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熔铸的浇注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49147发布日期:2021-09-08 00:03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熔铸的浇注流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熔铸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熔铸的浇注流管。


背景技术:

2.熔铸工序是铜及铜合金加工技术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传统的熔铸工艺有:上引连续铸造生产铜管、铜棒和小截面的异型材;下引连续铸造生产大规格大批量的方型扁坯和圆坯;水平连续铸造生产较薄的宽带坯及圆坯。
3.如今水平连续铸造中保温炉连接结晶器,下引连续铸造中保温炉通过一个开式流槽连接结晶器,铜及铜合金溶液在流通时暴露在空气中容易造成铸坯偏析、冷隔、断筋等问题,且水平连续铸造和下引连续铸造需要额外的设备,造成额外的设备造价和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熔铸的浇注流管,实现一套设备进行水平连续铸造和下引连续铸造,而且避免铸坯偏析、冷隔、断筋等问题,降低成本,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熔铸的浇注流管,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流管、过渡管和出流管,所述进流管包括:第一石墨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石墨管上的第一石墨阀门和套设在所述第一石墨管外侧壁的第一感应线圈,所述出流管包括:第二石墨管、设置在所述第二石墨管上的第二石墨阀门和套设在所述第二石墨管外侧壁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第一石墨管的侧壁设置引流管,所述引流管与所述第一石墨管内部连通。
7.优选的,所述进流管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外侧的第一外壳;所述出流管还包括:套设在第二感应线圈外侧的第二外壳。
8.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的材质为铝或不锈钢。
9.优选的,所述过渡管包括石墨内管和外圆管。
10.优选的,所述过渡管还包括:耐高温填充物,所述耐高温填充物位于所述石墨内管和所述外圆管之间。
11.优选的,所述外圆管的材质为铝或不锈钢。
12.优选的,所述耐高温填充物由浇注材料和耐高温发泡材料构成。
13.优选的,所述过渡管设置多个。
14.优选的,所述过渡管两端均设置第一法兰盘,相邻的两个第一法兰盘通过螺栓连接。
15.优选的,所述进流管靠近所述过渡管的一端设置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二法兰盘与所述第一法兰盘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出流管靠近所述过渡管的一端设置第三法兰盘,所述第三法兰盘与所述第一法兰盘通过螺栓连接。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熔铸的浇注流管,既可进行水平连续铸造,又可进行下引连续铸造,降低设备造价和生产成本。在铸造过程中,铜溶液或铜合金溶液在密闭的石墨管中流通,防止避免铸坯偏析、冷隔和断筋等缺陷。通过感应线圈的通断电,实现停产与复产的灵活转换,当出现事故时可以快速关掉第一石墨阀门,避免发生较大的设备和人身事故,操作更加方便。
18.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熔铸的浇注流管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熔铸的浇注流管的进流管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熔铸的浇注流管的过渡管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熔铸的浇注流管的出流管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进流管;101、第一石墨管;102、第一石墨阀门;103、第一感应线圈;104、第一外壳;2、过渡管;201、石墨内管;202、外圆管;203、耐高温填充物;3、出流管;301、第二石墨管;302、第二石墨阀门;303、第二感应线圈;304、第二外壳;4、引流管;5、第一法兰盘;6、第二法兰盘;7、第三法兰盘。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6.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熔铸的浇注流管,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流管1、过渡管2和出流管3,其中过渡管 2一端连接进流管1,另一端连接出流管3。在出流管3的侧壁设置引流管4,引流管4与出流管3内部连通。将进流管2远离过渡管2的一端连通保温炉,将引流管密封,将出流管3远离过渡管2的一端水平连铸用的连接结晶器,既可进行水平连续铸造;出流管3远离过渡管2的一端密封,将引流管4远离出流管3的一端连接下引连续铸造用的结晶器既可进行下引连续浇注。使用同一保温炉既可进行水平连续铸造,又可进行下引连续铸造,降低设备造价和生产成本。而且在铸造过程中,铜溶液或铜合金溶液在密闭的环境下流通,防止空气中的杂质污染铜溶液或铜合金溶液,
造成铸坯偏析、冷隔和断筋等缺陷。
27.如图2和图4所示,进流管1包括:第一石墨管101、第一石墨阀门102 和第一感应线圈103。其中,第一石墨阀门102设置在第一石墨管101上,第一感应线圈103套设在第一石墨管101外壁上。第一石墨阀门102将第一石墨管101分割为两端,一端为进液端,另一端为出液端。第一石墨阀门102 可以打通或封闭第一石墨管101,同时可以调节第一石墨管101内的流量。出流管3包括:第二石墨管301、第二石墨阀门302和第二感应线圈303,其中,第二石墨阀门302设置在第二石墨管301上,第二感应线圈303套设在第二石墨管301外壁上。第二石墨阀门302将第二石墨管301分割为两端,一端为进液端,另一端为出液端。第二石墨阀门302可以打通或封闭第二石墨管301,同时可以调节第二石墨管301内的流量。第一感应线圈103和第二感应线圈303可以对流过的铜液预热和加热,增加铜液流动性和控制铜液温度恒定。当需要停产时,将第一感应线圈103和第二感应线圈303断电,既可使铜液凝固,达到停产的效果。当需要复产时,将第一感应线圈103和第二感应线圈303通电,即可使凝固的铜液融化,恢复产能,操作更加方便。当出现漏铜和跑铜事故时可以快速关掉第一石墨阀门102,避免发生较大的设备和人身事故。
28.其中引流管4设置在石墨管101的侧壁上,引流管4与第一石墨管101 内部的出液端连通。
29.值得说明的是,第一石墨阀门102和第二石墨阀门302除了采用石墨材质,也可选用耐高温1600℃的钨合金金属材料,均可达到耐高温的效果。第一石墨阀门102和第二石墨阀门302可以使用电动、液动和气动等操控方式,根据实际需求选取不同的操控方式。
30.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

,进流管 1还包括第一外壳104,第一外壳104套设在第一感应线圈103外侧,保护第一感应线圈103和第一石墨管101,第一石墨阀门102穿过第一外壳104。出流管3还包括第二外壳304,第二外壳304套设在第二感应线圈303外侧,保护第二感应线圈303和第二石墨管301,第二石墨阀门302穿过第二外壳 304。
31.其中,第一外壳104和第二外壳304的材质为铝或不锈钢,其不仅具备保护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刚度起支撑作用。第一外壳104和第二外壳304可以为双层设置,且两层之间留有空间,可以在留有的空间中通水冷却,从而在需冷却停产时降低铜液冷却时间,提高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在第二石墨管 301和第二外壳304之间设置线性温度传感器,可以随时监测第二石墨管301 的温度。
32.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过渡管2包括石墨内管201和外圆管202,石墨制的石墨内管201可以耐高温,而外圆管202可以保护石墨内管201。
33.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过渡管2还包括耐高温填充物203,将耐高温填充物203填充在石墨内管201 和外圆管202之间。降低外圆管202的温度,防止外圆管202受到高温而损坏。
34.其中,外圆管202的材质为铝或不锈钢,其不仅具备保护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刚度起支撑作用。还可以在石墨内管201和外圆管202之间设置第三感应线圈,配合第一感应线圈103和第二感应线圈303一起使用,通过三者通断电,实现停产与复产的灵活转换,效果更佳。
35.其中,耐高温填充物203由浇注材料和耐高温发泡材料构成。
36.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过渡管2设置多个,多个过渡管2依次连接在一起,可以根据长度需要选取过渡管2的数量,适用性更强。
37.关于过渡管2的连接,如图3所示,在过渡管2两端均设置第一法兰盘 5,将相邻的两个过渡管2同轴对齐后,两个过渡管2上的第一法兰盘5同轴对齐,两个过渡管2上的第一法兰盘5上穿过螺栓后旋紧,从而将两个过渡管2连接。
38.关于过渡管2与进流管1及出流管3的连接,如图2和图4所示,在进流管1靠近过渡管2的一端设置第二法兰盘6,将进流管1与过渡管2对齐后,将第二法兰盘6与第一法兰盘5通过螺栓连接。在出流管3靠近过渡管 2的一端设置第三法兰盘7,将出流管3与过渡管2对齐后,将第三法兰盘7 与第一法兰盘5通过螺栓连接。
39.值得说明的是,进流管1、过渡管2和出流管3也可为一体设置。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