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型结构的构成方法

文档序号:3398379阅读:3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铸型结构的构成方法
本方法属于型体造型方法型体的结构的构成方法。多数情况下,是铸造用的铸型结构的构成方法、或是叠片造型的型体的构成方法。
因铸型用于高温金属液体的浇铸,必须经历一个高温的过程。除了金属模等铸型外,已知的大多数铸型需要由耐高温又能透气的砂类材料,经过模具的翻造而成的。由于受到造型设备的限制,翻砂时,在型箱内除了模具外的空腔,都必须充满型砂,所使用的造型材料(型砂)的量难以进一步的减少。而且,为防止造型材料在高温时被烧结,并最终能从铸件上清除造型材料。现行工艺大多数采用耐高温(不烧结)的砂类材料,难以利用更为廉价的(易烧结的)黏土类等材料。
本方法的目的在于,利用场(静电)造型设备的逐层布置的优点,基本上使用更为廉价的黏土粉等类的材料,来构成壳型的铸型,同时又减少造型材料的量。
本方法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利用最新颖的逐层布置薄片的场造型工艺,基本上用黏土粉等更廉价的材料布置壳型的铸型,在壳型的铸型上,设置最终解体用的解体缝或节点,布置少量的砂类材料连接壳型,构成完整的铸型。
优点和积极效果逐层布置成型的场造型工艺,在填空材料的铺垫下,可以布置出壳型的铸型,壳型铸型所用的造型材料很少,大大节省了造型用的材料。设置了解体缝(或节点),使黏土等材料为主的铸型虽然会经过高温而烧结,铸型最终完全可通过解体缝(或节点)而得以被解体,(及最终被清除)。有了少量耐高温的砂类材料,连接整个铸型,可使铸型完整和牢固,不必由易烧结的材料来连接铸型。由于整个铸型基本上都是由最廉价的黏土、水泥等等类的材料构成,大大降低了铸型的材料成本。


图1.长方体型腔的铸型。
图2.圆柱体型腔的铸型。
图3.球体型腔的铸型。
图4.壳型和解体缝。
图5、图6.弧片与端片。
图7、图8、图9.解体缝与搭接头。
图10.加强筋(及解体点)和加强条[及解体(连接)点]与壳型。
实施例根据本申请人的专利申请93106719.7的“形体造型工艺”以及相关的95109600.1的“图形薄片的制备方法”等的技术构思。利用场造型设备,是有可能在一层层填空材料的铺垫下,可将粉末状的造型材料一层层地布置成任意形状的很薄的壳体。这种壳体同样也可以用于铸型。
作为一个铸型,除了要考虑到铸型本身的强度等很多因素外,还要考虑造型材料的耐高温性,及铸造后造型材料的可清除性-解体和清理。本方法是想利用最廉价的黏土或水泥等类材料,来作为铸型的主要用材料。因此,要考虑到该铸型在经过浇铸炙热的金属液体后,由于黏土经高温会被烧结,主要采用黏土等的铸型本身难以从铸件上清除。为了清除会被烧结的壳型,在铸型上设计出整个铸型的解体缝。这些缝隙隔开各个壳片,避免在高温时壳片间相互烧结。因而,整个铸型即使经过了高温,各个壳片各自独立,互不连接。最终,可以从这些解体缝处分解铸型,就能方便地将造型材料从铸件上清除掉。
实施例1如图1所示。薄片1、2,解体缝5。
制作一个长方体的型腔的铸型。立体几何学上,一个长方体形的空腔可由六个平面合围而成(或六块薄板围成)。
先将壳型材料按长方体的六个表面的形状和尺寸,分别制作出六片各个相同的壳片1、2。每一片壳片与其相对应的表面,形状相同、尺寸略为小些。将这六片壳片1、2拼装成所需要的长方体的型腔,在壳片与壳片之间留出很小的缝隙--解体缝5;或在这些缝隙-解体缝5--内都填入另外一种造型材料。
这样,一个完整的长方形铸型的型腔,就是由这六片壳片与缝隙拼合而成。
实施例2如图2所示。弧片6,端片7,解体缝5。
制作一个圆柱形型腔的铸型。如图6所示。这里圆柱的直径为d。制作一个内径为d的薄壁圆筒,将圆筒均匀地分割为三个圆弧形的壳片(弧片)6。将圆弧片的各个边都削去一点点。将三片圆弧片6围成一个圆筒(直径为d),圆弧片之间都留有极小的间隙-解体缝5。为圆筒的两端各做一个很薄的端片7,设在圆筒的两端。端片与圆筒之间也留有极小的间隙-解体缝5。
这样,三个圆弧片6和两个端片7构成了一个铸型,其内部即成为一个直径为d的圆柱形的型腔。
圆弧片或端片都是构成一个壳型铸型的各个小的、局部的薄片,可统称为壳片。
实施例3如图3所示。球形壳片3、4,解体缝5。
制作一个有圆球体型腔的铸型。在这个圆球的表面分割成很多块小曲面,按每个小曲面的形状和尺寸,制作出每个曲面形的壳片3、4,(尺寸略小一些)。将各个曲面形的壳片拼合成这个球体相近的薄壁的空心圆球,但在各壳片之间都留出很窄的缝隙5。
最后,是由这些壳片拼合成一个薄壁的、有缝隙的球形型腔。
将拼合成一个型腔的各片壳片,用另外一种造型材料连接;或者在壳片与壳片之间的解体缝5中,用另外的造型材料填塞及连接。完成一个完整的球形铸型。
实施例4如图4所示,构成一个中空的圆柱体的壳型的铸型。解体缝5,内弧片8,端片9,外弧片10,搭接头11,解体节点12,加强条13和15,加强筋(片)14等等。
如图4所示,制作一个中空的圆筒的铸型。由三个外圆弧片10构成很薄的壳型状的外圆筒。(三个弧片形状和长春相同,圆弧片10的厚度可以在2毫米左右)。在圆周上,三片圆弧片10相互之间留有很窄的缝隙-可称为解体缝5,(缝隙的宽度可以在1-3毫米左右或更小)。在缝隙中另外布置石英砂(粉末)类的砂料,该砂料中拌有黏结剂。由含有黏结剂的砂料将三个外弧片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坚固的外圆筒。图中的解体缝5被涂黑,即表示填有该种砂料。以下类同。
同理,可用三个内弧片8布置成相同的很薄的内圆筒。
圆筒的端部,布置出圆环状的薄片-端片9。端片9与圆筒之间留有很小的间隙作为解体缝5,同样也用含有黏结剂的砂料连接(联结)。如图5或6所示。
整个壳型由内外弧片与两个端片构成了壳型的基本壳体。
总之,本方法中,一个铸型正是由很多这样的壳片拼装后,由连接材料连接而成。
有解体缝5的壳形的壳体的几个壳片,除了可在解体缝5中,用黏结用的砂料连接(联结)壳片外。还可以用搭接头11来连接(黏结),搭接头11的结构是短小略为粗的块体或板体,成分也是由含有黏结剂的砂料,用以黏连壳体的各个壳片。在壳体上,沿着解体缝按一定的间隔设置几个搭接头11,黏结壳片。此时,壳型的解体缝5是不封闭的,但是解体缝的缝隙应当尽量地细小,(如可以是0.1毫米左右或更小)。通常液态的金属的内聚力是较大的,可能不会从如此细小的缝隙中渗漏,这将在具体的实践中确定和掌握。如图7、8、9所示,是搭接头11连接壳片的方法,以及搭接头与壳片的尺寸比例。
另外,考虑到薄壳型铸型,强度上可能存在的薄弱性,有必要在整个结构上加强铸型的强度。为了加强整个薄壳型的铸型的强度,在内外圆筒上设置几个也是很薄的加强筋14,以支撑壳体。加强筋在布置壳型过程中,同时布置而成。加强筋14也由黏土粉布置而成。如图10所示分布。
对于加强筋,也要考虑其解体。在外圆弧片上沿三个解体缝的射线方向,留出射线状的解体缝,也在解体缝中布置含有黏结剂的石英砂(或粉末)类材料,以连接加强筋14。或在加强筋14与外圆弧片10之间留出解体缝,也用含黏结剂的砂料黏结。如图10所示。
加强壳型的结构,除了加强筋14外,也可以设计成各种各样条状的网络状的加强条13和15,连接和支撑整个壳型。加强条的断面尺寸较细。为了加强条的解体,可在各加强条中的各个相应位置处,设置几个断开的头,相对的两个断头用含黏结剂的石英砂(或粉末)料黏连,成为连接点(段)[或称为解体点(段)12]。如图10所示。加强条与壳型之间,最好也设置解体缝或解体点(段)。
上述的各种壳型、及有加强筋或加强条连接和支撑的整个壳型的铸型。在经历高温的过程后,虽然其主体材料-黏土等-会被烧结,但是整个壳型铸型完全可以从各个解体缝或解体点(段)处解体。
除了黏土外,还有水泥、石膏等等的廉价材料,也可以在本方法中,用作造型的主要用的壳型材料。
上述的黏土等材料,可以是用水或黏结剂黏结,可参见专利ZL88105593.x。但如何使黏土、水泥、石膏等材料中,含有水等黏结剂,本文中不再提及(或参见本人的专利申请97106524.1)。
上述连接用的砂料,是指混合有黏结剂的石英砂、石英粉、硅砂、硅粉等,造型工艺中通常采用的造型材料。本方法中是利用其仅仅来连接壳型或加强筋或加强条。石英类材料本身能耐高温,不会烧结。其中混有的黏结剂经过高温后,会被烧毁,而砂料就可松散开。
至此,本型体结构的构成方法,是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经过叠加的方式构成了整个完整的牢固的铸型(壳型式的铸型)。
上述的技术术语的初步定义和补充说明型体--有形状的物体,包括零件、模型、铸型、艺术形体等等。本说明书中主要是指铸型。
构成--是指型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组合或装配或连接等等方式,形成或组成型体及其过程。
壳型--很薄的薄壳形的型体,或称为壳体。
壳片--是指构成壳体(或壳型)的各种各样很薄的、壳形的片状的组成部分,上述各例中的小的薄片,如弧片、球形薄片、平薄片、端片等等。
解体缝--型体中为解体所设置的各种很窄的缝隙,用含有黏结剂的砂(粉)料,或填入缝隙、或制成搭接头的结构,连接缝隙两边的壳片,使整个型体连接成整体。也可称为连接缝。浇铸后拆除型体时,该缝隙会先于其它部分粉碎、松散。本文中,与此相同用途特征的点(段)状结构的解体(连接)结构,可称为解体点(段)、或连接点(段)。
连接--用含有黏结剂的材料,黏结各个壳片,使所有的壳片黏结成一个完整和牢固的壳型型体(铸型)。也可称为联结、联接、固接、黏结等等。
加强筋或条--(壳型)型体内外起支撑、加强壳型型体(铸型)作用的筋或条。
权利要求
一种由造型材料逐层布置型体的工艺中,型体结构的构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型体中布置解体蜂或解体点,布置另外一类的材料连接整个型体,以此构成一个便于解体的完整的型体。
全文摘要
本方法属于型体(铸型)结构的构成方法。已知的型体(铸型)构成方法是由模具将砂类材料翻造成型腔。本方法是以薄片状的黏土类等材料叠片构成型体(铸型),在型体(铸型)的某些需要解体的位置处,设置便于解体的解体缝或解体节点的结构,使型体(铸型)易于解体。
文档编号B22C9/00GK1301605SQ99127018
公开日2001年7月4日 申请日期1999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1999年12月28日
发明者高波 申请人:高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