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平叶片式擦拭器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432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平叶片式擦拭器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叶片”式机动车用擦拭器刷。
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机动车用擦拭器刷,其具有
-一主要纵向定向的支承架,其具有擦拭板的下部支承部件和一具有主纵向轴线的管形主体,所述管形主体由一上部水平壁、一下部水平壁以及由两纵向垂直侧壁加以限定;
-一结构件,其呈水平纵向片体形,接纳在所述管形主体内。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这种擦拭器刷的空气动力性能,如同尤其是文献US-B1-6.292.974、US-A1-2003/0145412和US-A-2002/0000018提出的那样,公知的机动车用擦拭器刷具有
-一中央纵向刚性化构件;
-一擦拭待擦玻璃的擦拭板,其纵向延伸在所述中央构件的下面,且具有一与待擦玻璃的表面相配合的纵向下部擦拭边缘;以及
-一形成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构件,其沿中央刚性化构件的至少一区段纵向延伸在所述中央刚性化构件的上方,且在一垂直横向平面的截面上具有总体上呈三角形的外形,其具有一下部水平基底侧面、一限定所述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迎风面的上游侧面以及一总体上垂直定向的下游侧面,所述下游侧面限定所述导流板的背风面,且通过限定所述导流板的上自由端的纵向上边缘的一区段连接于所述上游侧面。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擦拭器刷及其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空气动力性能,本发明提出前述类型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上部边缘到擦拭片的下部擦拭边缘的擦拭器刷的总高度H和在所述刚性化构件的平面上测得的所述擦拭器刷的总横向宽度之比H/L为1.5至2。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11]-三角形外形的上游侧面具有一基本上呈直线的下部区段,其相对于水平下边缘形成一锐角B;[12]-所述锐角B为5至35度;[13]-所述下部区段基本上与中央刚性化构件和下部擦拭板的一垂直中平面成直角地延伸;[14]-所述三角形外形的上游侧面的下部区段后接一基本上呈凹入圆弧形的中间区段;[15]-所述中间凹入区段的半径R为所述总宽度的50%至70%;[16]-三角形外形的上游侧面具有一上端部区段;[17]-所述上游侧面的上端部区段基本上成直线且垂直定向;[18]-上游侧面的上端部区段基本上呈凸起圆弧形;[19]-所述上游侧面的上端部区段在一垂直边缘高度Hv上延伸,所述垂直边缘高度Hv为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总高度Hsp的15%至≤25%;[20]-三角形外形的下游侧面具有一上部区段,其总体上平行于上游侧面的上部区段;[21]-三角形外形的下游侧面具有一中间区段,其总体上平行于上游侧面的中间区段;[22]-下游侧面的直线上部区段与中央刚性化构件的下游侧边缘呈直角地延伸;[23]-三角形外形的下游侧面具有一凹入圆弧形下部区段;[24]-横向上在下游侧面的凹入圆弧形下部区段的最内部的点,相对于中央刚性化构件的下游侧边缘朝内横向缩进;[25]-从所述最内部的点到中央支承构件的下游侧边缘的水平距离P,为所述总宽度L的15%至25%;[26]-限定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上边缘的区段呈半圆形;[27]-分开两垂直的和直的上部区段的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上部的厚度e,为总宽度L的8%至15%。


参照附图和下面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越性将得到更好的理解,附图如下[29]图1是放大示意图,以通过一垂直横向平面的剖面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的擦拭器刷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特有区段;[30]图2类似于图1,示出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总构形的一第一变型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中,以及在权利要求书中,参照附图中的定向和图1所示的三面形L、V、T的定向—其相应于纵向方向(擦拭器刷的主要方向)、垂直方向和横向方向(相应于水平基准线),采用—作为非限制性实施例以及为便于理解—术语“垂直”、“水平”、“下部”、“上部”。
相同、相似或类似的构件和部件用相同的标号标示。
图1所示的擦拭器刷10主要由一主要纵向定向的支承架构成,其具有一擦拭板的下部支承部件和一管形主体,所述管形主体具有纵向主轴线,由一上部水平壁、一下部水平壁和由两纵向垂直侧壁加以限定。
中央管状主体12例如用刚性或半刚性塑料模制而成。
图1所示的擦拭器刷10还由一下部擦拭板14和一上部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或扰流板16构成,所述下部擦拭板14用橡胶或者天然或合成弹性材料压制而成,所述上部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或扰流板16用刚性或挠性合成材料制成,嵌装在中央主体12上,或者与该主体12共同压制或共同模制而成。
中央主体12总体上具有矩形截面,其大边沿水平线定向,其小边沿垂直线定向。中央主体12相对于垂直中平面PVM具有大体的设计对称性,所述垂直中平面PVM也是下部擦拭板14的对称平面。
中空的中央主体12限定一呈矩形外形的中空内腔18,为了尤其沿纵向方向进行轻微的相对移动,在所述内腔18中有间隙地接纳一纵向水平片体形结构件、一具有矩形截面的中央纵向构件20,所述中央纵向构件20是一纵向水平片体形结构件或刚性化加强件,与所述中空主体12相配合,构成“平叶片”式擦拭器刷10的结构,而且也使所述擦拭器刷在纵向垂直平面上具有其弹性,使之适应待擦玻璃24的外表面或上部表面22的构形尤其是弧形。
中央主体12的上部表面具有一水平平底式上部固定座或承窝26,其接纳导流板16的下部。
中央主体12通过两个具有“L”形截面的形成支座的相对的加强筋32的区段,在其下表面30的下面垂直地朝下延伸,所述区段限定一具有矩形截面的下部固定座34,其中有间隙地接纳下部擦拭板14的具有矩形截面的上部扁平凸起36。
擦拭板14大体上为公知的设计,在其下部具有一下部擦拭片38,其通过一下部擦拭边缘40终止于玻璃24的表面22。
现在详细描述基本上构成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擦拭器刷10的上部,尤其是其通过一垂直横向平面的截面外形的形状和型面的各种不同的实施例。
该外形总体上呈三角形,具有[46]-一基部或下部侧面AM,其为直的和水平的,在中央主体12的平底28的上方延伸;[47]-一总体上内曲和凹入的上游侧面AE;[48]-一总体上垂直定向的下游侧面FM,其通过导流板16的纵向上部端部边缘42连接于上游侧面AE的上部端部E。
上部边缘42这里在截面上是一凸起半圆EF,其直径限定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薄上部44的边缘宽度或厚度“e”。
擦拭器刷的总高度确定为从导流板16的上部边缘42的顶端到下部擦拭片38的下部擦拭边缘40的垂直距离“H”。
上游侧面AE具有一基本上是直的或具有很大半径的内曲凹入的第一下部区段AC,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下部区段AC从点A延伸到基本上位于对称平面PVM处的点C。直线AC与水平面以及例如与下部侧面AM形成一锐角“B”,其也称为导流板16的入射角。
角B是正角,即区段AC位于下部水平侧面AM的“上面”。
从第一下部区段AC的上部端部的点C起,上游侧面AE具有一内曲凹入的中间区段CD,这里,作为实施例,所述中间区段CD是一具有恒定半径“R”的凹入圆弧形区段。
根据未示出的其它实施例,凹入的中间区段CD可具有多个半径不同的连续部分。
在凹入的中间区段CD以外,上游侧面AE—其限定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称为迎风面的主要上游侧表面—具有一第三上部端部区段DE,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上部区段DE是一垂直定向的即平行于垂直对称平面PVM的直的区段。
由于点C位于平面PVM处,因此,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主要工作部分—其由凹入的中间区段CD和由上部顶部或区段DE构成—总体上位于垂直中平面PVM的后面或下游。
边缘高度“Hv”是从第三上部区段DE的最下部的点D到导流板16的上部边缘42的顶端的垂直距离。
导流板16的高度Hsp是从下部侧面AM到导流板16的上部边缘42的顶端的垂直距离。
下游侧面MF具有一第一内曲凹入的下部区段MJ,这里,作为实施例,所述下部区段MJ是一基本上呈圆弧形的区段。
第一下部凹入区段MJ具有一中间点K,其为该区段的在横向上位于最内部的即最接近对称平面PVM的点。
因此,点K与中央主体12的下游垂直边缘NQ相距一水平距离“P”,这里,其为一直的垂直区段,与下游侧面MF的第三上部端部区段GF垂直地对齐,所述第三上部端部区段GF是一与上游侧面AE的区段DE相平行的直的垂直区段。因此,P是从点K到位于最后面的即离平面PVM最远的上部后部区段FG的点的距离。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区段GF的长度或高度大于区段DE的长度或高度。
在第一下部区段MJ和第三上部区段GF之间,下游侧面MF具有一第二中间区段JG,所述第二中间区段JG是一内曲凸起区段,这里总体上呈圆弧形,基本上平行于凹入区段CD,但是其半径略大于所述凹入区段CD的半径,且不同心。
下游侧面MF的最下部的点M这里通过一凸起圆弧形区段MN连接于中央主体12的下游垂直边缘NQ的上部点N,下部点Q通过一凸起圆弧形区段QS连接于所述中央主体12的下部边缘或表面30。
擦拭器刷的上游边缘或迎击缘46这里是中央主体12的迎击缘,所述中央主体12的迎击缘是位于擦拭器刷10所经受的相对流体流或气流中最上游的型面的边缘或表面。
迎击缘46具有一直的上游垂直区段VU,其上部点通过一基本上呈圆弧形的内曲凸起区段VA连接于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上游侧面AE的最下部的点A,其下部点UQ通过一凸起圆弧形区段UT连接于中央主体12的下部边缘或表面30。
因此,擦拭器刷的总宽度“L”相应于从中央主体12的上游外部垂直边缘或区段VU到下游外部垂直边缘或区段NQ的水平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一实施例,总宽度L与总高度H之比为[69]1.5≤H/L≤2。
例如如图1所示,对于约为20mm的总高度H来说,总宽度L约为10m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入射角B为正角,且优选地为[72]5度≤B≤35度。
例如如图1所示,角B约为15度。
中间凹入区段CD的半径R为总宽度L的50%至70%。
因此,中间凹入区段CD的曲率半径R为5mm至7mm,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总高度Hsp约为7.5mm。
角B越小以及半径R越小,则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越是称为“凹形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边缘厚度e为 L的8%≤e≤L的15%。
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上部端部部分的厚度e基本上等于1m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边缘高度Hv为[81]Hsp的15%≤Hv≤Hsp的25%。
因此,如图1所示,由此得出的高度Hv约为1.5m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导流板的后部背风表面的距离或“凹形部分”P为[84]L的20%≤P≤L的25%。
因此,P例如约为2mm。
关于迎击缘46的细度比即从点A到点V的垂直距离“Ha”,其为[87]Ha≤L的1/3。
因此,Ha为0.5mm至3mm。
嵌装或压制或模制的导流板一般由叶片相对于待擦风窗的平面的总体形状或平均角度限定。
如此构成的导流板功效有限,乃至无效,从而降低性能,降低擦拭质量,有安全性方面的危险。
这些型面中某些型面产生涡旋,会出现“水带回或水拖回”的现象,即擦拭器刷在朝其位于风窗下部的位置返回时带走它所扫除的水。
型面的空气动力特性是多个标准的组合,例如[93]-升力;[94]-阻力;[95]-连结点(“再连接点”),其限定型面后部或下游气流的联结距离。
这些不同的标准根据下述情况变化[97]-型面的总尺寸,尤其是高度H与宽度L之比;[98]-迎击缘的几何形状,其为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迎风工作表面下面的流体流中最上游的型面表面; -导流板16或扰流板的几何形状,特别是其入射角B、其凹入曲率R、及其边缘高度Hv;[100]-型面的前部、中部(导流板,包括顶部在内)或后部凸出的支承表面。
在两种尺寸的理论模拟检验之后,现有技术表明,如果H>L,H与L之比为1.5至2,那么,根据本发明,总体上具有H=L(即H/L=1)的、具有xN/m的升力特性的型面易于进行改进。
比率H/L越大,升力特性越大,而阻力特性减小,其作用是“迎风口(prise au vent)”大,这影响到擦拭周期的均匀性,而且影响到回水现象。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原理在于获得最佳尺寸折衷,因而获得数值为1.5至2的尺寸比率H/L。
在该比率以内,获得阻力小的中等升力特性,超过该比率,获得大升力特性,相反,阻力大,可引起上述现象。
在1.5至2的比率H/L中,减小宽度L,保留初始高度H,则升力特性增大,而阻力和连接点的距离保持稳定。
导流板的工作部分朝型面的后部偏移,以增大特性和在所述型面后部形成的可减少涡旋的凹形部分“P”。
调整导流板特别是迎击缘的某些固有的几何形状、凹入表面的入射角B和曲率R、以及所述导流板的垂直边缘高度Hv,改进气流在所述导流板的表面上的流通线路和导向,以减少空气动力扰动,从而提高型面的性能。
对于零迎角来说,即当擦拭器刷处于图1所示的其位置—在该位置,平面PVM正交于待擦拭表面22—时,迎击缘的型面和形状是流体流最上游所述擦拭器刷的表面。
气流首先大约分成两部分,一下部部分确保在擦拭器刮片38的基部的再循环,另一上部部分与擦拭器刷10的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相互作用。迎击缘的作用是适当地使气流在导流板上导向,以获得最佳支承作用。
为避免迎击缘处流体的任何分离,所述迎击缘必须尽可能好地位于流体流中。由于与保持1.5至2的比率H/L的最大宽度外形尺寸有关的种种尺寸原因,且由于与制造和获得方法有关的原因,有时不可能获得上述比例的理想的优质迎击缘。因此,区段VA保持小半径,且保持“非角性”,即不存在锐角,分离现象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以便对气流的干扰降到最低程度。
入射角B总体上相应于与点A相应的迎击缘的末端和导流板16的凹入曲率CE的始点之间的斜率。
在上述的尺寸和制造的限制范围,入射角B可对气流导向,且使所述气流保持与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工作表面Cd+DE接触。该角B的值应为5至35度。在5度以内,气流撞击导流板的凹入工作表面,形成涡流,从而形成扰动。超过35度,气流由于第一区段AC的斜率而偏转,不再沿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凹入工作表面CD被导向。因此,对于极大的斜率来说,气流在凹入的工作表面“之上”通过,这使导流板无效,从而导致小的空气动力特性。
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半径R的凹入曲率Cd如同入射角B那样,可理想地引导气流,直至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上部垂直表面DE上,而无气流沿上游表面分离的现象。凹入曲率CD的优越性是在导流板处“制动”气流,从而产生超压。该超压一部分转变成升力,即转变成与擦拭器刷和擦拭器刮片的抬起或分离相反的支承力,另一部分转变成阻力。
这种作用比基本上是直的、使流体在上游表面上滑动的、具有迎风面AE的导流板更具优越性,不会局部产生足以获得支承作用的大的超压。
相反,如果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一凹入表面CD过分凹入,则不提供可接受的性能,对于负迎角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一局部的低压区域的产生以涡流为特征,所述涡流由流体在迎击缘处或沿导流板的分离产生。因此,对于擦拭器刮片的-10度至+10度的迎角范围来说,迎击缘的形状和导流板的曲率应全部最优化。
边缘高度Hv的相对增大可提高导流板的特性,对于负迎角来说尤其如此。这也可减小导流板基部涡流区域可能的影响,由于与制造和生产有关的约束条件,所述涡流区域可由迎击缘的局部的非整体的最佳化产生。对于负迎角来说,这也可增大承载超压的凸出表面(支承作用)。相反,对于零迎角来说,这也引起阻力有相当大的增大,从而导致使该垂直边缘高度最优化,以寻求最佳的阻力-偏移折衷方案。
实际上,必须指出,型面的空气动力特性在擦拭器刷相对于风窗或待擦拭玻璃的表面22的所有位置上应尽可能最佳。两种尺寸的模拟试验表明,对于零迎角来说,型面可具有良好的特性,其性能在较末端的位置大为降低。根据经验确定的极端位置使迎角值相对于风窗上的理论垂直位置在-10度至+10度之间进行变化,相应于擦拭器刷在交错扫掠移动的擦拭中的往返位置。
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上部顶部的几何形状也要精确地按尺寸加工和定位,因为它影响到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型面的整体性能。实际上,凸出的表面越小,型面在+10度的位置的性能越大。
导流板的顶部应尽可能薄,以减小凸出的承载表面,限度由生产的约束条件给出。它也应使气流保持附着,且应使所述气流定向,以减小擦拭器刷后部循环区域的尺寸。
现在来描述图2和后续图示出的种种实施例。
图2所示的擦拭器刷10总体上类似于图1所示的擦拭器刷。
迎击缘区段AV和MN相对于平面PVM是对称的,且具有凸起圆弧形型面。
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垂直定向的薄上部部分44,总体上沿平面PVM的方向朝内横向偏移。因此,存在一偏差“d”,其为水平距离。
图3所示的擦拭器刷10的上部部分总体上类似于图1所示的上部部分。
迎击缘区段AV和MN相对于平面PVM是对称的,且具有半径较大的凸起圆弧形型面。
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垂直定向的薄上部部分44,总体上沿平面PVM的方向朝内横向偏移。因此,存在一偏差“d”,其为水平距离。
此外,在通过相对的对称点V和N的水平平面的下面,即在迎击缘的下面,上游区段VU和下游区段NQ不再是垂直的,而是朝平面PVM的方向倾斜,以便气流借助于大半径圆弧形区段AV和直区段VU之间的渐变段,分成无过大锐角的两部分。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与图1比较起来,应当指出,第三上游上部区段DE和第三下游上部区段FG不再是直的和垂直的,而分别是呈凸起和凹入圆弧状内曲的。
因此,区段DE的上部端部的点E比区段GF的上部端部的点F高,具有薄部分44的一上部自由“边缘”,其是平的,即区段EF是直的。
在图5所示的变型实施例中,与图1比较起来,应当指出,第三下游上部区段FG是直的和垂直的,其上部端部点F是导流板16的最高点,而与薄部分44的上部边缘相应的区段EF是凸圆的四分之一。
在图6所示的变型实施例中,与图1比较起来,应当指出,迎击缘AV具有纵向加强筋48。在图中平面的截面上,每个加强筋可具有一三角形型面或基本上呈方形或梯形的型面。加强筋的高度、其数量及其分布可变化,而这不超出本发明范围,其型面例如也可以是圆形和凸起的。
根据未示出的其它变型实施例[133]-与区段EF相应的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上部边缘可具有槽口或凹口或波浪形,其沿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后缘纵向分布;[134]-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迎风工作部分的凹入区段型面CE不一定是半径恒定的圆弧形,而也可具有半径不同的多个凹入的连续部分;[135]-以公知的方式,也可配设横向穿过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的下部部分的通道或导道,形成通到背风后部表面的文氏管,以减小阻力和“水拖回”的现象。
权利要求
1.机动车擦拭器刷(10),其具有-一刚性化的纵向中央构件(20);-一擦拭板(14),其擦拭待擦拭玻璃(22,24),所述擦拭板(14)纵向延伸在所述中央构件(20)的下方,且具有一下部纵向擦拭边缘(40),所述下部纵向擦拭边缘(40)与所述待擦拭玻璃(24)的上部表面(22)相配合;以及-一形成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构件,其沿中央刚性化构件(20)的至少一区段纵向延伸在所述中央刚性化构件(20)的上方,且在由一垂直横向平面截出的截面上具有总体上呈三角形的外形(AE-FM-MA),其具有一下部水平基底侧面(AM);一限定所述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迎风面的上游侧面(AE),所述上游侧面(AE)具有一下部区段(AC)、一基本上呈凹入圆弧形的中间区段(CD)和一上部端部区段(DE);一总体上垂直定向的下游侧面(FM),所述下游侧面(FM)限定所述导流板的背风面,且通过一区段(EF)连接于所述上游侧面(AE),该区段(EF)限定所述导流板的上部自由端的纵向上部边缘(42),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上部边缘(42)到所述下部擦拭边缘(40)的擦拭器刷(10)总高度(H)和在所述刚性化构件(20)的平面上测得的所述擦拭器刷(10)的总横向宽度(L)之间的比率(H/L)为1.5至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区段(AC)基本上是直的,且相对于所述下部水平边缘(AM)形成一锐角(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B)为5度至35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区段(AC)基本上与所述中央刚性化构件(20)和所述下部擦拭板(14)的一垂直中平面(PVM)成直角地延伸。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凹入区段(CD)的半径R为总宽度(L)的50%至70%。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侧面的上部端部区段(DE)基本上是直的和垂直定向的。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侧面的上部端部区段(DE)基本上呈凸起圆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或6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侧面的上部端部区段(DE)在一垂直边缘高度(Hv)上延伸,所述垂直边缘高度(Hv)为所述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总高度(Hsp)的15%至≤25%。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外形的下游侧面(MF)具有一上部区段(GF),该上部区段(GF)总体上平行于所述上游侧面(AE)的一上部区段(DE)。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外形的下游侧面(MF)具有一中间区段(JG),该中间区段(JG)总体上平行于所述上游侧面(AE)的一中间区段(CD)。
11.根据权利要求9结合权利要求6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侧面(MF)的直上部区段(GF)与所述中央刚性化构件(20)的下游侧边缘(NQ)成直角地延伸。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外形的下游侧面(MF)具有一凹入圆弧形下部区段(MJ)。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横向上在下游侧面(MF)的凹入圆弧形下部区段(MJ)的最内部的点(K),相对于所述中央刚性化构件(20)的下游侧边缘(NQ)朝内横向缩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最内部的点到所述中央支承构件的下游侧边缘的水平距离(P),为所述总宽度(L)的15%至25%。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限定所述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上部边缘(42)的区段(EF)呈半圆形。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擦拭器刷,其特征在于,分开两垂直的和直的上部区段(DE,FG)的所述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上部部分的厚度(e),为所述总宽度(L)的8%至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擦拭器刷(10),其具有一中央刚性化构件(20)、一擦拭板(14)和一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构件(16),所述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构件(16)具有总体上呈三角形的截面(AE-FM-MA),一上游侧面(AE)限定所述空气动力学的导流板(16)的迎风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擦拭器刷(10)的总高度(H)与所述擦拭器刷(10)的总宽度(L)之比(H/L)为1.5至2。
文档编号B60S1/38GK1953891SQ200580015629
公开日2007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7日
发明者J-M·雅拉松, S·雅莱, F·迪比耶夫 申请人:瓦莱奥清洗系统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