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1546阅读:7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受电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设在电力机车和电动车辆上从接触网受取电流的受流装置,尤其是电力机车的受流装置。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机车的受流装置普遍采用TSG1型受电弓和AM51UF型单臂受电弓,见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的《韶山3型4000系列电力机车》第228~232页和1994年8月出版的《8K型电力机车》第289~294页。为保证受电弓的良好受流,在电力机车运行中,受电弓与接触导线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互压力,因此,当受电弓从接触导线的一个支柱滑行到下一个支柱(即一个跨距)时,上述受电弓会利用升弓机构的上升、下降以及弓头弹簧的伸缩对接触导线进行高度补偿,并追遂接触导线产生一个连续的上升、下降过程,而当受电弓滑过上一跨距进入下一跨距时,它应立即上升来保持这一互压力,但由于在上一跨距结束时受电弓正作下降运动,在熟知的运动惯性作用下,受电弓不会立即追遂接触导线上升,会有一定时间的延迟,因而存在“离线”的可能。当机车以低速或常规速度运行时,即小于100km/h时,不管是何种悬挂方式,上述两种受电弓都不难保持与接触网的连续性接触,即使发生离线,也在特殊部位,而非周期性的,离线时间也较短,不会影响机车的运行。但当机车速度超过100km/h以上时,尤其是在120km/h以上时,受电弓经一个跨距进入下一跨距时,这种离线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周期性的离线次数也大大增加,离线的时间也变得愈来愈长,进而影响机车的正常供电,不能适应电力机车的高速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应120km/h以上速度的准高速或高速电力机车使用的受电弓。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受电弓,由底架、下框架、上框架、弓头、传动机构构成,下框架是由下臂杆和转轴构成的T字形构架,转轴与底架活动连接,下臂杆顶端通过一中间铰链座与上框架的下端连接,弓头活节在上框架的上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弓上还装有一个阻尼器,该阻尼器一端与下臂杆相连,另一端与底架相连。
所述下臂杆下端焊接一个固定座,阻尼器一端通过连接板件固定在该固定座上,另一端铰接在底架纵梁上的推杆支座的横轴上。
所述阻尼器为气囊式阻尼器。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下臂杆与底架间安装了阻尼器,给受电弓的上升、下降提供了一定的阻力,部分抑制了受电弓的惯性下降,使受电弓从上一跨距滑行进入下一跨距时能基本克服这种惯性下降趋势,快速地追遂接触导线而上升,始终保持弓头与接触导线之间持续的互压力,大大减少了电力机车在准高速或高速运行时受电弓不能快速跟随接触导线上升、下降而产生的离线现象,保证了受电弓的正常受流和电力机车的正常运营。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从
图1可见,本实用新型由底架9、下臂杆3、滚筒11、上框架2、弓头1、阻尼器6及传动机构12组成,下臂杆3和滚筒11构成的T字形下框架。下臂杆3的下端焊接有固定座10,固定座10上连接有连接板件4,底架9的纵梁上有推杆支座8,推杆支座8上安装了一个横轴7,阻尼器6的一端通过轴销5连接在连接板件4上,另一端铰接在横轴10上。
机车高速运行,弓头1从接触导线的上一个支柱滑行到下一个支柱时,受电弓必然追遂接触导线上升、下降来保证弓、网间一定的互压力。当受电弓上升,即下臂杆3朝底架9的方向转动时,阻尼器6提供一个阻尼,阻碍下臂杆3朝底架9方向的转动,由于这一阻尼的存在,受电弓由上升运动切换到下降运动时,就很容易克服下臂杆3朝向底架9转动的运动惯性,快速终止这种朝向底架9的转动,切换为朝底架9相反方向的转动,使受电弓下降;而当受电弓由下降运动切换为上升运动,即下臂杆3由朝向底架9相反方向转动切换为朝底架9的方向转动时,根据以上相同原理,下臂杆3的转动方向也能很快得到切换,基本不存在切换动作的延迟,即使有延迟也是非常短暂,不会影响受电弓的受电。因此大大减少了机车高速行驶状况下的离线率,保证了受电弓的良好受流。
权利要求1.一种受电弓,由底架、下框架、上框架、弓头、传动机构构成,下框架是由下臂杆和转轴构成的T字形构架,转轴与底架活动连接,下臂杆顶端通过一中间铰链座与上框架的下端连接,弓头活节在上框架的上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弓上还装有一个阻尼器,该阻尼器一端与下臂杆相连,另一端与底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臂杆下端焊接一个固定座,阻尼器一端通过连接板件固定在该固定座上,另一端铰接在底架纵梁上的推杆支座的横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电弓,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为气囊式阻尼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设在电力机车上从接触网受取电流的受流装置,由底架、下框架、上框架、弓头、传动机构组成,其特征在于:它还有一个阻尼器,该阻尼器安装在下框架的下臂杆与底架之间,其优点是弓头能快速地跟随接触网进行上、下调整,在机车准高速或高速运行时始终保持与接触导线有一定的互压力,不致产生“离线”现象,保证了机车处于准高速或高速运行状态时正常、稳定的供电。
文档编号B60L5/18GK2404750SQ00224010
公开日2000年11月8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13日
发明者粟谦, 陈珍宝 申请人:株洲电力机车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