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拉菌素杂质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28861发布日期:2019-05-10 23:57阅读:10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拉菌素杂质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质量控制标准品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多拉菌素杂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多拉菌素(doramectin)是一种新型兽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禽畜寄生虫防治。相比于传统兽用抗生素,多拉菌素具有抗虫谱广(目前已经证明对三纲12目73属的寄生虫都有效)、低耐受、低存留等特点。1993年,美国辉瑞医药公司率先利用突变基因由生物合成方式得到多拉菌素,因为其在动物消化道线虫、圆虫、虱等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药品质量研究事关用药安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杂质研究又是质量研究的重中之重。受生物合成方式的自身特殊性限制,发酵产物中会有大量的干扰杂质出现,其中一部分在提取纯化后仍然难以除去。一般认为杂质含量1.5%的杂质需要对其结构进行确认。多拉菌素成品中的rrt=1.5位置有一峰面积大于1.5%的杂质,内部命名为杂质5,结构确认为为有效进行杂质检测,需要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该杂质作为对照品使用。

将多拉菌素的适当羟基氧化可以得到杂质5,然而由于多拉菌素的氧化反应位点众多,同时存在烯键,实际氧化反应得到的杂质5中,存在较大量的其他杂质,纯度不高,难以作为标准品使用。开发出一种高效、高纯度多拉菌素杂质5的制备工艺,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制备得到高纯度多拉菌素杂质5的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拉菌素杂质的制备方法,该多拉菌素杂质的结构式为:包括如下步骤:

1)将多拉菌素溶解于非质子性有机溶剂中,得到多拉菌素溶液;

2)在多拉菌素溶液中加入氧化反应催化剂mno2,在含氧气的气氛中或向溶液中通入含氧气的气体,进行氧化反应;

3)将氧化产物纯化,得到多拉菌素杂质。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非质子性有机溶剂选自氯仿、二氯甲烷、丙酮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mno2的用量为底物质量的至少2倍,优选2~5倍。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氧化反应的温度为20~40℃。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含氧气的气氛为空气氛;含氧气的气体为空气。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使用制备液相法对氧化产物进行纯化。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纯化的填料为5μm粒径c18制备柱或8μm粒径c18dac填充柱。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制备液相法中使用的流动相为乙腈:水(v:v)体积比=(80:20)~(70:30)的混合液。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纯化时流动相的流速为4~20ml/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方法,打破现有技术的局限,通过控制氧化反应的条件,成功将多拉菌素氧化制备得到多拉菌素杂质5,得到的产物纯度可达98%以上,同时收率可达75%以上。得到的产物可以满足杂质标准品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多拉菌素实施例1杂质5的制备液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多拉菌素杂质的制备方法,该多拉菌素杂质的结构式为:包括如下步骤:

1)将多拉菌素溶解于非质子性有机溶剂中,得到多拉菌素溶液;

2)在多拉菌素溶液中加入氧化反应催化剂,在含氧气的气氛中或向溶液中通入含氧气的气体,进行氧化反应;

3)将氧化产物纯化,得到多拉菌素杂质。

mno2可以出人意料地促进反应的进行。

含氧气的气氛或含氧气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没有特别的要求,氧气的体积占比可以在1%~100%之间。氧气的含量越高,其反应相对会快些,但是对反应本身没有显著影响。

考虑到反应条件控制的方便性和成本,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含氧气的气氛为空气氛;含氧气的气体为空气。

非质子性有机溶剂不会抑制氧化反应的进行。非质子性有机溶剂的种类不限,只要其对多拉菌素有较好的溶解度即可。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非质子性有机溶剂选自氯仿、二氯甲烷、丙酮中的至少一种;出于安全性考虑,进一步优选二氯甲烷、丙酮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mno2的用量为底物质量的至少2倍,优选2~5倍。用量在2倍以下,催化效果极不明显,反应速度过慢,甚至监测不到产物的生成;而用量过大,会导致产物的收率因为被mno2吸附过多而显著降低。mno2的用量为底物质量的2~5倍时,不仅具有良好的反应速率,同时可以出人意料地获得较高纯度的杂质5。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氧化反应的温度为20~40℃,优选20~35℃。这种反应温度下,可以出人意料地得到纯度更高的杂质5。反应温度低于20℃,反应速率会显著下降;而反应温度高于40℃,反应会过于剧烈,产生大量的杂质。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使用制备液相法对氧化产物进行纯化。进一步的,纯化填料为5μm粒径c18制备柱或8μm粒径c18dac填充柱。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其他纯化方法或者填料。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制备液相法中使用的流动相为乙腈:水(v:v)体积比=(80:20)~(70:30)的混合液。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纯化时流动相的流速为4~20ml/min。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1)将5g多拉菌素样品溶于50ml丙酮中;

2)空气气氛中,加入20g的mno2混匀,置于恒温恒速磁力搅拌器上,20℃下反应5个小时,在线监测产物含量大于80%时,以5倍量甲醇结束反应;

3)将所得反应液过滤后,取上清液浓缩干燥,得杂质5粗品,纯度为81%;

4)制备所得杂质5粗品用乙腈溶解至适当浓度,用制备液相分离制备,采用5μm粒径c18制备柱,以乙腈:水(v:v)体积比=(80:20)作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收集纯度大于98%的流分,冻干,得到杂质5标准品。

综合收率为79%,纯度98.5%。将uv、ir、高分辨质谱和核磁数据与文献分析比对,确定分离所得杂质即为目标化合物。

图1是多拉菌素杂质5的制备液相图。图中30~35min之间为收集流分段。

实施例2

1)将2g多拉菌素样品溶于50ml二氯甲烷中;

2)空气气氛中,加入5g的mno2混匀,置于恒温恒速磁力搅拌器上,35℃下反应2个小时,在线监测产物含量大于80%时,以10倍量甲醇结束反应;

3)将所得反应液过滤后,取上清液浓缩干燥,得杂质5粗品;

4)制备所得杂质5粗品用乙腈溶解至适当浓度,用制备液相分离制备,采用100g粒径为8μm的ymc的c18填料,dac色谱柱,以乙腈:水(v:v)体积比=(75:25)作为流动相,流速20ml/min。收集纯度大于98%的流分,冻干,得到杂质5标准品。

综合收率为88%,纯度98.6%。

实施例3

1)将5g多拉菌素样品溶于50ml氯仿中;

2)空气气氛中,加入10g的mno2混匀,置于恒温恒速磁力搅拌器上,25℃下反应3个小时,在线监测产物含量大于80%时,以10倍量甲醇结束反应;

3)将所得反应液过滤后,取上清液浓缩干燥,得杂质5粗品;

4)制备所得杂质5粗品用乙腈溶解至适当浓度,用制备液相分离制备,采用300g粒径为8μm的ge的c18填料,dac色谱柱,以乙腈:水(v:v)体积比=(70:30)作为流动相,流速4ml/min。收集纯度大于98%的流分,冻干,得到杂质5标准品。

综合收率为90%,纯度98.8%。

实施例4: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搅拌的过程中通入纯氧。

综合收率为83%,纯度98.7%。

实施例5: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反应温度为40℃。

综合收率为81%,纯度95.4%。

不同反应溶剂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对比例1和对比例2

反应条件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分别使用等体积的质子性溶剂甲醇和乙醇替换丙酮。在线监测显示对比例1和对比例2均未产生目标化合物杂质5。

实验结果表明,非质子性溶剂有利于反应的进行,而质子性溶剂无法得到目标化合物杂质5。可能的原因是质性有机溶剂具有氢键给体,不利于氧化反应的发生。

不同氧化剂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对比例3

同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0v/v%h2o2水溶液滴加代替通入氧气。

反应剧烈,但在线监测未产生目标化合物杂质5。

对比例4: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反应在氮气气氛下进行。在线监测未产生目标化合物杂质5。

实施例1、2的结果表明,在存在氧气的情况下,氧气的含量对反应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对比例3的结果表明,氧化活性强于氧气同样不利于得到杂质5;对比例4的结果表明,没有氧存在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氧化反应。

不同氧化催化剂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对比例5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mno2使用等体积的高锰酸钾替换。在线监测未产生目标化合物杂质5。

对比例6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不使用mno2。在线监测未产生目标化合物杂质5。

对比例7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mno2的使用量为5g。在线监测反应产物最高纯度仅为50%。

对比例8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mno2的使用量为30g。产物由于mno2加入太多吸附溶液,实际过滤时间延长,且滤液明显减少。

实验结果表明mno2可以有效催化反应的进行,而其他常见的氧化反应催化剂并不能有效引发氧化反应的发生。mno2的用量过少,不利于得到高纯度的杂质5;而用量过多,又会导致收率下降,增加后处理的难度。

反应温度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对比例9

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反应温度为10℃。在线监测反应产物最高纯度仅为40%。

对比例10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反应温度为50℃。出现局部爆沸现象,停止实验。

可见,反应温度过低不利于反应的进行;而反应温度过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样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