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蓬来源曲霉菌TR15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29572754发布日期:2022-04-09 04:26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碱蓬来源曲霉菌TR15及其应用
碱蓬来源曲霉菌tr15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是碱蓬来源曲霉菌tr15及其 应用。


背景技术:

2.吡咯烷醇类化合物是一类由真菌代谢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它们 中有一些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活性,如具有抗原虫和变型虫、抗真菌、 抗病毒、癌细胞死亡增敏剂、免疫抑制活性及抗肿瘤等活性。
3.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对丝状真菌、酵母、耐药细菌、病毒 和多种肿瘤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多种肿瘤细胞的ic
50
值为 12-50μm,其广泛的生理活性和其独特的全顺式取代吡咯环结构,使 其从被分离出来就一直吸引着合成化学家的目光。截至2021年,已 有四十多条合成路线被报道。preussin现有的合成方法大多数存在合 成步骤繁琐、收率偏低,以及不能放大生产(仅限于毫克级别)等问 题,从而引起此类药物的批量化生产受阻。据我们调研,现在国内外 大多数合成preussin的整体收率低于20%,一次性产量低于500毫 克;而且化学合成生产过程存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较为极端 的化工过程,生产安全性低、环境污染较重。并且目前吡咯烷醇类化 合物preussin多为进口产品,商品价格偏高,因此,开发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高产preussin微生物菌株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碱蓬来源曲霉菌tr15及其应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碱蓬来源曲霉菌tr15,分离于东营市黄河入海口湿地采集的碱蓬根 际土壤;该菌株于2021年11月1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 藏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1402。
7.本发明所述的曲霉菌菌株tr15在制备吡咯烷醇类化合物 preussin中的应用。
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曲霉菌菌株tr15制备吡咯烷醇类化 合物preussin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曲霉菌菌株tr15接 种至固体培养基中,室温静置发酵28-30d,所得发酵培养基经提取 分离得到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
9.优选地,所述固体培养基为大米70g,玉米粉0.15g,蛋白胨0.45 g,海盐6g,用蒸馏水定容至200ml,ph 8.5-9.0。
10.优选地,所述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的提取分离步骤为:
11.(1)固体发酵培养基以2倍体积乙酸乙酯浸提2-3次,提取液 减压浓缩,得到粗浸膏;
12.(2)将上述粗浸膏进行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及二氯 甲烷-甲醇为洗脱溶剂按照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梯度洗脱,收集二氯 甲烷-甲醇=40-1洗脱组分;
13.(3)将上述二氯甲烷-甲醇=40-1洗脱组分进行反相硅胶柱层析, 以甲醇-水为洗脱溶剂按照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梯度洗脱,收集20% 甲醇-水洗脱组分;
基平板上进行划线分离,定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4)继续采用平板 稀释划线法分离纯化菌株,编号保存。
28.(2)菌株鉴定
29.将菌株tr15接种至含3.0%海盐的pda平板表面,28℃培养4d 观察,结果见图1。可见,菌株tr15培养4d,菌丝即可铺满整个平 板,该菌株菌丝为白色,黄色孢子丰富,以子囊孢子和菌丝分裂两种 方式繁殖,产褐色色素,在海盐浓度为3%(w/v)长势仍然旺盛。
30.所述菌株的rdn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its1-5.8s-its2区)如下:
31.cctcccacccgtgtataccgtaccttgttgcttcggcgggcccgccgcgc aagcggccgccggggggggcgtcaaacccccctccctaggcgagcgcccgcc ggagacaccaacgtgaacactgtctgaagttttgttgtctgagttcgattgtat cgcaatcagttaaaactttcaacaatggatctcttggttccggcatcgatgaag aacgcagcgaaatgcgataattaatgtgaattgcagaattcagtgaatcatcga gtctttgaacgcacattgcaccccctggtattccggggggtatgcctgtccgag cgtcattgctgccctcaagcacggcttgtgtgttgggtcgtcgtccccccggg gacgggcccgaaaggcagcggcggcaccgcgtccggtcctcgagcgtatggg gctttgtcacccgctcttgtaggcccggccggcgctggccgacgctgaaaagc aaccaactatttctccaggttgacctcggatcaggtagggatacccgctgaact taagcatatcaata
32.该序列信息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菌株相应序列信息比较,其 与菌株aspergillus persii cbs 112795(accession number:nr 135421.1) 的同源性最高,为99.40%。
33.综上所述,曲霉菌tr15(aspergillus sp.tr15),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 物保藏中心,保藏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保藏编号 为:cctcc no:m 20211402,保藏日期为:2021年11月11日。
34.实施例2:曲霉菌菌株tr15制备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的 方法
35.(1)发酵生产
36.生产菌的发酵培养:按培养微生物的常规方法,取曲霉菌菌株 tr15适量,接种到pda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28℃恒温培养箱中培 养5天。
37.取斜面培养5天的曲霉菌菌株tr15适量,接种到装有200ml 大米培养基的1000ml锥形瓶中,28℃静置培养30d,获得固体发酵 培养基(10l)。
38.所述大米培养基组成:大米70g,玉米粉0.15g,蛋白胨0.45g, 海盐6.0g,蒸馏水定容至200ml,ph 8.5-9.0。
39.(2)发酵培养基的提取
40.固体发酵培养基用其2倍体积的乙酸乙酯浸提2-3次,浸提液减 压浓缩得乙酸乙酯粗浸膏约53g。
41.(3)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的制备方法
42.粗浸膏用乙酸乙酯混悬,加硅胶(200-300目)搅拌,减压除去 溶剂后,干法上样,用硅胶柱层析(28
×
6.5cm),以石油醚-乙酸乙酯 (20:1,10:1,5:1,1:1,v/v,下同)和二氯甲烷-甲醇(40:1,20:1,10:1,0:1)为 溶剂进行梯度洗脱,洗脱速率为2ml/min。收集二氯甲烷-甲醇=40:1 洗脱组分,所得洗脱液经薄层色谱跟踪分析,preussin在254nm和 365nm波长下无紫外吸收,碘显黄褐色色斑,1%硫酸乙醇显色为砖 红色斑,洗脱液减压浓缩,称重为7.4g。
43.二氯甲烷-甲醇=40:1洗脱组分以甲醇溶解,经反相硅胶柱层析(60
ꢀ×
3.5cm),以甲醇-水(10:90,20:80,30:70,50:50,70:30,100:0) 为溶剂进行梯度洗脱,洗脱速率为2ml/min。收集甲醇-水=20:80的 洗脱组分,所得洗脱液经薄层色谱跟踪分析,检测方法同上,洗脱液 减压浓缩,称重为5.9克。
44.甲醇-水=20:80洗脱组分经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ods-c
18
, 10
×
250mm,柱号:2820195x),检测波长210nm,洗脱速率为2ml/min, 甲醇-水=57:43等度洗脱,收集tr=17.0min的色谱峰,洗脱液减压浓 缩,得到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 3.1g,其总产率为3.1g/10l培 养基。
45.(4)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的结构表征
46.将制备得到的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进行波谱分析,结果表 明,esi-ms显示其分子离子峰为318.28[m+h]
+
,由此可以推断其分 子量为317.27,进一步结合nmr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
21h35
no,结构式如下所示:
[0047][0048]
制备得到的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的1h-nmr(500mhz, cdcl3)和
13
c-nmr(125mhz,cdcl3)结果如表1所示。
[0049]
表1.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的1h与
13
c nmr数据(δin ppm,j in hz)
[0050][0051]
实施例3:体外抗菌活性测试
[0052]
将将制备得到的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进行体外抗菌活性 测试。
[0053]
供试菌株:多耐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0054]
实验方法:微量刃天青显色法(nat.commun.2020,11(01):1608: 1-19),具体步骤如下所示:1)将多耐药灰葡萄孢接种于pda平板, 于25℃的人工培养箱中培养至7-10d,用无菌水收集孢子,调整孢子 液浓度为1
×
105个/ml。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分别加入45μl 液体培养基(35μl的1%葡萄糖无菌水溶液和10μl的pdb溶液)、5μl 的不同浓度的供试化合物和10μl孢子悬浮液,以加入等体积的溶剂 做阴性对照。2)调零孔里加入等量的液体培养基和供试化合物(不 加孢子液),以茴香霉素、啶酰菌胺和嘧菌酯作为阳性对照。每个浓 度3个复孔,震荡混匀后,封板,25℃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后, 加入刃天青染料(40μmol/l),避光,25℃恒温继续培养。3)待阴 性对照孔的颜色变为浅粉色,采用酶标仪在波长570nm下测定吸光 值。利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抑菌率,求取ic
50
和mic值。
[0055]
试验结果表明,吡咯烷醇类化合物preussin对多耐药灰葡萄孢的 ic
50
值和mic值分别为5.56mg/l和20mg/l,抑菌活性显著优于茴香 霉素、啶酰菌胺和嘧菌酯,详见表2和图3。因此,preussin有望开 发为新型抗多耐药灰葡萄孢的杀菌剂。
[0056]
表2.刃天青法测定化合物对多耐药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
[0057]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