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丝杆的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97910发布日期:2023-01-03 22:51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丝杆的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丝杆的抛光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抛光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丝杆的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2.抛光是丝杆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以往在对丝杆进行抛光处理时,都采用将丝杆装夹在车床上,再由操作人员手持角磨机对丝杆进行抛光处理,采用这种方式操作人员一般需要重复进行4-5次的抛光操作才能够达到所需效果,不仅操作起来十分费力,而且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3.当然,目前市面上也存在有对丝杆进行抛光的抛光设备,例如,申请日为2021.06.25,申请号为202121434614.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杆状物外表面抛光装置,包括工作台;抛光轮机构,位于工作台之上,抛光轮机构包括抛光轮和驱动抛光轮旋转的第一驱动单元;导向轮机构,位于工作台之上,导向轮机构包括导向轮和驱动导向轮与抛光轮同向旋转的第二驱动单元,导向轮与抛光轮的位置相匹配;上料机构,上料机构位于导向轮机构和抛光轮机构之间,上料机构包括托架,托架用于支撑工件;上料调节机构,与托架连接,用于调节托架的高度以使工件的重心高于抛光轮的中心;还用于调节托架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通过采用该抛光装置后不再需要额外设定驱动工件进给的驱动单元,简化了抛光装置的结构组成,有利于保护工件的外表面光洁度,防止在抛光过程中外表面被划伤或夹持损伤。
4.但是,现有抛光装置只能对同一种螺旋升角的丝杆进行抛光,而无法适用不同螺旋升角的丝杆,导致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针对每种螺旋升角的丝杆都要配设一台抛光装置,生产成本高。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案实用新型人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丝杆的抛光装置,解决现有抛光装置只能对同一种螺旋升角的丝杆进行抛光,而无法适用不同螺旋升角的丝杆,导致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针对每种螺旋升角的丝杆都要配设一台抛光装置,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丝杆的抛光装置,包括抛光轮、与所述抛光轮相连接的第一驱动主轴、驱使所述第一驱动主轴进行旋转的第一驱动机构、抛光导轮、与所述抛光导轮相连接的第二驱动主轴、驱使所述第二驱动主轴进行旋转的第二驱动机构、丝杆支撑座、第一调节轴体以及第一轴体箍紧座;所述丝杆支撑座固定在所述抛光轮与抛光导轮之间的位置;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主轴的远离所述丝杆支撑座的一侧;所述第一调节轴体安装在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上,并通过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将所述第一调节轴体箍紧或者松开;所述第一调节轴体在靠近所述第一驱动主轴的一端固设有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一驱动主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上。
7.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调节轴体、第二轴体箍紧座以及支撑平台;所述第二轴体箍
紧座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主轴的远离所述丝杆支撑座的一侧;所述第二调节轴体安装在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上,并通过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将所述第二调节轴体箍紧或者松开;所述第二调节轴体在靠近所述第二驱动主轴的一端固设有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二驱动主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上;所述丝杆支撑座、第一轴体箍紧座和第二轴体箍紧座均固定在所述支撑平台上。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主轴与所述第一驱动主轴保持平行。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节轴体的另一端固设有第三支撑结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结构上;所述第二调节轴体的另一端固设有第四支撑结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结构上。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包括第一上抱箍件和第一下抱箍件;所述第一上抱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抱箍件的一端均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一延伸部,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通过第一锁紧件锁付连接;所述第一上抱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抱箍件的另一端均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延伸部,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通过第二锁紧件锁付连接;所述第一下抱箍件的顶部形成有第一半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一上抱箍件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半圆弧形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半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半圆弧形凹槽与第二半圆弧形凹槽的圆弧半径相等。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主轴的圆弧半径等于所述第一半圆弧形凹槽的圆弧半径。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包括第二上抱箍件和第二下抱箍件;所述第二上抱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下抱箍件的一端均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三延伸部,两个所述第三延伸部之间通过第三锁紧件锁付连接;所述第二上抱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抱箍件的另一端均向外延伸设置有第四延伸部,两个所述第四延伸部之间通过第四锁紧件锁付连接;所述第二下抱箍件的顶部形成有第三半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二上抱箍件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三半圆弧形凹槽相配合的第四半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三半圆弧形凹槽与第四半圆弧形凹槽的圆弧半径相等。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主轴的圆弧半径等于所述第三半圆弧形凹槽的圆弧半径。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第一调节轴体一端的第一圆盘体以及与所述第一圆盘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圆盘体与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的一端紧贴设置,且所述第一圆盘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调节轴体的外径;所述第一驱动主轴的中部与所述第一支撑座转动连接;
15.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第二调节轴体一端的第二圆盘体以及与所述第二圆盘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圆盘体与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的一端紧贴设置,且所述第二圆盘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调节轴体的外径;所述第二驱动主轴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座转动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第一调节轴体另一端的第三圆盘体以及与所述第三圆盘体固定连接的第三支撑座,所述第三圆盘体与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的另一端紧贴设置,且所述第三圆盘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调节轴体的外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座上;
17.所述第四支撑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第二调节轴体另一端的第四圆盘体以及与所述第四圆盘体固定连接的第四支撑座,所述第四圆盘体与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的另一端紧贴设置,且所述第四圆盘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调节轴体的外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座上。
18.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1、通过在第一驱动主轴的一侧设置第一轴体箍紧座和第一调节轴体,并且第一驱动主轴通过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一调节轴体相连接,第一轴体箍紧座能够根据需要箍紧或者松开第一调节轴体,使得在具体使用时,可利用第一轴体箍紧座和第一调节轴体配合对第一驱动主轴进行旋转调节,从而使抛光轮与丝杆的螺旋升角相匹配;因此与现有的抛光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抛光装置能够适应多种不同螺旋升角的丝杆的抛光加工,使得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无需再针对每种螺旋升角的丝杆都配设一台抛光装置,能够降低丝杆的生产成本;同时,只需操作第一轴体箍紧座松开第一调节轴体即可对抛光轮进行调节,调节完后操作第一轴体箍紧座将第一调节轴体抱紧即可,整个调节操作简单、方便、快速,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20.2、通过在第二驱动主轴的一侧设置第二轴体箍紧座和第二调节轴体,并且第二驱动主轴通过第二支撑结构与第二调节轴体相连接,第二轴体箍紧座能够根据需要箍紧或者松开第二调节轴体,使得在具体使用时,可利用第二轴体箍紧座和第二调节轴体配合对第二驱动主轴进行旋转调节,从而使抛光导轮也能够与丝杆的螺旋升角相匹配,以更好地对丝杆起到引导的作用。
21.3、通过在第一调节轴体的另一端设置第三支撑结构用于支撑第一驱动机构,在第二调节轴体的另一端设置第四支撑结构用于支撑第二驱动机构,使得在具体使用时,既能够对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进行支撑,又使第一驱动机构能够跟随第一调节轴体一起同步旋转,第二驱动机构能够跟随第二调节轴体一起同步旋转,从而可以使传动皮带和传动链条不会被拉伸并变松弛,能够提升传动皮带和传动链条的使用寿命,并且不会影响到抛光轮的正常抛光。
【附图说明】
22.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抛光装置的俯视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抛光装置的正视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轴体箍紧座和第一驱动主轴的正视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轴体箍紧座和第一驱动主轴的剖视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轴体箍紧座和第二驱动主轴的正视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轴体箍紧座和第二驱动主轴的剖视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轴体箍紧座的结构图;
30.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轴体箍紧座的结构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00-抛光装置;
33.200-抛光轮;
34.300-抛光导轮;
35.1-第一驱动主轴;
36.2-第一驱动机构,21-第一驱动电机,22-第一皮带轮,23-第二皮带轮,24-传动皮带;
37.3-第二驱动主轴;
38.4-第二驱动机构,41-第二驱动电机,42-第一链轮,43-第二链轮,44-传动链条;
39.5-丝杆支撑座;
40.6-第一调节轴体,61-第一支撑结构,611-第一圆盘体,612-第一支撑座,62-第三支撑结构,621-第三圆盘体,622-第三支撑座;
41.7-第一轴体箍紧座,71-第一上抱箍件,711-第二半圆弧形凹槽,72-第一下抱箍件,721-第一半圆弧形凹槽,73-第一延伸部,74-第一锁紧件,75-第二延伸部,76-第二锁紧件;
42.8-第二调节轴体,81-第二支撑结构,811-第二圆盘体,812-第二支撑座,82-第四支撑结构,821-第四圆盘体,822-第四支撑座;
43.9-第二轴体箍紧座,91-第二上抱箍件,911-第四半圆弧形凹槽,92-第二下抱箍件,921-第三半圆弧形凹槽,93-第三延伸部,94-第三锁紧件,95-第四延伸部,96-第四锁紧件;
44.10-支撑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46.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这些实施方式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47.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丝杆的抛光装置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抛光装置100包括抛光轮200、与所述抛光轮200相连接的第一驱动主轴1、驱使所述第一驱动主轴1进行旋转的第一驱动机构2、抛光导轮300、与所述抛光导轮300相连接的第二驱动主轴3、驱使所述第二驱动主轴3进行旋转的第二驱动机构4、丝杆支撑座5、第一调节轴体6以及第一轴体箍紧座7;其中,所述抛光轮200用于对丝杆进行抛光操作;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用于驱使第一驱动主轴1进行旋转,使第一驱动主轴1带动抛光轮200进行旋转实现抛光;所述抛光导轮300用于对丝杆的移动进行引导,并且抛光导轮300与丝杆的表面接触,能够减缓丝杆的移动速度;所述第二驱动机构4用于驱使第二驱动主轴3进行旋转,使第二驱动主轴3带动抛光导轮300进行旋转;所述丝杆支撑座5用于对丝杆起到支撑的作用;所述第一调节轴体6用于对抛光轮200的角度进行调节,使抛光轮200能够与丝杆的螺旋升角相匹配,从
而实现对具有不同螺旋升角的丝杆进行抛光;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7用于箍紧第一调节轴体6使第一调节轴体6无法旋转,或者松开第一调节轴体6使第一调节轴体6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旋转调节。
48.所述丝杆支撑座5固定在所述抛光轮200与抛光导轮300之间的位置,使得丝杆在支撑于丝杆支撑座5上后,抛光轮200可从丝杆支撑座5的一侧对丝杆进行抛光,抛光导轮300可从丝杆支撑座5的另一侧对丝杆进行引导;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7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主轴1的远离所述丝杆支撑座5的一侧,使第一轴体箍紧座7与丝杆支撑座5不会相互影响;所述第一调节轴体6安装在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7上,并通过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7将所述第一调节轴体6箍紧或者松开;所述第一调节轴体6在靠近所述第一驱动主轴1的一端固设有第一支撑结构61,所述第一驱动主轴1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61上,使第一驱动主轴1能够带动抛光轮200进行旋转。
49.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驱动主轴1的一侧设置第一轴体箍紧座7和第一调节轴体6,并且第一驱动主轴1通过第一支撑结构61与第一调节轴体6相连接,第一轴体箍紧座7能够根据需要箍紧或者松开第一调节轴体6,使得在具体使用时,可利用第一轴体箍紧座7和第一调节轴体6配合对第一驱动主轴1进行旋转调节,从而使抛光轮200与丝杆的螺旋升角相匹配;因此与现有的抛光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抛光装置100能够适应多种不同螺旋升角的丝杆的抛光加工,使得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无需再针对每种螺旋升角的丝杆都配设一台抛光装置,能够降低丝杆的生产成本;同时,只需操作第一轴体箍紧座7松开第一调节轴体6即可对抛光轮200进行调节,调节完后操作第一轴体箍紧座7将第一调节轴体6抱紧即可,整个调节操作简单、方便、快速,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50.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抛光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调节轴体8、第二轴体箍紧座9以及支撑平台10;其中,所述第二调节轴体8用于对抛光导轮300的角度进行调节,使抛光导轮300能够与丝杆的螺旋升角相匹配,进而对丝杆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9用于箍紧第二调节轴体8使第二调节轴体8无法旋转,或者松开第二调节轴体8使第二调节轴体8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旋转调节;所述支撑平台10用于对抛光装置100的各个部件提供支撑。
51.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9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主轴3的远离所述丝杆支撑座5的一侧,使第二轴体箍紧座9与丝杆支撑座5不会相互影响;所述第二调节轴体8安装在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9上,并通过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9将所述第二调节轴体8箍紧或者松开;所述第二调节轴体8在靠近所述第二驱动主轴3的一端固设有第二支撑结构81,所述第二驱动主轴3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81上,使得第二驱动主轴3能够带动抛光导轮300进行旋转;所述丝杆支撑座5、第一轴体箍紧座7和第二轴体箍紧座9均固定在所述支撑平台10上。
5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驱动主轴3的一侧设置第二轴体箍紧座9和第二调节轴体8,并且第二驱动主轴3通过第二支撑结构81与第二调节轴体8相连接,第二轴体箍紧座9能够根据需要箍紧或者松开第二调节轴体8,使得在具体使用时,可利用第二轴体箍紧座9和第二调节轴体8配合对第二驱动主轴3进行旋转调节,从而使抛光导轮300也能够与丝杆的螺旋升角相匹配,以更好地对丝杆起到引导的作用。
53.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主轴3与所述第一驱动主轴1保持平行,也就是说,在通过第一轴体箍紧座7和第一调节轴体6配合对第一驱动主轴1进行旋转调
节后,也通过第二轴体箍紧座9和第二调节轴体8配合对第二驱动主轴3进行相同的调节,从而使第二驱动主轴3与第一驱动主轴1始终保持平行,这样可更好地对丝杆进行引导和抛光。
54.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轴体6的另一端固设有第三支撑结构6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结构62上,以实现对第一驱动机构2进行支撑,并使第一驱动机构2能够跟随第一调节轴体6一起进行旋转;所述第二调节轴体8的另一端固设有第四支撑结构82,所述第二驱动机构4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结构82上,以实现对第二驱动机构4进行支撑,并使第二驱动机构4能够跟随第二调节轴体8一起进行旋转。
55.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结构62上的第一驱动电机21、固设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1的输出端的第一皮带轮22、固设于所述第一驱动主轴1上的第二皮带轮23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皮带轮22与第二皮带轮23之间的传动皮带24;在工作时,通过第一驱动电机21输出动力带动第一皮带轮22进行旋转,第一皮带轮22通过传动皮带24带动第二皮带轮23和第一驱动主轴1进行旋转,从而驱使抛光轮200进行旋转实现抛光。
56.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4包括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结构82上的第二驱动电机41、固设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41的输出端的第一链轮42、固设于所述第二驱动主轴3上的第二链轮43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链轮42与第二链轮43之间的传动链条44;在工作时,通过第二驱动电机41输出动力带动第一链轮42进行旋转,第一链轮42通过传动链条44带动第二链轮43和第二驱动主轴3进行旋转,从而驱使抛光导轮300进行旋转实现对丝杆的引导。
57.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调节轴体6的另一端设置第三支撑结构62用于支撑第一驱动机构2,在第二调节轴体8的另一端设置第四支撑结构82用于支撑第二驱动机构4,使得在具体使用时,既能够对第一驱动机构2和第二驱动机构4进行支撑,又使第一驱动机构2能够跟随第一调节轴体6一起同步旋转,第二驱动机构4能够跟随第二调节轴体8一起同步旋转,从而可以使传动皮带24和传动链条44不会被拉伸并变松弛,能够提升传动皮带24和传动链条44的使用寿命,并且不会影响到抛光轮200的正常抛光。
5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7包括第一上抱箍件71和第一下抱箍件72;所述第一上抱箍件7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抱箍件72的一端均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一延伸部73,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73之间通过第一锁紧件74锁付连接;所述第一上抱箍件7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抱箍件72的另一端均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延伸部75,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75之间通过第二锁紧件76锁付连接;所述第一下抱箍件72的顶部形成有第一半圆弧形凹槽721,所述第一上抱箍件71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半圆弧形凹槽721相配合的第二半圆弧形凹槽711,所述第一半圆弧形凹槽721与第二半圆弧形凹槽711的圆弧半径相等,使得通过第一半圆弧形凹槽721和第二半圆弧形凹槽711的配合能够将第一驱动主轴1箍住。
59.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锁紧件74和第二锁紧件76均采用螺栓,并且两个第一延伸部73均通过至少两个第一锁紧件74进行锁紧固定,以使两个第一延伸部73更可靠地结合在一起;两个第二延伸部75均通过至少两个第二锁紧件76进行锁紧固定,以使两个第二延伸部75更可靠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可更好地实现将第一驱动主轴1箍紧。
60.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主轴1的圆弧半径等于所述第一半圆弧形凹槽721的圆弧半径,这样在使用时,可通过第一半圆弧形凹槽721和第二半圆弧形凹槽711配合将第一驱动主轴1可靠地箍住。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还可在所述第一半圆弧形凹槽721和第二半圆弧形凹槽711内设置防滑胶垫(未图示)或者在第一驱动主轴1的外部套设防滑胶套(未图示),从而有效确保在第一上抱箍件71和第一下抱箍件72将第一驱动主轴1箍住后,第一驱动主轴1无法进行转动。
61.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也可将所述第一上抱箍件7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抱箍件72的一端通过锁付的方式相连接,而将所述第一上抱箍件7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抱箍件72的另一端采用铰接的方式相连接,即通过铰链结构铰接在一起,这样也能够实现对第一驱动主轴1进行箍紧或者松开。
62.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9包括第二上抱箍件91和第二下抱箍件92;所述第二上抱箍件9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下抱箍件92的一端均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三延伸部93,两个所述第三延伸部93之间通过第三锁紧件94锁付连接;所述第二上抱箍件9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抱箍件92的另一端均向外延伸设置有第四延伸部95,两个所述第四延伸部95之间通过第四锁紧件96锁付连接;所述第二下抱箍件92的顶部形成有第三半圆弧形凹槽921,所述第二上抱箍件91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三半圆弧形凹槽921相配合的第四半圆弧形凹槽911,所述第三半圆弧形凹槽921与第四半圆弧形凹槽911的圆弧半径相等,使得通过第三半圆弧形凹槽921与第四半圆弧形凹槽911的配合能够将第二驱动主轴3箍住。
63.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三锁紧件94和第四锁紧件96均采用螺栓,并且两个第三延伸部93均通过至少两个第三锁紧件94进行锁紧固定,以使两个第三延伸部93更可靠地结合在一起;两个第四延伸部95均通过至少两个第四锁紧件96进行锁紧固定,以使两个第四延伸部95更可靠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可更好地实现将第二驱动主轴3箍紧。
64.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主轴3的圆弧半径等于所述第三半圆弧形凹槽921的圆弧半径,这样在使用时,可通过第三半圆弧形凹槽921和第四半圆弧形凹槽911配合将第二驱动主轴3可靠地箍住。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还可在所述第三半圆弧形凹槽921和第四半圆弧形凹槽911内设置防滑胶垫(未图示)或者在第二驱动主轴3的外部套设防滑胶套(未图示),从而有效确保在第二上抱箍件91和第二下抱箍件92将第二驱动主轴3箍住后,第二驱动主轴3无法进行转动。
65.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也可将所述第二上抱箍件9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下抱箍件92的一端通过锁付的方式相连接,而将所述第二上抱箍件9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抱箍件92的另一端采用铰接的方式相连接,即通过铰链结构铰接在一起,这样也能够实现对第二驱动主轴3进行箍紧或者松开。
6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撑结构61包括固设于所述第一调节轴体6一端的第一圆盘体611以及与所述第一圆盘体611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座612,所述第一圆盘体611与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7的一端紧贴设置,且所述第一圆盘体61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调节轴体6的外径,即第一上抱箍件71和第一下抱箍件72一侧的侧壁与第一圆盘体611相贴合,且在具体实施时,使所述第一圆盘体611的外径大于第一轴体箍紧座7的圆弧部分的外径;所述第一驱动主轴1的中部与所述第一支撑座612转动连接;
67.所述第二支撑结构81包括固设于所述第二调节轴体8一端的第二圆盘体811以及与所述第二圆盘体811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座812,所述第二圆盘体811与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9的一端紧贴设置,且所述第二圆盘体81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调节轴体8的外径,即第二上抱箍件91和第二下抱箍件92一侧的侧壁与第二圆盘体811相贴合,且在具体实施时,使所述第二圆盘体811的外径大于第二轴体箍紧座9的圆弧部分的外径;所述第二驱动主轴3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座812转动连接。
6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所述第三支撑结构62包括固设于所述第一调节轴体6另一端的第三圆盘体621以及与所述第三圆盘体621固定连接的第三支撑座622,所述第三圆盘体621与所述第一轴体箍紧座7的另一端紧贴设置,且所述第三圆盘体62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调节轴体6的外径,即第一上抱箍件71和第一下抱箍件72另一侧的侧壁与第三圆盘体621相贴合,且在具体实施时,使所述第三圆盘体621的外径大于第一轴体箍紧座7的圆弧部分的外径,所述第一圆盘体611的外径等于第三圆盘体621的外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座622上;
69.所述第四支撑结构82包括固设于所述第二调节轴体8另一端的第四圆盘体821以及与所述第四圆盘体821固定连接的第四支撑座822,所述第四圆盘体821与所述第二轴体箍紧座9的另一端紧贴设置,且所述第四圆盘体82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调节轴体8的外径,即第二上抱箍件91和第二下抱箍件92另一侧的侧壁与第四圆盘体821相贴合,且在具体实施时,使所述第四圆盘体821的外径大于第二轴体箍紧座9的圆弧部分的外径,所述第四圆盘体821的外径等于第二圆盘体811的外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4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座822上。
70.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调节轴体6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圆盘体611和第三圆盘体621,并且第一圆盘体611和第三圆盘体621分别紧贴第一轴体箍紧座7的两端设置,这样可以对第一调节轴体6进行限位,保证第一调节轴体6无法轴向窜动;同时第一圆盘体611可以对第一驱动主轴1形成支撑作用,第三圆盘体621可以对第一驱动机构2形成支撑作用,使得第一调节轴体6在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驱动主轴1和第一驱动机构2进行同步调节。
71.同理,通过在第二调节轴体8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三圆盘体811和第四圆盘体821,并且第三圆盘体811和第四圆盘体821分别紧贴第二轴体箍紧座9的两端设置,这样可以对第二调节轴体8进行限位,保证第二调节轴体8无法轴向窜动;同时第二圆盘体811可以对第二驱动主轴3形成支撑作用,第四圆盘体821可以对第二驱动机构4形成支撑作用,使得第二调节轴体8在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二驱动主轴3和第二驱动机构4进行同步调节。
72.本实用新型的抛光装置100在使用时,当需要调节抛光轮200的位置时,将第一轴体箍紧座7的第一上抱箍件71和第一下抱箍件72松开,使得第一调节轴体6能够进行转动;对第一调节轴体6进行转动调节,第一调节轴体6在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驱动主轴1一起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驱动主轴1带动抛光轮200进行轴向倾斜调节,使抛光轮200与丝杆的螺旋升角相匹配;当调节好抛光轮200的位置后,将第一轴体箍紧座7的第一上抱箍件71和第一下抱箍件72锁紧在一起,使第一轴体箍紧座7将第一调节轴体6锁死,从而使第一调节轴体6无法继续转动。
73.同理,将第二轴体箍紧座9的第二上抱箍件91和第二下抱箍件92松开,使得第二调节轴体8能够进行转动;对第二调节轴体8进行转动调节,第二调节轴体8在转动时能够带动
第二驱动主轴3一起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二驱动主轴3带动抛光导轮300进行轴向倾斜调节,使抛光导轮300与丝杆的螺旋升角相匹配;当调节好抛光导轮300的位置后,将第二轴体箍紧座9的第二上抱箍件91和第二下抱箍件92锁紧在一起,使第二轴体箍紧座9将第二调节轴体8锁死,从而使第二调节轴体8无法继续转动。在工作时,将待抛光的丝杆放置在丝杆支撑座5上,并且抛光轮200和抛光导轮300均与丝杆的接触,通过第一驱动机构2驱使抛光轮200进行旋转,使得抛光轮200能够对丝杆进行抛光;同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4驱使抛光导轮300进行旋转,使抛光导轮300能够对丝杆进行引导,同时可以减缓丝杆的移动速度,以实现更好的抛光效果。
74.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