带动第三皮带轮302转动,第三皮带轮302通过第二传动带307使第四皮带轮306转动,第四皮带轮306转动将带动第五转动轴305转动进而使带动第一斜齿轮308转动,第一斜齿轮308转动带动第二斜齿轮310转动进而使第六转动轴304转动,第六转动轴304转动使导向轮313转动进而实现工件212的导向和轴线方向的转动;

S3,再将第二电机401与室内电源电连接,使第二电机40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皮带轮403转动,第一皮带轮403的转动将第一传动带404与第二皮带轮405转动,进而使第三转动轴406转动并带动抛光轮409转动,实现工件212外表面的抛光并使工件212在抛光轮409和导向轮313的共同作用下沿工件212轴线方向进行转动;

S4,当工件212远离操作箱1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506并与第二卡接板518左侧面的第二卡槽519相卡接时,启动电动推杆514,使电动推杆514的伸缩端带动第一滑块513在第一滑槽512的内部向第一电机509方向移动,最终使卡接块530通过第一卡槽511与第一卡接板510相卡接,进而使第一转动轴508与工件212固定连接,便于第一转动轴508带动工件212在喷油箱504的内部转动;

S5,当卡接块530与第一卡接板510固定卡接时,同时将第一电机509和循环泵522分别与室内电源电连接,第一电机509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动轴508转动可以使工件212在喷油箱504的内部转动,同时循环泵522将回收箱501内部的防锈油吸收到循环泵522的内部并由出油管523输送至储油箱505的内部,防锈油通过分流管520进入喷头521的内部并对转动工件212的外表面喷洒防锈油,实现工件212外表面涂油防锈的功能;

S6,操作者通过观察窗528对工件212外表面涂油情况进行观察,当工件212外表面涂满防锈油时,将第一电机509与室内电源断开连接,再将卡扣526与第一固定块527断开连接,进而将箱盖525打开并将工件212取出,最终实现工件212外表面抛光和防锈同时进行的加工工艺。

工作原理:将工件212放入托板210的内部,通过转动把手204调节放置块201的位置,通过第三电机301转动带动第二传动带307转动进而带动第五转动轴305转动,进而通过第一斜齿轮308和第二斜齿轮310的转动调节第六转动轴304的转动,进而调节导向轮313的转动,再启动第二电机401,第二电机401转动使第一皮带轮403通过第一转动带404带动第二皮带轮405转动,进而带动第三转动轴406转动使第三转动轴406带动抛光轮409转动,实现工件212抛光加工,当工件212抛光加工处理后,利用导向轮313和抛光轮409的动力将工件212送至喷油箱504的内部,启动电动推杆514,电动推杆514带动工件212与第二卡槽519相卡接,再将轴杆517通过卡接块530与第一卡槽511相卡接,最后启动循环泵522和第一电机509,第一电机509带动第一转动轴508转动进而带动轴杆517和工件212转动,循环泵522将回收箱501内部的防锈油输送至储油箱505的内部,再由分流管520和喷头521对工件212进行涂油防锈加工,最后打开箱盖525将工件212取出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引用结构”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