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9033发布日期:2020-06-17 00:0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材的前处理装置,属于平板表面前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平板表面涂装前处理工艺一般包括两种,即酸洗磷化或表面喷砂,待前处理工艺结束之后,再依次进行烘干与涂装作业。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酸洗磷化或表面喷砂工艺不仅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会对操作工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而且工艺控制难度较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即使花费较大的加工成本,前处理之后的表面涂层附着力也不一定能达到客户的要求,能效比较低。

为此,急需一种前处理效果更好的技术设计,以及与其相协作的,能够确保前处理顺利进行的配套设计。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处理效果较差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前处理效果较好的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包括多个上拉毛辊、下拉毛辊、上送料辊、下送料辊,以及单个上毛刷辊、单个下毛刷辊,所有的上拉毛辊、上送料辊的侧围与所有的下拉毛辊、下送料辊的侧围之间共夹成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所有上送料辊的布置方向、所有下送料辊的布置方向、所有上拉毛辊的布置方向、所有下拉毛辊的布置方向都为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单个上毛刷辊的侧围与位于其下方的单个下毛刷辊的侧围之间夹成有清洁通行区,该清洁通行区与板材通行区的尾端相通;

相邻的上送料辊之间设置有送料上间距,相邻的下送料辊之间设置有送料下间距,送料上间距、送料下间距上下一一对应,上送料辊、下送料辊上下一一对应,相邻的上拉毛辊之间设置有辊辊上间距,相邻的下拉毛辊之间设置有辊辊下间距,辊辊上间距、辊辊下间距上下一一对应,上拉毛辊、下拉毛辊上下一一对应,单个上送料辊与其对应的单个下送料辊构成一个送料辊组,单个上拉毛辊与其对应的单个下拉毛辊构成一个拉毛辊组,送料辊组、拉毛辊组逐一间隔设置,送料辊组的数量大于拉毛辊组的数量;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所有拉毛辊组所占空间的前侧、后侧各有一个送料辊组,所有送料辊组所占空间的后侧设置有上毛刷辊、下毛刷辊;

所述上拉毛辊、下拉毛辊的侧围上都设置有多根向外延伸的刷丝,上拉毛辊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上辊轴,下拉毛辊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下辊轴。

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上拉毛辊、下拉毛辊上所连接的刷丝的线径都呈渐细变化。

所述上辊轴的一端与上拉毛辊同轴连接,上辊轴的另一端穿经上承辊块后与上齿轮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上承辊块的中部开设有上承辊孔,上承辊孔内设置有上轴承,上轴承内穿经而过有上辊轴;

所述下辊轴的一端与下拉毛辊同轴连接,下辊轴的另一端穿经下承辊块后与下齿轮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下承辊块的中部开设有下承辊孔,下承辊孔内设置有下轴承,下轴承内穿经而过有下辊轴。

所述上拉毛辊包括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一辊、上二辊、上三辊、上四辊,所述上齿轮包括上一左齿轮、上一右齿轮、上二左齿轮、上二右齿轮、上三左齿轮、上三右齿轮、上四左齿轮、上四右齿轮,所述上一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一左齿轮、上一右齿轮,上二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二左齿轮、上二右齿轮,上三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三左齿轮、上三右齿轮,上四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四左齿轮、上四右齿轮;

所述上一左齿轮、上二左齿轮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二号链条,上二右齿轮、上三右齿轮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三号链条,上三左齿轮、上四左齿轮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四号链条。

所述上一右齿轮的侧围经上一号链条与上驱动齿轮的侧围相连接,上驱动齿轮的中部经上传动轴与上皮带轮的中部相连接,上皮带轮的侧围经上传动皮带与上电动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上传动轴的一端与上皮带轮的中部相连接,上传动轴的另一端依次穿经上外驱动支板、上驱动齿轮后与上内驱动支板相连接,且上外驱动支板、上内驱动支板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下拉毛辊包括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下一辊、下二辊、下三辊、下四辊,所述下齿轮包括下一左齿轮、下一右齿轮、下二左齿轮、下二右齿轮、下三左齿轮、下三右齿轮、下四左齿轮、下四右齿轮,所述下一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一左齿轮、下一右齿轮,下二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二左齿轮、下二右齿轮,下三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三左齿轮、下三右齿轮,下四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四左齿轮、下四右齿轮;

所述下四右齿轮、下三右齿轮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下三号链条,下三左齿轮、下二左齿轮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下二号链条,下二右齿轮、下一右齿轮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下一号链条。

所述下四左齿轮的侧围经下四号链条与下驱动齿轮的侧围相连接,下驱动齿轮的中部经下传动轴与下皮带轮的中部相连接,下皮带轮的侧围经下传动皮带与下电动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下传动轴的一端与下皮带轮的中部相连接,下传动轴的另一端依次穿经下外驱动支板、下驱动齿轮后与下内驱动支板相连接,且下外驱动支板、下内驱动支板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上送料辊的左端经一个上送辊轴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相连接,上送料辊的右端与上辊齿轮的左端固定连接,上辊齿轮的右端经另一个上送辊轴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相连接;所述下送料辊的左端经一个下送辊轴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相连接,下送料辊的右端与下辊齿轮的左端固定连接,下辊齿轮的右端经另一个下送辊轴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相连接;

所述侧支撑板上开设有上插辊孔与下插辊孔,所述上插辊孔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上送辊轴进行转动配合,所述下插辊孔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下送辊轴进行转动配合。

所述上送料辊包括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送一辊、上送二辊、上送三辊、上送四辊、上送五辊、上送六辊;所述上辊齿轮包括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辊一齿轮、上辊二齿轮、上辊三齿轮、上辊四齿轮、上辊五齿轮、上辊六齿轮;

所述下送料辊包括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下送一辊、下送二辊、下送三辊、下送四辊、下送五辊、下送六辊;所述下辊齿轮包括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下辊一齿轮、下辊二齿轮、下辊三齿轮、下辊四齿轮、下辊五齿轮、下辊六齿轮;

所述上辊一齿轮与下辊一齿轮相啮合,上辊二齿轮与下辊二齿轮相啮合,上辊三齿轮与下辊三齿轮相啮合,上辊四齿轮与下辊四齿轮相啮合,上辊五齿轮与下辊五齿轮相啮合,上辊六齿轮与下辊六齿轮相啮合。

所述下送一辊的左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上套设有驱动链轮与下一左链轮,且驱动链轮位于下送一辊、下一左链轮之间;所述下送二辊的两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上分别套设有下二左链轮、下二右链轮,且下辊二齿轮位于下送二辊、下二右链轮之间;所述下送三辊的两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上分别套设有下三左链轮、下三右链轮,且下辊三齿轮位于下送三辊、下三右链轮之间;所述下送四辊的左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上套设有下四左链轮,所述上送四辊的右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上套设有上四右链轮,且上辊四齿轮位于上送四辊、上四右链轮之间;所述上送五辊的两端所连接的上送辊轴上分别套设有上五左链轮、上五右链轮,且上辊五齿轮位于上送五辊、上五右链轮之间;所述上送六辊的左端所连接的上送辊轴上套设有上六左链轮;

所述下一左链轮通过左一链条与下二左链轮进行传动配合,下二右链轮通过右一链条与下三右链轮进行传动配合,下三左链轮通过左二链条与下四左链轮进行传动配合,上四右链轮通过右二链条与上五右链轮进行传动配合,上五左链轮通过左三链条与上六左链轮进行传动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中,包括多个上拉毛辊与下拉毛辊,上、下拉毛辊上下一一对应,所有的上拉毛辊与所有的下拉毛辊之间共夹成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应用时,待加工的板材从板材通行区内通行,同时,转动上、下拉毛辊以使上、下拉毛辊侧围上设置的刷丝对通行的板材的顶面、底面同时进行机械式的表面处理,如除油、除锈、拉毛等,从而增加工件顶面、底面的粗糙度,进而提高顶面、底面上涂层的附着力,此外,还能根据加工的需求,对顶面、底面进行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扰的前处理,以获得更多种类的前处理效果,从而适应更多的处理需求。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前处理效果较好,处理效率较高,而且可变性较强,适用范围较广。

2、本实用新型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中,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上、下拉毛辊上所连接的刷丝的线径都呈现为由粗至细的渐变趋势,该设计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前处理效果,而且在此基础之上,能使工件表面最终拉毛效果更加均匀细腻,进一步提高工件表面涂装的附着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前处理效果较好,而且提高附着力效果较佳。

3、本实用新型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中,上、下拉毛辊的两端都对应连接有上、下辊轴,而上、下辊轴上都对应连接有上、下齿轮,应用时,相邻的上拉毛辊之间通过上齿轮、上链条的传动配合进行联动设计,从而使得只需驱动一个上拉毛辊就能带动所有的上拉毛辊一并转动,且是同步同速运转,同理,相邻的下拉毛辊之间通过下齿轮、下链条的传动配合进行联动设计,从而使得只需驱动一个下拉毛辊就能带动所有的下拉毛辊一并转动,也是同步同速运转,不仅操作简易,而且节省驱动成本,能源利用率较高。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易于操作,而且操作成本较低。

4、本实用新型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中,相邻的两个送料辊组之间设置有一个拉毛辊组,相邻的两个拉毛辊组之间设置有一个送料辊组,拉毛辊组包括上下对应的上拉毛辊、下拉毛辊,所有的上拉毛辊、上送料辊的侧围与所有的下拉毛辊、下送料辊的侧围之间共夹成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当待加工的板材在板材通行区内通行时,转动的上、下拉毛辊用其侧围上设置的刷丝对板材的顶面、底面同时进行机械式的表面处理,在进行机械式的表面处理的同时,多个送料辊组不仅能给板材提供通行的动力,而且能确保板材在加工过程中的运动方向与运动高度保持一致,避免板材损坏、变形,从而确保前处理操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前处理效果较好,而且能保证运动方向与运动高度。

5、本实用新型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中,上送料辊、下送料辊的左端都连接有一个送辊轴(上送辊轴或下送料辊),而右端则都经一个辊齿轮(上辊齿轮或下辊齿轮)与另一个送辊轴相连接,应用时,上辊齿轮与对应的下辊齿轮相互啮合,使得上送料辊与对应的下送料辊之间存在同步驱动关联,步调一致,既能确保送料辊组驱动板材运行的顺畅,又能节省驱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对板材的驱动效果较好,而且能源利用率较高。

6、本实用新型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中,当上送料辊包括上送一辊、上送二辊、上送三辊、上送四辊、上送五辊、上送六辊,下送料辊包括下送一辊、下送二辊、下送三辊、下送四辊、下送五辊、下送六辊时,除了上辊齿轮、下辊齿轮之间的相互啮合能够联动送料辊之外,还增设了链轮、链条以助力送料辊之间的相互联动,使得只需通过驱动链轮主动驱动下送一辊,就能带动所有的送料辊进行转动,且是同步同速运转,不仅能确保板件在前处理中全程保持匀速平稳推进,而且节省驱动成本,能源利用率较高。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操作成本较低,而且能确保板材全程匀速平稳推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2是图1中拉毛辊组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3是图1中只保留上拉毛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4是图3的主视图。

图5是图3的顶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6是图5的左视图。

图7是图5的右视图。

图8是图1中只保留下拉毛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9是图8的主视图。

图10是图8的顶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11是图10的左视图。

图12是图10的右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下承辊块、上/下拉毛辊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上/下承辊块、上/下拉毛辊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3中去除上/下承辊块、上/下拉毛辊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齿轮室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送料辊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顶部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9是图17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9中上送辊轴、下送辊轴的剖视图。

图21是图19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22是图18的左视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23是图18的右视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24是图1中上毛刷辊、下毛刷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侧支撑板50、上送料辊51、送料上间距510、上送一辊511、上送二辊512、上送三辊513、上送四辊514、上四右链轮5142、上送五辊515、上五左链轮5151、上五右链轮5152、上送六辊516、上六左链轮5161、下送料辊52、送料下间距520、下送一辊521、下一左链轮5211、下送二辊522、下二左链轮5221、下二右链轮5222、下送三辊523、下三左链轮5231、下三右链轮5232、下送四辊524、下四左链轮5241、下送五辊525、下送六辊526、上送辊轴53、上插辊孔531、上铜套532、压缩弹簧533、弹簧压片534、调节螺杆535、下送辊轴54、下插辊孔541、下铜套542、上辊齿轮55、上辊一齿轮551、上辊二齿轮552、上辊三齿轮553、上辊四齿轮554、上辊五齿轮555、上辊六齿轮556、下辊齿轮56、下辊一齿轮561、下辊二齿轮562、下辊三齿轮563、下辊四齿轮564、下辊五齿轮565、下辊六齿轮566、驱动链轮57、驱动链条571、输出链轮572、减速箱573、送料皮带轮574、送料传送带575、电机皮带轮576、送料电机577、左一链条58、左二链条581、左三链条582、右一链条59、右二链条591、上拉毛辊60、上连辊部601、上弧块602、下弧块603、定位腔604、顶孔槽605、下一凹孔槽606、下二凹孔槽607、螺钉608、上一辊61、上内驱动支板610、上一左齿轮611、上一右齿轮612、上一号链条613、上驱动齿轮614、上传动轴615、上皮带轮616、上传动皮带617、上电动机618、上外驱动支板619、上二辊62、上二左齿轮621、上二右齿轮622、上二号链条623、上三辊63、上三左齿轮631、上三右齿轮632、上三号链条633、上四辊64、上四左齿轮641、上四右齿轮642、上四号链条643、辊辊上间距65、上辊轴66、上齿轮67、下拉毛辊70、下连辊部701、下一辊71、下一左齿轮711、下一右齿轮712、下一号链条713、下二辊72、下二左齿轮721、下二右齿轮722、下二号链条723、下三辊73、下三左齿轮731、下三右齿轮732、下三号链条733、下四辊74、下内驱动支板740、下四左齿轮741、下四右齿轮742、下四号链条743、下驱动齿轮744、下传动轴745、下皮带轮746、下传动皮带747、下电动机748、下外驱动支板749、辊辊下间距75、下辊轴76、下齿轮77、上毛刷辊8、下毛刷辊80、上毛辊轴81、下毛辊轴82、上毛齿轮83、下毛齿轮84、毛上驱动齿轮85、毛下驱动齿轮86、毛传动轴87、毛支撑板88、毛驱动电机89、毛传送带891、毛皮带轮892、上承辊块91、上承辊孔911、上轴承915、下承辊块92、下承辊孔921、下轴承925、中螺杆93、中齿轮931、手轮932、左螺杆94、左齿轮941、左底件942、左弹簧943、右螺杆95、右齿轮951、右底件952、右弹簧953、一号支撑板96、二号支撑板97、顶支撑板98、齿轮室壳981、刻度盘982、底支撑板99、上下调整腔991、上进块轴101、上外扩部102、下进块轴103、下外扩部104、外竖板105、底搭块106、同心定位轴107、底孔槽108、板材通行区x、送料辊组x1、拉毛辊组x2、清洁通行区y。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24,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包括多个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上送料辊51、下送料辊52,以及单个上毛刷辊8、单个下毛刷辊80,所有的上拉毛辊60、上送料辊51的侧围与所有的下拉毛辊70、下送料辊52的侧围之间共夹成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x,所有上送料辊51的布置方向、所有下送料辊52的布置方向、所有上拉毛辊60的布置方向、所有下拉毛辊70的布置方向都为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单个上毛刷辊8的侧围与位于其下方的单个下毛刷辊80的侧围之间夹成有清洁通行区y,该清洁通行区y与板材通行区x的尾端相通;

相邻的上送料辊51之间设置有送料上间距510,相邻的下送料辊52之间设置有送料下间距520,送料上间距510、送料下间距520上下一一对应,上送料辊51、下送料辊52上下一一对应,相邻的上拉毛辊60之间设置有辊辊上间距65,相邻的下拉毛辊70之间设置有辊辊下间距75,辊辊上间距65、辊辊下间距75上下一一对应,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上下一一对应,单个上送料辊51与其对应的单个下送料辊52构成一个送料辊组x1,单个上拉毛辊60与其对应的单个下拉毛辊70构成一个拉毛辊组x2,送料辊组x1、拉毛辊组x2逐一间隔设置,送料辊组x1的数量大于拉毛辊组x2的数量;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所有拉毛辊组x2所占空间的前侧、后侧各有一个送料辊组x1,所有送料辊组x1所占空间的后侧设置有上毛刷辊8、下毛刷辊80;

所述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的侧围上都设置有多根向外延伸的刷丝,上拉毛辊60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上辊轴66,下拉毛辊70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下辊轴76。

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上所连接的刷丝的线径都呈渐细变化。

所述上辊轴66的一端与上拉毛辊60同轴连接,上辊轴66的另一端穿经上承辊块91后与上齿轮67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上承辊块91的中部开设有上承辊孔911,上承辊孔911内设置有上轴承915,上轴承915内穿经而过有上辊轴66;

所述下辊轴76的一端与下拉毛辊70同轴连接,下辊轴76的另一端穿经下承辊块92后与下齿轮77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下承辊块92的中部开设有下承辊孔921,下承辊孔921内设置有下轴承925,下轴承925内穿经而过有下辊轴76。

所述上拉毛辊60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一辊61、上二辊62、上三辊63、上四辊64,所述上齿轮67包括上一左齿轮611、上一右齿轮612、上二左齿轮621、上二右齿轮622、上三左齿轮631、上三右齿轮632、上四左齿轮641、上四右齿轮642,所述上一辊6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一左齿轮611、上一右齿轮612,上二辊6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二左齿轮621、上二右齿轮622,上三辊6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三左齿轮631、上三右齿轮632,上四辊6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四左齿轮641、上四右齿轮642;

所述上一左齿轮611、上二左齿轮621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二号链条623,上二右齿轮622、上三右齿轮632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三号链条633,上三左齿轮631、上四左齿轮641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四号链条643。

所述上一右齿轮612的侧围经上一号链条613与上驱动齿轮614的侧围相连接,上驱动齿轮614的中部经上传动轴615与上皮带轮616的中部相连接,上皮带轮616的侧围经上传动皮带617与上电动机618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上传动轴615的一端与上皮带轮616的中部相连接,上传动轴615的另一端依次穿经上外驱动支板619、上驱动齿轮614后与上内驱动支板610相连接,且上外驱动支板619、上内驱动支板610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下拉毛辊70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下一辊71、下二辊72、下三辊73、下四辊74,所述下齿轮77包括下一左齿轮711、下一右齿轮712、下二左齿轮721、下二右齿轮722、下三左齿轮731、下三右齿轮732、下四左齿轮741、下四右齿轮742,所述下一辊7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一左齿轮711、下一右齿轮712,下二辊7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二左齿轮721、下二右齿轮722,下三辊7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三左齿轮731、下三右齿轮732,下四辊7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四左齿轮741、下四右齿轮742;

所述下四右齿轮742、下三右齿轮732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下三号链条733,下三左齿轮731、下二左齿轮721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下二号链条723,下二右齿轮722、下一右齿轮712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下一号链条713。

所述下四左齿轮741的侧围经下四号链条743与下驱动齿轮744的侧围相连接,下驱动齿轮744的中部经下传动轴745与下皮带轮746的中部相连接,下皮带轮746的侧围经下传动皮带747与下电动机748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下传动轴745的一端与下皮带轮746的中部相连接,下传动轴745的另一端依次穿经下外驱动支板749、下驱动齿轮744后与下内驱动支板740相连接,且下外驱动支板749、下内驱动支板740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上送料辊51的左端经一个上送辊轴53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上送料辊51的右端与上辊齿轮55的左端固定连接,上辊齿轮55的右端经另一个上送辊轴53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所述下送料辊52的左端经一个下送辊轴54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下送料辊52的右端与下辊齿轮56的左端固定连接,下辊齿轮56的右端经另一个下送辊轴54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

所述侧支撑板50上开设有上插辊孔531与下插辊孔541,所述上插辊孔531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上送辊轴53进行转动配合,所述下插辊孔541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下送辊轴54进行转动配合。

所述上送料辊51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送一辊511、上送二辊512、上送三辊513、上送四辊514、上送五辊515、上送六辊516;所述上辊齿轮55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辊一齿轮551、上辊二齿轮552、上辊三齿轮553、上辊四齿轮554、上辊五齿轮555、上辊六齿轮556;

所述下送料辊52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下送一辊521、下送二辊522、下送三辊523、下送四辊524、下送五辊525、下送六辊526;所述下辊齿轮56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下辊一齿轮561、下辊二齿轮562、下辊三齿轮563、下辊四齿轮564、下辊五齿轮565、下辊六齿轮566;

所述上辊一齿轮551与下辊一齿轮561相啮合,上辊二齿轮552与下辊二齿轮562相啮合,上辊三齿轮553与下辊三齿轮563相啮合,上辊四齿轮554与下辊四齿轮564相啮合,上辊五齿轮555与下辊五齿轮565相啮合,上辊六齿轮556与下辊六齿轮566相啮合。

所述下送一辊521的左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54上套设有驱动链轮57与下一左链轮5211,且驱动链轮57位于下送一辊521、下一左链轮5211之间;所述下送二辊522的两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54上分别套设有下二左链轮5221、下二右链轮5222,且下辊二齿轮562位于下送二辊522、下二右链轮5222之间;所述下送三辊523的两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54上分别套设有下三左链轮5231、下三右链轮5232,且下辊三齿轮563位于下送三辊523、下三右链轮5232之间;所述下送四辊524的左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54上套设有下四左链轮5241,所述上送四辊514的右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54上套设有上四右链轮5142,且上辊四齿轮554位于上送四辊514、上四右链轮5142之间;所述上送五辊515的两端所连接的上送辊轴53上分别套设有上五左链轮5151、上五右链轮5152,且上辊五齿轮555位于上送五辊515、上五右链轮5152之间;所述上送六辊516的左端所连接的上送辊轴53上套设有上六左链轮5161;

所述下一左链轮5211通过左一链条58与下二左链轮5221进行传动配合,下二右链轮5222通过右一链条59与下三右链轮5232进行传动配合,下三左链轮5231通过左二链条581与下四左链轮5241进行传动配合,上四右链轮5142通过右二链条591与上五右链轮5152进行传动配合,上五左链轮5151通过左三链条582与上六左链轮5161进行传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参见图1、图14与图16,在顶支撑板98、底支撑板99之间设置有多个侧支撑板50,相邻的两个侧支撑板50之间设置有一对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均沿相邻的两个侧支撑板50的内侧边进行上下滑动,为便于描述,特将相邻的两个侧支撑板50分别命名为一号支撑板96、二号支撑板97。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以下优选方案以进行多方位的专利保护:

优选方案一:

所述上辊轴66包括上进块轴101、上外扩部102与上连辊部601,上进块轴101的左端穿经上承辊孔911而过,上进块轴101的右端与上外扩部102的左端相连接,上外扩部102的右端与上连辊部601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上连辊部601的右端与上拉毛辊60的左端部相连接;所述下辊轴76包括下进块轴103、下外扩部104与下连辊部701,下进块轴103的左端穿经下承辊孔921而过,下进块轴103的右端与下外扩部104的左端相连接,下外扩部104的右端与下连辊部701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下连辊部701的右端与下拉毛辊70的左端部相连接。所述上外扩部102、下外扩部104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外竖板105与底搭块106,外竖板105的背面与下进块轴103的右端相连接,外竖板105的正面的底部与底搭块106的左端垂直连接;所述上连辊部601、下连辊部701的结构一致,均包括上弧块602与下弧块603,上弧块602的底面与下弧块603的顶面之间夹设有定位腔604,上弧块602的长度大于下弧块603的长度;所述外竖板105上近外竖板105、底搭块106交接处的部位与同心定位轴107的左端相连接,同心定位轴107的右端延伸至定位腔604的内部,同心定位轴107的底面与底搭块106、下弧块603的顶面均接触,同心定位轴107的顶面与上弧块602的底面相接触,且同心定位轴107与下进块轴103同轴设置;所述下弧块603的左端与底搭块106的右端正对接触,上弧块602上开设的下一凹孔槽606、下二凹孔槽607各经一根螺钉608与底搭块106相连接,上弧块602的左端与外竖板105的正面的顶部相接触。上述设计能降低上、下拉毛辊的拆卸与装配的难度,减少拆装成本,尤其当有同心定位轴107存在时,不仅能确保搭接的准确率,而且能提高安装效率,且安装之后,牢固可靠,此外,还能降低对换装工人的技术要求,短时间内便可更换完毕,恢复正常生产。

优选方案二:

所述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的左侧部均沿一号支撑板96的右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的右侧部均沿二号支撑板97的左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所述一号支撑板96、二号支撑板97的顶端均与顶支撑板98的底面相连接,一号支撑板96、二号支撑板97的底端均与底支撑板99的顶面相连接,且一号支撑板96、顶支撑板98、二号支撑板97、底支撑板99共围成一个上下调整腔991。所述上承辊块91的顶部与中螺杆93的底端上下正对设置,中螺杆93的顶端依次穿经顶支撑板98、中齿轮931后延伸至中齿轮931的正上方,中齿轮931的侧围与左齿轮941、右齿轮951同时相啮合,左齿轮941、右齿轮951的中部分别穿经而过有左螺杆94、右螺杆95,左螺杆94的底端依次穿经左齿轮941、顶支撑板98、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后与左底件942固定连接,右螺杆95的底端依次穿经右齿轮951、顶支撑板98、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后与右底件952固定连接,左底件942、右底件952悬空在底支撑板99的上方,左螺杆94、右螺杆95上位于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之间的部位上分别套设有左弹簧943、右弹簧953;所述中螺杆93、左螺杆94、右螺杆95的外侧围与中齿轮931、左齿轮941、右齿轮951的中部分别进行对应的螺纹配合;所述左齿轮941、中齿轮931、右齿轮951的外部覆盖有同一个齿轮室壳981,该齿轮室壳981的顶面上环绕中螺杆93的部位上设置有刻度盘982。上述设计能通过上、下承辊块在纵向的上下滑动,以调整上、下拉毛辊与板材之间的距离,确保对上、下拉毛辊进行同距位移调整,进而适应板材的不同材料厚度、材质及产品表面处理要求,可调性较强,适应范围较广。

优选方案三:

所述上送料辊51的左端经一个上送辊轴53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上送料辊51的右端与上辊齿轮55的左端固定连接,上辊齿轮55的右端经另一个上送辊轴53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所述下送料辊52的左端经一个下送辊轴54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下送料辊52的右端与下辊齿轮56的左端固定连接,下辊齿轮56的右端经另一个下送辊轴54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单个侧支撑板50上开设有上插辊孔531、下插辊孔541共两个辊孔,上插辊孔531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上送辊轴53进行转动配合,下插辊孔541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下送辊轴54进行转动配合,优选上插辊孔531内设置有上铜套532,上铜套532的内部贯穿而过有上送辊轴53,上铜套532的顶部经压缩弹簧533与弹簧压片534的底部相接触,弹簧压片534的顶部与调节螺杆535的底端相接触,调节螺杆535的顶端穿经顶支撑板98后向上延伸,下插辊孔541内设置有下铜套542,该下铜套542的内部贯穿而过有下送辊轴54。

优选方案四:

所述上毛刷辊8的侧围与下毛刷辊80的侧围之间夹成有清洁通行区y(板材通过板材通行区x以完成拉毛处理后,就会接着进入清洁通行区y以对处理后的板材进行清洁),上毛刷辊8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上毛辊轴81,下毛刷辊80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下毛辊轴82,上毛辊轴81的一端与上毛刷辊8相连接,上毛辊轴81的另一端穿经上承辊块91后与上毛齿轮83的中部相连接,下毛辊轴82的一端与下毛刷辊80相连接,下毛辊轴82的另一端穿经下承辊块92后与下毛齿轮84的中部相连接,毛上驱动齿轮85的侧围与上毛齿轮83的侧围、毛下驱动齿轮86的侧围同时相啮合,毛下驱动齿轮86的侧围与下毛齿轮84的侧围、毛上驱动齿轮85的侧围同时相啮合,毛下驱动齿轮86的中部与毛传动轴87的一端相连接,毛传动轴87的另一端穿经毛支撑板88后与毛皮带轮892的中部相连接,毛皮带轮892的侧围经毛传送带891与毛驱动电机89的输出端进行传动配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