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贴合的钢化玻璃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5081发布日期:2020-02-18 13:54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贴合的钢化玻璃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膜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贴合的钢化玻璃保护膜。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钢化玻璃保护膜有两种,一种是半贴合钢化玻璃保护膜(普通透明白边,不能覆盖手机边缘),另一种是全贴合钢化玻璃保护膜(采用印好有色油墨的钢化玻璃+ab胶复合)。由于半贴合钢化玻璃保护膜的边缘影响使用者的手感,使得用户体验不佳;因此,全贴合钢化玻璃保护膜成为了市场主流,但全贴合钢化玻璃保护膜在生产时,需要使用ab胶填充钢化玻璃上的油墨段差厚度,而ab胶填充性能优越时往往会溢胶,填充性能差时,油墨四边部位容易有气泡白边。因受控于ab胶的填充性和溢胶的平衡难以把控,钢化玻璃保护膜经常出现品质问题,返工难,良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贴合的钢化玻璃保护膜,以提高钢化玻璃保护膜的品质,改善钢化玻璃保护膜返工难和良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全贴合的钢化玻璃保护膜,包括pet基材、印刷于pet基材任一面的油墨层、贴合于pet基材一面的硅胶层、以及依次贴合于pet基材另一面的高粘胶层和钢化玻璃。

进一步,所述高粘胶层为丙烯酸高粘胶层、聚氨酯高粘胶层和亚克力高粘胶层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高粘胶层的厚度范围为30-150μm。

进一步,所述硅胶层为有机硅压敏胶层。

进一步,所述硅胶层的厚度范围为20-100μm。

进一步,所述硅胶层远离pet基材的一面贴合有保护薄膜。

进一步,所述保护薄膜为pet薄膜。

进一步,所述pet基材的厚度范围为50-188μm。

进一步,所述油墨层的厚度范围为1-10μ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油墨层印刷在pet基材上,这样比现有技术中将油墨层印刷在钢化玻璃上油墨层的附着性更好,印刷更简单,然后在pet基材上涂布高粘胶层或者硅胶层,待高粘胶层或硅胶层固化,即填充了油墨层带来的厚度段差,最后将钢化玻璃与高粘胶层对齐贴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给钢化玻璃上填充ab胶容易出现溢胶或者出现空隙,进而产生气泡白边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钢化玻璃保护膜的品质,改善了返工难和良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pet基材;2、油墨层;3、硅胶层;4、高粘胶层;5、钢化玻璃;6、保护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全贴合的钢化玻璃保护膜,参见图1和图2,包括pet基材1、印刷于pet基材1任一面的油墨层2、贴合于pet基材1一面的硅胶层3、以及依次贴合于pet基材1另一面的高粘胶层4和钢化玻璃5。在本实施例中,油墨层2用于遮挡手机屏幕除手机屏幕显示的区域以外的部分。

将油墨层2印刷在pet基材1上,这样比现有技术中将油墨层2印刷在钢化玻璃5上油墨层2的附着性更好,印刷更简单,然后采用涂布工艺在pet基材1上涂布高粘胶层4(参见图1)或者硅胶层3(参见图2),待高粘胶层4或硅胶层3固化,即填充了油墨层2带来的厚度段差,最后将钢化玻璃5与高粘胶层4对齐贴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给钢化玻璃5上填充ab胶容易出现溢胶或者出现空隙,进而产生气泡白边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钢化玻璃保护膜的品质,改善了钢化玻璃保护膜返工难和良率低的问题。

具体的,所述高粘胶层4为丙烯酸高粘胶层、聚氨酯高粘胶层和亚克力高粘胶层中的一种。

具体的,所述硅胶层3为有机硅压敏胶层。

具体的,所述硅胶层3远离pet基材1的一面贴合有保护薄膜6,保护薄膜6用于保护钢化玻璃保护膜的硅胶层3在与显示屏贴合前不易进灰尘等杂质,便于隔离存储,使用时,撕去保护薄膜6贴在显示屏幕上即可。

具体的,所述保护薄膜6为pet薄膜,pet基材的厚度范围为50-188μm,在本实施例中,pet基材1的厚度为100μm,pet基材1的达因值为48dyn/cm。

具体的,所述油墨层2的厚度范围1-10μm,优选地,油墨层2的厚度范围为2-6μm,在本实施例中,油墨层2的厚度为3μm。

具体的,所述高粘胶层4的厚度范围为30-150μm,在本实施例中,高粘胶层4的厚度为80μm。

具体的,所述硅胶层3的厚度范围为20-100μm,在本实施例中,硅胶层3的厚度为40μm。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