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纤维拉丝集束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2897阅读:7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璃纤维拉丝集束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纤维拉丝成型集束技术,特别是一种新型玻璃纤维拉丝集束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玻璃纤维生产过程中,拉丝过程中的成型因素直接影响后期的整个纱团使用的顺畅性,对于不同的集束控制装置来说,对工艺附件的要求各不相同,但相同点是都需要将漏板不同部位的单丝通过集束控制装置对多孔漏板的丝束进行集合成束,然后经由卷绕设备卷绕成筒。这种传统的拉丝集束装置,可以有效将单丝集成束,但是玻璃纤维与集束轮之间,容易形成静态摩擦而造成断丝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其不同纤维成型过程本身由于漏板部位的不同,单根丝束之间的张力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容易形成最终纱束排列的不均,这些都破坏了拉丝过程的成带性,将加剧后期制品的毛羽和工艺性问题的突出,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实际的开展以及产品后期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目前存在的由于集束装置在将纱束集束过程中产生静态摩擦而形成断丝且各部位单丝张力不均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的玻璃纤维拉丝集束控制系统。

本发明为解决背景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玻璃纤维拉丝集束控制系统,包括一可转动的多功能支架和集束器,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玻璃纤维丝束润湿装置和小集束轮,所述玻璃纤维丝束润湿装置和小集束轮均安装在多功能支架上,玻璃纤维丝束通过小集束轮连接至集束器,所述玻璃纤维丝束润湿装置对经过小集束轮之前的玻璃纤维丝束进行润湿。本发明通过该玻璃纤维丝束润湿装置和小集束轮的设计,使得玻璃纤维丝束在小集束轮和集束器之间的摩擦力和张力被大幅舒缓,减少了断丝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所述玻璃纤维丝束润湿装置为安装在多功能支架上的滴水装置,滴水装置与小集束轮对应。

进一步,所述小集束轮不少于两个,且所述小集束轮并行安装在多功能支架上。

进一步,所述小集束轮通过转动马达控制其自转,所述转动马达安装在所述多功能支架上。

进一步,所述小集束轮为四个并通过卡槽和紧固件转动安装在多功能支架上,多功能支架的两边各有两个小集束轮,每边的两个小集束轮之间的多功能支架上设置有可旋转的分区控制件。

进一步,所述小集束轮为两个以上并分别配置在多功能支架两边,所述转动马达为两个并分别配置在多功能支架中心端口两侧,每个转动马达与该侧的小集束轮连接。

进一步,所述小集束轮呈马鞍形,小集束轮凹部最小直径在17~20毫米之间,凹部开口角在100~115度之间。

本发明通过马鞍形小集束轮的马鞍形凹槽对丝束的集束进行控制,多股丝束经过多个马鞍形小集束轮,实现分区控制,后经下方集束器进行再集合成束。多个马鞍形小集束轮通过转动马达进行连接固定,转动马达配套安装在所述多功能支架上,相关转动马达配套使用,同时转动马达上加装防湿装置以达到对转动马达的保护作用。

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洁,通过玻璃纤维丝束润湿装置和小集束轮的设计,使得玻璃纤维丝束在小集束轮和集束器之间的摩擦力和张力被大幅舒缓,减少了断丝现象的发生。本发明实现分区控制拉丝成型,确保各区张力的均匀性,并且减少丝束与附件的摩擦,以达到纱束无层差、低毛羽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旋转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小集束轮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小集束轮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1—集束器,2—转动马达,3—马鞍形的小集束轮,4—滴水装置,5—可转动的多功能支架,6—紧固件,7—分区控制件,8—所需位置,9—紧固螺母,10—卡槽,31—小集束轮的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玻璃纤维拉丝集束控制系统,包括可转动的多功能支架5,马鞍型的小集束轮3,滴水装置4,提供小集束轮3转动动力的转动马达2,以及提供丝束分区控制的分区控制件7。将以上配件,统一安装在可转动的多功能支架5上,两个以上马鞍型的小集束轮3与可转动的多功能支架5之间的固定是通过紧固件6实现固定,其中马鞍型小集束轮3数量范围为2-8个,一般情况下,较为普遍应用的状态为4个,即本实施例为4个小集束轮3,多功能支架5的两边各有两个小集束轮3,两边的小集束轮3各通过一个转动马达2驱动,两个小集束轮3之间由可旋转的分区控制件7来实现间隔控制,分区控制件7转动安装在多功能支架5上,滴水装置4安装在多功能支架5上且位于玻璃纤维丝束经过小集束轮3之前(对玻璃纤维丝束移动方向而言)的位置,并实现滴水控制,马鞍型的小集束轮3转动由被安装在多功能支架5中心端口的转动马达2来实现。

本实施例小集束轮3具体设计见附图3,小集束轮3凹部31最小直径在17~20毫米之间,特例为18.42毫米。此设计主要是减小集束轮3直径,可以有效减少纱束与小集束轮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纱束的摩擦,减少毛羽。凹部31弧面半径为5毫米。凹部31开口角R增大,凹部31开口角R设计在100-115度,特例为107.23°。这个角度经过反复验证,有利于纱束经涂油器涂油后,能保持一定的铺开度,在第二集束轮进行集束时,能够具备良好地集合性。

本实施例所述滴水装置4与小集束轮3对应,即位置对应且数量相同。

在生产过程中将各配件安装在多功能支架5上,通过紧固件6固定好后,将多功能支架5通过卡槽10接入所需安装位置8,并用紧固螺母9固定,参见图2。

对于不同尺寸漏板和生产产品规格可增加或减少马鞍型的小集束轮3的数目或间距来调节拉丝过程各区间的拉丝张力,确保各张力的稳定性。

凡依本发明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