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94190发布日期:2020-03-27 19:58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式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工业炉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石墨化炉的炉头炉尾的外墙结构多采用整体浇注的耐热混凝土结构形式,在其外墙中部开孔用以穿接安装炉头或炉尾电极及其周围炭质滑块。这种结构形式具有炉头炉尾整体性好,结构简单,生产稳定性好等特点,但却给电极和炭质滑块的施工安装造成很大的困难。重达数吨的电极以及炭质滑块必须从侧部水平穿过炉头炉尾外墙开孔后,才能安装就位,因此是无法一次吊装就位的。并且,这种安装不便,对于今后生产当中炉头或炉尾电极或炭质滑块损耗后的维修换装就显得尤其突出。

另一方面,由于石墨化炉生产方式决定炉头或炉尾电极需做出往复式顶推移动,这种反复的水平移动所产生的摩擦力,带动了电极周围炭质滑块在平直的炉头炉尾外墙开孔上做相对移动,导致炭质滑块松动,炉头或炉尾电极产生偏心,影响石墨化生产,加速电极损耗。

另外,还有部分观点认为,这种整体式炉头炉尾混凝土外墙内的钢筋网在电极周围形成了闭合的环行钢筋导电回路,生产时当强大的电流通过电极时,这些环行回路会产生电磁涡流效应,进而使钢筋在薄弱处发热导致发生炉头炉尾混凝土墙烧穿等生产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结构,在保持原有整体式混凝土炉头炉尾整体性好,结构简单,生产稳定性好等优点的同时,能够有效解决炉头或炉尾电极及其周围炭质滑块不便安装的难题,并使炭质滑块与炉头炉尾外墙结合紧固,提高石墨化炉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组合式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结构,炉头炉尾的下部结构与原整体式混凝土炉头炉尾基本相同,取消原有闭合式炉头或炉尾电极开孔,改成顶部开放式沟槽结构,便于炉头或炉尾电极及其周围炭质滑块的安装,在电极沟槽的顶部,用预制的带有吊耳装置混凝土压梁将电极密封固定在整个炉头炉尾上,活动的混凝土压梁与其下固定的炉头炉尾混凝土外墙材质相同。同时,在炭质滑块与其周围炉头炉尾混凝土外墙以及与压梁之间,压梁与炉头炉尾外墙之间均设计采用榫接连接方式,确保外墙、压梁及炭质滑块之间紧密稳固的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保证石墨化炉的稳定生产。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石墨化炉整体式炉头炉尾外墙结构安装及维修操作不便这一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对于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炉子的安装效率及生产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发明也有效地避免因电极生产操作滑动所带来炉头炉尾结构不稳的状况,这十分有益于提高炉子的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浪费。最后,本发明也能够彻底地杜绝整体炉头炉尾结构因生产时可能产生的电磁涡流效应而导致损坏的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混凝土外墙,2-炭质滑块,3-混凝土压梁,4-耐火层内墙,5-炉头或炉尾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发明组合式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结构包括混凝土外墙1、炭质滑块2、混凝土压梁3、耐火层内墙4以及炉头或炉尾电极5等,具体见附图1和2。施工时混凝土外墙1电极沟槽外缘部分加工成榫舌结构形式,炭质滑块2、混凝土压梁3相应外缘部分加工成榫槽(混凝土压梁3还有部分榫舌)结构形式以便对接。施工首先将混凝土外墙1施工安装就位,耐火层内墙4砌至相应高度,将各炭质滑块2和炉头或炉尾电极5按顺序安装就位后,继续完成耐火层内墙4的砌筑,最后按卯榫位置用混凝土压梁3封盖整个炉头炉尾结构。除炉头或炉尾电极5外,其余各件均采用耐火泥浆等粘接材料进行粘接。石墨化炉生产后的维修换装与上述顺序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各榫槽榫舌结构尺寸、形状等可根据不同的石墨化炉生产规格、性能、需求等做出相应调整。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