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体雾化喷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5904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双流体雾化喷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双流体雾化喷嘴,包括流体接头、液体旋流片、双流体雾化腔体和喷头,喷头内部形成有空腔,空腔一端设置有敞口并其另一端设置有喷射孔;双流体雾化腔体、液体旋流片及流体接头于空腔内朝向敞口方向依次组装设置;双流体雾化腔体内部形成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一液体流道,于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一液体流道的交汇处形成雾化腔,雾化腔连通喷射孔;液体旋流片设置于第一液体流道的进液端;流体接头内部形成有第二气体流道和第二液体流道;藉此,通过将双流体雾化喷嘴由分体设计的多个部件可拆卸式组装形成,实现了局部雾化元件的可更换性,降低了维修更换成本;同时,其能够很好地保证液体的高雾化率和雾化程度。
【专利说明】双流体雾化喷嘴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雾化喷嘴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双流体雾化喷嘴。

【背景技术】
[0002]工业废水蒸发工艺要求被蒸发废水完全高度雾化,以满足定时或定长空间内废水完全蒸发为气态水蒸气,但是,长期与废水接触的雾化元件极易腐蚀受损,因此,降低了雾化元件的使用寿命,尤其是,现有技术中的喷嘴多为一体化结构,在雾化元件腐蚀受损后,只能整体更换雾化喷嘴,其花费成本较高。
[0003]另外,现有技术中,尚无特别针对废水设计的雾化喷嘴,传统的雾化喷嘴难以保证废水的雾化率和雾化程度,因此,急需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流体雾化喷嘴,其由分体设计的多个部件可拆卸式组装形成,实现了局部雾化元件的可拆卸更换性,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其能够很好地保证液体的高雾化率和雾化程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双流体雾化喷嘴,包括有分体设置且彼此可拆卸式组装成一体的流体接头、液体旋流片、双流体雾化腔体和喷头,其中,该喷头内部形成有空腔,该空腔一端设置有敞口并其另一端设置有喷射孔;该双流体雾化腔体、液体旋流片及流体接头于前述空腔内朝向敞口方向依次组装设置;该双流体雾化腔体内部形成有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一液体流道,于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一液体流道的交汇处形成有雾化腔,该雾化腔连通前述喷射孔;该液体旋流片设置于第一液体流道的进液端;该流体接头内部形成有第二气体流道和第二液体流道,该第二气体流道的出气端贯通前述第一气体流道,并该第二液体流道的出液端贯通第一液体流道且正对液体旋流片。
[000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双流体雾化腔体为空心阶梯圆柱形,其包括有直径较大的第一基部和直径较小的第二基部,前述第一液体流道和第一气体流道均设置于第一基部内,且第一气体流道环设于第一液体流道外围;前述雾化腔形成于该第二基部内,且正对第二液体流道出液端;该第二基部外周侧面与前述喷头的空腔内壁面围合形成有环形流道,前述第一气体流道的出气端汇合式贯通于环形流道,且第二基部外周侧面开设有贯通环形流道和雾化腔的第三气体流道。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气体流道位于垂直第二基部轴向的平面内,其流道轴线与第二基部直径呈斜向夹角设置,且于前述同一平面内沿第二基部周缘环形设置有若干前述第三气体流道。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同一平面内的第三气体流道定义为一组第三气体流道,沿第二基部延伸方向间距式设置有两组第三气体流道,且两组第三气体流道彼此交错设置。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液体流道的出液端形成有小于第二液体流道的缩紧流道,该缩紧流道贯通雾化腔。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液体旋流片形成有若干导流道,各导流道的导流形线为螺旋型,各导流道两端均分别连通第一、二液体流道。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流体接头的第二气体流道环设于第二液体流道外围。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流体接头外周侧面设置有外螺纹,前述喷头的空腔内壁形成有内螺纹,该流体接头螺合于空腔内;所述双流体雾化腔体外周侧面设置有外螺纹,前述喷头的空腔内壁形成有内螺纹,该双流体雾化腔体螺合于空腔内。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喷射孔的喷射方向相对轴向往外斜向设置,且若干喷射孔环形均布于喷头端部。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流体接头端部设置有定位凹槽,前述双流体雾化腔体的端部适配于该定位凹槽内。
[0015]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将双流体雾化喷嘴设计为包括分体设置且彼此可拆卸式组装成一体的流体接头、液体旋流片、双流体雾化腔体和喷头,实现了局部雾化元件的灵活拆卸和更换,便于维修更换,也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通过气体流道、液体流道的独特设计,其双流体对撞实现液体的微米级雾化程度,有压空气在雾化腔内的无死角覆盖确保液体雾化率,对撞的定角度确保雾化效果;以及,前述流体接头、双流体雾化腔体与喷头之间均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其拆装十分方便。
[0016]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立体剖示图;
图2(b)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分解状态);
图4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a)是图5中M-M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 (b)是图5中N-N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两组第三气体流道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识说明:
10、流体接头11、第二气体流道
12、第二液体流道13、定位凹槽
20、液体旋流片21、导流道
30、双流体雾化腔体 40、喷头 41、喷射孔31、第一气体流道
32、第一液体流道33、雾化腔 34、第一基部35、第二基部
36、第三气体流道37、环形流道
38、缩紧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9]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发明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该双流体雾化喷嘴,包括有分体设置且彼此可拆卸式组装成一体的流体接头10、液体旋流片20、双流体雾化腔体30和喷头40,其中,该喷头40内部形成有空腔,该空腔一端设置有敞口并其另一端设置有喷射孔41 ;该双流体雾化腔体30、液体旋流片20及流体接头10于前述空腔内朝向敞口方向依次组装设置;该双流体雾化腔体30内部形成有第一气体流道31和第一液体流道32,于第一气体流道31和第一液体流道32的交汇处形成有雾化腔33,该雾化腔33连通前述喷射孔41,此处,所述喷射孔41的喷射方向相对轴向往外斜向设置,且若干喷射孔41环形均布于喷头40端部(结合图2和图5所示)。
[0020]该液体旋流片20设置于第一液体流道32的进液端;该流体接头10内部形成有第二气体流道11和第二液体流道12,该第二气体流道11的出气端贯通前述第一气体流道31,并该第二液体流道12的出液端贯通第一液体流道32且正对液体旋流片20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见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液体流道32的出液端形成有小于第一液体流道32的缩紧流道(即其出口端较入口段直径大),该缩紧流道38贯通雾化腔33,其有利于加速液体体喷入雾化腔33内。
[0021]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双流体雾化腔体30为空心阶梯圆柱形,其包括有直径较大的第一基部34和直径较小的第二基部35,前述第一液体流道32和第一气体流道31均设置于第一基部34内,且第一气体流道环31设于第一液体流道32外围,相应地,所述流体接头10的第二气体流道12环设于第二液体流道11外围;前述雾化腔33形成于该第二基部35内,且正对第二液体流道12出液端;该第二基部35外周侧面与前述喷头40的空腔内壁面围合形成有环形流道37,前述第一气体流道31的出气端汇合式贯通于环形流道37,且第二基部35外周侧面开设有贯通环形流道37和雾化腔33的第三气体流道36。
[0022]结合图5至图7所示,所述第三气体流道36位于垂直第二基部35轴向的平面内,其流道轴线与第二基部35直径呈斜向夹角设置,此处设计为呈15°定角度喷入雾化腔33,且于前述同一平面内沿第二基部35周缘环形设置有若干前述第三气体流道36 ;此处,所述同一平面内的第三气体流道定义为一组第三气体流道,沿第二基部延伸方向间距式设置有两组第三气体流道,且两组第三气体流道彼此交错设置,本实施例中,其前后对应相邻的第三气体流道互呈45°角设置。
[0023]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液体旋流片20形成有若干导流道21,各导流道21的导流形线为螺旋型,各导流道21两端均分别连通第一液体流道32、第二液体流道12,本实施例中,该液体旋流片20为四分导流道,当然,此处并不作限制。
[0024]从前述描述可知,流体接头10、双流体雾化腔体30和喷头40间为可拆卸式组装关系,具体于本实施例中,设计为螺合配合关系,所述流体接头10外周侧面设置有外螺纹,前述喷头40的空腔内壁形成有内螺纹,该流体接头10螺合于空腔内;所述双流体雾化腔体30外周侧面设置有外螺纹,前述喷头40的空腔内壁形成有内螺纹,该双流体雾化腔体30螺合于空腔内;以及,所述流体接头10端部设置有定位凹槽13,前述双流体雾化腔体30的端部适配于该定位凹槽13内。
[0025]接下来,简单介绍双流体雾化喷嘴的工作原理及流程大致如下:有压气体经第二气体流道31、第一气体流道11后汇合于环形流道37内;液体经第二液体流道32、液体旋流片20的导流道21及第一液体流道12后进入雾化腔33内,而前述环形流道37内的有压气体经第三流道36进入雾化腔33内与液体相互高速对撞,通过前述独特结构设计,此时是空心螺旋运动的液体被有压气体呈定角度对撞,从而实现液体的微米级雾化,有压空气通过两组第三液体流道36呈定角喷入雾化腔33内,其无死角覆盖雾化腔内,确保液体雾化率及雾化效果。
[0026]本发明的设计重点在于,主要是通过将双流体雾化喷嘴设计为包括分体设置且彼此可拆卸式组装成一体的流体接头、液体旋流片、双流体雾化腔体和喷头,实现了局部雾化元件的灵活拆卸和更换,便于维修更换,也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通过气体流道、液体流道的独特设计,其双流体对撞实现液体的微米级雾化程度,有压空气在雾化腔内的无死角覆盖确保液体雾化率,对撞的定角度确保雾化效果;以及,前述流体接头、双流体雾化腔体与喷头之间均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其拆装十分方便。
[0027]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双流体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分体设置且彼此可拆卸式组装成一体的流体接头、液体旋流片、双流体雾化腔体和喷头,其中,该喷头内部形成有空腔,该空腔一端设置有敞口并其另一端设置有喷射孔; 该双流体雾化腔体、液体旋流片及流体接头于前述空腔内朝向敞口方向依次组装设置;该双流体雾化腔体内部形成有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一液体流道,于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一液体流道的交汇处形成有雾化腔,该雾化腔连通前述喷射孔;该液体旋流片设置于第一液体流道的进液端;该流体接头内部形成有第二气体流道和第二液体流道,该第二气体流道的出气端贯通前述第一气体流道,并该第二液体流道的出液端贯通第一液体流道且正对液体旋流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体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流体雾化腔体为空心阶梯圆柱形,其包括有直径较大的第一基部和直径较小的第二基部,前述第一液体流道和第一气体流道均设置于第一基部内,且第一气体流道环设于第一液体流道外围;前述雾化腔形成于该第二基部内,且正对第二液体流道出液端;该第二基部外周侧面与前述喷头的空腔内壁面围合形成有环形流道,前述第一气体流道的出气端汇合式贯通于环形流道,且第二基部外周侧面开设有贯通环形流道和雾化腔的第三气体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流体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体流道位于垂直第二基部轴向的平面内,其流道轴线与第二基部直径呈斜向夹角设置,且于前述同一平面内沿第二基部周缘环形设置有若干前述第三气体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流体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一平面内的第三气体流道定义为一组第三气体流道,沿第二基部延伸方向间距式设置有两组第三气体流道,且两组第三气体流道彼此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流体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流道的出液端形成有小于第二液体流道的缩紧流道,该缩紧流道贯通雾化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体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旋流片形成有若干导流道,各导流道的导流形线为螺旋型,各导流道两端均分别连通第一、二液体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流体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接头的第二气体流道环设于第二液体流道外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体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接头外周侧面设置有外螺纹,前述喷头的空腔内壁形成有内螺纹,该流体接头螺合于空腔内;所述双流体雾化腔体外周侧面设置有外螺纹,前述喷头的空腔内壁形成有内螺纹,该双流体雾化腔体螺合于空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体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孔的喷射方向相对轴向往外斜向设置,且若干喷射孔环形均布于喷头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体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接头端部设置有定位凹槽,前述双流体雾化腔体的端部适配于该定位凹槽内。
【文档编号】B05B7/08GK104384037SQ201410582849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8日
【发明者】董玉泉, 黄丹 申请人:亿川科技(成都)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