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制备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用途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51560发布日期:2018-12-05 17:45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药物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对心血管疾病有治疗作用的一种肉桂酸骨架的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也叫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坏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肉桂酸骨架的化合物,可用于制备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能够用于制备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式i化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制备式i的化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含有式i的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与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赋形剂或稀释剂的药用组合物共同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本发明具有式i结构的化合物i具有下述结构式:

本发明所述式i化合物通过以下步骤合成:

化合物a进行甲基化反应,得到化合物b,化合物b用溴化试剂处理得到化合物c,c在碱存在下与四氮唑反应得到化合物d,d经酰胺化反应得到化合物i。

本发明通过各项试验测定了如式i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活性。经试验表明,式i结构的化合物能用于制备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具体实施例的任何限制,而是由权利要求加以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化合物i的结构式。

图2位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化合物i的反应方程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12mmol甲酸与15mmol三氯氧磷加入到20ml乙醚中,在50℃下搅拌30分钟,后加入10mmol(2.24g)化合物a、3mmoldcc搅拌在60℃下搅拌30分钟、反应10h后,将反应混合物倾入100ml冰水中,搅拌,用浓盐酸调节ph=6,用50ml×3的二氯乙烷萃取,合并萃取相,盐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在旋转蒸发仪蒸去溶剂得到残余物,而后柱层析纯化,得到b的纯品,esi-ms,m/z=266.08([m+nh4]+)。

8mmol(2.13g)化合物b溶于20ml甲苯中,冰水浴冷却下慢慢搅拌,慢慢滴加2.71g(10mmol)pbr3溶于2ml干燥的二氯甲烷制成的溶液,滴加完毕后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半小时后倾入100ml冰水中,搅拌,用50ml×3的二氯乙烷萃取,合并萃取相,盐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在旋转蒸发仪蒸去溶剂得到残余物,而后柱层析纯化,得到c的纯品,esi-ms,m/z=327.99([m+h]+)。

将6mmol(1.97g)化合物c和8mmol四氮唑溶于10mldmf中,搅拌,加入3.32g(24mmol)k2co3,100℃下继续搅拌直到原料消耗完毕(10小时)。反应混合物倾入100ml冰水中,搅拌,用浓盐酸调节ph=2,用50ml×3的二氯乙烷萃取,合并萃取相,盐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在旋转蒸发仪蒸去溶剂得到残余物,而后柱层析纯化,得到d的纯品,esi-ms,m/z=318.28([m+h]+)。

将5mmol(1.59g)化合物d和8mmol二氯亚砜溶于20ml甲苯中,室温下搅拌反应30分钟,后加入3mmoltea并在室温下搅拌反应5小时。反应混合物倾入100ml冰水中,搅拌,用50ml×3的二氯乙烷萃取,合并萃取相,盐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在旋转蒸发仪蒸去溶剂得到残余物,而后柱层析纯化,得到i的纯品,esi-ms,m/z=433.42([m-h]-)。

其物理性质:

1h-nmr:δh(dmso):1.33(t,3h),2.08(s,3h),3.98(s,2h),6.67(d,1h),6.8(d,1h),6.9(d,1h),7.58(d,1h),7.72(d,1h),7.82(d,1h),8.0(s,1h),8.20(s,1h),8.23(s,1h),8.92(s,1h),12.4(s,1h)。

元素分析:理论值:c:58.19,h:4.42,n:22.62

实测值:c:58.02,h:4.46,n:22.42。

实施例2:

本发明所述式i化合物的药理实验及结果

1、最大耐受性实验

取体重20±2g的小鼠40只,雌雄各半,按0.8mg/20g灌胃如式i化合物的浓度为100mg/ml的混悬液,连续观察30天内动物的死亡情况,结果,30天内,所有动物进食活动正常,没有死亡,未检测到ld50,认为其无毒。

2、抑制血小板聚集试验:

取体重为180-220g健康的wistar大白鼠70只,雌雄各半,随机取10只大鼠作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其余6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静脉注射式i化合物,阳性对照组:静脉注射阿司匹林。各组均采用(300μg/kg,500μg/kg,800μg/kg)三个剂量组,均配成1mg/ml的溶液,连续给药六天。在第三天、第六天各采血2ml,其中0.8ml血加0.2ml枸椽酸钠(3.8%)抗凝,另取0.8ml血加0.2mledta抗凝,将血标本放入血小板聚集仪用adp诱导,检测其凝聚力的变化。

发现对照组血小板凝聚力明显高于式i化合物组和阿司匹林组,而血小板抑制力则明显低于式i化合物组和阿司匹林组,都有显著差异(p<0.04),式i化合物组与同剂量的阿司匹林组比较,两组椰油显著差异,其中式i化合物的血小板抑制力明显高于阿司匹林,而其血小板凝聚力则明显低于阿司匹林,且与剂量、持续给药时间呈正相关。

3、血小板胞浆cgmp浓度检测:

样品采集如上。将edta抗凝血制备的prp作血小板计数后,取200μlprp加入10μmol/l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3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沉淀以4.75的醋酸缓冲液悬浮后放入-20℃冰箱冻融一次,离心取上清液用125i-cgmp试剂盒检测血小板的cgmp的浓度。结果式i化合物组cgmp含量上升且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而加入精氨酸甲酯,cgmp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含量变化不大,与只给式i化合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证实了式i化合物能使组织中cgmp含量增加的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表明,本发明的式i化合物是一种新型化合物,较安全、可以长期使用,毒性较低,副作用较少,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凝集,适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