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钢化玻璃均质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7847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均质炉领域,尤其是一种改进的钢化玻璃均质炉。



背景技术:

目前,钢化玻璃均质炉是钢化玻璃成品的检测设备,在玻璃钢化工序完成后进入均质炉,通过均质炉热浸原理,进行引爆测试和消除残余的硫化镍,将存在“自爆”隐患,即玻璃内应力不均的钢化玻璃在测试过程中提前引爆,从而避免了钢化玻璃安装后再次发生“自爆”,经过均质后的钢化玻璃合格率将大大提升,从而提高了钢化玻璃的安全可靠性。

现有的钢化玻璃均质炉如(专利号:CN 201521064540.2)提供的方案所示,加热后的空气通过两用风机从炉腔内吸出,将热空气通过垂直转角多且逐渐狭小的管道再次排入炉腔内,形成一个热循环,但由于管道垂直转角多且逐渐狭小,两用风机的使用效率大大减弱,使炉腔内热循环效果不理想。同时,热空气导出炉体外侧再导入炉内,能耗大大加强。

又如(专利号:CN201320284470.6)提供的方案所示,对流风轮安装在炉腔顶部,当对流风轮向两边排风时,热空气首先与炉腔的侧壁相撞,造成乱流,导致热空气只有小部分能进入到加热腔内,同样使炉腔内热循环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一种一体式钢化玻璃均质炉。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进的钢化玻璃均质炉,包括箱式炉体,箱式炉体内的炉腔两侧设置有加热腔,加热腔内固定安装有发热管,每个加热腔的顶端延伸至炉腔顶部,每个加热腔的底端通过热循环出气口延伸至炉腔底部,箱式炉体顶部中心位置安装有顶置对流风机,顶置对流风机的顶置转动轴延伸入炉腔并转动连接有抽风风轮,所述抽风风轮的两侧设置有横向顶置风道,横向顶置风道靠近加热腔的两侧均开设有出风口,加热腔上开设有与出风口相通的热循环进气口,对应热循环进气口的加热腔侧壁安装有侧置对流风轮,该结构的均质炉使炉腔内的双对流减少摩擦和相撞,避免死角和涡流的产生,对流效果更好,从而使均质炉更加节能环保。

所述横向顶置风道的顶部设有圆弧过渡面,提高空气流动速度,避免死角和涡流的产生。

所述箱式炉体的侧壁固定安装有侧置对流风机,侧置对流风机的侧置转动轴延伸入炉腔并转动连接有侧对流风轮,该结构使热空气在加热腔内流动得更快更畅顺,减少从侧对流风轮排出的热空气过快与炉腔的侧壁相撞,造成涡流,使热空气有更快的速度从热循环出气口排出,从而使热空气更快向上流动,使顶置对流风轮有更多的热空气向横向顶置风道排出。

所述炉腔的底部安装有滑轨,通过滑轨滑动连接有输送并固定钢化玻璃片的装载小车,传统技术,不在阐述。

优选的,所述炉腔的底部开设冷风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钢化玻璃均质炉,其结构简单、合理,该结构的均质炉使炉腔内的双对流减少摩擦和相撞,避免死角和涡流的产生,对流效果更好,从而使均质炉更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改进的钢化玻璃均质炉,包括箱式炉体1,箱式炉体1内的炉腔2两侧设置有加热腔3,加热腔3内固定安装有发热管4,每个加热腔3的顶端延伸至炉腔2顶部,每个加热腔3的底端通过热循环出气口5延伸至炉腔2底部,箱式炉体1顶部中心位置安装有顶置对流风机6,顶置对流风机6的顶置转动轴601延伸入炉腔2并转动连接有抽风风轮7,其特征在于:所述抽风风轮7的两侧设置有横向顶置风道8,横向顶置风道8靠近加热腔3的一侧开设有出风口9,加热腔3上开设有与出风口9相通的热循环进气口10,对应热循环进气口10的加热腔3侧壁安装有侧置对流风轮11,该结构的均质炉使炉腔2内的双对流减少摩擦和相撞,避免死角和涡流的产生,对流效果更好,从而使均质炉更加节能环保。

所述横向顶置风道8的顶部设有圆弧过渡面12,提高空气流动速度,避免死角和涡流的产生。

所述箱式炉体1的侧壁固定安装有侧置对流风机13,侧置对流风机13的侧置转动轴1301延伸入炉腔2并转动连接有侧对流风轮11,该结构使热空气在加热腔4内流动得更快更畅顺,减少从侧对流风轮11排出的热空气过快与炉腔2的侧壁相撞,造成涡流,使热空气有更快的速度从热循环出气口5排出,从而使热空气更快向上流动,使顶置对流风轮6有更多的热空气向横向顶置风道8排出。

所述炉腔2的底部安装有滑轨14,通过滑轨14滑动连接有输送并固定钢化玻璃片的装载小车15,传统技术,不在阐述。

所述炉腔2的底部开设冷风门16。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