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529995发布日期:2021-04-02 10:08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银杏叶提取物和舒血宁注射液中含有大量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3-o-(2”,6”-6-o-二鼠李糖)-鼠李糖葡萄糖苷、杨梅酮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2”,6”-6-o-二鼠李糖)-鼠李糖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2”,6”-6-o-二鼠李糖)-鼠李糖葡萄糖苷等,种类繁多。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对于银杏叶提取物以及舒血宁注射液等银杏叶提取物制剂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中有很多种黄酮类化合物难以购得,自行合成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现有技术中虽然有从银杏叶中分离得到多种化合物的方法,但得到的化合物种类有限,仍有些化合物尚无报道如何从银杏叶或其提取物中获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一些黄酮类化合物难以购得、现有技术中尚未公开从银杏叶或其提取物中获得以上黄酮类成分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银杏叶提取物经过硅胶柱吸附,依次用5:1、3:1、2:1(v/v)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梯度洗脱,收集2:1(v/v)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流份。

用该分离方法得到的洗脱流份中可进一步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杨梅酮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4’-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biginkgosidea、槲皮素-3-o-[2’-o-(6”-o-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落叶松脂醇-4,4脂醇二葡萄糖苷、urolignoside等市售不易获得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银杏叶提取物可由银杏叶经水提、层析法、萃取等方法处理得到,也可采用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的市售品。

优选地,所述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苷的含量≥24%。

优选地,所述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为:将银杏叶粉碎,用49.5~50.5(v/v)%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浓缩后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吸附,依次用水和15~85(v/v)%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浓缩,即得。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取所述2:1(v/v)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流份,浓缩后用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8:1(v/v)乙酸乙酯-甲醇,在不同出峰时间段收集、干燥,可分离得到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和山柰酚-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纯度分别可达到97.55%和95.94%。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取所述2:1(v/v)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流份,浓缩后用硅胶柱吸附,用5~6:1(v/v)的乙酸乙酯-甲醇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流份,标记为b1。所得b1中可进一步分离得到biginkgosidea、落叶松脂醇-4,4脂醇二葡萄糖苷和urolignoside。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将所述b1浓缩后用sephadexlh-20柱吸附,用5:1(v/v)的甲醇-水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流份,标记为c1。所得c1中含有落叶松脂醇-4,4脂醇二葡萄糖苷和urolignoside。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将所述c1用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60:40(v/v)的甲醇-0.05%磷酸,可分离得到落叶松脂醇-4,4脂醇二葡萄糖苷和urolignoside,纯度分别可达到95.92%和98.81%。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将所述b1浓缩后用sephadexlh-20柱吸附,依次用5:1、9:1(v/v)的甲醇-水进行洗脱,收集9:1(v/v)甲醇-水洗脱流份,标记为c2。所得c2中含有biginkgosidea。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将所述c2用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97:3(v/v)的甲醇-0.1%三氟乙酸水,可分离得到biginkgosidea,纯度可达到97.18%。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取所述2:1(v/v)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流份,浓缩后用硅胶柱吸附,依次用5~6:1、8~10:1、4~5:2(v/v)的乙酸乙酯-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收集4~5:2(v/v)乙酸乙酯-甲醇洗脱流份,标记为b3。所得b3中可进一步分离得到槲皮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杨梅酮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2’-o-(6”-o-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4’-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和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将所述b3用中压反相硅胶柱吸附,用9:1(v/v)的甲醇-水洗脱,收集洗脱流份,标记为d1。所得d1中含有槲皮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杨梅酮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2’-o-(6”-o-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将所述d1经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15:85(v/v)乙腈-水,可分别制备得到槲皮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杨梅酮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2’-o-(6”-o-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纯度分别可达到97.73%、95.12%、97.98%、97.22%和91.39%。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将所述b3用中压反相硅胶柱吸附,依次用9:1、8:1(v/v)的甲醇-水洗脱,收集8:1(v/v)甲醇-水洗脱流份,标记为d2。所得d2中含有4’-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和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将所述d2经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80:20(v/v)甲醇-水,可分别制备得到4’-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和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纯度分别可达到95.75%、94.08%和98.62%。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将所述b3用中压反相硅胶柱吸附,依次用9:1、8:1和3:1(v/v)的甲醇-水洗脱,收集3:1(v/v)甲醇-水洗脱流份,标记为d3。所得d3中含有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

优选地,所述分离方法还包括将所述d3经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90:10(v/v)乙腈-水,可制备得到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纯度可达到99.56%。

以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所述化学成分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和山柰酚-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所述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银杏叶提取物经过硅胶柱吸附,依次用5:1、3:1和2:1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梯度洗脱,收集2:1(v/v)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流份,标记为a1;将所述a1用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8:1(v/v)乙酸乙酯-甲醇,制备得到所述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和山柰酚-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

优选地,所述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苷的含量≥24%。

优选地,所述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为:将银杏叶粉碎,用49.5~50.5(v/v)%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浓缩后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吸附,依次用水和15~85(v/v)%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浓缩,即得。

以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用上述a1进行分离;所述化学成分为落叶松脂醇-4,4脂醇二葡萄糖苷和urolignoside,或所述化学成分为biginkgosidea;

当所述化学成分为落叶松脂醇-4,4脂醇二葡萄糖苷和urolignoside时,所述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a1用硅胶柱吸附,用5~6:1(v/v)的乙酸乙酯-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收集洗脱流份,浓缩后用sephadexlh-20柱吸附,用7:3(v/v)的甲醇-水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流份,标记为c1;将所述c1用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60:40(v/v)的甲醇-0.05%磷酸,制备得所述落叶松脂醇-4,4脂醇二葡萄糖苷和urolignoside;

当所述化学成分为biginkgosidea时,所述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a1用硅胶柱吸附,用5~6:1(v/v)的乙酸乙酯-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收集洗脱流份,浓缩后用sephadexlh-20柱吸附,依次用7:3、9:1(v/v)的甲醇-水进行洗脱,收集9:1(v/v)甲醇-水的洗脱流份,标记为c2;将所述c2用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97:3(v/v)的甲醇-0.1%三氟乙酸水,制备得所述biginkgosidea。

以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用上述a1进行分离;所述化学成分为槲皮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杨梅酮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和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或所述化学成分为4’-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和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或所述化学成分为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

当所述化学成分为槲皮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杨梅酮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和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时,所述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a1用硅胶柱吸附,依次用5~6:1、8~10:1、4~5:2(v/v)的乙酸乙酯-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收集4~5:2(v/v)乙酸乙酯-甲醇的洗脱流份,浓缩后用中压反相硅胶柱吸附,用9:1(v/v)的甲醇-水洗脱,收集洗脱流份,标记为d1;将所述d1经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15:85(v/v)乙腈-水,分别制备得到所述槲皮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杨梅酮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和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

当所述化学成分为4’-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和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时,所述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a1用硅胶柱吸附,依次用5~6:1、8~10:1、4~5:2(v/v)的乙酸乙酯-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收集4~5:2(v/v)乙酸乙酯-甲醇的洗脱流份,浓缩后用中压反相硅胶柱吸附,依次用9:1、8:1(v/v)的甲醇-水洗脱,收集8:1(v/v)甲醇-水洗脱流份,标记为d2;将所述d2经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80:20(v/v)甲醇-水,分别制备得到所述4’-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和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

当所述化学成分为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时,所述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a1用硅胶柱吸附,依次用5~6:1、8~10:1、4~5:2(v/v)的乙酸乙酯-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收集4~5:2(v/v)乙酸乙酯-甲醇的洗脱流份,浓缩后用中压反相硅胶柱吸附,依次用9:1、8:1、3:1(v/v)的甲醇-水洗脱,收集3:1(v/v)甲醇-水洗脱流份,标记为d3;将所述d3经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90:10(v/v)乙腈-水,制备得到所述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

以上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可分别由银杏叶提取物中分离制备得到14个黄酮类单体化合物,且纯度较高,可以作为含量测定的对照品用,也可以用于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银杏叶提取物(由银杏叶经水提、层析法、萃取等处理得到)经过硅胶柱吸附,依次用5:1、3:1、2:1(v/v)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梯度洗脱,收集2:1(v/v)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流份,标记为a1;

s2、将所述a1用硅胶柱吸附,依次用5:1、10:1、5:2(v/v)的乙酸乙酯-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收集各洗脱液的流份,分别标记为b1、b2和b3;

s3、将所述b1用sephadexlh-20柱吸附,依次用7:3、9:1(v/v)的甲醇-水进行洗脱,收集各洗脱液的流份,分别标记为c1和c2;

s4、将所述c1用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60:40(v/v)的甲醇-0.05%磷酸,在出峰时间段10-15min收集、干燥后得化合物18,在出峰时间段16-21min收集、干燥后得化合物19;

s5、将所述c2用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97:3(v/v)的甲醇-0.1%三氟乙酸水,在出峰时间段(8-10分钟)收集、干燥后制备得化合物16;

s6、将所述a1用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8:1(v/v)乙酸乙酯-甲醇,在出峰时间段4-5min收集、干燥后得化合物14,在出峰时间段10-12min收集、干燥后得化合物15;

s7、将所述b3用中压反相硅胶柱吸附,依次用9:1、8:1、3:1(v/v)的甲醇-水洗脱,收集各洗脱液的流份,分别标记为d1、d2和d3;

s8、将所述d1经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15:85(v/v)乙腈-水,在出峰时间段3-5min、5-6min、8-10min、15-20min、22-25min分别收集、干燥后制备得到化合物1、2、3、4和17;

s9、将所述d2经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80:20(v/v)甲醇-水,在出峰时间段6-10min、13-17min、25-27min分别收集、干燥后制备得到化合物6、7、9;

s10、将所述d3经制备型hplc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90:10(v/v)乙腈-水,在出峰时间段10-12min收集、干燥后制备得到化合物1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755.2037([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756,分子式为c33h40o20。

1h-nmr(dmso-d6,500mhz)谱中,低场区存在两组耦合系统,δh7.47(1h,d,j=2.0hz),δh6.82(1h,d,j=8.4hz)和δh7.51(1h,dd,j=8.4,2.0hz)构成一组典型的abx耦合系统,δh6.16(1h,d,j=2.0hz)和δh6.36(1h,d,j=2.0hz)构成苯环的间位耦合系统,提示该化合物母环结构符合槲皮素的波谱特征;高场区,δh0.78(3h,d,j=6.2hz),和δh0.95(3h,d,j=6.2hz)两组甲基质子信号,结合13c-nmr(dmso-d6,125mhz)谱中δc17.1,18.1信号,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两个鼠李糖片段,同时,碳谱中给出3个糖片段的端基碳信号δc101.2、100.9、99.0,结合δc67.5的亚甲基信号,进一步提示该化合物是槲皮素的三糖苷,其中包含1个葡萄糖片段和2个鼠李糖片段。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槲皮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槲皮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

化合物2: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625.1407([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626,分子式为c27h30o17。

1h-nmr(dmso-d6,500mhz)谱中,低场区只存在一种质子δh7.17(1h,d,j=2.0hz)信号显示该化合物为对称的四取代苯环结构,δh6.16(1h,d,j=2.1hz)和δh6.33(1h,d,j=2.1hz)构成苯环的间位耦合系统,提示该化合物母环结构符合杨梅素的波普特征;高场区,δh0.98(3h,d,j=6.2hz)一组甲基质子信号,结合13c-nmr(dmso-d6,125mhz)谱中δc18.2信号,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一个鼠李糖片段,同时,碳谱中给出2个糖片段的端基碳信号δc101.4、101.1,结合δc67.5的亚甲基信号,进一步提示该化合物是杨梅素的二糖苷,其中包含1个葡萄糖片段和1个鼠李糖片段。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杨梅酮3-o-芸香糖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杨梅酮3-o-芸香糖苷。

化合物3: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739.2098([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740,分子式为c33h40o19。

1h-nmr(dmso-d6,500mhz)谱中,低场区存在两组耦合系统,δh7.94(2h,d,j=8.8hz),δh6.86(2h,d,j=8.8hz)构成一组典型的aa’bb’耦合系统,δh6.17(1h,d,j=2.1hz)和δh6.38(1h,d,j=2.1hz)构成苯环的间位耦合系统,提示该化合物母环结构符合山柰酚的波谱特征;高场区,δh0.79(3h,d,j=6.19hz),和δh0.94(3h,d,j=6.19hz)两组甲基质子信号,结合13c-nmr(dmso-d6,125mhz)谱中δc17.7,18.1信号,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两个鼠李糖片段,同时,碳谱中给出3个糖片段的端基碳信号δc101.2、101.1、99.0,结合δc67.3的亚甲基信号,进一步提示该化合物是山柰酚的三糖苷,其中包含1个葡萄糖片段和2个鼠李糖片段。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山柰酚-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山柰酚-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

化合物4: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769.2197([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770,分子式为c33h40o20。

1h-nmr(dmso-d6,500mhz)谱中,低场区存在两组耦合系统,δh7.83(1h,d,j=1.9hz),δh6.89(2h,d,j=8.4hz)和δh7.47(1h,dd,j=8.4,1.9hz)构成一组典型的abx耦合系统,δh6.18(1h,d,j=2.1hz)和δh6.41(1h,d,j=2.1hz)构成苯环的间位耦合系统,结合δh3.83(3h,s)甲氧基信号,提示该化合物母环结构符合异鼠李素的波谱特征;碳信号特征与化合物1、化合物3类似,均为1葡萄糖片段和2个异鼠李糖片段构成的三糖苷。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

化合物6: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639.1558([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640,分子式为c28h32o17。

1h-nmr(cd3od,500mhz)谱中,低场区信号较为简单,δh6.19(1h,s)和δh6.36(1h,s)构成一组较为典型的5,7-二羟基黄酮的a环片段,δh7.23(2h,s)属于四取代黄酮的特征信号,且b环为对称结构,结合高场区δh3.83(3h,s)甲氧基信号,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一个鼠李糖片段;同时碳谱中给出δc102.9和δc67.1的亚甲基信号,进一步提示该化合物糖苷基部分包含一个异鼠李糖片和一个葡萄糖片段,且δc67.1应归属于鼠李糖经葡萄糖6’-o成苷后所造成的苷化位移。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4’-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4’-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

化合物7: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639.1659([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640,分子式为c28h32o17。

1h-nmr(dmso-d6,500mhz)谱中,可以看见两组明显的苯环间位耦合系统,δh7.11(1h,d,j=7.7hz)和δh6.37(1h,d,j=7.7hz)构成典型的5,7-二羟基黄酮的a环片段,δh7.11(1h,d,j=7.7hz)和δh7.48(1h,d,j=7.7hz)属于非对称4取代黄酮的特征信号,结合高场区δh3.80(3h,s)甲氧基信号,因此推测该化合物为3’-甲氧基-4’,5’-二羟基取代黄酮结构。高场区δh0.97(3h,d,j=6.2hz)结合13c-nmr(dmso-d6,125mhz)谱中δc18.1信号,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一个鼠李糖片段;同时碳谱中给出δc101.4和δc67.3的亚甲基信号,进一步提示该化合物糖苷基部分包含一个异鼠李糖片和一个葡萄糖片段,且δc67.3应归属于鼠李糖经葡萄糖6’-o成苷后所造成的苷化位移。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3’-甲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

化合物9: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609.1462([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610,分子式为c27h30o16。

1h-nmr(cd3od,500mhz)谱中,可以看见两组明显的苯环间位耦合系统,δh6.19(1h,br.s)和δh6.35(1h,br.s)构成典型的5,7-二羟基黄酮的a环片段,δh6.92(1h,d,j=8.8hz)、δh7.31(1h,d,j=8.8hz)和7.35(1h,br.s)构成1组abx特征信号,属于不对称4取代黄酮的特征信号,与银杏叶当中富含的槲皮素片段相一致。高场区δh0.97(3h,d,j=6.2hz)结合13c-nmr(dmso-d6,125mhz)谱中δc17.8信号,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一个鼠李糖片段;同时碳谱中给出δc105.7和δc60.8的亚甲基信号,进一步提示该化合物糖苷基部分包含一个异鼠李糖片和一个葡萄糖片段。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

化合物13: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593.1515([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594,分子式为c27h30o15。

1h-nmr(dmso-d6,500mhz)谱中,可以看到两组明显的苯环间位耦合系统,δh6.19(1h,d,j=2.0hz)和δh6.40(1h,d,j=2.0hz)构成典型的5,7-二羟基黄酮的a环片段,δh6.91(2h,d,j=7.7hz)和δh7.76(2h,d,j=7.7hz)构成1组aabb特征信号,属于对称4取代黄酮的特征信号,与银杏叶当中富含的槲皮素片段相一致。高场区δh0.97(3h,d,j=6.2hz)结合13c-nmr(dmso-d6,125mhz)谱中δc17.8信号,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一个鼠李糖片段;同时碳谱中给出δc106.6和δc60.9的亚甲基信号,进一步提示该化合物糖苷基部分包含一个异鼠李糖片和一个葡萄糖片段。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

化合物14: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755.1826([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756,分子式为c36h36o18。

1h-nmr(dmso-d6,500mhz)谱中,可以看到两组明显的苯环间位耦合系统,δh6.15(1h,d,j=2.0hz)和δh6.30(1h,d,j=2.0hz)构成典型的5,7-二羟基黄酮的a环片段,δh6.87(1h,d,j=8.4hz)、δh7.35(1h,d,j=2.1hz)和δh7.24(1h,dd,j=8.4,2.1hz)构成b环为abx构型的三取代黄酮的特征信号,因此推测该化合物为槲皮素母环黄酮结构。高场区δh0.90(3h,d,j=6.2hz)结合13c-nmr(dmso-d6,125mhz)谱中δc17.8信号,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一个鼠李糖片段;同时碳谱中给出δc106.6和δc63.3的亚甲基信号,进一步提示该化合物糖苷基部分包含一个葡萄糖片段;1h-nmr(dmso-d6,500mhz)中,δh6.21(1h,d,j=16.0hz)和δh7.43(1h,d,j=16.0hz)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桂皮酰结构,且较大的耦合常数j=16.0hz提示该结构双键为反式构型。鼠李糖、葡萄糖和对羟基桂皮酸三个片段的连接,则主要依靠2d-nmr进行确定。在bc谱中,鼠李糖片段端基质子δh5.51(1h,br.s)与黄酮母环3位碳信号δc134.7存在远程相关,提示鼠李糖链接与黄酮的3位羟基;葡萄糖片段的端基质子δh4.27(1h,d,j=7.8hz)与鼠李糖片段2”位碳信号δc82.2存在远程相关,提示葡萄糖连接与鼠李糖的2位羟基;进一步,葡萄糖的6位亚甲基信号δh4.05(1h,d,j=10.2hz)与桂皮酰基片段9’位酯羰基碳信号δc162.9存在远程相关,提示桂皮酰基连接于葡萄糖片段的6位羟基。因此推测该化合物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

化合物15: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739.1879([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740,分子式为c36h36o17。

1h-nmr(dmso-d6,500mhz)和13c-nmr(dmso-d6,125mhz)谱数据,可以发现该化合物与化合物14极为相似,具有相同的鼠李糖、葡萄糖、对羟基桂皮酰结构,两个化合物的区别仅在于黄酮母环b环取代不同。化合物14为槲皮素结构,而该化合物b环则为对称的山柰酚结构,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山柰酚-3-o-α-l鼠李糖-2”-(6”-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

化合物16:biginkgosidea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1479.3840([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1480,分子式为c72h72o34。综合分析1h-nmr(cd3od,600mhz)和13c-nmr(dmso-d6,150mhz)谱,发现该化合物结构中存在两组结构相同的片段,因此该化合物是经有两个相同的片段,在桂皮酰基位置双键筹和所形成的二聚体。该推断在碳谱中,δc45.4、46.0、44.2和45.0四个ch碳信号进一步得到证实。因此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重点在于新形成的丁环结构构型的判断。经仔细分析该化合物的noesy谱图发现,该化合物的构型与文献报道的biginkgosidea具有相同的平面连接方式和相对构型,因此判断该化合物为biginkgosidea。

化合物17:

结构解析:黄色粉末(meoh)。esi-ms(m/z):1479.3840([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1480,分子式为c72h72o34。

1h-nmr(dmso-d6,500mhz)谱中,结合1h-1hcosy谱图,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四组质子耦合系统:1)δh6.38(1h,d,j=2.1hz)和δh6.46(1h,d,j=2.1hz),符合5,7-二羟基黄酮的6,8位质子特征;2)δh7.31(1h,d,j=8.5hz)、δh6.89(1h,d,j=8.4hz)和7.20(1h,dd,j=8.4,2.1hz)构成3’,4’-二羟基取代的黄酮b环特征,是一组明显的abx耦合系统;3)δh7.13(2h,d,j=8.7hz)和δh6.64(2h,d,j=8.5hz)构成一组对位取代的苯环信号;4)δh7.37(1h,d,j=16.0hz),较大的耦合常数,提示该组质子是属于反式双键连接的质子信号;将3、4两组质子信号综合考虑,推测结构中存在一个对羟基桂皮酰的结构。除此之外,在氢谱高场区δh1.07(3h,d,j=6.2hz)结合13c-nmr(dmso-d6,125mhz)谱中δc16.4信号,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一个鼠李糖片段;同时碳谱中给出δc105.7和δc63.0的亚甲基以及δc100.1和δc61.0的亚甲基信号,进一步提示该化合物糖苷基部分包含两个葡萄糖片段,至此,可以判断该化合物是槲皮素苷元的,一分子鼠李糖、两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桂皮酰基所构成的黄酮苷。鼠李糖、2个葡萄糖和对羟基桂皮酸四个片段连接,则主要依靠2d-nmr进行确定。在bc谱中,鼠李糖片段端基质子δh5.70(1h,d,j=8.8hz)与黄酮母环3位碳信号δc135.6存在远程相关,提示鼠李糖连接与黄酮3羟基;葡萄糖片段的端基质子δh4.41(1h,d,j=7.8hz)与鼠李糖片段2”位碳信号δc82.2存在远程相关,提示葡萄糖连接与鼠李糖的2位羟基;进一步,葡萄糖的6位亚甲基信号δh4.51(2h,d,j=9.8hz)与桂皮酸基片段9’位酯羰基碳信号δc167.4存在远程相关,提示桂皮酰基连接与葡萄糖片段6位羟;最后一分子葡萄糖,δh5.03(1h,d,j=7.4hz)与黄酮母环7位碳信号δc162.9存在远程相关,提示葡萄糖连接于黄酮的7位羟基。因此推测该化合物为槲皮素-3-o-[2’-o-(6”-o-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槲皮素-3-o-[2’-o-(6”-o-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槲皮素-3-o-[2’-o-(6”-o-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

化合物18:

结构解析:白色无定型粉末(meoh)。esi-ms(m/z):683.2543([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684,分子式为c32h44o16。

1h-nmr(cd3od,600mhz)谱中,低场区存在两组3取代苯环abx耦合体系,1)δh6.93(1h,d,j=1.6hz)、δh7.09(1h,d,j=8.4hz)和7.80(1h,dd,j=8.4,1.6hz)构成的3取代苯环abx耦合系统;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两个苯环;高场区,δh4.95(1h,d,j=7.3hz)、4.99(1h,d,j=7.3hz)的两组次甲基质子信号结合13c-nmr(dmso-d6,150mhz)谱中的2个端基碳信号δc102.50/102.33,提示结构中包含两个糖,再结合δc62.41的亚甲基信号,进一步提示其中包含2个葡萄糖片段。分析1h-1hcosy,可以看到一组长耦合体系,结合hmbc数据,δc4.84(1h,d,j=6.6hz)与δc73.54相关,提示该化合物可能存在呋喃环的结构。因此判断该化合物是落叶松脂醇的二葡萄糖苷。同时δc4.95(1h,d,j=7.3hz)与苷元4位碳信号δc145.79、δh4.99(1h,d,j=7.3hz)与苷元4’位碳信号δc145.79分别存在远程相关,提示葡萄糖糖分别连接于苷元的4和4’位羟基。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落叶松脂醇-4,4脂醇二葡萄糖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落叶松脂醇-4,4脂醇二葡萄糖苷。

化合物19:

结构解析:白色无定型粉末(meoh)。esi-ms(m/z):567.2076([m-h]-),由质谱数据和碳氢谱数据可初步推断分子量为522,分子式为c26h34o11。1h-nmr(cd3od,500mhz)谱中,低场区存在1组质子耦合系统:1)δh6.72(1h,br.s)和δh6.69(1h,br.s)构成的3取代苯环abx耦合系统;提示结构中可能存在两个苯环;高场区,结合1h-1hcosy,可以看到两组长耦合体系,分别对应-ch2-ch2-ch2oh和-ch2-ch2-ch2oh。片段间的连接进一步通过hmbc予以确认,δh5.37(1h,d,j=7.8hz)与苷元4’位碳信号δc149.42存在远程相关,提示葡萄糖糖苷连接于苷元的4’为羟基。δh5.35(1h,d,j=5.9hz)与δc43.81和δc128.21相关,提示该化合物的两个苯丙素类片段当是以呋喃环形成进行连接。因此判断该化合物为5-8’位连接的木质素类成分。经对比文献,该化合物的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urolignoside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为urolignoside。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