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箔加热炉立体送风管路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1594发布日期:2019-09-06 20:24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铝箔加热炉立体送风管路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加工成品退火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铝箔加热炉立体送风管路循环系统,尤其涉及应用于箱式箔材成品除油退火的炉内循环均匀出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铝箔退火过程中,利用加热的空气通过热传导的方式来控制铝箔的温度,从而去除铝箔表面残留的轧制油,并且将含油的热空气排出。在现有的铝箔成品生产过程中,退火的耗电量达到了整个工艺流程生产总耗电量的30%以上,就年产30000吨铝箔企业而言,退火电费每年接近3000万元,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且成本高。

为了消除成品铝箔在轧制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轧制铝箔过程中附带的轧制油,改变其铝箔的力学性能和表面清洁度,就必须对轧制结束后的成品铝箔进行成品退火处理。铝箔的成品退火一般是在轧制结束后的最后一个阶段,箔材根据厚度分别在单零或双零铝箔退火炉内进行最终热处理。炉内送风管路循环系统是退火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形式对整个铝箔退火炉的退火除油工艺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铝箔退火炉大多采用简单的侧墙纵向水平垂直导流出风方式,通过大风量,强对流的方式进行循环出风。这种循环管路系统在应用于铝箔退火炉的过程中存在有耗能过大,风量明显过剩,占用炉体有效使用空间、减少装炉量,炉温升温速度过快,各个角落的热均匀性不一的不利影响。

专利号为CN206375961U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铝箔退火装置,包括炉膛、与所述炉膛连通的进风单元和排风单元,所述进风单元包括与所述炉膛连通的送风管道和设于所述送风管道上的送风风机,所述排风单元包括与所述炉膛连通的负压排风管道和设于所述负压排风管道上的负压排风风机,所述排风风机和负压排风风机均为变频风机。但是该技术方案存在有耗能过大,风量明显过剩,占用炉体有效使用空间、减少装炉量,炉温升温速度过快,各个角落的热均匀性不一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针对于单双零铝箔箔材的高效低耗,热均匀性良好的箱式铝箔加热炉立体送风管路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铝箔加热炉立体送风管路循环系统,包括风机、电加热器、分风送风总管路、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底部出风总管路和顶部回风总管路;

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设置有两套,两套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对称设置,底部出风总管路设置在两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之间且底部出风总管路设置有至少一个;

顶部回风总管路上开设有若干吸风孔,风机吸风口连通顶部回风总管路,风机出风口连通电加热器的进风口,电加热器的出风口连通分风送风总管路的进风口,分风送风总管路的出风口分别连通两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上端的进风口,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下端出风口连通底部出风总管路,底部出风总管路的管体上开设有若干出风孔,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分风送风总管路呈V形。

作为优选,所述分风送风总管路包括分风送风管道和两个分风送风支路管道,风机连通分风送风管道的进风口,分风送风管道的出风口分别连通两分风送风支路管道的进风口,分风送风支路管道的出风口连通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

更优地,所述分风送风管道的进风口与分风送风支路管道连接处设置有送风管道扩口释压罩。

作为优选,所述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呈士字形。

更优地,所述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包括立体进风管道,立体进风管道上端的进风口连通分风送风支路管道的出风口,立体进风管道下端设置有立体分风导流管道,立体进风管道中部靠下的位置对称设置有侧吹管道,侧吹管道两端均封闭;侧吹管道靠近底部出风总管道一侧侧面上开设有若干侧吹风孔。

更优地,所述立体进风管道与立体分风导流管道连接处设置有三角释压板。

作为优选,所述顶部回风总管路包括顶部回风主管道,顶部回风主管道上端连通风机吸风口,顶部回风主管道下端设置有顶部回风支管道,顶部回风支管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回风支路聚风管,回风支路聚风管上端连通顶部回风支管道,回风支路聚风管下端设置有顶部吸风管,顶部吸风管两端封闭,顶部吸风管的管体开设有若干吸风孔,吸风孔的尺寸从中间向两侧依次递增。

更优地,所述回风支路聚风管与顶部吸风管连接处设置有三角混风板。

作为优选,所述风机采用高温高压插入式风机,电加热器采用外置式箱式卡口式电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铝箔加热炉立体送风管路循环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一)、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炉内的热均匀性,通过侧墙的辅助侧吹及底部出风总管路,使热气在空间中能充分混合,通过弱对流的设计,均匀扩散充满整个炉膛,使料温良好吸热,再此过程中,良好的挥发掉铝箔中附着的轧制油,提高产品的清洁度品质,大功率的加热器及大风量高温循环风机也保证了在工作过程中的单位循环次数,保证了升温速度及炉温均匀性;

(二)、分风送风管道的进风口与分风送风支路管道连接处安装有送风管道扩口释压罩、立体进风管道与立体分风导流管道连接处安装有三角释压板以及回风支路聚风管与顶部吸风管连接处安装有三角混风板,管道内部直角过渡区域全部采用导风设计,有效的减少了风阻,提高了风速,降低了在转角过渡的地方风压的损失,加快了单位时间内气体在炉内的循环速度和循环次数,出风口的递减模式和吸风口的递增模式,均匀出风和吸风,让气体在炉内能够平缓的流动,两侧的侧吹喷射更是将底部喷射的热风进行了打散混合,整个循环系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升温速度及炉温均匀性;

(三)、本实用新型考虑了炉内的各个风道死角,有效的减少了风压的损失,防止热风的乱窜及涡流的形成,使炉内热气均匀充分地从侧吹风口内均匀喷射出来,两侧的侧风管道喷射同时兼顾侧壁的死角位置并形成一股热量风压,与底部进行的弱对流喷射出风进行充分的混合,在经过铝箔箔材吸热后的风量再次被均匀分布的顶部回风管吸入,重新进入循环管道进行再次加热送风;在升温和保温阶段有效的改善了炉内各部位的炉温均匀性,有效的保证了单零、双零箔材的良品率,此结构可广泛用于箱式弱对流铝箔退火炉;

(四)、本实用新型的管道结构形式考虑了各个风道的转角且设置了三角混风板、三角释压板和释压罩,有效的减少了风阻,降低了在转角过渡的地方风压的损失,加快了单位时间内气体在炉内的循环速度和循环次数,出风口的递减模式和吸风口的递增模式,均匀出风和吸风,让气体在炉内能够平缓的流动,两侧的侧吹喷射更是将底部喷射的热风进行了打散混合,整个循环系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升温速度及炉温均匀性。

故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使用方便、一物多用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铝箔加热炉立体送风管路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分风送风总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顶部回风总管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顶部回风总管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风机,2、电加热器,3、分风送风总管路,3-1、分风送风管道,3-2、分风送风支路管道,3-3、送风管道扩口释压罩,4、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4-1、立体进风管道,4-2、立体分风导流管道,4-3、侧吹管道,4-4、侧吹风孔,4-5、三角释压板,5、底部出风总管路,5-1、出风孔,6、顶部回风总管路,6-1、吸风孔,6-2、顶部回风主管道,6-3、顶部回风支管道,6-4、回风支路聚风管,6-5、顶部吸风管,6-6、三角混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铝箔加热炉立体送风管路循环系统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铝箔加热炉立体送风管路循环系统,其结构包括风机1、电加热器2、分风送风总管路3、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4、底部出风总管路5和顶部回风总管路6,风机1采用高温高压插入式风机,电加热器2采用外置式箱式卡口式电加热器。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4有两套,两套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4对称设置,底部出风总管路5安装在装在两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4之间且底部出风总管路5有三个,顶部回风总管路6位于底部出风总管路5的上方。

顶部回风总管路6上开设有若干吸风孔6-1,风机1吸风口连通顶部回风总管路6,风机1出风口连通电加热器2的进风口,电加热器2的出风口连通分风送风总管路3的进风口,分风送风总管路3的出风口分别连通两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4上端的进风口,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4下端出风口连通底部出风总管路5,底部出风总管路5的管体上开设有若干出风孔5-1,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具体是:高温高压插入式风机1进风口置于顶部回风总管路6的顶部回风主管道6-2之上,通过螺栓相连,外置式箱式卡口式电加热器2的进风口与风机1的出风口相连,外置式箱式卡口式电加热器2的出风口与分风送风总管路3的分风送风管道3-1相连,分风送风支路管道3-2与分风送风管道3-1焊接连接,立体进风管道4与分风送风支路管道3-2螺栓相连,立体分风导流管道4-2一分为三与底部出风总管路5相连,形成完整的密闭循环系统。

如附图2所示,分风送风总管路3呈V形。分风送风总管路3采用矩形管焊接而成。分风送风总管路3包括分风送风管道3-1和两个分风送风支路管道3-2,风机1连通分风送风管道3-1的进风口,分风送风管道3-1的出风口分别连通两分风送风支路管道3-2的进风口,分风送风支路管道3-2的出风口连通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4。分风送风管道3-1的进风口与分风送风支路管道3-2连接处安装有送风管道扩口释压罩3-3。送风管道扩口释压罩3-3分别与分风送风管道3-1与分风送风支路管道3-2焊接连接。

如附图3所示,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4呈士字形。侧吹立体进风总管路4包括立体进风管道4-1,立体进风管道4-1上端的进风口连通分风送风支路管道3-2的出风口,立体进风管道4-1下端安装有立体分风导流管道4-2,立体进风管道4-1与立体分风导流管道4-2垂直焊接连接。立体进风管道4-1中部靠下的位置对称安装有侧吹管道4-3,侧吹管道4-3分布于立体进风管道4-1三分之一位置且立体进风管道4-1两侧与侧吹管道4-3焊接连接,侧吹管道4-3两端均封闭;侧吹管道4-3靠近底部出风总管道5一侧侧面上开设有若干侧吹风孔4-4。立体进风管道4-1与立体分风导流管道4-2连接处安装有三角释压板4-5,三角释压板4-5分别与立体进风管道4-1与立体分风导流管道4-2焊接连接。

如附图4和5所示,顶部回风总管路6包括顶部回风主管道6-2,顶部回风主管道6-2上端连通风机1吸风口,顶部回风主管道6-2下端安装有顶部回风支管道6-3,顶部回风支管道6-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回风支路聚风管6-4,回风支路聚风管6-4上端连通顶部回风支管道6-2,回风支路聚风管6-4与位于中心位置的顶部回风主管道6-2螺栓连接;回风支路聚风管6-4下端安装有顶部吸风管6-5,顶部吸风管6-5两端封闭,顶部吸风管6-5的管体开设有若干吸风孔6-1,吸风孔6-1的尺寸从中间向两侧依次递增。顶部吸风管6-5与回风支路聚风管6-4焊接连接,回风支路聚风管6-4与顶部吸风管6-5连接处安装有三角混风板6-6,三角混风板6-6分别与回风支路聚风管6-4与顶部吸风管6-5焊接连接。

风循环过程如下:首先,高温高压插入式风机1出来的风经过外置式箱式卡口式电加热器2的加热;然后,通过电加热器2的导流出风口进入相连的分风送风管道3-1进行分风,在被送风道扩口释压罩3-3扩散了压力和减少风阻后导入分风送风支路管道3-2,重新进入立体进风管道4-1,其中在管道压力的作用下,一部分风量被从侧吹管道4-3喷射出去参与循环,其余进入底部立体分风导流管道4-2,再被三角释压板4-5扩散了压力后,避免了大量的风压损失,再由立体分风导流管道4-2的三个喷射口与三根底部出风总管路5相连,再两侧风压风量的弱对流下从底部出风总管路5上由小到大尺寸递增的出风孔5-1位置均匀喷射出风,在经过侧吹管道4-3和底部出风总管路5两侧及中间侧吹风孔4-4喷流的混合作用下,将温度均匀的打散,并逐步升腾至顶部吸风管6-5,在两侧顶部吸风管6-5的共同吸风聚风下,再次经由顶部回风总管路6进入风机1吸风口内,参与循环,从而使整个管道形成一个完整的送风管路循环系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