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消中心加焦的工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737701发布日期:2019-09-21 01:23阅读:9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取消中心加焦的工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消中心加焦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中心加焦技术最早是由日本神户钢铁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一种高炉布料方式,由于其具有改善上部透气性,减轻中心焦柱熔损反应,提高炉缸中心死料柱透气、透液性,加快死料柱置换时间等优点,一经出现,就受到了炼铁界的高度关注。但是随着高炉冶炼技术的不断提升,原燃料质量的不断改进,在当前经济运营模式下,中心加焦技术的一些问题也日渐凸显。比如:煤气利用率差,燃料比高等,这些都是降低高炉冶炼成本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如何优化高炉布料结构,提出一种更加合理的布料矩阵,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取消中心加焦的工艺方法,提出一种平台+漏斗的布料方式来置换中心加焦,进而建立起来合适的边缘气流和较为稳定的中心气流,弱化外围波动对高炉顺行产生的影响,从而实现在稳定的原燃料条件下,高炉煤气利用率的提升和燃料比、冶炼成本的降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取消中心加焦的工艺方法,包括:

S1.减少矿石平台,疏松边缘气流,待热负荷稳定,边缘气流均匀向好后,扩大中心区域;

S2.待中心十字测温趋稳后,减少中心焦炭量,设置焦炭矩阵过渡档,同时调整中心和边缘矿石圈数,减轻布料平台变化对两道气流的影响;

S3.稳定布料平台,增加焦炭负荷;待逐步取消中心加焦后,根据高炉适宜的焦批厚度,增加矿石批重。

进一步的,所述S2中,期间观察高炉水温差、热负荷、煤气利用率、壁体温度、风压关系及十字测温边缘点位温度的变化,并对气流变化造成的炉况波动,用焦炭过渡档做局部调整。

进一步的,所述S1中,为了稳定中心气流同时减少矿石平台,将焦炭布料结束角由23°变为33°,矿石批重由59.8t增加到60.6t,随后两日矿石批重逐渐加大到62.6t。

进一步的,所述S2中,减少中心焦炭量以促进漏斗形成,焦炭由23°调整为28°,结束角调整为25°,为保证减焦过程中心气流不至于大幅减弱,并没有直接取消中心焦炭档位,而是在28°设置过渡档,并将料线由1.4m降至1.7m,同时为稳定布料平台和矿石带气流,在中心和边缘矿石档位各减少1圈,最外圈焦炭增加1圈。

进一步的,所述S3中,增加矿石批重至63.6t,第二日增至64.4t,直到10日后矿石批重由最初59.8t增加至65.4t,期间焦炭负荷由3.28t/t增加到3.60t/t。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工艺方法成功取消中心焦后,中心高温区域明显变小,形成了“窄、稳、强”的中心煤气通路,气流分布更加合理,煤气利用率稳步提高,节焦效果逐步显现。同时高炉的稳定性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压量关系平稳舒缓,炉顶温度无分叉现象,各段冷却壁温度稳定不呆滞,下料均匀无偏尺、滑尺现象,顺行周期延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调整前后炉腹、炉身温度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包钢某高炉自投产以来,长期使用中心加焦的布料模式,稳定性虽然较好,但是煤气利用差,燃料消耗高,为了降低冶炼成本,包钢某高炉结合现有的原燃料条件,制订了合理的操作方针和调整方案,尤其是对布料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成功把布料模式由中心加焦型过渡到“平台+漏斗”型。

第一阶段:主要在稳定中心气流的前提下,减少矿石平台,同时疏松边缘气流。从2017年6月7日开始,焦炭布料结束角由23°变为33°,矿石批重由59.8t增加到60.6t,随后两日矿石批重逐渐加大到62.6t,布料矩阵由调整为减少1档矿石,同时微调焦炭、矿石布料角度,调整后炉况总体平稳,十字测温边缘温度稳定,煤气利用率由40%上升至41%。后为了稳定风压关系,矿石改为倒布,并对矿石平台进行了收缩,在矿石结束档增加1圈,布料矩阵调整为调整后,边缘焦炭比例达到53%,炉况顺行良好。

第二阶段:减少中心焦炭量,促进漏斗形成。6月11日,开始对中心焦炭逐渐减量,焦炭由23°调整为28°,结束角调整为25°,为保证减焦过程中心气流不至于大幅减弱,并没有直接取消中心焦炭档位,而是在28°设置过渡档,并将料线由1.4m降至1.7m,同时为稳定布料平台和矿石带气流,在中心和边缘矿石档位各减少1圈,最外圈焦炭增加1圈,具体调整为调整后煤气利用持续上行。在此期间高炉出现压力突升顶压冒尖现象,炉身11段壁体温度由65℃升高至113℃,十字测温东南边缘第一点由102℃升高至134℃,西北边缘第一点由110℃升高至145℃,中心呆滞。为抑制边缘气流过分发展,将焦炭33°调整为32°,28°调整为25°,结束角调整至23°,调整后气流逐步规整,压差逐渐降低,中心气流有所加强,透气性向好。6月14日,待中心气流稳定后,对装料制度又进行了微调,焦炭32°减少1圈,25°调回28°,结束角由23°调回28°,矿石外圈边缘两档调整至40°、38°,料线由1.7m调整至1.3m。

调整后布料矩阵为十字测温边缘温度稳定无分叉现象,煤气利用率升高至43%。

第三阶段:增加焦炭负荷,稳定布料平台。经过第一第二阶段的调整过渡,高炉稳定性逐渐变好,气流分布趋于合理,根据大中型高炉适宜的焦批厚度和矿批厚度,高炉操作上逐步加大焦炭负荷,于6月16日增加矿石批重至63.6t,17日增至64.4t,直到26日矿石批重由最初59.8t增加至65.4t,期间焦炭负荷由3.28t/t增加到3.60t/t,煤气利用率由调整前40%左右上升到44%左右,炉腰、炉腹、炉身各段的冷却壁温度更加稳定均匀(具体温度趋势变化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在13日前,高炉炉腹7段、炉身11段温度频繁波动,随着调整的进行,波动区间收窄,温度趋于平稳。

成功取消中心焦后,中心高温区域明显变小,形成了“窄、稳、强”的中心煤气通路,气流分布更加合理,煤气利用率稳步提高,节焦效果逐步显现。同时高炉的稳定性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压量关系平稳舒缓,炉顶温度无分叉现象,各段冷却壁温度稳定不呆滞,下料均匀无偏尺、滑尺现象,顺行周期延长。高炉指标对比见表1。

表1.高炉指标对比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