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保持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7894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间隔保持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间隔保持构件,其在制造真空多层玻璃面板时,用于在一对板状玻璃之间配置的多个玻璃面板。



背景技术:

在将一对板状玻璃的周边部密封并进行减压的真空多层玻璃面板(下面简称为“玻璃面板”)中,从板状玻璃的外侧作用有基于大气压的压缩力。因此,在一对板状玻璃之间以一定间隔配置有具有高的压缩强度的间隔保持构件。当对该玻璃面板施加冲击或风等外力时,玻璃面板弯曲而使得一对板状玻璃彼此沿着面方向相对移动。其结果是,存在间隔保持构件发生位置偏移或者损坏的情况,而且还存在载荷集中于板状玻璃的局部而使得板状玻璃损坏的情况。

为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间隔保持构件构成为具有:芯材,其具有高的压缩强度;以及缓冲层,其位于该芯材的至少一侧的端部且由软质金属等软质材料构成。由于软质材料易变形,因此间隔保持构件容易追随相对移动的板状玻璃。

由于间隔保持构件配置在一对板状玻璃之间,因此在一对板状玻璃之间产生温度差的情况下,热经由间隔保持构件从一个板状玻璃向另一个板状玻璃移动。这样的热的移动会对玻璃面板的一侧的室温产生影响,因此优选尽可能得少。板状玻璃与间隔保持构件之间的热流量与两者的抵接面积成正比。因此,如专利文献1那样与板状玻璃的抵接面积大的间隔保持构件,会使得与板状玻璃之间的热流量变大。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间隔保持构件的与板状玻璃接触的部分形成为凸曲面形状。由于凸曲面部与板状玻璃的接触面积小,因此板状玻璃与间隔保持构件之间的热流量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10-5075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493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间隔保持构件的凸曲面部与板状玻璃以点接触的状态相抵接,在抵接点压力变大,因此由于大气压引起的压缩应力的原因而使得板状玻璃或者间隔保持构件容易产生损坏。另外,由于间隔保持构件的抵接点的形状为凸曲面,因此在将间隔保持构件设置于板状玻璃之间时,容易引起间隔保持构件翻倒而发生位置偏移。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玻璃面板的间隔保持构件,其能够稳定地保持真空多层玻璃面板的间隔,且能够抑制与板状玻璃之间的热流量。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用于真空多层玻璃面板的间隔保持构件的特征结构在于以下方面,即,间隔保持构件在将一对板状玻璃之间的空隙部以减压状态保持时,设置于各个支撑点上,所述支撑点以规定的间隔设定在所述一对板状玻璃的对置面上,其中,具有至少一个抵接构件,并且具有从所述抵接构件一体延伸出的突出片,所述抵接构件具有与所述一对板状玻璃的对置面分别相抵接的一侧的第一平面部以及另一侧的第二平面部,在设定了外接于所述间隔保持构件且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平面部垂直的虚拟的圆柱时,所述第一平面部的总面积以及所述第二平面部的总面积被设定为所述圆柱的圆形截面积的一半以下。

如本结构那样,通过抵接构件具有与一对板状玻璃的对置面分别相抵接的第一平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从而使得在板状玻璃之间设置间隔保持构件时的间隔保持构件的姿态稳定。另外,由于抵接构件的平面部与板状玻璃相抵接,因此由大气压引起的压缩应力被分散,板状玻璃以及间隔保持构件难以损坏。

而且,在本结构的间隔保持构件中,具有呈从抵接构件一体延伸出的状态的突出片,该突出片在将抵接构件设置于一对玻璃之间时确定抵接构件的姿态。因此,间隔保持构件的尺寸由突出片从抵接构件突出的状态的整体形状确定。在本结构中,在设定了外接于间隔保持构件且高度方向与第一平面部垂直的虚拟的圆柱的情况下,第一平面部的总面积以及第二平面部的总面积被设定为所述圆柱的圆形截面积的一半以下。也就是说,该间隔保持构件是在第一平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与板状玻璃相抵接而维持抵接构件的姿态的同时,在设置抵接构件时从抵接构件突出的突出片适当地设定抵接构件的姿态,第一平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的面积被设定为比间隔保持构件的整体的面积小。因此,经由间隔保持构件而从一个板状玻璃向另一个板状玻璃移动的热量少,能够得到隔热性优良的真空多层玻璃。

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其它的特征结构在于如下方面,即,所述第一平面部的总面积以及所述第二平面部的总面积被设定为所述圆柱的圆形截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下。

如本结构那样,通过使得第一平面部的总面积以及第二平面部的总面积被设定为所述圆柱的圆形截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下,从而在板状玻璃与间隔保持构件之间流动的热量变得更少,提高真空多层玻璃的隔热性。

而且,在与第一平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的面积为上述圆柱的圆形截面积的一半以下的情况相比较进一步变小的本结构的情况下,使得与板状玻璃的表面相抵接造成的对抵接构件的姿态的约束变弱。由此,例如在板状玻璃由于风压等而弯曲,一对板状玻璃彼此沿着板状玻璃的平面方向相对位移的情况下,抵接构件斜变形或者以翻倒的方式发生姿态变化,更容易允许板状玻璃彼此的相对位移。

但是,在间隔保持构件的材料的压缩强度比作用于间隔保持构件的压缩应力低的情况下,间隔保持构件有可能损坏。因此,第一平面部的总面积以及第二平面部的总面积设定在作用于间隔保持构件的压缩应力低于间隔保持构件的压缩强度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其它的特征结构在于以下方面,即,具有一个所述抵接构件,并且具有环状部,所述环状部由所述突出片支撑,且配置成包围所述抵接构件的周围的状态。

如本结构那样,若配置有由突出片支撑且呈包围抵接构件的周围的状态的环状部,则在将间隔保持构件设置于板状玻璃的面上时,即使抵接构件以翻倒的方式发生姿态变化,环状部与板状玻璃的表面相抵接,也能够适当地设定抵接构件的配置姿态。因此,抵接构件的第一平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与一对板状玻璃的对置面切实地相抵接,提高间隔保持构件的设置性。

另外,环状部由从抵接构件一体延伸出的突出片支撑,而该突出片是从抵接构件的规定的部位突出的片状的构件。因此,与间隔保持构件的整体重量相比较,突出片的重量比率并不那么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间隔保持构件为支撑环状部的结构,而且间隔保持构件的重量分布多保留在中央的抵接构件侧,能够有效防止将间隔保持构件设置于板状玻璃的表面时抵接构件以翻倒的方式发生姿态变化。

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其它的特征结构在于如下方面,即,具有多个所述抵接构件,且利用所述突出片相互连接。

如本结构那样,通过间隔保持构件具有多个抵接构件,从而与板状玻璃相抵接的第一平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形成多个。因此,在将间隔保持构件设置于板状玻璃之间时,使得间隔保持构件的姿态稳定,难以发生翻倒这样的姿态变化。

另外,由突出片连接的抵接构件的个数以及配置位置为任意。因此,对应于形成抵接构件的材料的压缩强度等,能够任意设定这些个数或配置位置。

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其它的特征结构在于如下方面,即,由所述突出片的组合形成环状的连接部,所述环状的连接部将多个所述抵接构件收纳在内部。

如本结构那样,通过使得从各个抵接构件一体延伸出的连接部形成为环状,从而能够防止在将间隔保持构件放置在板状玻璃之上时间隔保持构件彼此产生缠绕的不良情况。其结果是,提高间隔保持构件的设置效率。

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其它的特征结构在于如下方面,即,所述环状的连接部形成为圆环状。

如本结构那样,通过使得环状的连接部为圆环状,从而间隔保持构件的外形全部保持一定的曲率,在将间隔保持构件放置于板状玻璃的表面时,特定的一个间隔保持构件的连接部突入到相邻的其它的间隔保持构件的连接部的内侧的机会变少。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防止间隔保持构件彼此的缠绕。

另外,间隔保持构件虽然很小,但是各个间隔保持构件都能够目视识别。但是,即使在各个间隔保持构件的朝向向各个方向自行旋转的情况下,只要间隔保持构件的整体形状为圆形,各个间隔保持构件的朝向就难以目视识别。因此,只要各个间隔保持构件的配置位置是适当的,就被识别成各个间隔保持构件整齐地排列,从视觉上来说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其它的特征结构在于如下方面,即,所述第一平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圆形。

如本结构那样,若第一平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圆形,则在一对板状玻璃沿着平面方向发生相对位移时,抵接构件不会产生以相对于板状玻璃发生翻倒的方式发生姿态变化时因翻倒方向而带来的特性的变化。因此,间隔保持构件不受板状玻璃彼此的相对移动的方向的限制,都容易发生适当的倾斜变形或者形成翻倒姿态。由此,不受间隔保持构件的配置方向的限制,针对任何方向都能够允许板状玻璃彼此的相对移动。

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其它的特征结构在于如下方面,即,在所述抵接构件设置于所述一对板状玻璃之间的状态下,所述突出片与所述一对板状玻璃分离。

如本结构那样,当构成为突出片与板状玻璃分离的结构时,不会经由突出片而在一对板状玻璃之间产生热流,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维持真空多层玻璃面板的隔热性。

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其它的特征结构在于如下方面,即,所述第一平面部以及所述第二平面部的最大宽度被设定为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第二平面部之间的高度尺寸以下。

如本结构那样,当第一平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的最大宽度被设定为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之间的高度尺寸以下时,在玻璃面板由于冲击或风压等而弯曲变形,一对板状玻璃沿着面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下,抵接构件在一对板状玻璃之间更容易倾斜。即,维持抵接构件的第一平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与板状玻璃的抵接状态不变,抵接构件的中间区域沿着板状玻璃的面方向容易变形为大致S字形,或者抵接构件在一对板状玻璃之间容易以翻倒的方式发生姿态变化,从而一对板状玻璃彼此能够更加灵活地相对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玻璃面板的一个例子的外观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玻璃面板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向视剖视图。

图6是图4的VI-VI向视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作用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间隔保持构件的作用说明图。

图9是示出间隔保持构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间隔保持构件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向视剖视图。

图12是示出间隔保持构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真空多层玻璃面板10(下面称为“玻璃面板10”)是在一对板状玻璃1、2的对置面1A、2A之间配置多个间隔件3(间隔保持构件的一个例子),在内部形成空隙部4。在一对板状玻璃1、2的对置面1A、2A的周边部,通过热粘接配置有低熔点玻璃或含有铅、锡、铟等的金属等密封构件5,在以气密方式加以密封之后,空隙部4的内部被维持为减压状态。多个间隔件3分别设置在各个支撑点6上,所述支撑点6以规定的间隔被设定在对置面1A、2A上。

玻璃面板10如下进行组装。如图1所示,在一对板状玻璃1、2的对置面1A、2A的各个支撑点6配置间隔件3而形成空隙部4,将板状玻璃1、2的周围彼此利用低熔点玻璃或含有铅、锡、铟等的金属等密封构件5密封而一体化。之后,从设置在一对板状玻璃1、2的一个上的吸引孔吸引空隙部4的气体,对吸引孔进行密封,从而形成玻璃面板10(图3)。

如图2以及图4~图6所示,间隔件3具有多个(图中为四个)抵接构件7,并且具备从抵接构件7一体延伸出的状态的突出片8,在将该抵接构件7设置于一对板状玻璃1、2彼此之间时由该突出片8确定抵接构件7的姿态。抵接构件7通过突出片8而相互连接。

抵接构件7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具有与板状玻璃1、2的板面相抵接的第一平面部7A和第二平面部7B。第一平面部7A以及第二平面部7B形成为圆形。四个抵接构件7通过俯视例如形成为十字状的突出片8而相互连接。

间隔件3(抵接构件7以及突出片8)由以下的材料形成,该材料具有能够承受从板状玻璃1、2的板面作用的压力的强度,并且,能够承受烧成或烘焙等高温过程,在制造玻璃面板10之后不容易释放气体。优选使用硬质的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具体而言,可列举出铁、钨、镍、铬、钛、钼、碳素钢、铬钢、镍钢、不锈钢、镍铬钢、锰钢、铬锰钢、铬钼钢、硅钢、镍铬耐热合金、硬铝等金属材料、或者刚玉、矾土、莫来石、氧化镁、氧化钇、氮化铝、氮化硅等陶瓷材料。

间隔件3能够通过光致抗蚀剂蚀刻(Photo resist etching)而制成。例如,在不锈钢板的两表面形成图4的平面形状的光掩模,对各面进行化学蚀刻。这时,由于处理液从光掩模的端缘绕入,因此光掩模正下方的不锈钢也被腐蚀,产生所谓“底切(Undercut)”现象。在十字部分的光掩模下的区域也产生底切现象,不锈钢并未完全去除而形成突出片8。

如此,在间隔件3中抵接构件7和突出片8使用相同材料一体制成,因此在制造玻璃面板的过程中能够切实地维持间隔件3的形状。另外,突出片8比抵接构件7厚度小,故比抵接构件7容易变形。

间隔件3在板状玻璃1、2的平面方向上的最大宽度W1(图4)约为500μm,与以往的间隔件大致相同。另外,抵接构件7的高度H(图6)也与以往的间隔件大致相同,例如约为200μm。

在板状玻璃1与板状玻璃2之间存在温度差的情况下,在板状玻璃1与板状玻璃2之间经由间隔件3产生热移动。板状玻璃1、2与间隔件3之间的热流量和间隔件3与板状玻璃1、2相抵接的面积成正比。因此,为了减小热流量,需要减小间隔件3与板状玻璃1、2相抵接的面积。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设定了外接于间隔件3且在垂直于板状玻璃1的方向上具有高度方向的虚拟的圆柱P时,第一平面部7A的面积S1的总面积以及第二平面部7B的面积S1的总面积被设定为圆柱P的圆形截面积S的一半以下。

在图4中示出将第一平面部7A和第二平面部7B为相同大小的圆形的四个抵接构件7连接在一起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圆柱P的圆形截面积S为“S=π(W1/2)2=πW12/4”,抵接构件7的第一平面部7A的总面积为“S1×4=π(W2/2)2×4=πW22”。在此,由于只要第一平面部7A的总面积为圆柱P的圆形截面积S的一半以下即可,因此将W2设定为W1的1/2√2(约1/3)以下,以便满足πW22≤(πW12/4)×(1/2)的关系。

如此,通过将第一平面部7A的面积S1的总面积(第二平面部7B的面积S1的总面积)设定为圆柱P的圆形截面积S的一半以下,从而使得经由间隔件3而从一个板状玻璃1向另一个板状玻璃2移动的热量变少,能够获得隔热性优良的真空多层玻璃。

另外,间隔件3利用从抵接构件7一体延伸出的突出片8而连接抵接构件7彼此,限制抵接构件7彼此的位置关系。通过抵接构件7彼此相连接,间隔件3容易成为从平面上来看宽广的形状,设置间隔件3时的姿态非常稳定。

另外,抵接构件7的平面部7A、7B与板状玻璃1、2相抵接,承受住从板状玻璃1、2作用的由大气压引起的压缩应力。由此,缓解在板状玻璃1、2以及间隔件3上集中作用应力的情况,防止板状玻璃1、2以及间隔件3的损坏。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突出片8连接多个抵接构件7,呈现出在某种程度上呈面状扩展的形状。因此,在将间隔件3安装到玻璃1、2的表面上时,通过其自身能够维持稳定的姿态。为此,如图4至图6所示,针对各个抵接构件7,将第一平面部7A以及第二平面部7B的最大宽度W2设定为抵接构件7的高度H以下,即,设定为第一平面部7A与所述第二平面部7B之间的尺寸以下。

图7中示出在板状玻璃1、2之间设置的间隔件3。若抵接构件7中最大宽度W2为高度H以下,则在玻璃面板10由于风压等而弯曲变形,一对板状玻璃1、2彼此沿着面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下,抵接构件7也沿着该移动方向容易倾斜变形,或者变为翻倒姿态(参照图8)。也就是说,该抵接构件7容易使一对板状玻璃1、2沿着面方向相对移动。其结果是,在玻璃面板10弯曲变形的情况下等,能够防止间隔件3发生位置偏移,或者间隔件3或板状玻璃1、2损坏的不良情况。另外,突出片8与一对板状玻璃1、2分离。

如图2所示,突出片8例如形成为棒状,并且厚度以及宽度比抵接构件7小。因此,突出片8比抵接构件7容易变形,对于抵接构件7的变形或翻倒姿态的变化不产生干涉。

如图2或者图4所示,第一平面部7A和第二平面部7B形成为圆形。因此,在一对板状玻璃1、2沿着平面方向发生相对位移时,抵接构件7并不会产生以相对于板状玻璃1、2翻倒的方式发生姿态变化时因翻倒方向而带来的特性的变化。因此,间隔件3不受板状玻璃1、2彼此的相对移动的方向的限制,都容易产生适当的倾斜变形或者形成翻倒姿态。如此,若是本实施方式的间隔件3,则当配置间隔件3时不受间隔件3的配置方向的限制,使得间隔件3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而且不受间隔件3的配置方向的限制,针对任何方向都能够允许板状玻璃1、2彼此的相对移动。

〔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隔件的变形例〕

基于图9,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隔件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9中示出“A”~“D”四种类型的间隔件3的形状。

“A”是使从各个抵接构件7一体延伸出的突出片8在中央侧交叉而连接多个抵接构件7彼此。

“B”是利用突出片8而连接在周向上相邻的抵接构件7彼此,多个抵接构件7连接成环状。

“C”是利用从各个抵接构件7一体延伸出的突出片8的组合,形成将多个抵接构件7收纳在内部的环状的连接部11。

“D”是从环状的连接部12向内侧延伸出多个突出片8,在各个突出片8上设置抵接构件7。环状的连接部12也可以不是圆环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状。

另外,在图9中示出了抵接构件7的数量为3~6的间隔件3的例子,但是在抵接构件7为多个的情况下也可以是2或者7以上。另外,图9的“A”~“D”中,都是构成为抵接构件7在周向上均匀配置,尽可能消除间隔件3的各向异性。

如“C”以及“D”那样,若形成有将多个抵接构件7收纳在内部的环状的连接部11(12),则能够防止将间隔件3设置于板状玻璃1、2的表面时多个间隔件3的抵接构件7彼此相互缠绕的不良情况。其结果是,提高了间隔件3的配置效率。

为了将间隔件3的热流量维持得小,优选使得间隔件3中与板状玻璃1、2的抵接面积小。但是,为了确定该抵接面积,需要考虑间隔件3的材料的压缩强度。

间隔件3在板状玻璃上呈正方形排列,各间隔件3具有抵接区域A,若设所排列的间隔件3之间的距离为λ,则作用于各间隔件3的压缩应力σ为σ=qλ2/A。在此,q为大气压(105Nm-2)。

例如,若间隔件3仅由圆筒状的抵接构件7构成,抵接区域A的半径a为0.25mm,间隔件3的间隔λ为20mm,则抵接区域A为A=πa2=2.0×10-7m2,施加于各间隔件3的力为40N。所以,在各间隔件3作用约200MPa(σ=40/(2.0×10-7))的压缩应力。

因此,在假设间隔件3的材料的压缩强度比作用于间隔件3的压缩应力(上述例子中约为200MPa)低的情况下,间隔件3有可能被破坏。所以,间隔件3与板状玻璃的抵接区域A(抵接面积的合计)需要设定在使得作用于间隔件3的压缩应力低于间隔件3的材料的压缩强度的范围内。

为了相对于板状玻璃1、2在面方向上的位移,抵接构件7以小的塑性变形而翻倒(倾斜),优选使得各个抵接构件7的最大宽度W2小。在假设间隔件3的抵接面积的合计在不导致间隔件3被破坏的范围内设定为最小的情况下,抵接构件7的数量越增加,各个抵接构件7的最大宽度W2则越小。所以,为了提高玻璃面板的冲击阻力,优选使得抵接构件7的数量多。

另一方面,若假设间隔件3的抵接面积的合计在不导致间隔件被破坏的范围内设定为最小,则通过增加抵接构件7的数量,使得抵接构件7彼此的间隔变窄。因此,使得抵接构件7彼此之间的区域也产生热流,在间隔件3中热流区域容易变大。所以,为了在间隔件3使得热流区域不会变大,优选使得抵接构件7的数量少。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间隔件3具有一个抵接构件7。以包围抵接构件7的周围的状态配置有环状部9,环状部9被支撑在从抵接构件7一体延伸出的突出片8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定了外接于间隔件3的虚拟的圆柱P时,第一平面部7A的面积S1(第二平面部7B的面积S1)被设定为圆柱P的沿着板状玻璃1的面方向的圆形截面积S的四分之一以下。

在图10的情况下,第一平面部7A的最大宽度W2设定为间隔件3的最大宽度W1的一半以下。所以,第一平面部7A的面积S1为截面积S的四分之一以下。

在抵接构件7中,第一平面部7A以及第二平面部7B的最大宽度W2设定为抵接构件7的高度H(第一平面部7A与第二平面部7B之间的尺寸)以下。因此,当一对板状玻璃1、2相对移动时,抵接构件7沿着对置面1A(2A)的方向倾斜变形或者成为翻倒姿态,追随板状玻璃1、2的相对移动。

由于一个抵接构件7的高度H为最大宽度W2以上,因此可以说是在设置于板状玻璃1、2的表面时容易翻倒的形状。但是,若在抵接构件7的外周侧具有环状部9,则即使抵接构件7以翻倒的方式发生姿态变化,环状部9与板状玻璃1、2的表面相抵接,也能够适当地设定抵接构件7的配置姿态。因此,在将间隔件3设置于板状玻璃1、2的面上时,抵接构件7的第一平面部7A以及第二平面部7B与一对板状玻璃1、2的对置面切实地相抵接,提高了间隔件3的设置性。

另外,环状部9由从抵接构件7一体延伸出的突出片8支撑,而该突出片8是从抵接构件7的规定的部位突出的片状的构件。因此,相比于间隔件3整体的重量,突出片8的重量比率并不那么大。本实施方式的间隔件3为支撑环状部9的结构,并且间隔件3的重量分布大多保留在中央的抵接构件7侧,能够有效防止在将间隔件3设置于板状玻璃1、2的表面时抵接构件7以翻倒的方式发生姿态变化。

〔其它的实施方式〕

〈1〉第一平面部7A以及第二平面部7B的形状,例如如图12所示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抵接构件7构成为容易向附图的左右方向变形或者翻倒。但是,通过使两个抵接构件7彼此的左右间隔大,使得间隔件3整体的形状在左右方向上长,从而能够获得在变形特性方面无各向异性的间隔件3。

〈2〉抵接构件7的形状除了圆柱状之外,也可以是多棱柱状。

〈3〉间隔件3除了蚀刻处理之外,也可以通过激光等方式进行切断,或通过冲压加工来进行冲裁,从而加工成规定的尺寸。

附图标记说明

1、2 板状玻璃

1A、2A 对置面

3 间隔件(间隔保持构件)

4 空隙部

6 支撑点

7 抵接构件

7A 第一平面部

7B 第二平面部

8 突出片

9 环状部

11 连接部

12 连接部

H 高度(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之间的尺寸)

P 虚拟的圆柱

S 面积

S1 第一平面部的面积

W2 最大宽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