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爆胎避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784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电控爆胎避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控爆胎避险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行驶中发生爆胎现象,将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安全事故,因为爆胎几乎都是发生在高速运行中,尤其是转向轮发生爆胎,由于车身倾斜而失去平衡,左右转向轮滚动半径和轮胎与地面的辅助力相差较大,此时汽车几乎失去转向控制能力,发生严重跑偏,如果强制制动将加剧跑偏,如果强制修正方向,将增加汽车倾翻的可能性。

目前,关于爆胎主动避险的相关技术鲜有报道。这方面事故的临时降低危险措施都是采用驾驶技术干预,或者是增加爆胎后车轮的滚动半径。前者需要老练沉着的驾驶人员才能取得有限效果,后者有所谓的防爆轮胎等类似技术来增加爆胎后的车轮滚动半径,仅在很有限的车辆上使用,也是只能有限降低危险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电控爆胎避险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电控爆胎避险系统,包括安装在轮胎上的放气阀、用于控制放气阀的直线电机和用于控制直线电机的电机控制系统;所述电机控制系统包括电控单元、胎压检测系统、轮速传感器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所述胎压检测系统、轮速传感器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均与所述的电控单元通讯连接,当电控单元接收到胎压监测系统的异常信号时,参照轮速传感器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传回的即时轮速信号和转向盘转角信号做出是否向直线电机发出工作指令的判断;当需要直线电机工作时,电控单元随即向直线电机发出工作指令,从而使直线电机作用于所述的放气阀,使放气阀开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放气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用于将放气阀固定于轮胎,同时便于所述阀芯的设置;所述阀芯部分套设在阀体内部分伸出阀体,所述阀体包括安装部、内置部和外置部,所述内置部设有缺口;所述阀芯为具有放气通道的中空结构,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阀体的内部,包括阀芯体内置部、阀芯体外置部和作用部;所述阀芯体内置部设置有破坏片,所述破坏片设置在所述的缺口处;所述放气阀还包括热合塑胶封套,所述热合塑胶封套设置在所述的内置部上,并从内置部的侧部和端部将所述放气阀密封;所述热合塑胶封套同时还将所述的缺口和破坏片共同密封,从而形成破坏式密封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伸出所述阀体的部分为阀芯体外置部,作用部设置在所述阀芯体外置部上;所述阀芯体外置部与所述阀体的外置部形成第一限位结构,使得所述阀体的外置部始终被阻挡在所述阀芯体外置部的外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缺口设置在所述内置部的侧部,所述破坏片设置在所述阀芯体内置部的侧部,并与所述缺口的位置相对应,便于所述破坏片从所述缺口中伸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缺口设置在所述内置部的侧部的端部,所述破坏片设置在所述阀芯体内置部的侧部的端部,并与所述缺口的位置相对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破坏片的端头从所述的热合塑胶封套上伸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阀芯体内置部的端部为开放式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伸出所述阀体的部分为阀芯体外置部,作用部设置在所述阀芯体外置部上;所述阀芯体外置部与所述阀体的外置部形成第一限位结构,使得所述阀体的外置部始终被阻挡在所述阀芯体外置部的外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破坏片为一与所述阀芯体内置部安装在一起但并非一体成型的卡接片;安装时,当所述的阀芯套设到所述的阀体内部后,从所述的缺口处将所述破坏片安装到所述阀芯体内置部,从而使得所述破坏片与所述的缺口形成第二限位结构,使得阀芯难以从所述的阀体中抽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阀芯体内置部上还设置有放气口,所述放气口设置在所述破坏片的后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破坏片为一与所述阀芯体内置部一体成型且未成型时延展在所述的放气口内;安装时,当所述的阀芯套设到所述的阀体内部后,从所述的缺口处将所述破坏片外翻,从而使得所述破坏片与所述的缺口形成第二限位结构,使得阀芯难以从所述的阀体中抽出。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是基于爆胎后车辆失控的机理而提出的。“将对应一侧轮胎迅速减压至零压力”,使其两边车轮滚动半径和与地面接触情况相同的方案,从而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平衡性能,并且由于两侧车轮都处于无气压接触底面的状态,还能大大提高制动能力。

本发明的放气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热合塑胶封套从而实现良好的气密封;而当需要主动放气时,不需要人为干预,驾驶人员只需正常把控方向和正常减速。配装有轮胎测压系统、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和轮速传感器的电控爆胎避险系统的电控单元会给出驱动直线电机的命令,从而利用直线电机来使得放气阀的阀芯发生旋转,从而利用破坏头将热合塑胶封套破坏,使得放气口与中空结构的阀芯的放气通道的相通,从而使轮胎的胎压迅速降低,使汽车左右两侧车轮的工作状态迅速趋于一致,恢复操控能力,从而保证了车辆爆胎后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放气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隐藏热合塑胶封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放气阀,200-直线电机,300-电机控制系统;

图中,110-阀体,120-阀芯,130-热合塑胶封套;

111-安装部,112-内置部,113-外置部;

121-阀芯体内置部,122-阀芯体外置部,123-作用部;

112-1-缺口,121-1-破坏片,121-2-放气口;

310-电控单元,320-胎压监测系统,330-轮速传感器,340-方向盘转角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本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说明书之后所做的任何改变只要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都将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电控爆胎避险系统,包括安装在轮胎上的放气阀100、用于控制放气阀的直线电机200和用于控制直线电机的电机控制系统300;所述电机控制系统300包括电控单元310、胎压检测系统320、轮速传感器330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340;所述胎压检测系统320、轮速传感器330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340均与所述的电控单元310通讯连接,当电控单元310接收到胎压监测系统320的异常信号时,参照轮速传感器330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340传回的即时轮速信号和转向盘转角信号做出是否向直线电机200发出工作指令的判断;当电控单元310做出向直线电机200发出工作指令的判断时,随即向直线电机200发出工作指令,从而使直线电机200作用于所述的放气阀100,使放气阀100开启。

如图2-3所示,放气阀100包括阀体110和阀芯120;所述阀体110用于将放气阀固定于轮胎,同时便于所述阀芯120的设置。所述阀芯120部分套设在阀体110内部分伸出阀体110。

所述阀体110包括安装部111、内置部112和外置部113,所述内置部112的侧部设有缺口112-1。

所述阀芯120为具有放气通道的中空结构,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阀体110的内部,包括阀芯体内置部121、阀芯体外置部122和作用部123。

所述阀芯体内置部121的侧部还设置有破坏片121-1,所述破坏片121-1设置在所述的缺口112-1处。所述破坏片121-1的端头从所述的热合塑胶封套130上伸出。

所述阀芯体内置部121的端部为开放式结构。所述阀芯体内置部121上还设置有放气口121-2,所述放气口121-2设置在所述破坏片121-1的后方。

所述放气阀还包括热合塑胶封套130,所述热合塑胶封套130设置在所述的内置部112上,并从内置部112的侧部和端部将所述放气阀密封;所述热合塑胶封套130同时还将所述的缺口112-1和破坏片121-1共同密封,从而形成破坏式密封结构。当有外力驱转所述的作用部123时,可使所述阀芯120相对于所述的阀体110发生转动,从而使得破坏片将所述的热合塑胶封套130的密封结构破坏。

在正常状态下,为了防止阀芯120相对于阀体110非转动式的活动,阀芯120和阀体110之间设有两个限位结构。

第一限位结构:所述阀芯120部分套设在阀体110内部分伸出阀体110,伸出所述阀体110的部分为阀芯体外置部122,作用部123设置在所述阀芯体外置部122上;所述阀芯体外置部122与所述阀体的外置部113形成第一限位结构,使得所述阀体的外置部113始终被阻挡在所述阀芯体外置部122的外面。

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破坏片121-1为一与所述阀芯体内置部121安装在一起但并非一体成型的卡接片;安装时,当所述的阀芯120套设到所述的阀体110内部后,从所述的缺口112处将所述破坏片121-1安装到所述阀芯体内置部121,从而使得所述破坏片121-1与所述的缺口112形成第二限位结构,使得阀芯120难以从所述的阀体110中抽出。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电控爆胎避险系统,包括安装在轮胎上的放气阀100、用于控制放气阀的直线电机200和用于控制直线电机的电机控制系统300;所述电机控制系统300包括电控单元310、胎压检测系统320、轮速传感器330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340;所述胎压检测系统320、轮速传感器330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340均与所述的电控单元310通讯连接,当电控单元310接收到胎压监测系统320的异常信号时,参照轮速传感器330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340传回的即时轮速信号和转向盘转角信号做出是否向直线电机200发出工作指令的判断;当电控单元310做出向直线电机200发出工作指令的判断时,随即向直线电机200发出工作指令,从而使直线电机200作用于所述的放气阀100,使放气阀100开启。

如图2-3所示,放气阀100包括阀体110和阀芯120;所述阀体110用于将放气阀固定于轮胎,同时便于所述阀芯120的设置。所述阀芯120部分套设在阀体110内部分伸出阀体110。

所述阀体110包括安装部111、内置部112和外置部113,所述内置部112的侧部设有缺口112-1。

所述阀芯120为具有放气通道的中空结构,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阀体110的内部,包括阀芯体内置部121、阀芯体外置部122和作用部123。

所述阀芯体内置部121的侧部还设置有破坏片121-1,所述破坏片121-1设置在所述的缺口112-1处。所述破坏片121-1的端头从所述的热合塑胶封套130上伸出。

所述阀芯体内置部121的端部为开放式结构。所述阀芯体内置部121上还设置有放气口121-2,所述放气口121-2设置在所述破坏片121-1的后方。

所述放气阀还包括热合塑胶封套130,所述热合塑胶封套130设置在所述的内置部112上,并从内置部112的侧部和端部将所述放气阀密封;所述热合塑胶封套130同时还将所述的缺口112-1和破坏片121-1共同密封,从而形成破坏式密封结构。

当有外力驱转所述的作用部123时,可使所述阀芯120相对于所述的阀体110发生转动,从而使得破坏片将所述的热合塑胶封套130的密封结构破坏。

在正常状态下,为了防止阀芯120相对于阀体110非转动式的活动,阀芯120和阀体110之间设有两个限位结构。

第一限位结构:所述阀芯120部分套设在阀体110内部分伸出阀体110,伸出所述阀体110的部分为阀芯体外置部122,作用部123设置在所述阀芯体外置部122上;所述阀芯体外置部122与所述阀体的外置部113形成第一限位结构,使得所述阀体的外置部113始终被阻挡在所述阀芯体外置部122的外面。

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破坏片121-1为一与所述阀芯体内置部121一体成型且未成型时延展在所述的放气口121-2内;安装时,当所述的阀芯120套设到所述的阀体110内部后,从所述的缺口112处将所述破坏片121-1外翻,从而使得所述破坏片121-1与所述的缺口112形成第二限位结构,使得阀芯120难以从所述的阀体110中抽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