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98283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高档的室内装饰艺术品。除山石盆景外,盆景按照材料划分,还有以植物材料为主体的树桩盆景。树桩盆景中有石附造型,即植物以根茎抱附、缠绕、蔓生于山石之上。主要表现树石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自然景观。由于树石同赏,具有较高的综合价值。传统的附石盆景,附石在树桩盆景中主要起到固定根系、支撑树体的作用,不能保湿、供肥,导致树桩养护困难,不易成活,影响其推广;相应的,桩材多选用抗旱、耐贫瘠的物种,而这类植物多喜强光,又不适合在室内长期摆放,影响其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及其制作方法,环保节能,产品美观、污染少,便于批量生产。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其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

英石碎片50-80份、

活性炭碎片10-20份、

褐铁矿碎片5-18份、

石灰石碎片12-23份、

草木灰15-26份、

复合粉末8-16份、

聚氨酯树脂40-60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60-90份、

氢氧化铝粉10-23份、

碳酸氢钠1-22份。

上述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其中,所述复合粉末由铁粉、锌粉、镁粉、铜粉、银粉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而成。

上述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其中,所述英石碎、活性炭碎片、褐铁矿碎片和石灰石碎片的粒径均为1-3mm。

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的制作方法,其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均匀后通过高温浇注成型,进行雕刻或着色即可。

本发明的有意效果为:

本发明操作简单,可实现规模化生产;生产过程节能、环保;初始颜色也可通过调整复合粉末的组分加以微调,碳酸氢钠在高温下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产品本身自然形成不规则的微孔,吸收性能好,生产得到的盆景附石仿真度高,软硬度可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其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

英石碎片60份、活性炭碎片15份、褐铁矿碎片12份、石灰石碎片18份、草木灰22份、复合粉末12份、聚氨酯树脂5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78份、氢氧化铝粉16份、碳酸氢钠6份。

所述复合粉末按重量百分比计由铁粉65%、锌粉18%、镁粉6%、铜粉8%、银粉3%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而成。

所述英石碎、活性炭碎片、褐铁矿碎片和石灰石碎片的粒径均为2mm。

其制作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均匀后通过高温浇注成型,进行雕刻或着色即可。

实施例二

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其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

英石碎片55份、活性炭碎片18份、褐铁矿碎片8份、石灰石碎片15份、草木灰18份、复合粉末15份、聚氨酯树脂55份、甲基丙烯酸甲酯65份、氢氧化铝粉18份、碳酸氢钠10份。

所述复合粉末按重量百分比计由铁粉46%、锌粉10%、镁粉16%、铜粉28%混合而成。

所述英石碎、活性炭碎片、褐铁矿碎片和石灰石碎片的粒径均为2mm。

其制作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均匀后通过高温浇注成型,进行雕刻或着色即可。

实施例三

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其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

英石碎片50份、活性炭碎片10份、褐铁矿碎片5份、石灰石碎片12份、草木灰15份、复合粉末8份、聚氨酯树脂4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60份、氢氧化铝粉10份、碳酸氢钠8份。

所述复合粉末按重量百分比计由铁粉34%、锌粉33%、铜粉33%混合而成。

所述英石碎、活性炭碎片、褐铁矿碎片和石灰石碎片的粒径均为2mm。

其制作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均匀后通过高温浇注成型,进行雕刻或着色即可。

实施例四

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其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

英石碎片80份、活性炭碎片20份、褐铁矿碎片18份、石灰石碎片23份、草木灰26份、复合粉末16份、聚氨酯树脂6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90份、氢氧化铝粉23份、碳酸氢钠16份。

所述复合粉末按重量百分比计由铁粉15%、锌粉3%、镁粉8%、铜粉69%、银粉5%混合而成。

所述英石碎、活性炭碎片、褐铁矿碎片和石灰石碎片的粒径均为2mm。

其制作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均匀后通过高温浇注成型,进行雕刻或着色即可。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盆景附石材料,其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英石碎片50‑80份、活性炭碎片10‑20份、褐铁矿碎片5‑18份、石灰石碎片12‑23份、草木灰15‑26份、复合粉末8‑16份、聚氨酯树脂40‑6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60‑90份、氢氧化铝粉10‑23份、碳酸氢钠1‑22份,环保节能,产品美观、污染少,便于批量生产。

技术研发人员:肖国强;林晓珺;岳培幸;胡晓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花王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25
技术公布日:2017.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