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滚筒软化锅封头虹吸疏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73326发布日期:2018-10-26 21:57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卧式滚筒软化锅,特别涉及一种卧式滚筒软化锅封头虹吸疏水装置,属于蒸汽疏水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料预处理经常用到卧式滚筒软化锅,卧式滚筒软化锅通过对油料水分和温度的调节,改善油料的弹塑性,使之具备轧坯的最佳条件,减少轧坯时的粉末度和黏辊现象。一般情况下软化主要应用于含油量、含水量比较低,含壳高,且可塑性差、质地坚硬的油料,比如大豆、棉籽、菜籽等油料。

卧式滚筒软化锅在转动的滚筒内装有若干组随筒体转动的换热管,多根换热管的管端插接在穿管内凹封头上,穿管内凹封头的右端口扣合有汽液外封头,汽液外封头的右端中心安装有旋转接头,旋转接头的圆周上设有蒸汽入口,旋转接头的中心设有沿轴线延伸的虹吸管,虹吸管的左端头向下弯曲;筒体内壁焊有内螺旋板,筒体外周设有软化锅滚圈,软化锅滚圈的下部支撑在支撑定轮上,支撑定轮安装在安装底座上。

蒸汽从旋转接头圆周上的蒸汽入口进入穿管内凹封头中,然后进入各换热管;油料从一端进入滚筒,由于筒身的倾斜和滚筒的转动使内螺旋板带到物料边向前运动边受热软化,直至从滚筒另一端排出;蒸汽对物料放热后,蒸汽冷凝水因筒体的倾斜回流到封头处,由旋转接头的虹吸管将冷凝水排出。由于虹吸管很难插入到封头的底部,加上封头的半径比较大,造成封头底部的存水比较多,冷凝水不能及时排净,影响了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卧式滚筒软化锅封头虹吸疏水装置,易于制造,且能及时顺畅地将蒸汽冷凝水排出,设备换热效率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卧式滚筒软化锅封头虹吸疏水装置,包括承插多根换热管的穿管内凹封头,所述穿管内凹封头的右端口扣合有汽液外封头,所述穿管内凹封头与所述汽液外封头合围后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汽液外封头的右端中心安装有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的圆周上设有蒸汽入口,所述旋转接头的中心设有沿轴线延伸的虹吸管,所述汽液外封头的中心安装有蒸汽冷凝水分配筒,所述蒸汽冷凝水分配筒的右端设有法兰连接座,所述旋转接头连接在所述法兰连接座的右端,所述旋转接头、法兰连接座、蒸汽冷凝水分配筒与所述汽液外封头共轴线,所述虹吸管的左端头向下弯曲至所述蒸汽冷凝水分配筒的底部;所述蒸汽冷凝水分配筒的左端口设有分配筒左端板,所述分配筒左端板的中心设有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所述汽液外封头的内周均匀分布有多个舀水斗,各所述舀水斗上分别设有当滚筒旋转时供冷凝水进入的舀水斗进水口,各所述舀水斗的存水最深处分别连接有回水管,各所述回水管沿汽液外封头的径向延伸并插入所述蒸汽冷凝水分配筒的内腔;所述蒸汽冷凝水分配筒的中心设有多个沿蒸汽冷凝水分配筒轴线延伸的轴向分隔板,各所述轴向分隔板将各所述回水管的管口相互分隔开。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蒸汽从旋转接头圆周上的蒸汽入口进入,向左穿过法兰连接座进入蒸汽冷凝水分配筒的内腔,然后从蒸汽冷凝水分配筒左端的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流出,进入穿管内凹封头的内腔,再分别进入各换热管;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凝水,因滚筒的倾斜从各换热管回流至汽液外封头的底部,各舀水斗转动至底部时,冷凝水进入舀水斗中,然后舀水斗继续转动至上方,舀水斗中的冷凝水从回水管流出,进入蒸汽冷凝水分配筒中,被虹吸管吸出。各轴向分隔板将各回水管的管口相互分隔开,避免从上方回水管流出的冷凝水,进入下方的回水管中。本实用新型易于制造、维护成本低且安全可靠,产生的冷凝水能够及时排出且排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各所述轴向分隔板的左端连接有圆形隔板,所述圆形隔板与所述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共轴线,且所述圆形隔板的直径大于与所述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的直径。圆形隔板阻止冷凝水向左流动,防止冷凝水水滴随蒸汽气流从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飞出;冷凝水从轴向分隔板的右端流出,更加靠近虹吸管的吸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的左侧罩有蒸汽防冲锥形帽,所述蒸汽防冲锥形帽的锥顶向左突出。蒸汽从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流出后,撞击在蒸汽防冲锥形帽的内腔,然后从蒸汽防冲锥形帽的四周均匀流出,可以避免蒸汽直接冲入与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正对的换热管中,以实现换热管的整体均匀换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舀水斗在所述汽液外封头的内周均匀分布有四个。滚筒每转动90°,就有一个舀水斗到达底部舀水,依次转到上部倒水,汽液外封头的底部几乎不会积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向分隔板设有呈十字垂直连接的四块,各所述回水管的管口分别位于四个象限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汽液外封头上设有检修人孔。检修人孔便于后期检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卧式滚筒软化锅封头虹吸疏水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部位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汽液外封头及其内腔的立体图。

图中:1.换热管;2.穿管内凹封头;3.汽液外封头;3a.检修人孔;4.旋转接头;4a.蒸汽入口;4b.虹吸管;5.蒸汽冷凝水分配筒;5a.法兰连接座;5b.分配筒左端板;5b1.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6.舀水斗;6a.舀水斗进水口;7.回水管;8.轴向分隔板;9.圆形隔板;10.蒸汽防冲锥形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卧式滚筒软化锅封头虹吸疏水装置包括承插多根换热管1的穿管内凹封头2,穿管内凹封头2的右端口扣合有汽液外封头3,穿管内凹封头2与汽液外封头3合围后的截面为椭圆形,汽液外封头3上设有检修人孔3a,便于后期检修。

汽液外封头3的右端中心安装有旋转接头4,旋转接头4的圆周上设有蒸汽入口4a,旋转接头4的中心设有沿轴线延伸的虹吸管4b,虹吸管4b的左端头向下弯曲,汽液外封头3的中心安装有蒸汽冷凝水分配筒5,蒸汽冷凝水分配筒5的右端设有法兰连接座5a,旋转接头4连接在法兰连接座5a的右端,旋转接头4、法兰连接座5a、蒸汽冷凝水分配筒5与汽液外封头3共轴线,虹吸管4b的左端头向下弯曲至蒸汽冷凝水分配筒5的底部。

蒸汽冷凝水分配筒5的左端口设有分配筒左端板5b,分配筒左端板5b的中心设有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5b1;汽液外封头3的内周均匀分布有多个舀水斗6,各舀水斗6上分别设有当滚筒旋转时供冷凝水进入的舀水斗进水口6a,各舀水斗6的存水最深处分别连接有回水管7,各回水管7沿汽液外封头3的径向延伸并插入蒸汽冷凝水分配筒5的内腔;蒸汽冷凝水分配筒5的中心设有多个沿蒸汽冷凝水分配筒轴线延伸的轴向分隔板8,各轴向分隔板8将各回水管7的管口相互分隔开。

蒸汽从旋转接头4圆周上的蒸汽入口4a进入,向左穿过法兰连接座5a进入蒸汽冷凝水分配筒5的内腔,然后从蒸汽冷凝水分配筒5左端的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5b1流出,进入穿管内凹封头2的内腔,再分别进入各换热管1;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凝水,因滚筒的倾斜从各换热管1回流至汽液外封头3的底部,各舀水斗6转动至底部时,冷凝水进入舀水斗6中,然后舀水斗6继续转动至上方,舀水斗6中的冷凝水从回水管7流出,进入蒸汽冷凝水分配筒5中,被虹吸管4b吸出。各轴向分隔板8将各回水管7的管口相互分隔开,避免从上方回水管7流出的冷凝水,进入下方的回水管7中。

各轴向分隔板8的左端连接有圆形隔板9,圆形隔板9与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5b1共轴线,且圆形隔板9的直径大于与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5b1的直径。圆形隔板9阻止冷凝水向左流动,防止冷凝水水滴随蒸汽气流从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5b1飞出;冷凝水从轴向分隔板8的右端流出,更加靠近虹吸管4b的吸口。

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5b1的左侧罩有蒸汽防冲锥形帽10,蒸汽防冲锥形帽10的锥顶向左突出。蒸汽从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5b1流出后,撞击在蒸汽防冲锥形帽10的内腔,然后从蒸汽防冲锥形帽10的四周均匀流出,可以避免蒸汽直接冲入与分配筒左端板中心孔5b1正对的换热管1中,以实现换热管1的整体均匀换热。

舀水斗6在汽液外封头3的内周均匀分布有四个;轴向分隔板8设有呈十字垂直连接的四块,各回水管7的管口分别位于四个象限中。滚筒每转动90°,就有一个舀水斗6到达底部舀水,依次转到上部倒水,汽液外封头3的底部几乎不会积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