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药柱表面包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50564发布日期:2020-12-29 09:5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药柱表面包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药柱表面包覆装置。



背景技术:

药柱成型后,为了达到使其与外界绝缘并能保护药柱不受潮等要求,在药柱的外表面需均匀包裹一层一定厚度的包覆层。

现有技术中,药柱外表面的包覆通常放在一模具中进行,模具采用一种深盲孔的结构,包裹时,先将模具放置在热水中,并将药柱置于模腔内,再将液态的包覆层材料从药柱与模腔的缝隙中慢慢倒入至模腔内,直至能完全把药柱包裹,待液态包覆层材料凝固后,再将模具放置在冷水中,待模具与药柱整体冷却后,再将药柱取出。

然而,现有技术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模具结构不合理,模具底部易形成真空,导致药柱取不出来,且对模具的制造要求特别高,加工难度大;二是药柱表面可能包裹不全,可能存在气泡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药柱表面包覆装置,解决了药柱在模具内包覆后难以取出、存在气泡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药柱表面包覆装置,包括模体、模底和顶柱;

所述模底可拆卸设置在所述模体的底部,所述模体内形成用于容纳药柱成品柱体部分的柱状腔;

所述模底内设置有球面腔,所述球面腔底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顶柱的安装通孔,所述顶柱可在所述安装通孔内上下活动,所述顶柱的顶面设置为球面,所述球面与所述球面腔轮廓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药柱成品底球面的底球面腔;

所述模底上在所述球面腔与所述柱状腔相接处设置有一段与所述柱状腔小端等直径的圆柱面段,所述柱状腔、底球面腔和圆柱面段共同构成用于容纳所述药柱成品的模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模底设置为柱状结构,所述模底底部设置有柱状凸台,所述安装通孔贯穿所述柱状凸台底端设置且与所述模底共中心轴;

所述顶柱包括第一柱段和顶面设置为球面的第二柱段,所述第二柱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柱段的直径,所述第一柱段的自由端设置有螺纹;

所述安装通孔包括与所述第二柱段间隙配合的沉孔和与所述第一柱段间隙配合的中心通孔,所述第一柱段穿过所述中心通孔后所述螺纹与螺母配合以锁紧所述顶柱。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柱状凸台的柱面上设置有沿所述柱状凸台径向设置的通槽,所述第一柱段上的柱面上设置有径向通孔,所述径向通孔内设置有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两端延伸至所述通槽内且可在所述通槽内上下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顶柱与所述安装通孔之间密封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模体设置为柱状结构,所述模体底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模底顶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模体与所述模底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配合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模底外壁上设置有便于模底拧紧在所述模体上的扳手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模体外柱面上设置有便于所述包覆装置移动的抱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柱状腔形成有便于所述药柱成品脱模的锥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药柱表面包覆装置,通过模体与模底分体式结构可在药柱成品难以脱模时,通过拆除模底将药柱成品底部进行剥离;通过采用在模底内设置顶柱的形式,在顶柱上顶药柱成品时,可使模底与药柱底球面与外界连通,从而使模底与药柱成品底球面之间的真空环境得到解除,通过上推顶柱可便于药柱成品从包覆装置中脱模;通过在柱状腔与底球面腔之间设置一小段圆柱面段,由于圆柱面段在冷却时的收缩量大于带有锥度的柱状腔和底球面腔,因此圆柱面段在收缩时可迫使球面腔的顶部向中心方向收缩,从而使药柱更容易脱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药柱表面包覆装置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药柱表面包覆装置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底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药柱表面粘贴定位凸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药柱成品;11-包覆层;12-药柱;13-定位凸块;21-模体;22-模底;221-圆柱面段;222-锥面;223-通槽;23-顶柱;24-密封圈;25-限位销;26-垫圈;27-螺母;28-底座;29-抱箍;30-扳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药柱表面包覆装置,包括模体21、模底22和顶柱23。

其中,模底22可拆卸设置在模体21的底部,也就是说模底22与模体21采用分体结构设计,一方面便于单独对模底22和模体21加工,降低了加工难度,另一方面在模底22内产生包覆缺陷时,可通过拆卸模底22以实现药柱成品10与模底22的剥离。

可选地,在模体21内形成有用于容纳药柱成品10柱体部分的柱状腔。具体而言,模体21的柱状腔两端开口设置,其中模体21的顶端开口设置为喇叭口状便于药柱的放入,模体21的底端开口处与模底22连接。

可选地,在模底22内设置有球面腔,球面腔底部设置有用于安装顶柱23的安装通孔,顶柱23可在所述安装通孔内上下活动,顶柱23的顶面设置为球面,球面与所述球面腔轮廓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药柱成品10底球面的底球面腔。

具体而言,药柱成品10的底部设置为球面状结构,该球面状结构与药柱成品10的柱体连接共同形成的完整药柱成品10,为了实现药柱12底部的包覆,相应地,将模底22的内腔设置为球面腔;为了实现包覆装置的手动脱模,在模底22底部中间设置有安装通孔,在该安装通孔内设置有顶柱23,顶柱23在不使用时固定在模底22内,其顶部设置为球面结构,且可设置在球面腔内,也就是说,该顶柱23的顶部球面构成容纳药柱成品10底球面的底球面腔的一部分,通过顶柱23顶部的球面封堵球面腔的安装通孔顶部使得模底22内形成完整的底球面腔;当需要脱模时,将顶柱23由固定变为活动,即拆除其固定结构,由于顶柱23的顶部球面与药柱成品10的底球面直接接触,故通过使顶柱23上顶药柱成品10的底球面可实现药柱成品10脱模。

在药柱12包覆的过程中,需要将药柱12伸入至具有包覆材料的模腔内,例如本实用新型中包覆装置内形成的模腔,但由于药柱成品10的底球面与模底22的球面腔之间容易形成密闭的真空环境,一旦形成真空会造成脱模困难,故通过在模底22内设置顶柱23结构,在上推顶柱23时,可让空气从模底22的安装通孔与顶柱23的配合间隙中进入模腔,从而解除底球面的真空状态,并能将药柱成品10向上顶出,将药柱成品10与包覆装置的其它内表面脱离,最终让药柱成品10顺利脱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模底22上在球面腔与柱状腔相接处设置有一段与柱状腔下端等直径的圆柱面段221,柱状腔、底球面腔和圆柱面段221共同构成用于容纳药柱成品10的模腔。

具体而言,参考图3,模底22内腔包括设置在底部的球面腔,该球面腔与柱状腔连接处设置一小段圆柱面段221,该圆柱面段221与球面腔设置在模底22上且圆柱面段221的直径与柱状腔下端的直径相等,该圆柱面段221作为过渡段,圆柱面段221、柱状腔和球面腔共中心轴设置。

药柱的外表面包覆层11在包覆后需要对其进行冷却,而冷却过程中包覆层11的材料会产生收缩,由于圆柱面的收缩量比圆锥面222的收缩程度大,而球面基本没有收缩,故在包覆层11冷却的过程中,圆柱面段221更容易与包覆装置内表面剥离,又由于球面腔与圆柱面段221的连接处为锥面222,因此在冷却过程中,锥面222口部在圆柱面段221收缩力的拉扯作用下往中心方向收缩,从而破坏锥面222甚至药柱成品10底球面与底球面腔之间的真空关系,使药柱更容易脱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采用模体21与模底22分体式结构可在药柱成品10难以脱模时,通过拆除模底22将药柱成品10底部进行剥离;通过采用在模底22内设置顶柱23的形式,在顶柱23上顶药柱成品10时,可使模底22与药柱底球面与外界连通,从而使模底22与药柱成品10底球面之间的真空环境的得到解除,通过上推顶柱23可便于药柱成品10从包覆装置中脱模;通过在柱状腔与底球面腔之间设置一小段圆柱面段221,由于圆柱面段221在冷却时的收缩量大于带有锥度的柱状腔和底球面腔,圆柱面段221在收缩时可使球面腔的顶部向中心方向收缩,从而使药柱更容易脱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模底22设置为柱状结构,其底部设置有柱状凸台,安装通孔贯穿柱状凸台底端设置且与模底22共中心轴;也就是说安装通孔设置在模底22的中心轴线上,安装通孔从模底22的球面腔的顶部中心位置开设,便于顶柱23居中设置,使其上顶药柱成品时受力均匀。

可选地,顶柱23包括第一柱段和顶面设置为球面的第二柱段,第二柱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柱段的直径,所述第一柱段的自由端设置有螺纹;安装通孔包括与所述第二柱段间隙配合的沉孔和与所述第一柱段间隙配合的中心通孔,第一柱段穿过所述中心通孔后所述螺纹与螺母27配合以锁紧所述顶柱23。

也就是说,顶柱23设置为两段式结构,其中一段为可与药柱成品10接触的上顶部分,即第二柱段,在第二柱段的顶面设置有球面;另一段设置为与第二柱段连接的连接段,即第一柱段,第一柱段可使顶柱23固定在模底22上,实现限位;可选地,为能实现顶柱23固定在模底22上,在第一柱段的自由端上设置一段螺纹,通过螺纹与螺母27连接实现紧固在模底22上;对应地,安装通孔与设置为阶梯孔式,包括与球面腔相连通的沉孔和同轴设置在沉孔底部的中心通孔,第二柱段与沉孔间隙配合,第一柱段与中心通孔配合。第一柱段的螺纹部分伸出至中心通孔的外部,在该螺纹上配合螺母27,可选地,在螺母底部可设置垫圈26,通过拧紧螺母27与柱状凸台底部相抵实现顶柱23的固定。

可选地,顶柱23与安装通孔之间密封处理。具体而言,即在沉孔与中心通孔的交接处设置环形槽,在环形槽内设置密封圈24,该密封圈24内壁紧贴顶柱23的第一柱段,实现密封,防止加热时的热水或冷却时的冷却水进入至模腔内。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柱状凸台的柱面上设置有沿所述柱状凸台径向设置的通槽223,第一柱段上的柱面上设置有径向通孔,径向通孔内设置有限位销25,限位销25两端延伸至所述通槽223内且可在所述通槽223内上下活动。

具体而言,该通槽223用于顶柱23上顶时的限位,该通槽223向顶柱23的轴向延伸一端距离,该距离为顶柱23上推时的最大距离;可选地,该通槽223贯穿至柱状凸台的底部,便于在第一柱段的径向通孔内安装限位销25,限位销25两端延伸至两侧的通槽223内;可选地,通槽223的宽度与限位销25的直径相等。在顶柱23下的螺母27拆卸后,顶柱23上顶时,限位销25可沿着通槽上下滑动一段距离。通过使顶柱23装配于模底22内,限位销25装配于顶柱23上并置于通槽223内,防止了工作时顶柱23跟随螺母27旋转,也防止了在脱模时螺母27拧松过长后,顶柱23从模底22内掉出,从而影响装配,不利于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法中,模体21设置为柱状结构,模体21底部设置有外螺纹,模底22顶部设置有内螺纹,模体21与模底22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配合连接。

具体而言,在模底22顶部设置有止口,在止口内开设有内螺纹孔,模体21底部的外柱面上设置有与内螺纹孔相对于的外螺纹,当模底22安装在模体21上时,模体21的底部与止口相抵;可选地,圆柱面段221设置在该止口的下部。通过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便于加工和拆卸。

为了便于模底22与模体21螺纹连接,在模底22外壁柱面上设置有便于模底22拧紧在所述模体21上的扳手孔30。

为了便于装置的辅助移动,在模体21外柱面上设置有便于所述包覆装置移动抱箍29,移动抱箍29上连接有手柄。

为了便于用于在包覆过程中对装置的安装定位,保证装置的平稳在包覆装置的底部设置有底座28,该底座28设置为套筒状,模底22放置在该底座28的顶部。

为了便于药柱成品10的脱模,柱状腔形成有便于所述药柱成品10脱模的锥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药柱表面包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上述药柱表面包覆装置的模腔表面清理干净,同时在药柱12表面均匀粘贴多个与待包覆层材料相同且厚度相等的定位凸块13,所述定位凸块13的外侧面与所述模腔表面接触;

步骤2:将所述包覆装置放置在底座28上,并一起置于温度为45°~70°的热水中水浴加热至设定温度;

步骤3:加热完成后,将液态包覆层材料倒入所述包覆装置的模腔中,并将粘贴有定位凸块13的药柱缓慢放入所述模腔中以使所述液态包覆层材料将药柱12全部包裹;

步骤4:保温至所述液态包覆层材料固化,再将所述包覆装置与所述底座28一起置于冷却液中冷却;

步骤5:冷却完成后,通过所述顶柱22将药柱成品10推出以实现产品的脱模。

其中,步骤1中的定位凸块13的为粘贴在药柱表面用于定位出包覆层厚度的间隔块,通过设置与包覆层11等厚度的定位凸块13,可使药柱12与模腔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液态玻璃材料的间隔,当液体玻璃固化后在药柱12表面形成具有相同厚度的包覆层11;定位凸块13的材料也是采用包覆层材料,当液态包覆层材料固化后,定位凸块13与固化后的包覆层融为一体。

步骤3中,将粘贴有定位凸块13的药柱缓慢放入所述模腔中以使所述液体玻璃将药柱12全部包裹包括:施加一定的力,使药柱12底部的定位凸块13能接触到模具底面,液态包覆层材料在药柱挤压力下,向上溢出,最终将药柱12全部包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定位凸块13均匀分布在药柱12表面的四周,可选地的,在药柱12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步骤四条延伸至底球面上的定位凸块排。

可选地,在步骤5中,通过拆卸螺母27,使得顶柱22可向上移动。

可选地,上述步骤中的液态包覆层材料可选为液体有机玻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