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热传动胶带底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40690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传动胶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耐热传动胶带底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农业机械用传动胶带大部分是氯丁胶材质的,氯丁胶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伸长率,耐老化、耐热,是中高端传动胶带的重要原材料。氯丁胶具有耐热性,但耐热程度有限,由此制成的传动胶带在80~100℃可正常使用,短期内可耐120~150℃的高温,但是如果在超过100℃的环境下运转一段较长的时间,传动胶带很会快会老化、焦烧而不能再继续使用。

农业机械用传动胶带在使用时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例如,收割机用的传动胶带在工作时,随着收割机喂入量的不断增加,收割机要求传输的马力、功率越来越大,传动胶带在动力传输的过程中带体温度基本要持续在120℃,甚至更高,这就对传动胶带在120℃下的耐热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CN 101602867A公开了一种改性氯丁橡胶V带及其制备方法,改性氯丁橡胶V带的基体橡胶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经混炼制成:100份氯丁橡胶、20~50份酸改性碳纳米管、10~20份炭黑、2~10份磷系氧化物、12~18份硫磺、0.3~5份防老剂、1~5份填料、3~7份软化剂、2~10份增塑剂和1~6份促进剂,复合硫化的橡胶具有内在的“骨架”结构,强度高,能够适用于150~180℃高温工作环境,具有很好的耐热性能,可广泛用于煤矿、石油、化工及造纸等行业中特殊环境下的机械传动系统中,但是该改性氯丁橡胶V带在120℃温度下的性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耐热传动胶带底胶,其在120℃温度下的耐曲挠性好。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耐热传动胶带底胶,按重量份计,所述耐热传动胶带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

本发明所述硫化剂为氧化镁与氧化锌的混合物;氧化镁的加入可起到稳定的作用,可防止加工中产生焦烧,并且改进胶料在储藏过程中的焦烧,还具有塑化橡胶的作用。氧化锌主要做硫化胶,可使硫化平坦。氧化镁和氧化锌同时使用解决了硫化胶的易焦烧、硫化程度高和硫化速度快的问题。氧化镁的用量对氯丁胶加工和硫化都有较大影响,会影响氯丁胶的塑性、储存稳定性及硫化速度。优选地,所述氧化镁的重量份为1~5份;当氧化镁用量高于5份时,会降低氯丁胶的硫化速度,当氧化镁用量低于1份时,会降低氯丁胶的塑性和储存稳定性。氧化锌的用量会影响氯丁胶的耐热耐老化性能以及塑性稳定性。优选地,所述氧化锌的重量份为15~30份,当氧化锌用量大于30份时,胶料易焦烧、储存稳定性降低,还会使胶料变硬和失去塑性,当氧化锌用量低于15份时,氯丁胶的硫化程度和耐高温性能不佳。

本发明的所述促进剂选自促进剂NA-22、促进剂CZ、促进剂TMTD、促进剂D、促进剂DZ或促进剂NOBS中的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混合物。促进剂作为硫化延缓剂、抗焦烧剂和增塑剂,且在橡胶中容易分散,不污染。

所述防焦剂为CTP。

改性碳酸钙,也称活性碳酸钙,指将重质碳酸钙或轻质碳酸钙表面进行活化处理制得,不但疏水化而且活性化,其主要特点是粒径小于0.1um,粒子大小较均匀,比表面积大,应用性能大大优于普通碳酸钙,改性碳酸钙做橡胶补充剂,加入到橡胶制品中,其机械性能明显提高,抗撕裂强度可提高一倍以上,曲挠次数可提高5-6倍,本发明的活性碳酸钙的加入既是橡胶的填料,又是橡胶的补强剂。改性碳酸钙的改性方法可由常规方法制得,在此不再赘述,改性碳酸钙的用量对传动胶带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当其用量高于40份时,会使传动胶带的抗拉伸性能下降,当其用量低于30份时,耐曲挠性能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补强剂的加入可提高传动胶带的强度,还可以改善传动胶带的加工性能,赋予其良好的耐磨性能、抗撕裂性能、耐热性能和耐寒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发明所述补强剂为炭黑N330与白炭黑的混合物,二者共同使用可显著提高补强效果;优选地,所述炭黑N330的重量份为30~40份,例如30、31、32、33、34、35、36、37、38、39、40份;所述白炭黑的重量份为10~30份,例如10、12、15、16、18、20、22、25、26、28、30份。

本发明中硅烷偶联剂的加入,与补强剂协同作用减少了传动胶带成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生热,延长了传动胶带的使用寿命。

所述加强纤维为尼龙纤维,加强纤维的加入可显著提高传动胶带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从而大幅度提高传动胶带的抗拉伸抗撕裂的性能。

本发明中抗撕裂树脂的加入可大幅提高橡胶的硬度、耐老化性、耐磨性、撕裂强度、拉伸强度,并具有易于混炼加工,易于着色及良好的热塑性、电绝缘性等,补强后的硫化胶具有更高的模量、定伸、硬度和特别明显的耐撕裂性能、耐候性和弯曲拉伸性能。

所述防老剂为防老剂4010NA与防老剂RD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防老剂4010NA的重量份为2.5~3份,例如2.5、2.6、2.7、2.8、2.9、3份;所述防老剂RD的重量份为0.5~2份,例如0.5、0.6、0.7、0.8、0.9、1、1.2、1.5、1.6、1.7、1.8、2份。

所述油为芳烃油,芳烃油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橡胶的加工性能,利于胶料中填充剂的混合和分散,降低胶料粘度和混炼能耗,调整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优选地,按重量份计,所述耐热传动胶带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耐热传动胶带底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配方量的氯丁橡胶CR加入开炼机,待包辊后下卷待用;

2)将配方量的补强剂与油混合得到共混物A,将配方量的硫化剂、促进剂、防焦剂、硬脂酸SA、改性碳酸钙、硅烷偶联剂、抗撕裂树脂、抗氧剂、防老剂混合得到共混物B;

3)将步骤1)制得的氯丁橡胶CR密炼10~30s,加入配方量的加强纤维,继续密炼30~50s,再加入共混物B,密炼40~60s后加入共混物A,继续密炼1~3min后排胶到开炼机上,在开炼机上混合制备胶片待用;

4)将步骤3)制得的胶片加入三辊压延机中,压延得到耐热传动胶带底胶。

优选地,步骤3)的具体过程为,将步骤1)制得的氯丁橡胶CR密炼20s,加入配方量的抗撕裂树脂,继续密炼40s,再加入共混物B,密炼50s后加入共混物A,继续密炼2min后排胶到开炼机上,在开炼机上混合制备胶片待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耐热传动胶带底胶,通过调节硫化剂、抗氧剂、防老剂等助剂的配比,提高了传动胶带的耐热性;防老剂4010和RD并用,协同作用更加有效的提高了传动胶带的耐老化性能;硅烷偶联剂和补强剂的引入,减少了传动胶带在使用过程中的生热,提高了传动胶带的耐热性,延长了传动胶带成品的使用寿命;改性碳酸钙的加入使传动胶带的机械性能明显提高,抗撕裂强度、曲挠次数均得到提高;本发明中硫化剂、促进剂、防焦剂、硬脂酸SA、改性碳酸钙、硅烷偶联剂、抗撕裂树脂、加强纤维、抗氧剂、防老剂协同作用,在保持传动胶带物理性能如拉断强度、撕裂强度、硬度、拉断伸长率的前提下,共同提高了传动胶带在120℃温度下的耐曲挠性。

本发明的耐热传动胶带底胶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可适用于耐热传动胶带的大幅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无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原料均可市售购得,或根据本领域的常规方法制备得到。

经多次试验,本发明选用的氯丁橡胶为日本电汽生产的型号为DCR107的进口氯丁胶,DCR107是硫磺改性氯丁橡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加工性能、储存稳定性,具有特别优越的放热性能,以及优异的粘合性能。经多次试验测得,相对于型号为CR322的国产氯丁橡胶制得的传动胶带(对比例1),采用进口氯丁橡胶制得的传动胶带(实施例1)的性能耐热性能更佳,以一组数据为例,传动胶带的制备过程中原料用量如表1所示,将制备得到的传动胶带在120℃x72小时老化处理,老化前后各项物性对比如表2所示。

本发明的耐热传动胶带底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配方量的氯丁橡胶CR加入开炼机,待包辊后下卷待用;

2)将配方量的补强剂与油混合得到共混物A,将配方量的硫化剂、促进剂、防焦剂、硬脂酸SA、改性碳酸钙、硅烷偶联剂、抗撕裂树脂、抗氧剂、防老剂混合得到共混物B;

3)将步骤1)制得的氯丁橡胶CR密炼10~30s,加入配方量的加强纤维,继续密炼30~50s,再加入共混物B,密炼40~60s后加入共混物A,继续密炼1~3min后排胶到开炼机上,在开炼机上混合制备胶片待用;

4)将步骤3)制得的胶片加入三辊压延机中,压延得到耐热传动胶带底胶。

表1

表2

传动胶带经120℃、72小时老化处理,老化前后的变化率越小,说明传动胶带的性能更好。由表2中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相对于国产氯丁橡胶,采用进口氯丁橡胶制备的传动胶带老化后各项性能变化率更小,耐热性更佳。

采用如上所述的进口氯丁橡胶作为原料,通过调节各原料的配比制备传动胶带,作为实施例2-10,采用常规配方制备传动胶带作为对比例2,传动胶带的制备过程中原料用量如表3所示,将制备得到的传动胶带在120℃x72小时老化处理,老化前后各项物性对比如表4、表5所示。

表3

表4

表5

由表4、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经过120°老化试验后,制得的传动胶带各方面性能保持率较高,尤其曲挠、硬度及伸长率等性能可以看出,弹性保持率很好,且本发明中硫化剂、促进剂、防焦剂、硬脂酸SA、改性碳酸钙、硅烷偶联剂、抗撕裂树脂、加强纤维、抗氧剂、防老剂协同作用,在保持物理性能如拉断强度、撕裂强度、硬度、拉断伸长率的前提下,共同提高了传动胶带在120℃温度下的耐曲挠性。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工艺设备和工艺流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工艺设备和工艺流程,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工艺设备和工艺流程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