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星型聚己内酯-白藜芦醇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88887发布日期:2018-08-04 12:49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载药的星型聚己内酯-白藜芦醇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载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高分子领域的不断发展,人类一直致力于研发无毒,高效的抗癌药物输送系统,因此可生物降解的且能高效载药的星型聚己内酯成为首选。载药方式主要为非共价键包封和共价连接。非共价键包封即简单混合,将聚合物与白藜芦醇共混在一起,这种方法一般不能克服白藜芦醇自身的缺点,且不可控。而本文采用共价连接,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三步反应将聚己内酯(pcl)和白藜芦醇(res)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实现了高效载药又可克服白藜芦醇自身的缺点,操作简单产率高,运行成本低。因此本发明是一种高效载药的的星型聚己内酯-白藜芦醇(star-shapedpcl-res)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制备一种能高效载药的星型聚己内酯-白藜芦醇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星型聚合物即三臂及以上的聚合物,本文以六臂的星型聚合物为例。采用开环聚合,酸化,酯化反应的原理,3步反应将白藜芦醇接枝到聚己内酯上。如图一,3步反应依次进行,每步反应都有各自的投料比及反应温度和时间以及后处理过程。从实际情况来看,产率分别高达95%,72%,80%。最后通过核磁确定了产物的合成;同时通过水解确定合成产物中的白藜芦醇可慢慢释放出来。

附图说明:

图1星型聚己内酯-白藜芦醇聚合物合成示意图;

图2白藜芦醇与星型聚己内酯-白藜芦醇聚合物的核磁谱图;

图3白藜芦醇与星型聚己内酯-白藜芦醇聚合物的释放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验案例如图1,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星型聚己内酯(star-shapedpcl)。首先安瓿瓶进行干燥处理,根据开环聚合的原理,将己内酯单体(cl),双季戊四醇(di-pe),辛酸亚锡(sn(oct)2),以及纯化的甲苯依次加入瓶中,且充氮气保护,于120℃下在油浴锅中进行反应,24h后用石油醚进行多次沉降干燥处理,得到产率大于95%的白色固体,产物于真空干燥箱进行干燥处理。

(2)酸化星型聚己内酯(acidifiedstar-shapedpcl)。将处理干燥的安瓿瓶中依次加入星型聚己内酯,丁二酸酐(sa),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三乙胺(tea),进行三次抽真空充氮气保护,之后将溶剂二氯甲烷注射到瓶中于室温下反应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乙醇/石油醚共沉降并真空干燥所得产率大于72%的白色固体。

(3)接枝白藜芦醇(res)。将酸化后的星型聚己内酯和稍过量的res加入到干燥后的安瓿瓶中,并依次加入dmap,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同时进行氮气保护,选取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溶剂,于室温下黑暗中反应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大量的乙醇(95%)进行冲洗沉降得白色固体即星型聚己内酯-白藜芦醇(star-shapedpcl-res)聚合物,产率大于80%,并真空干燥。

最终产物表征

具体实验核磁分析如图2:

原料白藜芦醇的羟基活泼氢出现在9.53与9.17ppm,单羟基附近的ch(f)的质子峰出现在7.60ppm,而接枝聚己内酯后白藜芦醇的单羟基附近的ch(f)的质子峰偏移至7.40ppm;同时白藜芦醇的ch(c,d和e)质子峰也从6.74-6.94ppm转移到7.03-7.09ppm。与两个羟基相邻的ch(a)的质子峰几乎不受pcl的影响,偏移很小,仅由6.11ppm偏移至6.17ppm。这些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已接枝到聚己内酯上。

具体实验水解分析如图3:

原料白藜芦醇和聚合物在缓冲溶液pbs(7.4)的透析袋中进行实验。白藜芦醇仅通过单纯的物理扩散作用,因此曲线迅速上升,之后平缓。10小时内累积量达到了55%。聚合物中的白藜芦醇的释放需要经过酯键断裂的化学过程,因此过程缓慢,10小时内累积量7%左右,整体曲线平缓,大大延缓了释放,也证明了此方法有利于将药物浓度控制在抗癌等相关的生物水平。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是一种星型聚己内酯‑白藜芦醇聚合物的制备方法。采用采用开环聚合,酸化,酯化反应的原理,3步反应将白藜芦醇接枝到聚己内酯上。每步反应都有各自的投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后处理过程。通过该方法制备出产率大于80%的产物。同时通过核磁证明了该产物的合成,水解证明了药物的释放。

技术研发人员:宋晓峰;张雪;任亚君;刘焕朝;崔心想;王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春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04.10
技术公布日:2018.08.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