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拉丝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3712发布日期:2021-01-12 07:39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光纤拉丝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属于光纤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纤拉丝炉。



背景技术:

光纤拉丝是制造光纤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光纤拉丝工艺过程中有很多影响着光纤拉丝质量,例如,拉丝炉温度、拉丝速度、拉丝张力、拉丝环境的洁净度等。其中,向拉丝炉中输送惰性保护气体进行拉丝,惰性保护气体是进入拉丝炉的主要外来物质,其功能是为了防止氧气进入炉体内,造成炉内的保温材质以及加热材质的氧化。然而现有的方式,一般只是简单的向炉体内通入保护气体,虽然此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炉体内的保温材质和加热材质的保护,但是由于炉体的进料口和拉丝出口还是与外界连通的,因此空气还是可进入炉体内,久而久之炉内的加热部件和保温部件还是会因氧化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拉丝炉,可实现对拉丝炉内保温桶和加热炉的有效保护,避免空气进入炉内而造成保温筒和加热体的损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设计了一种光纤拉丝炉,包括:保温筒、插入所述保温筒内的加热体,所述加热体和所述保温筒同轴设置,所述保温筒沿轴线方向开设进料口,所述加热体沿轴线方向形成与所述进料口相对的料棒插入通道、与所述料棒插入通道连通的出丝通道,所述光纤拉丝炉还包括:

密闭容器,包括:收纳所述加热体和所述保温筒的筒体、封闭所述筒体的顶部开口的顶板、封闭所述筒体的底部开口的底板;

进料管接头和出料管接头;所述进料管接头设置于所述顶板上,并与所述保温筒的所述进料口同轴设置,所述进料管接头上还具有用于引入保护气体的进气端;所述出料管接头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出丝通道相同且同轴设置;

第一进气管,设置于所述筒体上,用于向所述筒体内引入保护气体;

第二进气管,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用于向所述筒体内引入保护气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同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拉丝炉包括了一个可收纳加热体和保温筒的密闭容器,且密闭容器是由筒体、封闭筒体的顶部开口的顶板和封闭筒体的底部开口的底板构成,并且顶板上设置具有进气端的进料管接头,同时筒体上设有第一进气管,而加热体的底板上设有第二进气管,在实际应用时,可将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进料管接头上的进气端分别连接气体保护装置,通过气体保护装置分别向进料管接头、筒体的内部以及筒体的底部输送保护气体,而进入筒体内的保护气体又可分别从进料管接头排出,此种方式可使得筒体内可始终充满保护气体,有效防止了外界空气从顶板上的进料管接头和底板上的出料管接头进入筒体内部,从而起到对保温筒和加热体的有效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管接头包括:

主体进料管,穿设并固定于所述顶板上;所述主体进料管与所述筒体连通,用于料棒插入所述筒体内;

进气套管,套设于所述主体进料管上,并与所述主体进料管之间相互隔开,形成气腔;所述主体进料管上分布气孔,各所述气孔连通所述气腔和所述主体进料管,所述进气端设置于所述进气套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进料管与所述进气套管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气管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穿设并固定于所述筒体上,所述第一进气管正对所述保温筒。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筒相对于所述底板的一侧为开口侧,所述加热体从所述开口侧插入所述保温筒内,所述保温筒的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进料管接头和所述加热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体包括:构成所述料棒插入通道和所述出丝通道的加热主体、由所述加热主体向所述筒体的筒壁方向水平延伸的正极连接臂和负极连接臂;

所述正极连接臂和所述负极连接臂暴露于保温筒外,且位于所述保温筒与所述底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连接臂和所述负极连接臂以所述加热体的轴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光纤拉丝炉还包括:

第一电极连接臂,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部分插入所述筒体内,并与所述正极连接臂连接;

第二电极连接臂,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部分插入所述筒体内,并与所述负极连接臂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臂上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臂内还具有第一水冷通道,所述第一水冷通道为一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臂的根部向头部的方向延伸的迂回通道,所述第一水冷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水冷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所述第二电极连接臂上具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电极连接臂内还具有第二水冷通道,所述第二水冷通道为一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臂的根部向头部的方向延伸的迂回通道,所述第二水冷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水冷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臂的根部,所述第二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臂的根部。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上开设上进水口和上出水口,所述顶板内设有连通所述上进水口和所述上出水口的上水冷通道;

所述上进水口和所述上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顶板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的两侧;

或者,所述上进水口和所述上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顶板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上的同一侧;

当所述上进水口和所述上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顶板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上的同一侧时,所述上水冷通道为一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设置的迂回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开设下进水口和下出水口,所述底板内设有连通所述下进水口和所述下出水口的下水冷通道;

所述下进水口和所述下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底板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的两侧;

或者,所述下进水口和所述下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底板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上的同一侧;

当所述下进水口和所述下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顶板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上的同一侧时,所述下水冷通道为一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设置的迂回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包括:外筒、与所述外筒同轴且相对的内筒,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形成冷却腔;

所述外筒上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且沿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所述进水端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底部,所述出水端设置于所述外筒的顶部。

进一步的,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所述进水端和所述出水端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同一侧,或者所述进水端和所述出水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外筒相对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光纤拉丝炉还包括:

插入管,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部分插入所述筒体内,与所述筒体连通;

红外检测仪,具有红外检测端;所述红外检测端位于所述插入管内,用于通过插入管检测所述筒体内的温度;

其中,所述插入管上开设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所述插入管与所述筒体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拉丝炉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纤拉丝炉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c处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d-d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光纤拉丝炉,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保温筒1、插入保温筒1内的加热体2,加热体2和保温筒1同轴设置。其中,保温筒1沿轴线方向开设进料口11,加热体2沿轴线方向形成与进料口11相对的料棒插入通道21、与料棒插入通道21连通的出丝通道22。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纤拉丝炉还包括:密闭容器3,该密闭容器3包括:收纳加热体2和保温筒1的筒体31、封闭筒体31的顶部开口的顶板32、封闭筒体31的底部开口的底板33。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纤拉丝炉还包括:设置于顶板32上的进料管接头4、设置于底板33上的出料管接头5、设置于筒体31上的第一进气管6、设置于底板33上的第二进气管7。其中,进料管接头4与保温筒1的进料口11同轴设置,而出料管接头5与加热体2的出丝通道22连通,且同轴设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进料管接头4上还具有用于引入保护气体的进气端41,该进气端41可用于将保护气体引入进料管接头4内,而第一进气管6和第二进气管7分别用于向筒体31内引入保护气体。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在实际应用时,如图2和图3所示,可将第一进气管6、第二进气管7和进料管接头4上的进气端41分别连接气体保护装置,通过气体保护装置分别向进料管接头4、筒体31的内部以及筒体31的底部输送保护气体,而进入筒体31内的保护气体又可分别从进料管接头4排出,此种方式可使得筒体31内可始终充满保护气体,有效防止了外界空气从顶板32上的进料管接头4和底板33上的出料管接头5进入筒体31的内部,从而起到对保温筒1和加热体2的有效保护。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进料管接头4包括:穿设并固定于顶板32上的主体进料管42、套设于主体进料管42上的进气套管43。其中,主体进料管42与筒体31连通,而进气套管43与主体进料管42之间相互隔开,形成气腔44。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主体进料管42上还分布气孔45,各气孔45连通气腔44和主体进料管42,并且进气端41设置于进气套管43上。在实际应用时,如图2所示,可将进气端41连接气体保护装置,通过进气端41可将保护气体从气腔44通过各气孔45导入至主体进料管42内,同时由于保护气体一般采用的为惰性气体,质量较轻,因此进入主体进料管42内的保护气体可直接从主体进料管42的料棒插入侧排出,从而有效防止了外界空气通过主体进料管42进入筒体31内。并且,作为优选地方案,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主体进料管42与进气套管43同轴设置,从而使得从气腔44进入主体进料管42的保护气体,可均匀的充斥于主体进料管42内,进一步降低了外界空气进入筒体31内的可能性。

同理,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筒体31和底板3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气管6和第二进气管7,并通过将第一进气管6和第二进气管7分别连接气体保护装置,借助于第一进气管6和第二进气管7可向筒体31的内部输送保护气体,使得保护气体可均匀的分布于整个筒体31内,有效避免了保护气体因质量较轻,而提前从进料管接头4的主体进料管42排出,而导致的筒体31的底部无保护气体充斥的现象,从而有效阻止了外界空气从出料管接头5进入筒体31中,进而避免对保温筒1和加热体2造成氧化现象。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进气管6沿垂直于筒体31的轴线方向穿设并固定于筒体31上,并且该第一进气管6正对保温筒1。当然,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一进气管6可设有多根,并绕筒体31的轴线进行等距环设。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多个第一进气管6向筒体31内输送保护气体,可使得充斥于筒体31内的保护气体31分布的更为均匀,进一步避免了加热体2和保温筒1受到外界空气的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温桶1为炭毡保温桶,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保温筒1相对于底板33的一侧为开口侧(图中未标示),即开口侧是位于保温筒1的底部,加热体2可从保温筒1底部的开口侧插入保温筒1的内部,而相应的保温筒1上的进料口11开设于保温筒1的顶部,从而使得保温筒1的进料口11是位于进料管接头4和加热体2之间。而为了实现加热体2对料棒实现拉丝处理,如图1所示,该加热体2包括:构成料棒插入通道21和出丝通道22的加热主体23、由加热主体23向筒体31的筒壁方向水平延伸的正极连接臂24和负极连接臂25。同时,加热主体23插入保温筒1的内部,而正极连接臂24和负极连接臂25均暴露于保温筒1外,且位于保温筒1与底板33之间,并且正极连接臂24和负极连接臂25以加热体2的轴线对称设置。因此,为了满足加热体2对料棒的加热需求,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纤拉丝炉还包括:第一电极连接臂8和第二电极连接臂9,且第一电极连接臂8沿垂直于筒体31的轴线方向部分插入筒体31内,并与正极连接臂24连接,而第二电极连接臂9沿垂直于筒体31的轴线方向部分插入筒体31内,并与负极连接臂25连接,使得加热体2的第正极连接臂24和负极连接臂25不但可分别通过第一电极连接臂8和第二电极连接臂9外接电源,实现加热主体23对料棒的加热需求,而且借助于第一电极连接臂8和第二电极连接臂9还可对加热体2进行有效的支撑固定。

此外,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由于加热体2是从保温筒1底部的开口侧插入保温筒1的内部,从而使得加热体2的正极连接臂24和负极连接臂25均是位于保温筒1的下方,而借助设置于筒体31的底板33上的第二进气管7向筒体31内输送的保护气体,可直接对加热体2的正极连接臂24和负极连接臂25进行保护。

另外,作为优选地方案,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纤拉丝炉还包括:插入管10和红外检测仪20。其中,该插入管10沿垂直于筒体31的轴线方向部分插入筒体31内,并与密闭容器3的筒体31连通,而红外检测仪20具有红外检测端201,并且该红外检测端201位于插入管10内,用于通过插入管10实时检测筒体31内的温度。并且,为了对红外检测仪20进行保护,插入管10上开设进气口101,该进气口101可通过插入管10与筒体31连通,在实际应用时,可将该进气口101接入气体保护装置,通过气体保护装置经进气口101向插入管10内输送保护气体,从而实现对红外检测仪20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光纤拉丝炉,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其主要改进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电极连接臂8上具有第一进水口81和第一出水口82。同时,第一电极连接臂8内还具有第一水冷通道83。该第一水冷通道83为一从第一电极连接臂8的根部向头部的方向延伸的迂回通道,并且,第一水冷通道83的一端与第一进水口81连通,而第一水冷通道83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水口82连通。

而相应的,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电极连接臂9上具有第二进水口91和第二出水口92,第二电极连接臂9内还具有第二水冷通道93。该第二水冷通道93为一从第二电极连接臂9的根部向头部的方向延伸的迂回通道,并且,第二水冷通道93的一端与第二进水口91连通,第二水冷通道93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水口92连通。

由此不难看出,在实际应用时,可将第一电极连接臂8的第一进水口81、第一出水口82以及第二电极连接臂9的第二进水口91、第二出水口92连接冷却液循环装置,使得冷却液循环装置可借助第一进水口81、第一出水口82和第一水冷通道83实现冷却液在第一电极连接臂8中的循环,同时冷却液循环装置还可借助第二进水口91、第二出水口92和第二水冷通道93实现冷却液在第二电极连接臂9中的循环,从而对第一电极连接臂8和第二电极连接臂9进行冷却,实现对第一电极连接臂8和第二电极连接臂9的保护。

并且,作为优选地方案,为了避免密闭容器3因加热体2在对料棒加热时所产生的热量而造成损坏,在本实施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在密闭容器3中,还可借助冷却液循环装置分别对顶板32、底板33以及筒体31进行冷却。

具体地说,如图5和图6所示,顶板32上开设上进水口321和上出水口322,同时,顶板32内设有连通上进水口321和上出水口322的上水冷通道323。并且,上进水口321和上出水口322分别位于顶板32沿垂直于筒体31的轴线方向的两侧。即上进水口321和上出水口322是以筒体31的轴线为对称轴在顶板32上对称设置的,而相应的上水冷通道323的一端与上进水口322连通,另一端与上出水口322连通。从而在实际应用时,如图6所示,可将上进水口321和上出水口322与冷却液循环装置连接,使得冷却液循环装置可借助上进水口321、上出水口322和上水冷通道323实现冷却液在上水冷通道323内的循环输送,从而对顶板32的冷却。当然,作为一种替换方案,上进水口321和上出水口322也可以分别位于顶板32沿垂直于筒体31的轴线方向上的同一侧,而相应的上水冷通道323可以为一垂直于筒体31的轴线方向设置的迂回通道,通过此种方式可同样实现对顶板32的冷却。

此外,底板33可采用与顶板32相同的结构设计,具体为,如图5和图6所示,底板33上开设下进水口331和下出水口332,同时,底板33内设有连通下进水口331和下出水口332的上水冷通道333。并且,下进水口331和下出水口332分别位于底板33沿垂直于筒体31的轴线方向的两侧。即下进水口331和下出水口332是以筒体31的轴线为对称轴在底板33上对称设置的,而相应的下水冷通道333的一端与下进水口331连通,另一端与下出水口332连通。从而在实际应用时,如图6所示,可将下进水口331和下出水口332与冷却液循环装置连接,使得冷却液循环装置可借助下进水口331、下出水口332和上水冷通道333实现冷却液在下水冷通道333内的循环输送,从而实现对底板33的冷却。当然,作为一种替换方案,下进水口331和下出水口332也可以分别位于底板33沿垂直于筒体31的轴线方向上的同一侧,而相应的下水冷通道333可以为一垂直于筒体31的轴线方向设置的迂回通道,通过此种方式可同样实现对底板33的冷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筒体31包括:外筒311、与外筒311同轴且相对的内筒312,内筒312和外筒311之间形成冷却腔313。同时,外筒311上具有进水端314和出水端315,且进水端314和出水端315沿筒体31的轴线方向设置,具体为,进水端314设置于外筒311的底部,而出水端315设置于外筒311的顶部。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可将进水端314和出水端315与冷却液环装置进行连接,因此进入冷却腔313的冷却介质可不断上升,并在上升到筒体31的顶部时,可从出水端315排出,并在重新回到冷却液循环装置中,从而使得整个冷却腔313可始终充满冷却介质,以实现对筒体31的持续冷却,避免筒体31受到加热体2在加热时所产生的高温的影响,提高了筒体31的使用寿命。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进水端314和出水端315不同的接管需求,沿垂直于筒体31的轴线方向,进水端314和出水端315可设置于外筒311的同一侧,或者进水端314和出水端315可分别设置于外筒311相对的两侧,从而使得光纤拉丝炉具有更广的使用场景。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