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刚石拉丝模具加工用高速线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8134发布日期:2019-05-15 22:5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拉丝模具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刚石拉丝模具加工用高速线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拉丝模具通常指各种拉制金属线的模具。所有拉丝模的中心都有个一定形状的孔,圆、方、八角或其它特殊形状。金属被拉着穿过模孔时尺寸变小,甚至形状都发生变化。拉丝模用途广泛,如电子器件、雷达、电视、仪表及航天等所用的高精度丝材以及常用的钨丝、钼丝、不锈钢丝、电线电缆丝和各种合金丝都是用金刚石拉丝模拉制出来的。

金刚石拉丝模由于采用天然金刚石作原料,从而具有强的耐磨性,使用寿命极高。拉丝模在进行加工时,需要先对模具的中心磨铣出锥形槽,按客户的要求在锥形槽的底部通过激光打出不同规格的拉丝孔,然而激光打出的拉丝孔内壁较为粗糙,无法直接使用,需要对拉丝孔进行抛光。

公开号为cn202062262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拉丝模超声波整形抛光机,其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底座上的立柱总成和纵向移动总成;升降旋转总成升降可调地安装在立柱总成上,且设置为绕立柱总成旋转;换能器总成与升降旋转总成连接,由升降旋转总成控制换能器总成的升降旋转调节;摇摆机构总成安装在纵向移动总成上,工作台总成与摇摆机构总成连接,该装置可以大大提高拉丝模模具的加工精度,但是该装置存在构件复杂,成本较大,且该装置的加工效率较低,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金刚石拉丝模具加工用高速线抛光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刚石拉丝模具加工用高速线抛光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拉丝模制造设备结构复杂,精度保持性不高,影响拉丝模具质量,且加工效率较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金刚石拉丝模具加工用高速线抛光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的一侧中部设有向内凹陷的加工位,所述加工位的中部插设有线抛光装置,所述线抛光装置位于机箱外腔的一段上垂直插设有抛光铜线,且抛光铜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铜线固定组件和抛光线轮,所述铜线固定组件安装在机箱的侧壁上,所述抛光线轮转动安装在机箱的内腔下部,且抛光铜轮上安装有线轮控制组件;

所述线抛光装置包括滑动插设在加工位侧壁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侧壁边缘固定连接有四个滑套,且滑套内滑动插设有滑杆,其中两个滑杆安装在加工位的侧壁上,且另两个滑杆安装在机箱的内腔中,位于所述机箱内腔中的两个滑杆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横隔板的上端,且横隔板固定安装在机箱的内壁上,所述安装板上转动安装有带轮,且带轮固定安装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驱动电机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安装板的上端,所述带轮通过传动皮带传动连接有圆形模具座,所述圆形模具座位于铜线固定组件的下端,且圆形模具座的中部设有与抛光铜线相匹配的滑孔,圆形模具座的上端开设有模具固定槽,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安装有拉丝孔拉直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拉丝孔拉直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横隔板下端的伺服电机,且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上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转动安装在竖隔板的侧壁上,且竖隔板垂直安装在机箱的内腔下部,所述转动轴上固定套设有两个缺齿轮,所述缺齿轮交替啮合有环形齿条内部的两组平行齿牙,且环形齿条的上端贯穿横隔板并通过多个连接杆与安装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环形齿条的下端通过伸缩杆安装在机箱的内底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滑杆的上下两端均安装有防撞橡胶垫,且位于机箱内腔的一个所述滑杆上固定套设有计数器。

进一步的,所述机箱的侧壁上部插设有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面板和控制盒,所述控制面板上设有显示屏和控制按钮,所述控制盒内置有plc控制器,且plc控制器与计数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铜线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机箱侧壁上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中部开设有贯穿孔,且固定块的上端螺纹插设有紧固螺栓,紧固螺栓的下端到达贯穿孔的内腔。

进一步的,所述线轮控制组件包括与抛光线轮同轴连接的限位轮,所述限位轮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限位卡口,其中一个所述限位卡口内插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另一端到达机箱的外腔并连接有抽拉把手,所述限位柱位于机箱内腔的一段上固定套设有限位环,且限位环滑动连接在套筒的内壁上,所述套筒固定安装在机箱的内壁上,所述限位柱上套设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机箱的内壁和限位环的侧壁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机箱的下端设有底座,且底座的上端边缘设有与机箱相匹配的防护边栏。

进一步的,所述模具固定槽的内壁上设有橡胶层,且橡胶层的内壁上设有防滑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机箱的后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条形散热通孔,且多个条形散热通孔呈矩阵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抛光铜线上套设有定位块,且定位块固定安装在机箱的外壁上。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刚石拉丝模具加工用高速线抛光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抛光铜线、线抛光装置的组合结构,通过驱动电机启动时带动带轮转动,结合带轮、传动皮带和圆形模具座的传动机构,带动圆形模具座转动,从而带动固定在模具固定槽内的带抛光拉丝模具转动,结合插设在抛光拉丝模具拉丝孔中的抛光铜线,有效的实现了拉丝模具转动进行抛光,有效的保证拉丝模具拉丝孔的光滑度,提高模具质量。

2、通过缺齿轮、环形齿条、连接杆、伸缩杆的组合结构,在伺服电机启动时,通过转动轴带动两个缺齿轮转动,缺齿轮转动啮合环形齿条内部的两组平行齿牙,通过连接杆带动安装板上下滑动,配合拉丝模具的转动抛光,有效的实现拉丝孔的拉直,防止拉丝孔在抛光时内部垂直度发生变化,保证模具抛光质量。

3、通过铜线固定组件和抛光线轮的组合结构,加入固定块、贯穿孔和紧固螺栓的结构,有效的保证抛光铜线在穿过拉丝模具拉丝孔后上方的固定,结合可以抽拉的抛光线轮,可以实现便捷的更换抛光铜线。

4、通过铜线固定组件和线轮控制组件的组合结构,限位柱插接在限位卡口上,实现抛光铜线下端的固定,结合紧固螺栓对抛光铜线上方的固定,有效的保证拉丝模具在抛光时,抛光铜线不会弯曲,加强抛光效果,同时,在更换抛光铜线时,拉动抽拉把手即可有效的抽出限位柱,此时,可以从上方抽拉出新的抛光铜线循环进行抛光,有效的提高抛光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线抛光装置的上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拉丝孔拉直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抛光铜线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线轮控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箱1、抛光铜线2、线抛光装置3、安装板31、滑套32、滑杆33、圆形模具座34、橡胶层35、传动皮带36、带轮37、横隔板38、拉丝孔拉直组件39、伺服电机391、转动轴392、缺齿轮393、环形齿条394、连接杆395、伸缩杆396、竖隔板397、防撞橡胶垫310、铜线固定组件4、固定块41、贯穿孔42、紧固螺栓43、抛光线轮5、线轮控制组件6、限位轮61、限位卡口62、限位柱63、套筒64、限位环65、复位弹簧66、抽拉把手67、定位块7、底座8、控制组件9、计数器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附图1-5,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金刚石拉丝模具加工用高速线抛光装置,包括机箱1,所述机箱1的一侧中部设有向内凹陷的加工位,所述加工位的中部插设有线抛光装置3,所述线抛光装置3位于机箱1外腔的一段上垂直插设有抛光铜线2,且抛光铜线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铜线固定组件4和抛光线轮5,加工位的设置便于抛光铜线2的垂直拉伸,实现抛光铜线2对拉丝模具的抛光,所述铜线固定组件4安装在机箱1的侧壁上,所述抛光线轮5转动安装在机箱1的内腔下部,且抛光铜轮5上安装有线轮控制组件6,可以便捷的实现对抛光铜线2的更换,循环加工,提高抛光加工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3所示,所述线抛光装置3包括滑动插设在加工位侧壁上的安装板31,所述安装板31的侧壁边缘固定连接有四个滑套32,且滑套32内滑动插设有滑杆33,其中两个滑杆33安装在加工位的侧壁上,且另两个滑杆33安装在机箱1的内腔中,位于所述机箱1内腔中的两个滑杆33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横隔板38的上端,且横隔板38固定安装在机箱1的内壁上,所述安装板31上转动安装有带轮37,且带轮37固定安装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驱动电机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安装板31的上端,所述带轮37通过传动皮带36传动连接有圆形模具座34,所述圆形模具座34位于铜线固定组件4的下端,且圆形模具座34的中部设有与抛光铜线2相匹配的滑孔,圆形模具座34的上端开设有模具固定槽,所述安装板31的下端安装有拉丝孔拉直组件39,通过驱动电机启动时带动带轮37转动,结合带轮37、传动皮带36和圆形模具座34的传动机构,带动圆形模具座34转动,从而带动固定在模具固定槽内的带抛光拉丝模具转动,结合插设在抛光拉丝模具拉丝孔中的抛光铜线2,有效的实现了拉丝模具转动进行抛光,有效的保证拉丝模具拉丝孔的光滑度,提高模具质量。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拉丝孔拉直组件39包括固定安装在横隔板38下端的伺服电机391,且伺服电机391的输出端上安装有转动轴392,所述转动轴392的另一端转动安装在竖隔板397的侧壁上,且竖隔板397垂直安装在机箱1的内腔下部,所述转动轴392上固定套设有两个缺齿轮393,所述缺齿轮393交替啮合有环形齿条394内部的两组平行齿牙,且环形齿条394的上端贯穿横隔板38并通过多个连接杆395与安装板3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环形齿条394的下端通过伸缩杆396安装在机箱1的内底壁上,在伺服电机391启动时,通过转动轴392带动两个缺齿轮393转动,缺齿轮393转动啮合环形齿条394内部的两组平行齿牙,通过连接杆395带动安装板31上下滑动,配合拉丝模具的转动抛光,有效的实现拉丝孔的拉直,防止拉丝孔在抛光时内部垂直度发生变化,保证模具抛光质量。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滑杆33的上下两端均安装有防撞橡胶垫310,且位于机箱1内腔的一个所述滑杆33上固定套设有计数器10,计数器10可以对拉丝孔拉直组件39的上下滑动次数进行检测,便于加工人员观察和控制。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机箱1的侧壁上部插设有控制组件9,所述控制组件9包括控制面板和控制盒,所述控制面板上设有显示屏和控制按钮,所述控制盒内置有plc控制器,且plc控制器与计数器10电性连接,控制面板上设置的显示屏可以配合计数器10实时显示拉丝孔拉直组件39的上下滑动次数,配合控制盒内置的plc控制器,便于对拉丝孔拉直组件39的滑动次数进行控制,无需加工人员在一旁监测,通过机械自动化进程,减轻了加工人员的工作负担。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4所示,所述铜线固定组件4包括固定安装在机箱1侧壁上的固定块41,所述固定块41的中部开设有贯穿孔42,且固定块41的上端螺纹插设有紧固螺栓43,紧固螺栓43的下端到达贯穿孔42的内腔,抛光铜线2的上端穿过贯穿孔42并通过紧固螺栓43进行固定,有效的保证抛光铜线2在穿过拉丝模具拉丝孔后上方的固定,结合可以抽拉的抛光线轮5,可以实现便捷的更换抛光铜线。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5所示,所述线轮控制组件6包括与抛光线轮5同轴连接的限位轮61,所述限位轮6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限位卡口62,其中一个所述限位卡口62内插设有限位柱63,所述限位柱63的另一端到达机箱1的外腔并连接有抽拉把手67,所述限位柱63位于机箱1内腔的一段上固定套设有限位环65,且限位环65滑动连接在套筒64的内壁上,所述套筒64固定安装在机箱1的内壁上,所述限位柱63上套设有复位弹簧66,且复位弹簧66的两端分别与机箱1的内壁和限位环65的侧壁相连接,结合紧固螺栓43对抛光铜线2上方的固定,有效的保证拉丝模具在抛光时,抛光铜线2不会弯曲,加强抛光效果,同时在更换抛光铜线2时,拉动抽拉把手67即可有效的抽出限位柱63,此时,抛光线轮5可以转动,可以从上方抽拉出新的抛光铜线2循环进行抛光,同时在抛光铜线2抽拉到一定的长度后,松开抽拉把手67,在复位弹簧66的回弹力下,限位柱63再次插接入限位轮61中,实现抛光铜线2的固定,有效的提高抛光效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机箱1的下端设有底座8,且底座8的上端边缘设有与机箱1相匹配的防护边栏,一方面起到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防护边栏的设置可以有效的保证机箱1在内部装置工作时发生震动不会滑落。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模具固定槽的内壁上设有橡胶层35,且橡胶层35的内壁上设有防滑凸起,橡胶层35的设置可以有效的保证拉丝模具的固定,结合橡胶层35的内壁上设置的防滑凸起,固定效果更佳。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机箱1的后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条形散热通孔,且多个条形散热通孔呈矩阵分布,有效的排出装置运行时所带来的热量,保证装置的长期运行,提高抛光效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述抛光铜线2上套设有定位块7,且定位块7固定安装在机箱1的外壁上,一方面防止抛光铜线2在抛光时摩擦机箱1的侧壁造成损伤,另一方面,防止在更换抛光铜线2时,抛光铜线2掉落至机箱1的内腔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