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47105发布日期:2020-04-17 22:49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植物药用成分和抗达菲耐药流感病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两种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甲型流感病毒(iav)的大规模流行可引起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造成全球5200余万人死亡的20世纪3次大流感(即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h1n1),1957年的亚洲流感(h2n2)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h3n2)),2009年的h1n1大流感,以及2010年的h5n1型和2013年的h7n9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病毒的显著特点是其基因复制的高突变率,使目前以复制为靶的抗病毒药物易失去活性,从而产生耐药性,也难产生有效的疫苗。迄今为止,fda批准的抗流感药物主要有两类。第一类,金刚烷类(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主要破坏流感病毒m2蛋白离子通道活性。然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调查发现,在2008-09年的h3n2毒株和2009年大流行的h1n1毒株中,100%的毒株对金刚烷类药物具有耐药性,故临床已不再使用该类药物。第二类,达菲(磷酸奥司他韦)和乐感清,主要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然而,达菲作为抗流感病毒的一线药物,99.6%的2008-09年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对其表现出耐药性。因此,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

我国物种丰富,中药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利用提取分离技术有利于从中国传统中药中得到抗达菲耐药流感病毒的先导化合物。蜘蛛香(valerianajatamansijones)是败酱科(valerianaceae)缬草属(valeriana)植物,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解痉、祛风和一定的镇痛作用,主要用于脘腹胀痛、食积不化、腹泻痢疾、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失眠等症状。植物化学研究发现,蜘蛛香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和挥发油类成分,其次还含有倍半萜和木脂素类成分。有关研究表明,蜘蛛香能够治疗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腹泻、小儿非轮状病毒肠炎和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由此可见,蜘蛛香在抗病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蜘蛛香抗病毒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两种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在抗达菲耐药流感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两种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是从中药蜘蛛香中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化合物1和2的命名分别为valeriananoida和valeriananoidc,具有如下结构:

本发明两种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取干燥的蜘蛛香根和根茎25kg,经粉碎后用体积分数95%乙醇水溶液在室温下浸泡提取三次(37l×3),每次浸泡24h,合并三次提取液,减压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后用水混悬,过滤除去脂溶性沉淀;滤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

(2)取乙酸乙酯萃取物拌样,上100-200目硅胶柱层析,用体积比为100:1、80:1、50:1、20:1、10:1、1:1、0:1的石油醚/丙酮依次进行梯度洗脱,薄层色谱检测,将所得相同流分合并,得到7个流分fr1~fr7;

(3)将流分fr2经200-300目硅胶柱以体积比为20:1、15:1、10:1、5:1、1:1、0:1的石油醚/丙酮进行梯度洗脱后,划分为4个部分fr2.1-fr2.4,fr2.1经硅胶柱层析,以氯仿/丙酮(1:0、100:1、80:1、50:1、20:1、10:1、1:1、0:1,v/v)梯度洗脱,再次划分为两部分,fr2.1.1和fr2.1.2;fr2.1.1采用硅胶柱分离纯化,洗脱系统为氯仿/丙酮(1:0、100:1、80:1、50:1、20:1、10:1、1:1、0:1,v/v),划分为2个部分,fr2.1.1.1和fr2.1.1.2;fr2.1.1.2经凝胶柱(氯仿/甲醇1:1,v/v)洗脱后,再经制备tlc(石油醚/丙酮9:1,v/v)分离纯化得化合物2;

(4)fr3经200-300目硅胶柱以体积比为20:1、15:1、10:1、5:1、1:1、0:1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梯度洗脱,划分为4个部分fr3.1-fr3.4;fr3.3经硅胶以体积比为40:1、20:1、10:1、5:1、1:1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梯度洗脱,分为两个部分fr3.3.1和fr3.3.2;fr3.3.2用反相mci柱,为甲醇水体系,乙醇的体积分数分别为60%、80%、90%、100%,分为4部分,fr3.3.2.1经凝胶(石油醚/氯仿/甲醇5:5:1)分离纯化后经hplc半制备得到化合物1。

本发明还提供两种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达菲耐药流感病毒药物中进行应用,本发明利用体外抗达菲耐药流感病毒实验,采用甲型流感h1n1(a/puertorico/8/1934)病毒株,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1和2对a/puertorico/8/1934病毒株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35±0.11和0.083±0.017µg/ml,因此,可以说明两种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达菲耐药h1n1流感病毒的活性,可作为治疗达菲耐药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先导化合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发明两种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来自于蜘蛛香根和根茎,来源广阔,提取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化合物1的1h-nmr谱;

图2化合物1的13c-nmr谱;

图3化合物2的1h-nmr谱;

图4化合物2的13c-nmr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内容,本实施例中试剂如无特殊说明的,均为常规市售试剂或按常规方法制备的试剂。

实施例1化合物的制备

广藿香型倍半萜的提取和分离(制备),具体步骤如下:

(1)取干燥的蜘蛛香根和根茎25kg,经粉碎后用体积分数95%乙醇水溶液在室温下浸泡提取三次(37l×3),每次浸泡24h,合并三次提取液,减压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后用水混悬,过滤除去脂溶性沉淀;滤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

(2)取乙酸乙酯萃取物拌样,上100-200目硅胶柱层析,依次用体积比为100:1、80:1、50:1、20:1、10:1、1:1、0:1的石油醚/丙酮依次进行梯度洗脱,薄层色谱检测,将所得相同流分合并,得到7个流分(fr1~fr7);

(3)将流分fr2经200-300目硅胶柱以体积比为20:1、15:1、10:1、5:1、1:1、0:1的石油醚/丙酮进行梯度洗脱后,划分为4个部分,fr2.1-fr2.4;fr2.1经硅胶柱层析,以氯仿/丙酮(1:0、100:1、80:1、50:1、20:1、10:1、1:1、0:1,v/v)梯度洗脱,再次划分为两部分,fr2.1.1-fr2.1.2;fr2.1.1采用硅胶柱分离纯化,洗脱系统为氯仿/丙酮(1:0、100:1、80:1、50:1、20:1、10:1、1:1、0:1,v/v),划分为2个部分,fr2.1.1.1-fr2.1.1.2;fr2.1.1.2经凝胶柱(氯仿/甲醇1:1,v/v)洗脱后,再经制备tlc(石油醚/丙酮9:1,v/v)分离纯化得化合物2,valeriananoidc;

(4)fr3经200-300目硅胶柱以体积比为20:1、15:1、10:1、5:1、1:1、0:1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梯度洗脱,划分为4个部分,fr3.1-fr3.4;fr3.3经硅胶以体积比为40:1、20:1、10:1、5:1、1:1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梯度洗脱,分为两个部分,fr3.3.1-fr3.3.2;fr3.3.2用反相mci柱,为甲醇水体系,乙醇的体积分数分别为60%、80%、90%、100%,分为4部分,fr3.3.2.1经凝胶(石油醚/氯仿/甲醇5:5:1)分离纯化后经hplc(体积分数40%甲醇水,3ml/min,tr=12.35min)半制备得到化合物1,valeriananoida。

实施例2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通过理化常数和现代波谱学方法(nmr),结合文献相关数据,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如下所示:

化合物1和2的结构鉴定数据,如下图1、2、3、4及表1所示:

表1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氢谱和碳谱数据

化合物1:1h-nmr:600mhz;13c-nmr:150mhz。

化合物2:1h-nmr:500mhz;13c-nmr:125mhz。

实施例3化合物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

(1)细胞毒性实验:

1)madin-darby犬肾细胞(mdck)接种于96孔板,5000个/孔,在37℃、5%c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将细胞分成以下2组:

①细胞对照组:仅有mdck细胞;

②药物组:mdck细胞中分别加入化合物1、化合物2和达菲(tamiflu);

2)其中药物组中mdck细胞中加入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化合物1、化合物2和达菲(tamiflu),浓度梯度为0.020、0.078、0.313、1.25、5、20μg/ml;

3)继续在37℃、5%co2条件下培养48h,然后在每孔中加入promegacelltiter-glo®试剂;

4)使用promegavictoriii读板仪检测吸光值;

5)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化合物对mdck的细胞毒性:

细胞毒性(%)=(细胞对照组-药物组)/(细胞对照组)×100;

使用calcusyn软件(biosoft,cambridge,uk)计算cc50(50%细胞死亡时的药物浓度),具体结果见表2。

(2)抗流感病毒活性:

1)mdck细胞接种于96孔板,5000个/孔,在37℃、5%c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将细胞分成以下3组:

①细胞对照组:仅有mdck细胞;

②病毒对照组:mdck细胞中仅加入病毒;

③药物和病毒组(以tamiflu为阳性对照):mdck细胞中分别加入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化合物1、化合物2、达菲(tamiflu)和与病毒对照组相同的病毒;

2)其中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化合物1、化合物2和达菲(tamiflu)分别处理细胞的浓度梯度为0.020,0.078,0.313,1.25,5,20μg/ml,病毒为感染复数(moi)为1的甲型流感h1n1病毒(a/puertorico/8/1934);

3)继续在37℃、5%co2条件下培养48h,然后在每孔中加入promegacelltiter-glo®试剂;

4)使用promegavictoriii读板仪检测吸光值;

5)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化合物对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

细胞保护率(%)=(药物和病毒组-病毒对照组)/(细胞对照组-病毒对照组)×100;

使用calcusyn软件计算ec50(保护50%的mdck细胞免受流感病毒杀伤作用所需的浓度),具体结果见表2。

按实施例1制备所得的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1和化合物2对甲型流感h1n1病毒的抑制活性如表2所示,从表2中结果可以看出,两种广藿香醇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对a/puertorico/8/1934病毒株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

表2化合物1和化合物2对甲型流感h1n1病毒(a/puertorico/8/1934)的抑制作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