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84376发布日期:2019-03-22 21:13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有机肥生产
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肥俗称农家肥,是指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物质的缓效肥料。有机肥中不仅含有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有机养分,有机肥是最全面的肥料。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目前,有对农作物秸秆的回收利用,采用农作物秸秆作为生产有机肥的原料,但成产周期过长,发酵不彻底,不能达到很好的肥效,成本偏高,其营养元素不能够充分被农作物吸收。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及其加工方法。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及其加工方法,以解决上述
背景技术
中提出的成产周期过长,发酵不彻底,不能达到很好的肥效,成本偏高,其营养元素不能够充分被农作物吸收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该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包括如下组成成分:农作物秸秆:40-60份;动物粪便:20-30份;红糖:0.5-0.8份;米糠:6-10份;尿素:1-2份;保氮剂:1-2份;菌剂:2-3份;硼砂:1-1.6份;速腐剂:0.6-0.8份和工业废渣:10-15份。优选的,所述保氮剂为硫酸镁。优选的,所述农作物秸秆包括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所述农作物秸秆为0.4-0.7厘米的颗粒。优选的,所述菌剂包括白腐菌和酵母菌。优选的,所述废渣包括工业用炉的炉渣灰和酿造业废渣。一种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的加工方法,该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秸秆处理:将农作物秸秆粉碎成0.4-0.7厘米的颗粒,然后用水浸泡,使得农作物秸秆的含水量在58%-62%,然后加入速腐剂,加热,使得秸秆的中心温度达到62-68摄氏度,发出腐臭味道时进行翻堆,使得秸秆腐熟;s2:混料:将步骤s1中腐熟的秸秆与动物粪便、尿素、保氮剂、菌剂、硼砂和工业废渣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菌剂、红糖和米糠;s3:发酵:将混合好的原料进行堆积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采用草帘子或稻壳进行覆盖,堆顶用塑料布封盖;s4:发酵管理:在发酵的过程中,对原料的过程中,每天对堆内的温度进行测量,当堆内的温度达到60-65摄氏度时,对原料进行进行翻抛,翻抛的周期是每天1-2次,发酵20-30天;s5:后加工:发酵完成后,进行造粒、烘干和包装。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秸秆腐熟的标志为秸秆呈柔软的黑褐色。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菌剂、红糖和米糠在加入前,需要将菌剂、红糖和米糠用水混合,然后再均匀喷洒。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温度的测量方法为,采用温度计插入堆内25-30厘米处进行温度测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及其加工方法,产生的微生物群能分解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及矿物质,形成土壤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将植物不能吸收利用的养分转换成有效养分,从而能够恢复土壤的肥力,消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孔隙度,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该发明实现了废物的重新利用,成本低廉,绿色环保,且生产周期短,保证连续农业的连续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加工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该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包括如下组成成分:农作物秸秆:40-60份;动物粪便:20-30份;红糖:0.5-0.8份;米糠:6-10份;尿素:1-2份;保氮剂:1-2份;菌剂:2-3份;硼砂:1-1.6份;速腐剂:0.6-0.8份和工业废渣:10-15份,所述保氮剂为硫酸镁,所述农作物秸秆包括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所述农作物秸秆为0.4-0.7厘米的颗粒,所述菌剂包括白腐菌和酵母菌,所述废渣包括工业用炉的炉渣灰和酿造业废渣。请参阅图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的加工方法:实施例1该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秸秆处理:将农作物秸秆粉碎成0.4-0.7厘米的颗粒,然后用水浸泡,使得农作物秸秆的含水量在58%-62%,然后加入速腐剂,加热,使得秸秆的中心温度达到62-68摄氏度,发出腐臭味道时进行翻堆,使得秸秆腐熟,秸秆腐熟的标志为秸秆呈柔软的黑褐色;s2:混料:将步骤s1中腐熟的秸秆与动物粪便、尿素、保氮剂、菌剂、硼砂和工业废渣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菌剂、红糖和米糠,菌剂、红糖和米糠在加入前,需要将菌剂、红糖和米糠用水混合,然后再均匀喷洒;s3:发酵:将混合好的原料进行堆积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采用草帘子或稻壳进行覆盖,堆顶用塑料布封盖;s4:发酵管理:在发酵的过程中,对原料的过程中,每天对堆内的温度进行测量,当堆内的温度达到60摄氏度时,对原料进行进行翻抛,翻抛的周期是每天1次,发酵20天,温度的测量方法为,采用温度计插入堆内25厘米处进行温度测量;s5:后加工:发酵完成后,进行造粒、烘干和包装。在实施例中,农作物秸秆:60份;动物粪便:20份;红糖:0.8份;米糠:6份;尿素:2份;保氮剂:1份;菌剂:3份;硼砂:1份;速腐剂:0.8份和工业废渣:10份,所述保氮剂为硫酸镁,所述农作物秸秆包括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所述农作物秸秆为0.4-0.7厘米的颗粒,所述菌剂包括白腐菌和酵母菌,所述废渣包括工业用炉的炉渣灰和酿造业废渣。实施例2该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秸秆处理:将农作物秸秆粉碎成0.4-0.7厘米的颗粒,然后用水浸泡,使得农作物秸秆的含水量在58%-62%,然后加入速腐剂,加热,使得秸秆的中心温度达到62-68摄氏度,发出腐臭味道时进行翻堆,使得秸秆腐熟,秸秆腐熟的标志为秸秆呈柔软的黑褐色;s2:混料:将步骤s1中腐熟的秸秆与动物粪便、尿素、保氮剂、菌剂、硼砂和工业废渣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菌剂、红糖和米糠,菌剂、红糖和米糠在加入前,需要将菌剂、红糖和米糠用水混合,然后再均匀喷洒;s3:发酵:将混合好的原料进行堆积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采用草帘子或稻壳进行覆盖,堆顶用塑料布封盖;s4:发酵管理:在发酵的过程中,对原料的过程中,每天对堆内的温度进行测量,当堆内的温度达到62摄氏度时,对原料进行进行翻抛,翻抛的周期是每天2次,发酵25天,温度的测量方法为,采用温度计插入堆内27厘米处进行温度测量;s5:后加工:发酵完成后,进行造粒、烘干和包装。在实施例中,农作物秸秆:50份;动物粪便:25份;红糖:0.7份;米糠:8份;尿素:1.5份;保氮剂:1.5份;菌剂:2.5份;硼砂:1.3份;速腐剂:0.7份和工业废渣:12份,所述保氮剂为硫酸镁,所述农作物秸秆包括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所述农作物秸秆为0.4-0.7厘米的颗粒,所述菌剂包括白腐菌和酵母菌,所述废渣包括工业用炉的炉渣灰和酿造业废渣。实施例3该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秸秆处理:将农作物秸秆粉碎成0.4-0.7厘米的颗粒,然后用水浸泡,使得农作物秸秆的含水量在58%-62%,然后加入速腐剂,加热,使得秸秆的中心温度达到62-68摄氏度,发出腐臭味道时进行翻堆,使得秸秆腐熟,秸秆腐熟的标志为秸秆呈柔软的黑褐色;s2:混料:将步骤s1中腐熟的秸秆与动物粪便、尿素、保氮剂、菌剂、硼砂和工业废渣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菌剂、红糖和米糠,菌剂、红糖和米糠在加入前,需要将菌剂、红糖和米糠用水混合,然后再均匀喷洒;s3:发酵:将混合好的原料进行堆积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采用草帘子或稻壳进行覆盖,堆顶用塑料布封盖;s4:发酵管理:在发酵的过程中,对原料的过程中,每天对堆内的温度进行测量,当堆内的温度达到65摄氏度时,对原料进行进行翻抛,翻抛的周期是每天2次,发酵30天,温度的测量方法为,采用温度计插入堆内30厘米处进行温度测量;s5:后加工:发酵完成后,进行造粒、烘干和包装。在实施例中,农作物秸秆:40份;动物粪便:30份;红糖:0.5份;米糠:10份;尿素:1份;保氮剂:2份;菌剂:2份;硼砂:1.6份;速腐剂:0.6份和工业废渣:15份,所述保氮剂为硫酸镁,所述农作物秸秆包括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所述农作物秸秆为0.4-0.7厘米的颗粒,所述菌剂包括白腐菌和酵母菌,所述废渣包括工业用炉的炉渣灰和酿造业废渣。取番茄作为试验作物,取上述三个实施例所生产出的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分别对三块地进行试验,并取一个采用传统的施肥方法的作为对照组,且没亩地的施肥量均为70千克,具体试验结果参阅下表:序号亩产量(千克)增产(千克)增产率(%)对照组7600--实施例183207209.47实施例2856596512.70实施例3843283210.92综合以上实施例,该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及其加工方法,产生的微生物群能分解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及矿物质,形成土壤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将植物不能吸收利用的养分转换成有效养分,从而能够恢复土壤的肥力,消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孔隙度,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该发明实现了废物的重新利用,成本低廉,绿色环保,且生产周期短,保证连续农业的连续生产。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