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酸锰配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4785发布日期:2019-03-22 20:24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酸锰配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酸锰制备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碳酸锰配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所产生的镍、铜、钴、锰等有色金属工业废物越来越多,基于对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需要对锰等有色金属工业废物进行回收,而在对锰进行回收的过程中需要配制大量的碳酸锰,但现有技术中单靠人手配制出的碳酸锰量太少,很多时候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酸锰配制装置,纯碱模块与沉锰模块相连接,为沉锰模块提供纯碱,沉锰模块与压榨模块相连接,将碳酸锰压榨出来,配制出的碳酸锰量大,充分满足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碳酸锰配制装置,包括有纯碱模块、沉锰模块和压榨模块,所述压榨模块包括有锰浆槽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所述锰浆槽连接有第一碳酸锰压滤机,所述沉锰模块包括有沉锰槽,所述第一碳酸锰压滤机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连接有沉锰压滤泵,所述沉锰压滤泵与沉锰槽相连接,所述沉锰槽连接有精滤后锰液贮槽,所述沉锰槽连接有精滤后纯碱输送泵,所述纯碱模块包括有精滤后纯碱贮槽,所述精滤后纯碱贮槽与精滤后纯碱输送泵相连接,所述精滤后纯碱贮槽连接有纯碱精滤器,所述纯碱精滤器连接有精滤前纯碱输送泵,所述精滤前纯碱输送泵连接有精滤前纯碱贮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碳酸锰压滤机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连接有硫酸钠液中转槽,所述硫酸钠液中转槽连接有硫酸钠液输送泵。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碳酸锰压滤机与沉锰槽相连接,所述第二碳酸锰压滤机与沉锰槽相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纯碱精滤器连接有纯碱浓浆槽,所述纯碱浓浆槽连接有纯碱浓浆输送泵。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碳酸锰压滤机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连接有废气机械通风管道,所述锰浆槽连接有锰浆输送泵,所述锰浆输送泵连接有碳酸锰浆去锰液净化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精滤后纯碱输送泵将精滤后纯碱贮槽内的纯碱输送到沉锰槽,精滤后锰液贮槽将精滤后锰液输送到沉锰槽进行反应处理,反应处理后的锰液通过沉锰压滤泵输送到第一碳酸锰压滤机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进行压滤,第一碳酸锰压滤机将碳酸锰输送到锰浆槽,锰浆槽将碳酸锰以浆状的形态进行暂时存贮,第二碳酸锰压滤机输出压榨出来的固态碳酸锰,以此,配制出的碳酸锰量大,充分满足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碳酸锰配制装置,包括有纯碱模块、沉锰模块和压榨模块,纯碱模块与沉锰模块相连接,为沉锰模块提供纯碱,沉锰模块与压榨模块相连接,将碳酸锰压榨出来,压榨模块包括有锰浆槽1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3,锰浆槽1连接有第一碳酸锰压滤机2,沉锰模块包括有沉锰槽5,第一碳酸锰压滤机2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3连接有沉锰压滤泵4,沉锰压滤泵4与沉锰槽5相连接,沉锰槽5连接有精滤后锰液贮槽6,沉锰槽5连接有精滤后纯碱输送泵8,纯碱模块包括有精滤后纯碱贮槽7,精滤后纯碱贮槽7与精滤后纯碱输送泵8相连接,精滤后纯碱贮槽7连接有纯碱精滤器9,纯碱精滤器9连接有精滤前纯碱输送泵10,精滤前纯碱输送泵10连接有精滤前纯碱贮槽11,精滤后纯碱输送泵8将精滤后纯碱贮槽7内的纯碱输送到沉锰槽5,精滤后锰液贮槽6将精滤后锰液输送到沉锰槽5进行反应处理,反应处理后的锰液通过沉锰压滤泵4输送到第一碳酸锰压滤机2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3进行压滤,第一碳酸锰压滤机2将碳酸锰输送到锰浆槽1,锰浆槽1将碳酸锰以浆状的形态进行暂时存贮,第二碳酸锰压滤机3输出压榨出来的固态碳酸锰,以此,配制出的碳酸锰量大,充分满足使用要求。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碳酸锰压滤机2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3连接有硫酸钠液中转槽12,接收从第一碳酸锰压滤机2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3压滤出的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液中转槽12连接有硫酸钠液输送泵13,通过硫酸钠液输送泵13将硫酸钠溶液。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碳酸锰压滤机2与沉锰槽5相连接,第二碳酸锰压滤机3与沉锰槽5相连接,将部分滤渣返回到第一碳酸锰压滤机2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3进行充分反应处理和反复压滤,提高成品质量。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纯碱精滤器9连接有纯碱浓浆槽14,通过纯碱浓浆槽14收集纯碱浓浆,纯碱浓浆槽14连接有纯碱浓浆输送泵15,通过纯碱浓浆输送泵15将纯碱浓浆输送出去。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碳酸锰压滤机2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3连接有废气机械通风管道16,对第一碳酸锰压滤机2和第二碳酸锰压滤机3所产生的废气进行集中收集处理,锰浆槽1连接有锰浆输送泵17,通过锰浆输送泵17进行锰浆输送,锰浆输送泵17连接有碳酸锰浆去锰液净化槽18,通过碳酸锰浆去锰液净化槽18进行再处理。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