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区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超薄宽带复合吸收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8671发布日期:2019-01-18 20:1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区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超薄宽带复合吸收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区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超薄宽带复合吸收膜,属于光热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基于金属陶瓷的选择性太阳能吸收膜因其优异的光吸收性能对正在蓬勃发展的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典型的金属陶瓷吸收膜如Mo-Al2O3,W-Al2O3等正在被使用于槽式太阳能光热电站的集热管。但是,作为集热管内管的不锈钢管对于太阳光为选择性吸收,在吸热的同时由于光的反射而散热,造成一定的热损失,虽然现有的金属陶瓷吸收膜如Mo-Al2O3,W-Al2O3由于太阳光的吸收,但是并不能减弱光的反射,从而不能有效减少热损失,一般的金属陶瓷吸收膜如Mo-Al2O3,W-Al2O3的太阳光吸收率为96%,但是反射率达到13%,影响了太阳光的吸收效率,而且传统的金属陶瓷薄膜较厚,涂覆成本较高,因此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传统金属陶瓷薄膜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区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超薄宽带复合吸收膜,利用表面等离子光子学的原理,通过将超薄吸收膜内的强干涉与局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结合起来,利用表面特殊的纳米结构可导致局域光电场显著增强,产生奇异的光学特性,在300-800nm波长范围内吸收率接近100%。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区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超薄宽带复合吸收膜,由上而下依次为Ag+SiO2纳米层、SiO2纳米层、Ag纳米层和Si纳米层,其中,所述Ag+SiO2纳米层中,Ag纳米颗粒随机嵌入电介质SiO2纳米膜层中,在电介质SiO2纳米膜层中形成蜂窝状孔隙结构,且孔隙直径为50~100nm,各孔隙间间距为100~200nm,所述Si纳米层由共聚焦孪生Si靶通过中频电源溅射镀覆在不锈钢基底表面上,形成中频孪生溅射形态。

优选地,所述Ag+SiO2纳米层由Ag靶和SiO2靶分别通过直流电源和射频电源同时共溅射镀覆在SiO2纳米层表面,且所述Ag+SiO2纳米层厚度为10~40nm。

优选地,所述SiO2纳米层由SiO2靶通过射频电源溅射镀覆在Ag纳米层表面,且所述SiO2纳米层的厚度为10~30nm。

优选地,所述Ag纳米层由Ag靶通过直流电源溅射镀覆在Si纳米层表面上,且所述Ag纳米层的厚度为70~110nm。

优选地,所述Si纳米层的厚度为150~200nm。

优选地,所述Ag靶、SiO2靶和共聚焦孪生Si靶均为平面靶,且所述共聚焦孪生Si靶中Si的纯度为:99.9999% ,所述Ag靶中Ag的纯度为99.999%,所述SiO2靶中SiO2纯度为99.98%。

优选地,所述Ag纳米颗粒的粒径为3-5.5nm。

优选地,所述Ag纳米颗粒在Ag+SiO2纳米层中的填充率为40-68%。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区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超薄宽带复合吸收膜,通过受控制造,将具有各种充填因子的超薄复合吸收膜作为用于阻抗匹配的金属绝缘体复合吸收膜的顶层,在纳米复合膜的表面上随机形成几十纳米直径的金属颗粒,这些自形成的顶层表面纳米粒子通过激发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来增强光的捕获,且通过优化纳米复合薄膜的填充系数和厚度,实现吸收膜在从紫外到可见光的宽带范围内的光吸收达到几乎100%。此外本实用新型不仅可提高在可见光光谱范围内的光吸收率,而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超薄纳米复合吸收膜比传统的金属陶瓷吸收膜薄得多,且致密度高、纯度高,附着牢固,因此还具有成本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膜层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镀膜室工作状态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一种区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超薄宽带复合吸收膜, 由上而下依次为Ag+SiO2纳米层、SiO2纳米层、Ag纳米层和Si纳米层,其中,所述Ag+SiO2纳米层中,Ag纳米颗粒随机嵌入电介质SiO2纳米膜层中,在电介质SiO2纳米膜层中形成蜂窝状孔隙结构,且孔隙直径为50~100nm,孔隙间距为100~200nm,所述Si纳米层由共聚焦孪生Si靶通过中频电源溅射镀覆在不锈钢基底表面上,形成中频孪生溅射形态。

优选地,所述Ag+SiO2纳米层由Ag靶和SiO2靶分别通过直流电源和射频电源同时共溅射镀覆在SiO2纳米层表面,且所述Ag+SiO2纳米层厚度为30nm。

优选地,所述SiO2纳米层由SiO2靶通过射频电源溅射镀覆在Ag纳米层表面,且所述SiO2纳米层的厚度为20nm。

优选地,所述Ag纳米层由Ag靶通过直流电源溅射镀覆在Si纳米层表面上,且所述Ag纳米层的厚度为100nm。

优选地,所述Si纳米层的厚度为150~200nm。

优选地,所述Ag靶、SiO2靶和共聚焦孪生Si靶均为平面靶,且所述共聚焦孪生Si靶中Si的纯度为:99.9999% ,所述Ag靶中Ag的纯度为99.999%,所述SiO2靶中SiO2纯度为99.98%。

优选地,所述Ag纳米颗粒的粒径为3-5.5nm。

优选地,所述Ag纳米颗粒在Ag+SiO2纳米层中的填充率为58%。

实施例1:

集热管的不锈钢基体管材经过抛光达到镀膜要求后,经超声波清洗、烘干,放入镀膜室内,进行如下镀膜步骤:

(1)对镀膜室进行抽真空,当真空镀膜室真空度达3×10-4Pa时,开启粒子轰击,清洗不锈钢基体管材;

(2)加热不锈钢基体管材并向镀膜室内充氩气,保持真空室内真空度达5×10-3Pa,开始加热温度升至450℃;

(3)镀Si纳米层,开启中频双靶电源(其他电源关闭),启动中频孪生靶开始工作,如图2所示,不锈钢基体管材从左向右运动镀Si,其厚度是通过控制镀膜速率、不锈钢基体管材运动速率、镀膜时间和真空度来控制, 控制Si纳米层厚度为150nm-200nm;

(4)镀Ag纳米层,开启直流电源(其它电源关闭),启动Ag靶开始工作,如图2所示,不锈钢基体管材从右向左运动镀Ag,其厚度是通过控制镀膜速率、不锈钢基体管材运动速率、镀膜时间和真空度来控制, 当工件达到最左边时控制Ag纳米层厚度为100nm;

(5)镀SiO2,开启射频电源(其它电源关闭),启动SiO2靶开始工作,如图2所示,不锈钢基体管材从左向右运动镀Ag,其厚度是通过控制镀膜速率、不锈钢基体管材运动速率、镀膜时间和真空度来控制, 当工件达到最左边时控制SiO2纳米层厚度为20nm;

(6)Ag+SiO2共溅射:直流电源和射频电源共同开启(其它电源关闭),同时启动Ag靶和SiO2靶开始共溅,如图2所示,不锈钢基体管材从右向左运动,实现直流和射频共溅,Ag+SiO2纳米层厚度是通过控制镀膜速率、不锈钢基体管材运动速率、镀膜时间和真空度来控制,控制Ag+SiO2纳米层厚度为30nm,镀膜工艺结束。

本实用新型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上述步骤制备的复合膜层进行表征测试,发现其表面形态不是光滑表面,而是以直径为3-5.5nm的颗粒状Ag纳米离子随机嵌入电介质SiO2主体,这种纳米复合吸收膜在红外区域的反射率接近100%,这表明这种纳米复合膜具有较低的热发射率,是一种高吸收率、低热发射率的理想的太阳光吸收表面。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两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