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淬火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6457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淬火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处理的淬火冷却技术,主要提出一种改进的淬火冷却装置。
现有的淬火冷却系统一般都具有搅拌、循环和加热、冷却功能;但其结构设计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法国的O、D、Dorigo设计的淬火装置如附图所示,其包括有淬火槽1、溢流槽3、加热器4、冷却器12和储液槽9,淬火槽中由一块隔板6将淬火槽分成上下两部分并由隔板上许多相互平行的短管5将上、下两部分连通,热介质经冷却器冷却后到储液槽并经泵回到淬火槽底部。在循环回路中设置一个储液槽对稳定介质温度是有利的,但当介质需要加热时经过整个回路和储液槽将消耗很多的热能。另外用相互平行的短管进行导向易使液体流向工件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造成工件不同部位的冷却速度不一样,由此可增大工件变形等淬火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淬火冷却装置,使其可控能力提高。同时还具有对工件冷却均匀和对介质加热节省热量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完成其发明任务主要包括有淬火槽、溢流槽、加热器和冷却装置,在介质冷却回路中设置一连通管,连通管两端将淬火槽上部出口和下部进口连通构成介质加热回路,设置两个用以控制冷却回路两端开闭的控制阀。
设置有用以控制连通管开闭的控制阀。
冷却装置可为储液槽。
冷却装置可为冷却器。
冷却装置可为冷却器与储液槽串联的组合体。
淬火槽中的导向短管上部管口均朝向淬火槽中心,提高工件底面和侧面冷却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淬火冷却装置在介质冷却回路中设置连通管和控制阀,构成加热回路,加热时减少了加热介质的容量,降低了加热时的能耗;介质导向短管的方向设置,提高了工件底面和侧面冷却的均匀性,克服了现有淬火冷却装置存的缺陷。
实施例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冷却装置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冷却装置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现有淬火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如附图所示结构包括有淬火槽1、溢流槽3、加热器4和冷却装置,淬火槽1中设置用以检测淬火介质冷却能力的传感器2,传感器2上还装有测温元件用以测量介质温度,隔板6上设置的介质导向短管5其上部管口均朝向淬火槽中部。溢流槽3内装有电热器4用于加热介质,冷却装置为储液槽9。在冷却回路中设置一连通管13,其两端分别连接在淬火槽出口通道和入口通管上,将淬火槽1与储液槽9连通构成加热回路,并相应设置控制阀8、10,连通管上设置控制阀11,介质冷却回路中有泵7。
当介质温度低需要加热时,关闭阀8、10、打开阀11使介质通过连通管13和泵7形成回路,在循环状态下对介质进行加热;当介质温度较高但仍不需要冷却时仍用连通管13形成循环回路,当介质温度较高需要冷却时,打开阀8、10、关闭阀11或使部分介质流过连通管13与经冷却后的介质混合后经泵送到淬火槽中。
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可为冷却器12。
如图3所示,冷却装置是一个冷却器12与储油槽9串联的组合体。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淬火冷却装置,其主要包括有淬火槽(1)、溢流槽(3)、加热器(4)和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在介质冷却回路中设置一连通管(13),连通管(13)将淬火槽(1)上部出口和下部进口连通构成介质加热回路,设置两个用以控制冷却回路两端开闭的控制阀(8)(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淬火冷却装置,其特征是设置有控制连通管(13)开闭的控制阀(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淬火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冷却装置可为储液槽(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淬火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冷却装置可为冷却器(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淬火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冷却装置为冷却器(12)与储液槽(9)串联的组合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淬火冷却装置,其特征是淬火槽(1)中的介质导向短管(5)上部管口均朝向淬火槽中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热处理的淬火冷却技术。其主要包括淬火槽、溢流槽、加热器和冷却装置,在介质冷却回路中设置一连通管,连通管两端将淬火槽的上部出口和下部进口连通构成介质加热回路,设置两个用以控制冷却回路两端开闭的控制阀。淬火槽隔板上的导向短管上部管口均朝向淬火槽中心。其结构设计加热时减少了加热介质容量,降低加热能耗;导向短管的方向设置提高了工件底面和侧面冷却的均匀性。
文档编号C21D1/62GK2301451SQ9722308
公开日1998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2日 优先权日1997年6月2日
发明者王顺兴 申请人:洛阳工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