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集热式消失模白模烘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2118发布日期:2019-02-15 19:53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集热式消失模白模烘干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失模铸造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复合集热式消失模白模烘干系统。



背景技术:

消失模铸造(又称实型铸造)是将与铸件尺寸形状相似的石蜡或泡沫模型粘结组合成模型簇,刷涂耐火涂料并烘干后,埋在干石英砂中振动造型,在负压下浇注,使模型气化,液体金属占据模型位置,凝固冷却后形成铸件的新型铸造方法。消失模铸造是一种近无余量、精确成型的新工艺,该工艺无需取模、无分型面、无砂芯,因而铸件没有飞边、毛刺和拔模斜度,并减少了由于型芯组合而造成的尺寸误差。铸件表面粗糙度可达Ra3.2至12.5μm;铸件尺寸精度可达CT7至9;加工余量最多为1.5至2mm,可大大减少机械加工的费用,和传统砂型铸造方法相比,可以减少40%至50%的机械加工时间,特别适用于电机外壳等复杂的零件的铸造。

消失模铸造流程为:原始泡塑珠粒—珠粒预发泡—珠粒熟化—珠粒发泡成型—模型浸涂—振动造型—浇注置换—冷却脱模,珠粒发泡成型是将熟化后的珠粒在模具中成型为白模,刚成型的白模湿度较大,需要将其干燥后再使用。目前,白模的干燥主要采用自然晾晒的方式,效率低,且干燥时间无法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集热式消失模白模烘干系统,提高烘干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复合集热式消失模白模烘干系统,包括烘干塔、传输机构和加热机构,

所述烘干塔为具有空腔的长方体形筒体,顶部设置有塔顶,塔顶下方的烘干塔侧壁设置有进料口,烘干塔底部的侧壁设置有出料口;

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电机、减速器、主动轴、第一换向轴、第二换向轴、第三换向轴以及两根链条,所述主动轴、第一换向轴、第二换向轴和第三换向轴均为两根,且两根主动轴的中心线重合,两根第一换向轴的中心线重合,两根第二换向轴的中心线重合,两根第三换向轴的中心线重合,所述传输电机、减速器和主动轴依次连接,所述主动轴和第三换向轴分别位于出料口处的烘干塔外部和内部,所述第一换向轴和第二换向轴分别位于进料口处的烘干塔外部和内部,两根链条相互平行,且分别依次经过主动轴、第一换向轴、进料口、第二换向轴、第三换向轴、出料口和主动轴并形成封闭的环形;两根链条之间设置有多根均匀分布且水平的支撑杆,每根支撑杆上设置有多个定位篮子;

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电加热丝以及吹气机构,电加热丝设置于烘干塔的底部,所述吹气机构设置于烘干塔的下方,且吹气机构的出风口指向电加热丝。

所述进料口处设置有吸气风机,所述吸气风机连接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出口端从出料口伸入烘干塔。

所述循环管上设置有除水塔,除水塔与出料口之间的循环管上还设置有除水器。

所述定位篮子与支撑杆可拆卸连接。

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上挂钩,所述定位篮子包括篮子本体、提手以及拉杆,所述提手呈半圆形,且提手的两端与篮子本体的两侧铰接,拉杆的一端与提手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下挂钩,所述下挂钩挂接于上挂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能够将多个白模集中烘干,且能够保证烘干效率,控制烘干时间,比较准确地控制白模的含水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1—烘干塔;2—塔顶;3—进料口;4—出料口;5—传输电机;6—主动轴;7—第一换向轴;8—第二换向轴;9—第三换向轴;10—链条;11—减速器;12—支撑杆;13—定位篮子;14—电加热丝;15—吹气机构;16—吸气风机;17—循环管;18—除水塔;19—除水器;20—上挂钩;21—提手;22—拉杆;23—下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集热式消失模白模烘干系统,包括烘干塔1、传输机构和加热机构,

所述烘干塔1为具有空腔的长方体形筒体,顶部设置有塔顶2,塔顶2下方的烘干塔1侧壁设置有进料口3,烘干塔1底部的侧壁设置有出料口4。烘干塔1可以采用金属板材焊接成顶部封口的长方体形筒体,也可以采用砖头砌筑而成,为了降低热损耗,可以在烘干塔1的内壁或者外壁设置隔热层,隔热层可采用保温棉、硅酸铝板等。

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电机5、减速器11、主动轴6、第一换向轴7、第二换向轴8、第三换向轴9以及两根链条10,所述主动轴6、第一换向轴7、第二换向轴8和第三换向轴9均为两根,且两根主动轴6的中心线重合,两根第一换向轴7的中心线重合,两根第二换向轴8的中心线重合,两根第三换向轴9的中心线重合,所述传输电机5、减速器11和主动轴6依次连接,所述主动轴6和第三换向轴9分别位于出料口4处的烘干塔1外部和内部,所述第一换向轴7和第二换向轴8分别位于进料口3处的烘干塔1外部和内部,两根链条10相互平行,且分别依次经过主动轴6、第一换向轴7、进料口3、第二换向轴8、第三换向轴9、出料口4和主动轴6并形成封闭的环形;两根链条10之间设置有多根均匀分布且水平的支撑杆12,每根支撑杆12上设置有多个定位篮子13。

传输电机5和减速器11用于带动主动轴6转动,传输电机5和减速器11的组合可以是一个,同时带动两根主动轴6转动,也可以是两个,分别带动两根主动轴6转动。第一换向轴7、第二换向轴8、第三换向轴9的设置保证了将白模从烘干塔1顶部的进料口3输送至烘干塔1内,然后将白模从烘干塔1底部的出料口4输送至烘干塔1外,白模随着传输机构和运动一圈,在烘干塔1中被烘干。支撑杆12采用高强度的金属杆,定位篮子13用于盛装白模,可以是圆柱形等常见的篮子形状,带有许多网孔,也可以根据白模的形状设计专用于白模烘干的定位篮子13,只要能够保证稳定地支撑白模即可。

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电加热丝14以及吹气机构15,电加热丝14设置于烘干塔1的底部,所述吹气机构15设置于烘干塔1的下方,且吹气机构15的出风口指向电加热丝14。吹气机构15可采用吹气风机、气泵等,电加热丝14通电后发热,吹气机构15将外界的冷空气吹向电加热丝14,冷空气被电加热丝14加热成热空气,然后向上流动,将烘干塔1中的白模烘干。

本装置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工人站在地面上将成型后的白模逐个放在定位篮子13中,启动传输电机5,传输电机5通过减速器11带动主动轴6缓慢地转动,主动轴6带动链条10平缓地移动,链条10带动定位篮子13中的白模平缓地移动。开启吹气机构15,同时将电加热丝14接通电源,外界的冷空气被吸入烘干塔1,并经过电加热丝14加热成热空气后向上流动,定位篮子13中的白模依次经过第一换向轴7和进料口3后进入烘干塔1,再经过第二换向轴8的换向后向下运动,与向上运动的热气流接触,热气流对白模进行加热,将白模中的水分带走。通过控制吹气机构15的吸气功率以及电加热丝14的发热功率,可控制热气流的流速以及温度,保证当白模从第二换向轴8运动至第三换向轴9时,含水量达到要求。烘干后,白模随着链条10从出料口4排出,然后工人取下定位篮子13中烘干后的白模,装上新的待烘干白模,实现循环、连续地烘干。本装置将多个白模集中在一起烘干,烘干效率高,且有利于节约热能。热气流与白模的运动方向相反,热气流的温度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升高,而白模的温度逐渐升高,湿度逐渐降低,烘干效果好。

所述进料口3处设置有吸气风机16,所述吸气风机16连接有循环管17,所述循环管17的出口端从出料口4伸入烘干塔1。吸气风机16在进料口3处吸气,将烘干塔1顶部的热气流吸收,热气流通过循环管17进入出料口4,实现循环流动,提高热利用率,且减少了热气流从进料口3和出料口4处的流失量,有利于降低能耗。

所述循环管17上设置有除水塔18,除水塔18与出料口4之间的循环管17上还设置有除水器19。热气流的温度不断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将热气流从通入除水塔18中,液化后的水滴停留在除水塔18中,而气体从除水塔18中排出,再经过除水器19进一步地除湿后,热气流中的水分含量降低,不会影响对白模的烘干效果。除水器19可采用现有的气液分离器、旋风分离器等除水设备。

所述定位篮子13与支撑杆12可拆卸连接,可根据白模的大小和形状更换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篮子,扩大应用范围。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12上设置有上挂钩20,所述定位篮子13包括篮子本体、提手21以及拉杆22,篮子本体可采用钢丝网编制,具有较大的网孔,以保证良好的烘干效果。所述提手21呈半圆形,且提手21的两端与篮子本体的两侧铰接,拉杆22的一端与提手21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下挂钩23,所述下挂钩23挂接于上挂钩20。定位篮子13的取放非常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