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化炉内的热平衡调节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5050发布日期:2019-06-12 00:21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化炉内的热平衡调节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化炉领域,尤其是一种钢化炉内的热平衡调节组件。



背景技术:

钢化炉在生产后挡玻璃时,由于玻璃在钢化炉前半段受热不均,容易产生扭曲变形移位,导致玻璃与辊道接触面辊道印严重,玻璃外观不合格,钢化炉的辊道印长期得不到解决。若将钢化炉前段的温度设置到610度以下,虽然能稍微减轻辊道印,但同时坏处是玻璃受热不均,玻璃破损增多,另外温低导致玻璃汇流条发灰。为减少汇流条发灰,需降低链速,链速降低后又影响生产节拍,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钢化炉内的热平衡调节组件,使玻璃受热均匀,避免了辊道印的产生,提高了玻璃质量。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钢化炉内的热平衡调节组件,所述钢化炉内设置有沿其纵向延伸的辊道,所述热平衡调节组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位于所述辊道上方的若干个上热平衡调节部和位于所述辊道下方的若干个下热平衡调节部,所述上热平衡调节部和下热平衡调节部分别沿所述辊道的纵向均匀排布;其中,每个所述上热平衡调节部具有若干个沿所述辊道的横向均匀分布的上喷气嘴结构,所述上喷气嘴结构的喷气方向朝上,用以将钢化炉内上部的热空气向下压;每个所述下热平衡调节部具有若干个沿所述辊道的横向均匀分布的下喷气嘴结构,所述下喷气嘴结构的喷气方向朝下,用以将钢化炉内下部的冷空气向上压。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上喷气嘴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喷头座和上喷头体;所述上喷头座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进气段、第一出气段、以及第一连接段,所述上喷头座上开设有第一进气孔及至少两个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沿所述第一进气段纵向延伸至第一出气段,所述第一出气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出气段的侧壁上并与第一进气孔连通;所述上喷头体的上端由上至下依次开设有第一配合孔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段通过螺纹配合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配合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气段及第一出气段的外径,所述第一配合孔的孔壁和第一进气段的外壁及第一出气段的外壁配合形成开口朝上且与所述第一出气孔连通的第一环形喷腔。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上喷头体上还开设有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下端且与其连通的第一调节孔,所述组件还包括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一调节孔配合的第一调节体,所述第一调节体能拧入所述第一调节孔内并伸入所述第一连接孔中以对所述上喷头座限位。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下喷气嘴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下喷头座和下喷头体,所述下喷头座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二进气段、第二出气段、以及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进气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出气段的外径,且第二进气段的下端形成有开口朝下的环形槽,所述下喷头座上开设有第二进气孔和至少两个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沿所述第二进气段纵向延伸至第二出气段,所述第二出气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出气段的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二进气孔连通;所述下喷头体的上端由上至下依次开设有第二配合孔和与所述第二连接段通过螺纹配合的第二连接孔,所述下喷头体的上端开设有所述第二配合孔以形成一插入所述环形槽内的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和所述环形槽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开口朝下且与所述第二出气孔连通的第二环形喷腔。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下喷头体上还开设有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孔下端且与其连通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组件还包括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二调节孔配合的第二调节体,所述第二调节体能拧入所述第二调节孔内并深入所述第二连接孔中以对所述下喷头座限位。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钢化炉具有上炉体和位于所述上炉体下方的下炉体,所述辊道设于所述上炉体和下炉体之间,所述上热平衡调节部位于所述上炉体内,所述下热平衡调节部位于所述下炉体内。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上喷气嘴结构靠近所述上炉体的上端设置,所述下喷气嘴结构靠近所述下炉体的下端设置。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上炉体的上腔面呈向上凸起的曲面状,且所述上腔面上设置有上加热区。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下炉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下加热区。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下热平衡调节部为具有所述下喷气嘴结构的出气管,所述组件还包括进气管、及设于所述钢化炉内并位于其底部的基座,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空气压缩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管连接,所述出气管均匀间隔设于所述基座上。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特点为:该钢化炉内的热平衡调节组件,设于辊道上方的上喷气嘴结构的喷气方向朝上,用以将钢化炉内上部的热空气向下压,设于辊道下方的下喷气嘴结构的喷气方向朝下,用以将钢化炉内下部的冷空气向上压,上热平衡调节部和下热平衡调节部配合,使钢化炉内的热空气和冷空气形成对流,产生了平衡钢化炉内温度的效果,使玻璃受热均匀,从而避免了辊道印的产生,提高了玻璃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上喷气嘴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3 为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下喷气嘴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4 为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下喷头座结构示意图;

图5 为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下喷头体结构示意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下喷气嘴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7 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下炉体内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 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下热平衡调节部结构示意图;

图9 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下热平衡调节部与辊道之间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下热平衡调节部与辊道之间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其中:1-钢化炉(x-钢化炉的纵向、101-上炉体、102-下炉体)、2-辊道(y-辊道的横向)、3-上热平衡调节部、4-下热平衡调节部、5-上喷气嘴结构(501-上喷头座(5011-第一进气段、5012-第一出气段、5013-第一连接段、5014-第一进气孔、5015-第一出气孔)、502-上喷头体(5021-第一配合孔、5022-第一连接孔、5023-第一调节孔)、503-第一调节体、504-第一环形喷腔)、6-下喷气嘴结构(601-下喷头座(6011-第二进气段、6012-第二出气段、6013-第二连接段、6014-环形槽、6015-第二进气孔、6016-第二出气孔)、602-下喷头体(6021-第二配合孔、6022-第二连接孔、6023-环形凸台、6024-第二调节孔)、603-第二调节体、604-第二环形喷腔)、7-上加热区、8-下加热区、9-进气管、10-基座、11-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钢化炉内的热平衡调节组件,钢化炉1内设置有沿其纵向x延伸的辊道2,热平衡调节组件包括位于辊道2上方的若干个上热平衡调节部3和位于辊道2下方的若干个下热平衡调节部4,上热平衡调节部3和下热平衡调节部4分别沿辊道的纵向均匀排布,辊道2的纵向与钢化炉的纵向x为同一方向。其中,每个上热平衡调节部3具有若干个沿辊道的横向y均匀分布的用于喷出压缩空气的上喷气嘴结构5,上喷气嘴结构5的喷气方向朝上,用以将钢化炉1内上部的热空气向下压。每个下热平衡调节部4具有若干个沿辊道的横向y均匀分布的用于喷出压缩空气的下喷气嘴结构6,下喷气嘴结构6的喷气方向朝下,用以将钢化炉1内下部的冷空气向上压。图中具有箭头的虚线所指的方向即为压缩空气的走向。上热平衡调节部3和下热平衡调节部4配合,使钢化炉1内的热空气和冷空气形成对流,从而达到了平衡钢化炉1内温度的目的。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钢化炉1具有上炉体101和位于上炉体101下方的下炉体102,辊道设2于上炉体101和下炉体102之间。上热平衡调节部3位于上炉体101内,上喷气嘴结构5设于上热平衡调节部3的下端。下热平衡调节部4位于下炉体102内,下喷气嘴结构6设于下热平衡调节部4的下端。更优选地,为了充分地扰动钢化炉1内的气体,使其充分混合,上喷气嘴结构5靠近上炉体101的上端设置,下喷气嘴结构6靠近下炉体102的下端设置。为了增加加热面积,使加热更均匀,上炉体101的上腔面呈向上凸起的曲面状,且上腔面上设置有上加热区7。下炉体102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下加热区8。

请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喷气嘴结构5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喷头座501和上喷头体502。上喷头座50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进气段5011、第一出气段5012、以及第一连接段5013,上喷头座501上开设有第一进气孔5014及至少两个第一出气孔5015,第一进气孔5014沿第一进气段5011纵向延伸至第一出气段5012,第一出气孔5015开设于第一出气段5012的侧壁上并与第一进气孔5014连通。上喷头体502的上端由上至下依次开设有第一配合孔5021和与第一连接段5013通过螺纹配合的第一连接孔5022,第一配合孔5021的孔径大于第一进气段5011及第一出气段5012的外径,第一配合孔5021的孔壁和第一进气段5011的外壁及第一出气段5012的外壁配合形成开口朝上且与第一出气孔5015连通的第一环形喷腔504。更优选地,为了调节上喷气嘴结构5的开度,达到控制流量的目的,便于快速精准地将上喷头体502拧动到位,上喷头体502上还开设有形成于第一连接孔5022下端且与第一连接孔5022连通的第一调节孔5023,热平衡调节组件还包括通过螺纹与第一调节孔5023配合的第一调节体503,第一调节体503能拧入第一调节孔5023内并伸入第一连接孔5022中以对上喷头体502限位,以限定上喷头座501和上喷头体502的相对位置。

请参考图3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喷气嘴结构6包括相互配合的下喷头座601和下喷头体602,下喷头座60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二进气段6011、第二出气段6012、以及第二连接段6013,第二进气段6011的外径大于第二出气段6012的外径,且第二进气段6011的下端形成有开口朝下的环形槽6014,下喷头座601上开设有第二进气孔6015和至少两个第二出气孔6016,第二进气孔6015沿第二进气段6011纵向延伸至第二出气段6012,第二出气孔6016开设于第二出气段6012的侧壁上并与第二进气孔6015连通;下喷头体602的上端由上至下依次开设有第二配合孔6021和与第二连接段6013通过螺纹配合的第二连接孔6022,下喷头体602的上端开设有第二配合孔6021以形成一插入环形槽6014内的环形凸台6023,环形凸台6023和环形槽6014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开口朝下且与第二出气孔6016连通的第二环形喷腔604。优选地,为了调节下喷气嘴结构6的开度,达到控制流量的目的,能快速精准地将下喷头体602拧动到位,下喷头体602上还开设有形成于第二连接孔6022下端且与其连通的第二调节孔6024,热平衡调节组件还包括通过螺纹与第二调节孔6024配合的第二调节体603,第二调节体603能拧入第二调节孔6024内并深入第二连接孔6022中以对下喷头体602限位,以限定下喷头座601和下喷头体602的相对位置。

请参考图6至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其他结构均与图1至图2所示的实施例相同,仅下热平衡调节部4的结构有所不同。此实施例中,下热平衡调节部4为具有下喷气嘴结构6的出气管,下喷气嘴结构6设于下热平衡调节部4的上端,且下喷气嘴结构6的结构与上喷气嘴结构5的结构关于水平面呈镜像对称。热平衡调节组件还包括进气管9、及设于钢化炉1内并位于其底部的基座10,下热平衡调节部4和基座10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平行的水平面内,进气管9的一端与空气压缩机连接、另一端与下热平衡调节部4连接,下热平衡调节部4均匀间隔设于基座10上。优选地,为了使用更灵活,能按需调节下热平衡调节部4与基座1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下热平衡调节部4可相对于基座10在水平面内转动。使用时,可按需转动下热平衡调节部4至合适位置后再固定。图7所示的状态中,下热平衡调节部4与基座10垂直;图9所示的状态中,下热平衡调节部4与基座10平行;图10所示的状态中,下热平衡调节部4与基座10的夹角为45°。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