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变扭增力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0163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环保变扭增力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一定区域内的运载工具,具体的说是一种需求动力小、承载力大、无空气污染的一种运载三轮车。
目前在城乡短区域的运载工具有脚蹬三轮车、机动三轮车、电瓶三轮车。脚蹬三轮车速度慢、承载小、劳动强度大,道路通过能力差。机动三轮车空气污染大、耗油多、经济性差。电瓶三轮车承载能力小、起步冲击力大,道路通过能力差。综合三种三轮车的缺点,目前还没有提供出无污染、经济、省力、高效快捷,供城乡短区域内运载的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对环境无污染、无能源消耗,经济性好,需求原动力小、运载力大,起步冲击力小,道路通过能力强,造价低廉的一种电动环保变扭增力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把普通电瓶三轮车的车架加长,增强其车架材料的强度,在车架的前部安装电瓶和复合有大链轮的直流电动机作为三轮车的原动力,动力通过链条传给复合在蜗轮蜗杆减速机蜗杆上的小链轮,动力由蜗杆传到蜗轮和蜗轮轴,再由蜗轮轴通过接盘把动力传给飞轮及离合器。离合器通过一轴把动力传给变速器,变速器又把动力传给传动机构和行走机构,实现三轮车变扭增力后的运载。



图1和附图2为环保变扭增力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参照说明书和附
图1和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环保变扭增力车作以下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环保变扭增力车其结构是由三轮车架1、电瓶2、直流电动机3、蜗轮蜗杆减速机4、飞轮5、离合器总成6、变速器7、传动机构8、行走机构9、车箱10组成。
电瓶2和直流电动机3固定在车架1的前部,是车的动力机构;蜗轮蜗杆减速机4、飞轮5、离合器6固定在车架1的中部,是车的变扭增力机构;变速器7固定在离合器总成6上,这种布置是纵置式。
蜗轮蜗杆减速机4、飞轮5、离合器总成6、变速器7固定在车架1的中前部的是横置式。
传动机构8、行走机构9固定在车架1的后部,车箱10固定在车架1的上部。
直流电动机3,轴上复合有大链轮11,动力通过链条12传给蜗轮蜗杆减速机4上复合有小链轮13的蜗杆,蜗杆有把动力通过蜗轮轴14上的接盘传给飞轮5和离合器总成6,离合器总成6又把动力传给变速器7、传动机构8、行走机构9,此种传动方式的布置为纵置式。
由离合器总成6把动力传给变速器7,变速器7又把动力由复合在变速器7第二轴上的大链轮15,通过链条16传给复合在传动机构轴上的小链轮17,再由小链轮17把动力传给传动机构8、行走机构9,此种传动方式的布置为横置式。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纵式、横式两种布置的环保变扭增力车,加工制作简单,按附
图1、附图2所示加工制作安装即可。该环保变扭增力车的工作原理是直流电动机把动力传给变扭增力结构(蜗轮蜗杆减速机、飞轮、离合器),飞轮和离合器把变扭增力后的动力传给变速器,变速器把不同时速的动力传给传动机构和行走机构,实现不同道路上的运载速度和不同承载量的不同时速。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设计合理、制作简单,需求动力小,运载力大,起步冲击力小,道路通过能力强,无能源消耗、经济性好,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权利要求1.环保变扭增力车其特征在于电瓶、直流电动机在车架前部与车架相连;蜗轮蜗杆减速机、飞轮及离合器、变速器与车架成横向连接,也可以与车架成纵向连接;传动与行走机构在车架后部,载重箱在车架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变扭增力车其特征在于直流电动机轴上复合的大链轮和蜗轮蜗杆减速机蜗杆轴上复合的小链轮通过套筒滚子链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变扭增力车其特征在于蜗轮蜗杆减速机通过复合在蜗轮轴上的接盘与飞轮和离合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变扭增力车其特征在于变速器与离合器相连接,变速器一轴的花链部分穿入离合器从动盘的花键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变扭增力车其特征在于蜗轮蜗杆减速机、飞轮及离合器、变速器与车架横向连接,变速器输出轴上复合的大链轮和复合在最终传动轴上的小链轮通过套筒滚子链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变扭增力车其特征在于蜗轮蜗杆减速机、飞轮及离合器、变速器与车架纵向连接,变速器输出轴与传动轴用万象节铰链,传动轴与最终传动机构用万象节铰链。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环保变扭增力车,其结构由电瓶、直流电动机、蜗轮蜗杆减速机、飞轮、离合器、变速器、传动和行走机构、车架、载重箱构成。电瓶、直流电动机在车架的前部是车的原动力,蜗轮蜗杆减速机、飞轮、离合器在车架的中部是车的变扭增力机构,变速器与离合器相连,传动和行走机构在车架的后部,载重箱在车架上部。该环保变扭增力车与现有技术相比,设计合理,要求原动力小,运载力大,起步冲击力小,道路通过能力强,无能源消耗,无空气污染,适用于短区域运载。
文档编号B60L11/02GK2475609SQ0120358
公开日2002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7日
发明者李太和 申请人:李太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