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52839发布日期:2022-02-26 00:37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萃取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有色冶炼萃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萃取设备。


背景技术:

2.商业萃取设备有混合澄清器、塔式萃取设备、离心萃取器等,其中混合澄清器在有色金属冶金行业应用比较广泛。混合澄清器具有运行稳定、操作方便、油水分离效果好等优点。但是当萃取过程中有固体产生(尤其是硫酸钙)时,固体沉积于设备底部,需要定期停产将固体掏出,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相关技术中,通过对常规混合澄清器进行改良,实现了固体的动态排放,不再需要频繁的停产清理。但是,当萃取生成的固体为硫酸钙等物质时,由于颗粒在静置条件下容易板结,长时间运行后也需要进行清垢。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萃取设备,所述萃取设备可以自动清理固体杂质,生产效率高。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萃取设备包括:混合筒,所述混合筒内注入有机溶液和水溶液;澄清筒,所述澄清筒包括周壁和由周壁围成的空腔,所述澄清筒的周壁包括锥形段,所述锥形段的横截面积从所述澄清筒的顶部到所述澄清筒的底部逐渐减小,所述锥形段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排出口,所述澄清筒的周壁上设有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位于所述排出口上方,且所述第一出料口用于排出所述水溶液,所述第二出料口用于排出所述有机溶液;进料组件,所述进料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澄清筒连通,所述进料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混合筒连通,以用于将所述混合筒内所述有机溶液和水溶液的混合液通入所述澄清筒内;耙泥装置,所述耙泥装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空腔内且位于所述锥形段,所述耙泥装置包括向上开口的耙罩和由所述靶罩围成的腔室,所述腔室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耙罩的外周面与所述锥形段的内周面贴合,所述耙罩的底部设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排出口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布置。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萃取设备,通过在锥形段处设置可转动的耙泥装置,且耙泥装置的耙罩贴设在锥形段的内周面,可以利用耙罩的转动,使固体杂质始终保持非静止状态,避免固体杂质板结在耙罩上,进而使固体杂质可以沿耙罩倾斜的内周面滑落至排出口排出,实现固体杂质的自动清理,提高萃取设备的工作效率。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料口位于所述第二出料口的下方。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萃取设备还包括中心筒,所述中心筒设于所述澄清筒内,所述进料组件的一端与所述中心筒连通,所述中心筒的顶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中心筒的底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横截面积,所述中心筒的外壁设有格栅。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澄清筒的底部具有储渣槽,所述储渣槽与所述排出口连通,所述储渣槽具有排渣口,所述排渣口用于排出所述储渣槽内的固体杂质。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耙泥装置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位于所述澄清筒的外部;转轴,所述转轴的部分沿上下方向穿设于所述澄清筒内,所述转轴的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并与所述电机连接;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耙罩套设于所述密封件的外周,所述转轴用于驱动所述耙罩沿所述澄清筒的周向旋转。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耙泥装置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耙罩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件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杆沿所述转轴的周向间隔布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料组件包括多个进料管和多个进料溜槽,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料管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进料溜槽。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萃取设备还包括:有机溶液储箱,所述有机溶液储箱设于所述澄清室内,所述第二出料口与所述有机溶液储箱相连;水溶液储箱,所述水溶液储箱设于所述澄清筒内,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所述水溶液储箱相连
附图说明
14.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萃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5.附图标记:
16.萃取设备1;
17.混合筒10;搅拌装置101;
18.进料组件20;进料管201;进料溜槽202;
19.耙泥装置30;耙罩301;第一通孔3011;连接杆302;转轴303;电机304;密封件305;
20.澄清筒40;圆筒段401;第一出料口4011;第二出料口4012;锥形段402;排出口4021;储渣槽403;排渣口404;
21.有机溶液储箱50;水溶液储箱60;中心筒70。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萃取设备1包括混合筒10、澄清筒40、进料组件20和耙泥装置30。
24.混合筒10内注入有机溶液和水溶液。如图1所示,混合筒10内设有搅拌装置101,有机溶液和水溶液注入混合筒10后,利用搅拌装置101将两相溶液混合,从而完成初步的溶剂萃取。
25.澄清筒40包括周壁和由周壁围成的空腔,澄清筒40的周壁包括锥形段402,锥形段402的横截面积从澄清筒40的顶部到澄清筒40的底部逐渐减小,锥形段402的底部设有与空腔连通的排出口4021。
26.如图1所示,澄清筒40的周壁包括圆筒段401和锥形段402,锥形段402位于圆筒段401的下方,且锥形段402的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减小。可以理解的是,混合溶液注入澄清
筒40内并在澄清筒40内澄清和分层,澄清筒40内的混合溶液可能存在固体杂质(固体杂质包括不溶于溶液的固体颗粒和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固体杂质可以在其重力作用下沿锥形段402的内周面滑落至锥形段402底部的排出口4021,从而实现固体杂质的清理。
27.澄清筒40的周壁上设有第一出料口4011和第二出料口4012,第一出料口4011和第二出料口4012位于排出口4021上方,且第一出料口4011用于排出水溶液,第二出料口4012用于排出有机溶液。
28.如图1所示,第一出料口4011和第二出料口4012均位于圆筒段401的周壁上。可以理解的是,混合溶液在澄清筒40内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两相溶剂密度不同且互不相溶,水溶液和有机溶液呈现分层,且分层后的水溶液通过第一出料口4011排出澄清筒40,分层后的有机溶液通过第二出料口4012排出澄清筒40,且排出后的水溶液和有机溶液还可以继续下一步萃取过程。
29.混合筒10内的混合溶液可以通过进料组件20流入澄清筒40内。具体地,如图1所示,进料组件20的一端与澄清筒40连通,进料组件20的另一端与混合筒10连通。
30.耙泥装置30可转动地设于空腔内且位于锥形段402,耙泥装置30包括向上开口的耙罩301和由耙罩301围成的腔室,腔室与空腔连通,耙罩301的外周面与锥形段402的内周面贴合,耙罩301的底部设有与腔室连通的第一通孔3011,且第一通孔3011与排出口402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布置。
31.如图1所示,耙罩301贴设在锥形段402的内周面,耙罩301围成的腔室与空腔连通构成储液空间,混合溶液盛放在储液空间内,在澄清一段时间后,混合溶液内的固体杂质会堆积在耙罩301的内周面并沿耙罩301的内周面向下滑落至第一通孔3011,固体杂质通过第一通孔3011掉落至排出口4021排出。
32.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的萃取设备1包括锥形段402,在排出固体杂质时,在固体杂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利用锥形段402倾斜的内周面,引导固体杂质向排出口4021滑落。但是,固体杂质例如为硫酸钙等物质在静置条件下容易板结,难以自然滑落和排出,需要人工定期清理,影响工作效率。
3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萃取设备,通过在锥形段处设置可转动的耙泥装置,且耙泥装置的耙罩贴设在锥形段的内周面,可以利用耙罩的转动,使固体杂质始终保持非静止状态,避免固体杂质板结在耙罩上,进而使固体杂质可以沿耙罩倾斜的内周面滑落至排出口排出,实现固体杂质的自动清理,提高萃取设备的工作效率。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出料口4011位于第二出料口4012的下方。可以理解的是,水溶液的密度大于有机溶液(例如油)的密度,分层后的水溶液位于有机溶液的下方,由此,第一出料口4011对应设置在水溶液所在的水层,以便于排出水溶液,第二出料口4012对应设置在有机溶液所在的水层以便于排出有机溶液。
35.在一些实施例中,萃取设备1还包括中心筒70,中心筒70设于澄清筒40内,进料组件20的一端与中心筒70连通,中心筒70的顶部具有第一开口(未示出),中心筒70的底部具有第二开口(未示出),第一开口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开口的横截面积,中心筒70的外壁设有格栅(未示出)。
36.可以理解的是,混合溶液通过进料组件20流入中心筒70内,且混合溶液适于从中心筒70顶部的第一开口溢流至澄清筒40内,混合溶液内的固体杂质可以通过中心筒70底部
的第二开口掉落至耙罩301上。中心筒70的外壁上设置格栅,可以利用格栅对混合溶液进行均匀布液,提高分液效率。
37.需要说明的是,中心筒70不限于在外壁上设置格栅以实现均匀布液,例如,还可以在中心筒70的周壁与底壁之间的连接处设置缝隙,并利用缝隙进行均匀布液。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澄清筒40的底部具有储渣槽403,储渣槽403与排出口4021连通,储渣槽403具有排渣口404,排渣口404用于排出所述储渣槽403内的固体杂质。
39.如图1所示,储渣槽403的上方开口,且该开口与排出口402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且连通,储渣槽403的底壁上设有排渣口404。具体地,固体杂质可以通过第一通孔3011掉落至排出口4021处,并经过排出口4021掉落至储渣槽403内,在储渣槽403内的固体杂质积累到预设储量后,打开排渣口404,完成固体杂质的排放。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耙泥装置30还包括电机304、转轴303和密封件305,电机304位于澄清筒40的外部,转轴303的部分沿上下方向穿设于澄清筒40内,转轴303的一端伸出壳体并与电机304连接,密封件305套设在转轴303上,耙罩301套设于密封件305的外周,转轴303用于驱动耙罩301沿澄清筒40的周向旋转。
41.如图1所示,电机304位于澄清筒40的上方,转轴303穿设于澄清筒40内,且转轴303的上端伸出澄清筒40并与电机304连接,密封件305包裹转轴303,以避免混合溶液侵蚀转轴303,耙罩301环绕于密封件305的外周并与密封件305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电机304可以驱动转轴303转动,密封件305可以随转轴303同步旋转,以带动耙罩301转动。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耙泥装置30还包括多个连接杆302,连接杆302的一端与耙罩301连接,连接杆302的另一端与密封件305连接,多个连接杆302沿转轴303的周向间隔布置。
43.如图1所示,连接杆302的内端连接在密封件305的外周面上,连接件的外端连接在耙罩301的内周面上。由此,多个连接杆可以支撑耙罩,使耙罩始终贴合在锥形段的内周面上,且多个连接杆可以加强耙泥装置的结构强度,提高耙泥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料组件20包括多个进料管201和多个进料溜槽202,任意相邻的两个进料管201之间连接有一个进料溜槽202。需要说明的是,进料溜槽202为具有敞开口的槽体,通过交替设置多个进料管201和多个进料溜槽202,可以减小进料管201的长度,即可以将进料管201设置成短管,从而可以降低固体杂质堵塞进料管的概率,且在进料管或进料溜槽发生堵塞时,方便工作人员通过进料溜槽的敞开口对堵塞位置进行疏通。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萃取设备1还包括有机溶液储箱50和水溶液储箱60,有机溶液储箱50和水溶液储箱60均设于澄清室内,第二出料口4012与有机溶液储箱50相连,第一出料口4011与水溶液储箱60相连。
46.可以理解的是,有机溶液储箱50可以容纳分层后的有机溶液,水溶液储箱60可以容纳分层后的水溶液,由此,在有机溶液和水溶液排出时,有机溶液箱和水溶液箱可以阻止水溶液和有机溶液对流或混合,从而便于下一步萃取的进行。
47.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的萃取设备1。
48.如图1所示,萃取设备1包括混合筒10、澄清筒40、中心筒70、耙泥装置30和进料组件20。
49.混合筒10内设有搅拌装置101,以用于搅拌混合筒10内的有机溶液和水溶液。
50.进料组件20包括两个进料管201和一个进料溜槽202,进料溜槽202连接在两个进料管201之间,进料组件20的外端伸入混合筒10内,进料组件20的内端伸入中心筒70内。
51.中心筒70设于澄清筒40内,中心筒70的上端和下端均开口,混合溶液可以从中心筒70上端的开口溢流至澄清筒40内。
52.澄清筒40包括圆筒段401和锥形段402,澄清筒40内设有有机溶液储箱50和水溶液储箱60,圆筒段401的周壁上设有与水溶液储箱60连通的第一出料口4011和与有机溶液储箱50连通的第二出料口4012,且在上下方向上,第一出料口4011低于第二出料口4012。
53.锥形段402位于圆筒段401的下方,且锥形段402的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减小,锥形段402围成的腔室与澄清筒40内的空腔连通,且锥形段402的底壁上设有排出口4021,锥形段402的下方设有储渣槽403,且储渣槽403的上端开口,储渣槽403上端与锥形段402的底部连接,储渣槽403的上端开口与排出口4021连通,储渣槽403的底壁设有排渣口404。
54.耙泥装置30包括耙罩301、电机304、转轴303、连接杆302和密封件305,电机304位于澄清筒40的上方,转轴303沿上下方向穿设于澄清筒40内,且转轴303的上方伸出澄清筒40并与电机304连接,密封件305套设在转轴303上,耙罩301通过连接杆302与密封件305连接且环设于密封件305的外周,耙罩301的外周面与锥形段402的内周面贴合,耙罩301的底部设有第一通孔3011,第一通孔3011与排出口402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且连通。
5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9.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
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60.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