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火炉导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6763发布日期:2019-02-19 18:24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火炉导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回火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火炉导风装置。



背景技术:

回火炉用于金属件的热处理,来增加金属件的硬度和耐磨性等。

回火炉内设有加热装置,用于金属件的加热,为了让金属件受热均匀,部分回火炉内设有导风装置,通过循环的热风让金属件受热均匀。导风装置的进风端和出风端设在炉体的两端,在工作时,气流会沿着炉体内某一侧流动循环,另外一侧流动较为缓慢,导致炉体内的金属件受热依然不均匀,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回火炉导风装置存在受热不均匀和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回火炉导风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回火炉导风装置,它包括设有炉门及支腿的炉体;所述炉体内设有耐热层;所述耐热层的里面设有由内壁围成的腔室;所述腔室内设有盛放回火件的载物板;所述耐热层与内壁之间设有气道;所述腔室的一端设有导风壳体;所诉导风壳体内设有旋转风叶;所述导风壳体的一端与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气道连通;所述内壁上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上设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开孔之间留有间隙,气道内的气体经过间隙进入腔室。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壳体的分布位置与载物板上的回火件相对;所述导风壳体的中间设有内凹的弧形部;所述导风壳体内靠近腔室一端设有通过支架连接的锥形头;所述锥形头的锥尖朝向导风壳体的里侧;所述导风壳体和锥形头之间留有流道;所述流道与回火件的外周圈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开孔呈条形、环形或螺纹形。

进一步地,所述开孔靠近腔室一面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在开孔的两侧,并向两侧倾斜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载物板采用耐高温镂空网格板。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在炉体腔室的周圈设有出风口,经过导风壳体进行循环,导风壳体内的锥形头让空气流通更加均匀,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回火炉导风装置存在受热不均匀和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导风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体 2、耐热层 3、气道 4、流道 5、加热管 6、腔室 7、导流板 8、锥形头 9、旋转风叶 10、导风壳体 11、内壁 12、回火件 13、支架 14、弧形部 15、载物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显然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根据图1和图2,一种回火炉导风装置,它包括设有炉门及支腿的炉体1;所述炉体内设有耐热层2;所述耐热层的里面设有由内壁11围成的腔室6;所述腔室6内设有盛放回火件12的载物板15;所述耐热层2与内壁11之间设有气道3;所述腔室6的一端设有导风壳体10;所诉导风壳体10内设有旋转风叶9;所述导风壳体10的一端与腔室6连通,另一端与气道3连通;所述内壁11上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上设有加热管5;所述加热管5与开孔之间留有间隙,气道3内的气体经过间隙进入腔室。

所述导风壳体10的分布位置与载物板15上的回火件12相对;所述导风壳体的中间设有内凹的弧形部14;所述导风壳体内靠近腔室一端设有通过支架13连接的锥形头8;所述锥形头的锥尖朝向导风壳体的里侧;所述导风壳体和锥形头之间留有流道4;所述流道4与回火件12的外周圈相对。

所述开孔呈条形、环形或螺纹形,如果是针对某些特殊结构的金属件也可以针对特殊造型预留开孔,开孔还可以随着内壁一起一起内凹或外伸。

气道内的气体经过开孔时,接触加热管进行加热,通过间隙进入腔室,对回火件进行直吹加热,加热后的气体经过导风壳体回流到气道内,实现循环。导风壳体内的锥形头和弧形部组成流道,流道与回火件的四周相对,在回流空气时,可以将四周的空气均匀回流。

所述开孔靠近腔室一面设有导流板7;所述导流板设在开孔的两侧,并向两侧倾斜分布。

所述导流板7与所述内壁11活动连接,工作时,能根据需要,调节导流板7与内壁11之间的角度,从而满足不同散热需要。

所述导流板7通过转轴固定于内壁11上,所述转轴一端通过连杆与导流板驱动电机相连接。

在通过开孔向外出热风的时候,导流板7可以让热风向四周扩散,增大与回火件的接触面积,受热更加均匀。

所述载物板采用耐高温镂空网格板。减少对回火件底部的加热影响。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在炉体腔室的周圈设有出风口,经过导风壳体进行循环,导风壳体内的锥形头让空气流通更加均匀,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回火炉导风装置存在受热不均匀和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其他实施例,及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