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菌检测采样装置

文档序号:25160596发布日期:2021-05-25 12:47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菌检测采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细菌检测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的清洁质量是医院相关性感染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基础,因此,医院的消毒卫生工作每天都会开展,同时每月都会对消毒卫生效果进行一次生物监测。目前,在进行细菌采样时需要用到擦拭棉签,在使用时,将棉签的棉签头在待检测的物体表面进行擦拭以采集相应的检测样本,然后在将擦拭后的棉签头放入到相应的试管中并送检,但是为了防止医务人员手持部分的棉签杆因污染而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因此在将棉签头放入试管中之前,需要将医务人员手持部分的棉签杆剪去,然后再将剩余部分放入到相应的容器中。但是,在上述采集过程中,棉签杆的折断不仅过于麻烦,并且棉签杆折断处还容易划伤医务人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于提供一种在采样过程中不需要折断棉签杆就能防止手持部分进入试管内的细菌检测采样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细菌检测采样装置,包括采样管和采样器,所述采样管包括管体和帽盖,管体内装有采样液,管体的顶部开口处设置有封口薄膜,帽盖盖合在管体顶部,并且其侧壁下部设置有与管体顶部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帽盖内还设置有一个用于刺破封口薄膜的尖刺部;所述采样器包括手柄和采样杆,手柄为两端开口的空心圆管,其尾部设置有与管体顶部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采样杆通过手柄内设置的弹性部件与手柄连接并可在手柄内沿轴线方向往复运动,采样杆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部件,采样杆的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采样棉签,在初始状态时,采样棉签位于手柄内。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第一隔档片和第一压缩弹簧,第一隔档片将手柄内部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第一隔档片上设置有供采样杆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一压缩弹簧位于上腔室内且套设在采样杆上,其一端与采样杆端部的按压块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隔档片连接。

优选地,所述定位部件位于下腔室内,包括定位杆和第二压缩弹簧,采样杆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定位杆和第二压缩弹簧的安装槽,第二压缩弹簧套设在定位杆上,其一端与安装槽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定位杆上的固定块连接,手柄上设置有与定位杆相配合的定位孔,定位杆可沿安装槽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优选地,所述下腔室内设置有第二隔档片,第二隔档片上设置有供采样棉签穿过的第二通孔,当采样棉签在手柄内时,其同时位于第一隔档片和第二隔档片之间。

优选地,所述手柄外壁上设置有关于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的固定耳。

优选地,所述尖刺部设置在帽盖顶壁内侧,且向封口薄膜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帽盖的顶壁具有弹性且易于变形。

优选地,在正常状态下,尖刺部与封口薄膜之间不接触,当按压帽盖顶壁时,顶壁产生向下的变形,尖刺部向着封口薄膜的方向运动并刺破封口薄膜。

优选地,所述封口薄膜热压在管体顶部开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申请中,用于蘸取细菌样本的采样棉签可拆卸的安装在采样杆的端部,样本蘸取完成后,将采样器与采样管对接进而使得采样棉签伸入管体内,且与管体内的采样液接触,后续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只需提取采样液即可。整个采样过程中,采样人员无需将棉签杆折断后再放入装有采样液的容器中,因此避免了被棉签杆折断处划伤的风险;进一步地,由于采样棉签是可拆卸的安装在采样杆的端部,所以,采样完成后可将棉签取下,然后将采样器灭菌消毒后重新安装新的采样棉签供下一次采样使用,因此,采样器能够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利用率。

(2)本申请中,采样棉签位于手柄内时,手柄将采样棉签包裹起来,因此,具有一定的隔离防护作用,能够尽可能避免采样棉签在采样前或采样后受到污染,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3)本申请中,手柄的下腔室内设置有第二隔档片,第二隔档片加强了手柄对采样棉签的包裹性,进一步减少了采样棉签在采样前或采样后受到污染的几率,

(4)本申请中,装有采样液的管体顶部热压有封口薄膜,封口薄膜对管体内的采样液有隔离防护作用,在未使用前,能够防止采样液被污染从而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5)本申请中,管体的顶部盖合有帽盖,帽盖的顶壁内侧设置有用于刺破封口薄膜的尖刺部,并且帽盖的顶壁具有弹性且易于变形,按压帽盖的顶壁即可刺破封口薄膜,然后将帽盖取下即可使用管体内的采样液,整个操作过程轻松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采样管与采样器配合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剖视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采样管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采样管封口薄膜刺破结构示意图;

图5为采样器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部放大图。

附图中:

1、采样管;2、采样器;3、弹性部件;4、定位部件;5、采样棉签;6、定位孔;7、第二隔档片;8、固定耳;11、管体;12、帽盖;13、封口薄膜;14、尖刺部;21、手柄;22、采样杆;31、第一隔档片;32、第一压缩弹簧;41、定位杆;42、第二压缩弹簧;71、第二通孔;211、上腔室;212、下腔室;221、安装槽;311、第一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细菌检测采样装置,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图2,本申请中的细菌检测采样装置包括了采样管1和采样器2这两部分。参照说明书附图3和图4,采样管1包括管体11和帽盖12,管体11内装有采样液,当采样器2完成采样后,需要将蘸有细菌样本的一端伸入采样管1内并与采样液接触,最后利用采样液进行生物检测并最终得到检测结果,管体11的顶部开口处设置有封口薄膜13,封口薄膜13对管体11内的采样液有隔离防护作用,在未使用前,能够防止采样液被污染从而影响检测的准确性,管体11顶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进一步地,帽盖12盖合在管体11顶部,并通过其内侧壁下部设置的内螺纹与管体11螺纹连接,帽盖12内对应设置有用于刺破所述封口薄膜13的尖刺部14。参照说明书附图5和图6,采样器2包括手柄21和采样杆22这两部分,手柄21为一个两端开口的空心圆管,在尾部位置处设置有管体11顶部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采样杆22则通过手柄21内设置的弹性部件3与手柄21连接并可在手柄21内沿轴线方向往复运动,采样杆22的侧壁上对应设置有定位部件4,采样杆22的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采样棉签5,在初始状态时,采样棉签5位于手柄21内,因此,手柄21对采样棉签5有一定的隔离防护作用,能够避免采样棉签5在采样前受到污染而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本申请中的采样杆22为一个圆管结构,设置采样棉签5的那一端沿采样杆轴线方向设置有一个呈圆柱状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尺寸大小与采样棉签5杆部的尺寸相适配,安装时,采样棉签5的杆部插入上述安装孔中即完成安装且较为牢固的固定在采样杆22上。

整体工作原理:

在采样时,采样人员手持手柄21部分并按压采样杆22端部的按压块,使得位于手柄21内的采样棉签5伸出,露在手柄21外,同时在定位部件4的作用下固定住,此时,采样人员将采样棉签5的棉签头在待检测的物体表面进行擦拭以采集相应的检测样本;样本采集后,按压定位部件4,采样棉签5在弹性部件3的作用下回弹至手柄21内,此时,手柄21对蘸取样本后的采样棉签5同样有隔离防护作用,能够减少采样棉签5在采样后受到污染的几率;进一步地,采集人员利用帽盖12内的尖刺部14刺破管体11顶部的封口薄膜13,然后将采样器2整体通过手柄21尾部设置的内螺纹与管体11连接,再次按压采样杆22端部的按压块,采样棉签5伸出并与管体11内的采样液接触,采样棉签5浸润在采样液内,整个样本采集工作完成,最后利用采样液进行生物检测即可得到相应的检测结果。在本申请中,整个样本采集过程完成后,可将采样器2与采样管1分离,然后将采样器2上的采样棉签5取下,并对采样器2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下一次样本采集时,装上新的采样棉签5即可,整个过程中,采样器2是可以重复多次使用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细菌检测采样装置,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图2,本申请中的细菌检测采样装置包括了采样管1和采样器2这两部分。参照说明书附图3和图4,采样管1包括管体11和帽盖12,管体11内装有采样液,当采样器2完成采样后,需要将蘸有细菌样本的一端伸入采样管1内并与采样液接触,最后利用采样液进行生物检测并最终得到检测结果,管体11的顶部开口处设置有封口薄膜13,封口薄膜13对管体11内的采样液有隔离防护作用,在未使用前,能够防止采样液被污染从而影响检测的准确性,管体11顶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进一步地,帽盖12盖合在管体11顶部,并通过其内侧壁下部设置的内螺纹与管体11螺纹连接,帽盖12内对应设置有用于刺破所述封口薄膜13的尖刺部14。参照说明书附图5和图6,采样器2包括手柄21和采样杆22这两部分,手柄21为一个两端开口的空心圆管,在尾部位置处设置有管体11顶部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采样杆22则通过手柄21内设置的弹性部件3与手柄21连接并可在手柄21内沿轴线方向往复运动,采样杆22的侧壁上对应设置有定位部件4,采样杆22的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采样棉签5,在初始状态时,采样棉签5位于手柄21内,因此,手柄21对采样棉签5有一定的隔离防护作用,能够避免采样棉签5在采样前受到污染而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本申请中的采样杆22为一个圆管结构,设置采样棉签5的那一端沿采样杆轴线方向设置有一个呈圆柱状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尺寸大小与采样棉签5杆部的尺寸相适配,安装时,采样棉签5的杆部插入上述安装孔中即完成安装且较为牢固的固定在采样杆22上。

整体工作原理:

在采样时,采样人员手持手柄21部分并按压采样杆22端部的按压块,使得位于手柄21内的采样棉签5伸出,露在手柄21外,同时在定位部件4的作用下固定住,此时,采样人员将采样棉签5的棉签头在待检测的物体表面进行擦拭以采集相应的检测样本;样本采集后,按压定位部件4,采样棉签5在弹性部件3的作用下回弹至手柄21内,此时,手柄21对蘸取样本后的采样棉签5同样有隔离防护作用,能够减少采样棉签5在采样后受到污染的几率;进一步地,采集人员利用帽盖12内的尖刺部14刺破管体11顶部的封口薄膜13,然后将采样器2整体通过手柄21尾部设置的内螺纹与管体11连接,再次按压采样杆22端部的按压块,采样棉签5伸出并与管体11内的采样液接触,采样棉签5浸润在采样液内,整个样本采集工作完成,最后利用采样液进行生物检测即可得到相应的检测结果。在本申请中,整个样本采集过程完成后,可将采样器2与采样管1分离,然后将采样器2上的采样棉签5取下,并对采样器2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下一次样本采集时,装上新的采样棉签5即可,整个过程中,采样器2是可以重复多次使用的。

关于弹性部件3的结构:

参照说明书附图5,弹性部件3包括第一隔档片31和第一压缩弹簧32,第一隔档片31将手柄21内部分隔为上腔室211和下腔室212,第一隔档片31上设置有供采样杆22穿过的第一通孔311,第一压缩弹簧32位于上腔室211内且套设在采样杆22上,其一端与采样杆22端部的按压块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隔档片31连接。

弹性部件3的工作原理:

采样人员按压采样杆22端部的按压块时,由于第一压缩弹簧32套设在采样杆22上,并且其一端与按压块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隔档片31连接,所以在按压块与第一隔档片31的作用下,第一压缩弹簧32处于受压的状态,按下定位部件4后,采样杆22即被固定,第一压缩弹簧32也一直处于受压的状态;当采样棉签5蘸取到样本后,采样人员需要按压定位部件4,此时第一压缩弹簧32得到放松,因此,采样杆22又在第一压缩弹簧32的作用下带着采样棉签5回弹至手柄21内。

关于定位部件4的结构:

参照说明书附图6,定位部件4位于下腔室212内,包括定位杆41和第二压缩弹簧42,采样杆2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定位杆41和第二压缩弹簧42的安装槽221,第二压缩弹簧42套设在定位杆41上,其一端与安装槽221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定位杆41上的固定块连接,手柄21上设置有与定位杆41相配合的定位孔6,定位杆41可沿安装槽22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定位部件4的工作原理:

当采样棉签5位于手柄21内时,定位部件4远离手柄21上设置的定位孔6,第二压缩弹簧42一直处于受压的状态;当采样人员按压采样杆22上的按压块时,定位部件4跟着采样杆22一起沿着轴线方向运动,并逐渐靠近定位孔,当定位杆41运动至定位孔6位置处时,由于缺少了阻挡,第二压缩弹簧42得到放松,所以,定位杆41则在第二压缩弹簧42的作用下由定位孔6弹出,此时采样杆22则被固定住;当采样棉签5蘸取到样本后,采样人员按压定位杆42,使其回到手柄21内,而采样杆22上的采样棉签5则在第一压缩弹簧32的作用下回弹至手柄21内。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细菌检测采样装置,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图2,本申请中的细菌检测采样装置包括了采样管1和采样器2这两部分。参照说明书附图3和图4,采样管1包括管体11和帽盖12,管体11内装有采样液,当采样器2完成采样后,需要将蘸有细菌样本的一端伸入采样管1内并与采样液接触,最后利用采样液进行生物检测并最终得到检测结果,管体11的顶部开口处设置有封口薄膜13,封口薄膜13对管体11内的采样液有隔离防护作用,在未使用前,能够防止采样液被污染从而影响检测的准确性,管体11顶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进一步地,帽盖12盖合在管体11顶部,并通过其内侧壁下部设置的内螺纹与管体11螺纹连接,帽盖12内对应设置有用于刺破所述封口薄膜13的尖刺部14。参照说明书附图5和图6,采样器2包括手柄21和采样杆22这两部分,手柄21为一个两端开口的空心圆管,在尾部位置处设置有管体11顶部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采样杆22则通过手柄21内设置的弹性部件3与手柄21连接并可在手柄21内沿轴线方向往复运动,采样杆22的侧壁上对应设置有定位部件4,采样杆22的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采样棉签5,在初始状态时,采样棉签5位于手柄21内,因此,手柄21对采样棉签5有一定的隔离防护作用,能够避免采样棉签5在采样前受到污染而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本申请中的采样杆22为一个圆管结构,设置采样棉签5的那一端沿采样杆轴线方向设置有一个呈圆柱状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尺寸大小与采样棉签5杆部的尺寸相适配,安装时,采样棉签5的杆部插入上述安装孔中即完成安装且较为牢固的固定在采样杆22上。

整体工作原理:

在采样时,采样人员手持手柄21部分并按压采样杆22端部的按压块,使得位于手柄21内的采样棉签5伸出,露在手柄21外,同时在定位部件4的作用下固定住,此时,采样人员将采样棉签5的棉签头在待检测的物体表面进行擦拭以采集相应的检测样本;样本采集后,按压定位部件4,采样棉签5在弹性部件3的作用下回弹至手柄21内,此时,手柄21对蘸取样本后的采样棉签5同样有隔离防护作用,能够减少采样棉签5在采样后受到污染的几率;进一步地,采集人员利用帽盖12内的尖刺部14刺破管体11顶部的封口薄膜13,然后将采样器2整体通过手柄21尾部设置的内螺纹与管体11连接,再次按压采样杆22端部的按压块,采样棉签5伸出并与管体11内的采样液接触,采样棉签5浸润在采样液内,整个样本采集工作完成,最后利用采样液进行生物检测即可得到相应的检测结果。在本申请中,整个样本采集过程完成后,可将采样器2与采样管1分离,然后将采样器2上的采样棉签5取下,并对采样器2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下一次样本采集时,装上新的采样棉签5即可,整个过程中,采样器2是可以重复多次使用的。

关于弹性部件3的结构:

参照说明书附图5,弹性部件3包括第一隔档片31和第一压缩弹簧32,第一隔档片31将手柄21内部分隔为上腔室211和下腔室212,第一隔档片31上设置有供采样杆22穿过的第一通孔311,第一压缩弹簧32位于上腔室211内且套设在采样杆22上,其一端与采样杆22端部的按压块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隔档片31连接。

弹性部件3的工作原理:

采样人员按压采样杆22端部的按压块时,由于第一压缩弹簧32套设在采样杆22上,并且其一端与按压块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隔档片31连接,所以在按压块与第一隔档片31的作用下,第一压缩弹簧32处于受压的状态,按下定位部件4后,采样杆22即被固定,第一压缩弹簧32也一直处于受压的状态;当采样棉签5蘸取到样本后,采样人员需要按压定位部件4,此时第一压缩弹簧32得到放松,因此,采样杆22又在第一压缩弹簧32的作用下带着采样棉签5回弹至手柄21内。

关于定位部件4的结构:

参照说明书附图6,定位部件4位于下腔室212内,包括定位杆41和第二压缩弹簧42,采样杆2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定位杆41和第二压缩弹簧42的安装槽221,第二压缩弹簧42套设在定位杆41上,其一端与安装槽221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定位杆41上的固定块连接,手柄21上设置有与定位杆41相配合的定位孔6,定位杆41可沿安装槽22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定位部件4的工作原理:

当采样棉签5位于手柄21内时,定位部件4远离手柄21上设置的定位孔6,第二压缩弹簧42一直处于受压的状态;当采样人员按压采样杆22上的按压块时,定位部件4跟着采样杆22一起沿着轴线方向运动,并逐渐靠近定位孔,当定位杆41运动至定位孔6位置处时,由于缺少了阻挡,第二压缩弹簧42得到放松,所以,定位杆41则在第二压缩弹簧42的作用下由定位孔6弹出,此时采样杆22则被固定住;当采样棉签5蘸取到样本后,采样人员按压定位杆42,使其回到手柄21内,而采样杆22上的采样棉签5则在第一压缩弹簧32的作用下回弹至手柄21内。

关于下腔室的进一步限定:

参照说明书附图5,所述下腔室212内设置有第二隔档片7,第二隔档片7上设置有供采样棉签5穿过的第二通孔71,初始状态时,采样棉签5位于第一隔档片31和第二隔档片7之间。当采样棉签5在手柄21内时,其位于第一隔档片31和第二隔档片71之间,因此,第二隔档片71加强了手柄对采样棉签的包裹性,也就是说增强了隔离防护的作用,进一步减少了采样棉签在采样前受到污染的几率。

关于手柄21的进一步限定:

参照说明书附图5,所述手柄21外壁上设置有关于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的固定耳8。在使用采样器2时,食指和中指扣住固定耳8,大拇指按压采样杆22上的按压块就可以单手进行采样操作,不仅操作方便,并且还能减少采样器2意外滑落的情况。

关于尖刺部14的进一步限定:

参照说明书附图3和图4,所述尖刺部14设置在帽盖12顶壁内侧,且向封口薄膜13方向延伸。

关于帽盖12的进一步限定:

参照说明书附图4,所述帽盖12的顶壁具有弹性且易于变形。

关于尖刺部14的进一步限定:

参照说明书附图3和图4,在正常状态下,尖刺部14与封口薄膜13之间不接触,当按压帽盖12的顶壁时,顶壁产生向下的变形,尖刺部14向着封口薄膜13的方向运动并刺破封口薄膜13。

关于封口薄膜13的进一步限定:

所述封口薄膜13热压在管体11顶部开口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