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433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尤指应用于轮子上的动力轮圈马达装置,动力轮圈马达装置的最终出力端枢接具一个或一个以上插梢的推移装置,当动力轮圈马达装置遇故障时,可施力于推移装置另侧螺接的螺栓,与最终出力端呈一分离的状态。
背景技术
现今社会极力提倡环保及空气净化,从而车辆皆朝向以电力启动为其研发的主要方向,在人们的不断研究改良及推陈出新下,促使各种功能的电动车辆一一出现,使消费者有了较多的选择。目前所用的轮圈马达,为九○年一月三十日提出专利申请,并经中国专利局核准公告(公告号为452030)的动力轮圈马达,其侧视剖面图参阅图14,该车轮外盖的容置空间中收容有动力轮圈马达装置,其动力轮圈马达装置的两外壳间主要容置马达于其内,利用传动轴穿设于外壳的轴孔、转子盘及电枢中心,借由上述构件的定位,当导通电路时,可使动力轮圈马达通电带动传动轴呈一转动状态,再由转动的传动轴使车轮外盖随之转动,虽然此种动力轮圈马达装置的最终出力端直接锁固于外壳外,但是,在没电时或动力轮圈马达装置故障时,无法轻易推动电动轮,从而困扰使用者,尤其内藏式煞车装置(如电磁煞车),在电力一停电后即瞬间煞住马达及轮圈外壳,进而使电动轮呈完全不动状态以防止下坡滑行危险,然而此种类型轮圈马达没电时更难推动电动轮。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上述缺点,针对前述习用特性,本实用新型另行研发出一种全新型态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使动力轮圈马达装置不但可与最终出力端呈一分离状态,并可有效达到正常运转功效。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在动力轮圈马达装置的最终出力端枢接具一个或一个以上插梢的推移装置,其中该推移装置是以插梢对接于最终出力端所预设的透孔,以供动力轮圈马达装置带动推移装置,使车轮外盖随之转动,当动力轮圈马达装置处于故障或没电时,可施力于推移装置另侧螺接的螺栓,与最终出力端呈一分离状态。
本实用新型次要目的在于在动力轮圈马达装置另侧外壳表面枢设一煞车装置,在动力轮圈马达装置故障时,便于煞车或减速。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车轮外盖的容置空间中收容动力轮圈马达装置于其内,当导通电路时,可使动力轮圈马达装置的电枢通电,带动传动轴呈一转动状态,再由转动的传动轴直接或间接结合车轮外盖,使车轮外盖随之转动;其特征在于该动力轮圈马达装置的最终出力端枢接于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插梢的推移装置,其推移装置为以插梢对接于最终出力端所预设的透孔,使动力轮圈马达装置于故障或没电时可施力于推移装置,与最终出力端呈一分离状态;其中该推移装置于固定座的容置槽内剖设一个或一个以上、连通渐缩状的容室,而各容室内可收容一滚珠于其内,于容置槽表面套设一弹簧圈抵持于滚珠上;其中该插梢于对应位置剖设对应卡槽,供滚珠部份体积容置其内,呈一抵持状态;其中该动力轮圈马达装置另侧外壳可枢设一煞车装置,此煞车装置可为碟式、鼓式或U型煞车装置等效方式设置;其中该推移装置的插梢座一侧枢设有螺栓并凸出于车轮外盖表面,利用螺栓的旋转而可轻易拉出插梢让马达传动的最终出力端与推移装置的固定座脱离,以利车轮的推移;其中该螺栓可为拉环或以工具撬开或其它等效结构设置;其中该马达传动的最终出力端可为传动盘、传动轴或齿轮盘、其它等效元件设置;其中该动力轮圈马达装置可直接传动最终出力端或间接经由减速装置传动至最终出力端;其中该车轮的转动可借由霍耳元件、二极体、解角器或译码器等效元件作为转速感测器来侦测速度;其中该马达传动的最终出力端与车轮外盖的固定座的锁合或脱离装置可为插梢或其它等效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由于在动力轮圈马达装置的最终出力端接有带插梢的推移装置,当动力轮圈马达装置遇故障时,可施力于推移装置另侧螺接的螺栓,与最终出力端呈一分离的状态,便于推行;另外由于在动力轮圈马达装置另侧外壳表面枢设一煞车装置,在动力轮圈马达装置故障时,便于煞车或减速。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推移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推移装置的立体外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推移装置于脱离前的侧视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推移装置于脱离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推移装置较佳实施例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煞车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煞车装置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煞车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煞车装置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煞车装置的侧视图。
图14为现有技术中动力轮圈马达的侧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加说明,以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由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及车轮外盖3所组成,其中该车轮外盖3的容置空间30中收容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于其内,其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的两外壳11间主要容置有定子环12、转子盘13及电路板14于其内,而定子环12内径处设有多个定子121,且定子121处以信号缆线122控制是否呈现电性导通,并于定子环12内安装有一转子盘13,其转子盘13外环面向上设有多个T型齿部131,各T型齿部131间隙形成容置室130,而容置室130内均定位有一磁铁132,另于定子环12及转子盘13一侧设有一电路板14,且利用传动轴依次穿过外壳11的轴孔111、轴承A17及轴承B18中,而传动轴一端套设轴承B18后定位于车轮外盖3的固定孔31中,其另端则由转子盘13中心的中空轴杆16穿设过一最终出力端19及推移装置2(如后结构说明)后,再套设定位于车轮外盖3中,以此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架构。
该轮轴15、中空轴杆16、轴承A17及轴承B18所组成的传动组,可间接传动减速器再结合最终出力端19经由推移装置2结合至车轮外盖3中央固定孔31处定位,传动组也可直接结合最终出力端19结合至车轮外盖3中央;另,上述各轴承B18可视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并未因此而局限使用的位置或数目,而该最终出力端19可为传动盘、传动轴、齿轮盘方式或其它等效功能方式,因轮圈马达型式众多,在本实用新型中以最佳实施例作一说明并未局限任何一种马达。
另外,请参阅图3、4、5,该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的最终出力端19枢设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插梢24的推移装置2,而推移装置2由固定座21、插梢座22及螺栓23构成,在插梢座22一侧凸设的插梢24可对接于固定座21上所预设的穿孔211,凸出于固定座21表面外,其中该固定座21的容置槽212内剖设一个或一个以上、连通渐缩状的容室213,各容室213内可收容一滚珠214于其内,并于容置槽212表面套设一弹簧圈215抵持于滚珠214上,使其一个或一个以上插梢24插接于最终出力端19上所预设的透孔191时,使滚珠214部份体积容置于插梢24表面所预设的环状卡槽241,使插梢24脱离于最终出力端19时具有一较小的拔出力;又,该插梢座22另侧中心螺纹连接一螺栓23,为拔出推移装置2的施力点。
上述用于拔出插梢座22的不限定于螺栓23(请参阅图7),可用拉环、工具撬开或其它等效功能方式。
另外,请参阅图2、5、6,本实用新型为藉由车轮外盖2与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间设立二转速感测器4,用来侦测轮椅5的电动辅助轮51转速(请参阅图8),在辅助轮51转速到达预设值时,使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的定子环12通电产生一磁场,令定子环12中央的转子盘13磁铁132产生的定磁场受切割及磁场变化影响而呈一往复转动,再由转子盘13中央的传动轴对一侧结合的最终出力端19施予一辅助力量,并带动与其插接结合的推移装置2,使车轮外盖3随之转动,然而,本实用新型在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故障时,利用推移装置2的螺栓23旋转并轻易拉出插梢24,是以螺栓23为一施力点施力拔出,使推移装置2脱离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的最终出力端19,借此达到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于故障或没电时可以让车轮外盖3与马达1内部完全脱离而可轻易推移的目的,上述马达传动的最终出力端19与车轮外盖3的固定座21的锁合或脱离装置可为插梢24或其它等效装置。
再者,上述车轮的转动亦可借由霍耳元件(HALLIC)、二极体(PhotoDIODE)、解角器(Resoiver)或译码器(Encoder)或其它等效元件来侦测速度。
又,请参阅图9~13,本实用新型车轮外盖3一侧延伸的煞车接合部61可枢接一煞车装置6(如图5所示),而煞车装置6可为碟式、鼓式或U型煞车装置或其它等效方式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轮圈马达的推移与煞车装置在使用时,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实用新型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创作,并符合专利申请要件,再依法提出申请,盼望早日授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在车轮外盖(3)的容置空间(30)中收容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于其内,当导通电路时,可使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的电枢通电,带动传动轴呈一转动状态,再由转动的传动轴直接或间接结合车轮外盖(3),使车轮外盖(3)随之转动;其特征在于该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的最终出力端(19)枢接于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插梢(24)的推移装置(2),其推移装置(2)为以插梢(24)对接于最终出力端(19)所预设的透孔(191),使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于故障或没电时可施力于推移装置(2),与最终出力端(19)呈一分离状态。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推移装置(2)于固定座(21)的容置槽(212)内剖设一个或一个以上、连通渐缩状的容室(213),而各容室(213)内可收容一滚珠(214)于其内,于容置槽(212)表面套设一弹簧圈(215)抵持于滚珠(214)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插梢(24)于对应位置剖设对应卡槽(241),供滚珠(214)部份体积容置其内,呈一抵持状态。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另侧外壳可枢设一煞车装置(6),此煞车装置(6)可为碟式、鼓式或U型煞车装置等效方式设置。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推移装置(2)的插梢座(22)一侧枢设有螺栓(23)并凸出于车轮外盖(3)表面,利用螺栓(23)的旋转而可轻易拉出插梢(24)让马达传动的最终出力端(19)与推移装置(2)的固定座(21)脱离,以利车轮的推移。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螺栓(23)可为拉环或以工具撬开或其它等效结构设置。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马达传动的最终出力端(19)可为传动盘、传动轴或齿轮盘、其它等效元件设置。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动力轮圈马达装置(1)可直接传动最终出力端(19)或间接经由减速装置传动至最终出力端(19)。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车轮的转动可借由霍耳元件、二极体、解角器或译码器等效元件作为转速感测器(4)来侦测速度。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马达传动的最终出力端(19)与车轮外盖(3)的固定座(21)的锁合或脱离装置可为插梢(24)或其它等效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圈马达的推移装置,主要是在车轮外盖的容置空间中收容动力轮圈马达装置于其内,其中该推移装置以插梢对接于最终出力端所预设的透孔,以供动力轮圈马达装置带动推移装置,使车轮外盖随之转动,当动力轮圈马达装置在故障中或没电时,可施力于推移装置另侧螺接的螺栓,与最终出力端呈一分离状态,从而在故障或没电时可轻易推动轮子;又,该车轮外盖于另侧枢设一煞车装置,在动力轮圈马达装置行进期间,以供使用者便于煞车或减速。
文档编号B60B35/12GK2555175SQ0227448
公开日2003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31日
发明者李书贤 申请人:李书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