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012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遮阳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遮阳板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个能打开和关闭的遮阳板的遮阳板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由车顶上开口形成的遮阳顶蓬装置中,包括透明玻璃板的固定板或可移动板设置在顶蓬的开口处。为了调节穿过板进入车厢的阳光量,使用了公开于例如JP2003-48433A中的已知遮阳板装置。
利用在JP2003-48433A中描述的遮阳板装置的构造(即,段落0029、0032,图1和4),在遮阳板关闭的状态下,多个板——例如两个板——在一个平面内以展开状态彼此邻接地设置,而在遮阳板打开的状态下,多个板彼此平行叠置地设置。
为了获得上述设置结构,在JP2003-48433A中描述的遮阳板装置如下构造。与设置在第一遮阳板处的弯曲导轨的倾斜起始部接合的连接销设置在第二遮阳板处。遮阳板的运动通过连接销和倾斜起始部传递到第二遮阳板,从而两个板沿着一个直线延伸的引导路径同时移动。当第二遮阳板移动到预定打开位置时,一个设置在第二遮阳板处的引导凸轮利用施加在倾斜起始部上的力的分量移动到交叉引导路径部。然后,第二遮阳板上升并且第一遮阳板滑动到第二遮阳板下方,从而该遮阳板重叠第一遮阳板,由此第一和第二遮阳板打开。
根据在JP2003-48433A中描述的已知遮阳板装置的构造,当遮阳板移动到预定位置时,由于施加到倾斜起始部上的力的分量,设置在第二遮阳板处的引导凸轮能够平滑地移动到交叉引导路径部。然而,即使当两个板滑动到在同一平面内的相邻对齐状态时,力的分量也持续施加在倾斜起始部上。因此,两个板分别通过力的倾斜分量而受力较大地抵压在引导路径的相对表面上。由此,当滑动遮阳板时的阻力变大,这带来的缺点是需要增加驱动力来滑动遮阳板。
由此需要一种能够利用小驱动力稳定滑动遮阳板的遮阳板装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通过小驱动力稳定地滑动遮阳板的遮阳板装置。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一种遮阳板装置包括设置在附连到车辆顶蓬部的板之下的第一遮阳板、第二遮阳板和第三遮阳板,第一遮阳板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最前方,第三遮阳板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最后方并且第二遮阳板以相邻方式位于第一遮阳板和第三遮阳板之间;以及第一连接机构,该第一连接机构连接第二遮阳板和第三遮阳板,使得第二遮阳极和第三遮阳板以如下方式整体地或相对地移动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关闭位置,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相邻设置,在打开位置,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彼此平行叠置。遮阳板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支撑第一、第二和第三遮阳板而使其能够在同一平面内滑动的导轨;以及用于贮存彼此平行叠置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遮阳板的板托架部,板托架部在沿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有倾斜引导部,用以沿车辆的向上方向平行移动第一、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其中第一连接设备包括设置在第二和第三遮阳板的其中一个上并且受支撑而能够绕着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水平轴线转动的支撑部;设置在第二和第三遮阳板的另一之上的接合槽;以可滑动方式与接合槽接合的接合部;以及用于向接合部施加绕支撑部的转矩的偏置元件。
如上所述,该装置包括倾斜引导部,用于将从导轨送来的遮阳板向上平行移动。倾斜引导部设置在板托架部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用于连接彼此相邻的遮阳板的连接机构包括绕着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水平轴线以可转动方式支撑的支撑部,支撑部设置到彼此相邻的遮阳板中的一个之上;以可滑动方式与设置在另一个遮阳板上的接合槽接合的接合部;以及向接合部施加绕着支撑部的转矩的偏置元件。贮存在板托架部内的遮阳板可沿着倾斜引导部上升,同时以可枢转方式转动连接机构。与传统方式不同,接合部无需在向遮阳板施加分力的同时滑动,由此防止了遮阳板的滑动阻力增加。因此,遮阳板能够以小的驱动力稳定地滑动。
此外,偏置元件向连接机构施加转矩,该转矩能够偏置遮阳板而使其抵压着导轨。由此,能防止遮阳板因车辆振动而发出咔嗒声。
此外,当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处于关闭位置时——其中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平行设置,第一连接机构保持平行于导轨的姿态并且限制第二和第三遮阳板的相对运动,并且当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处于打开位置时——其中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彼此平行叠置,第一连接机构保持倾斜地抵靠导轨的姿态并且允许第二和第三遮阳板的相对运动。因此,当彼此相邻的遮阳板位于同一平面内时,多个遮阳板能够通过连接机构同步滑动。此外,当连接机构处于倾斜状态时,遮阳板能够在多个遮阳板彼此重叠的情况下相对移动。
另外,第一连接机构还包括连杆构件,支撑部是设置在连杆构件一端的支撑轴并且由第二和第三遮阳板之一支撑,接合部是设置在连杆构件另一端的接合轴,并且以可滑动方式与接合槽接合,第一连接机构还包括设置在连杆构件中间的轴,当第二和第三遮阳板位于同一平面内时,该中间轴与接合轴相配合来限制遮阳板的相对运动,并且支撑轴、接合轴和该轴彼此平行设置并且在板的滑动方向上沿一直线对齐。借助于三个轴部,能够容易地限制和允许彼此相邻的遮阳板的相对运动。
另外,连接机构的支撑轴、接合轴和所述的轴是通过将连杆构件大体弯曲成字母S的形状而形成。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容易地构建连接机构。
通过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实现了以下的技术效果遮阳板能容易地和低成本地形成,通过小的驱动力平滑地滑动,且遮阳板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得以减少。


由以下参照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特征和特点将更清楚,其中图1是从车辆内部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个遮阳板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遮阳板装置的一部分沿着其平面的横截面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I-III的横截面视图;图4是沿着图2的线IV-IV的横截面视图;图5是沿着图2的线V-V的横截面视图;图6是沿着图2的线VI-VI的横截面视图;图7是示出板托架部分的结构的视图;图8A、8B和8C是示出操作状态下的遮阳板装置的视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遮阳板装置的一部分沿着其平面的横截面视图;图10是沿着图9的线X-X的横截面视图;图11是示出操作状态下的遮阳板的视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遮阳板装置的一部分沿着其平面的横截面视图;图13是沿着图12的线XIII-XIII的横截面视图;图14是沿着图12的线XIV-XIV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图15是沿着图12的线XV-XV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将参照图1-8说明。图1示出了设置在车辆顶蓬部11的遮阳顶蓬装置10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部剖开的状态。箭头所示方向是车辆的前进方向。在车辆的顶蓬部11上形成了一个开口12。由透明玻璃板制成的板13安装到开口12上,从而阳光透过板13进入车厢。在板13之下设置了遮阳板装置24以调节遮光率,该装置包括多个(例如三个)遮阳板21、22和23。遮阳板21还称为第一遮阳板21,其在遮阳板装置24内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前方,遮阳板22还称为第二遮阳板22,其插入遮阳板21和遮阳板23之间,遮阳板23还称为第三遮阳板23,其在遮阳板装置24内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在最后方。
遮阳板21、22、23用于打开和关闭设置在车辆顶棚部的内部14处的天窗部15,如图5所示。此外,如图2-4所示,遮阳板21、22、23分别包括板主体21a、22a、23a,板主体由例如聚氨酯的树脂制成;以及由树脂制成的滑动构件25、26、27,滑动构件附连到板主体21a、22a、23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板主体21a、22a、23a的表面部暴露于车厢中,并且,板主体21a、22a、23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端部覆盖以顶面构件16。
附连支架17在顶蓬部11的内侧处固定到顶棚部。对于附连支架17而言,一对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平行延伸的导轨18设置在开口1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上。特别地,在此实施方式中,两个导轨18设置在开口12处,从而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成对地出现。对于顶蓬部11内部的顶棚部而言,板托架部19设置在导轨1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上。在每个导轨18上,导槽18a形成为U形,其形成方式为形成在一侧导轨18上的导槽18a与形成在另一侧导轨18上的导槽18a相面对。遮阳板21、22、23的每个滑动构件25、26、27由导槽18a支撑并且在其中受引导,从而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滑动。
在关闭状态,遮阳板21、22、23在同一平面内以展开状态彼此相邻地设置。在打开状态,遮阳板21、22、23彼此平行地叠置。
这里将基于图2-7描述遮阳板装置24的特定结构。用于连接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遮阳板21、22(即,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在最前部和中部的遮阳板)的连接机构35(第二连接构件)是与作为连接构件而用于连接彼此相邻的第二和第三遮阳板22、23(即,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在中部和最后部的遮阳板)的连接机构35(第一连接构件)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为解释目的,将描述图2示出的连接第二和第三遮阳板22、23的连接机构35。
在图2-4中,附连到遮阳板21、22、23各端的每个滑动构件25、26、27以可滑动方式在导轨18、18的导槽18a、18a内引导。在滑动构件25、26、27上,接合槽25a、26a、27a分别形成为平行于导槽18a。设置在一导轨18处的接合槽25a、26a、27a向内地面对设置在另一导轨18处的接合槽25a、26a、27a。
滑动构件25、26、27的高度设置成略微短于导槽18a的高度。滑动构件25、26、27以可滑动方式在导槽18a内受导引,沿着垂直方向在滑动构件25、26、27和导槽18a之间设置了一个微小间隙。此外,接合槽25a、26a、27a的宽度设置成落入滑动构件25、26、27的高度范围内。
滑动构件25、26、27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处分别形成有接合部25b、26b、27b。如图3所示,在接合构件25b、26b、27b上,设置有各突出于导轨18之上以及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突出的接合部25c、26c、27c。
在形成于滑动构件27(26)——该滑动构件设置在两个彼此相邻的遮阳板22、23(21、22)的后方遮阳板23(22)上——处的接合部27b(26b)上,用作支撑部和支撑轴的连杆构件31的一端轴部31a以可旋转方式绕着水平轴线支撑,该水平轴线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与形成于设置在两个遮阳板22、23(21、22)前方的遮阳板22(21)的滑动构件26(25)上的接合槽26a(25a)处于相同的高度上。
连杆构件31通过将直径略微小于接合槽25a、26a、27a的宽度的圆形杆弯曲成接近S形并定型而形成。特别地,一端轴部31a形成在连杆构件31的一端部上,用作轴的中间轴部31b形成在连杆构件31的中间部,而用作接合部和接合轴的另一端轴部31c形成在连杆构件31的另一端部,并且一端轴部31a、中间轴部31b和另一端轴部31c沿垂直方向平行并且沿水平方向对齐。通常,连杆构件31保持水平姿态,其中三个轴部31a、31b、31c成一直线地与接合槽25a、26a、27a对齐。如上所述,连杆构件31的一端轴部31a由接合部27b(26b)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另一端轴部31c与形成在位于车辆前侧的遮阳板22(21)的滑动构件26上的接合槽26a(25a)以可滑动方式接合。当连杆构件31保持在水平姿态时,中间轴部31b接触位于车辆前侧的遮阳板22(21)的滑动构件26(25)的后端表面。
在三个遮阳板21、22、23于同一平面内彼此相邻设置的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另一轴端部31c与接合槽26a(25a)的一端接合,而中间轴部31b与滑动构件26(25)的后端表面接合。结果,滑动构件26(25)的后端部夹在连杆构件31的中间轴部31b和另一端轴部31c之间,从而,位于车辆前侧的遮阳板22(21)的滑动构件26(25)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
对于连杆构件31的一端轴部31a而言,安装了一个用作偏转构件的扭转弹簧33。扭转弹簧33的一端与滑动构件27的侧部接合,其另一端与中间轴部31b接合。借助于扭转弹簧33,转矩沿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加到连杆构件31。由于此转矩,连杆构件31的另一端轴部31c接触形成在滑动构件26(25)中的接合槽26a(25)的上表面,而支撑着连杆构件31一端轴部31a的滑动构件27(26)接触导槽18a的下表面。由此,滑动构件27(26)通过合适的偏置力抵压导槽18a的下表面,这通过其自重和扭转弹簧33所施加的偏置力而导致。
上述包括三个轴部31a、31b、31c的连杆构件31和扭转弹簧33一起构成了连接机构35,用于连接沿前后方向彼此相邻的遮阳板22、23(21、22)。
如上所述,当连杆构件31安装到相邻两个遮阳板的车辆后侧上时,实际上不需要沿关闭方向位于最前部的遮阳板21的接合部25b和沿关闭方向位于最后部的遮阳板23的接合槽27a。然而,在此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同样的结构应用到所有三个遮阳板21、22、23上,这些遮阳板有意地显示有设置在其上的接合部25b(接合轴部25c)和接合槽27a。
在朝着两个相邻遮阳板22、23(21、22)彼此接近的方向上,位于前侧的遮阳板主体22a(21a)的后端部如图4所示形成有一个配合部37,其上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切去而具有较薄的厚度。在位于车辆后侧的遮阳板主体23a(22a)的前端部上,形成了配合部38,其下表面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被切去而具有较薄的厚度。这些配合部37、38可彼此配合成叠置状态,叠置状态的厚度范围基本上等于遮阳板21、22、23的厚度。
在于车辆后方处设置在导轨18上的板托架部19的后端部中,如图7所示,形成了倾斜引导表面19a。倾斜引导表面19a与遮阳板21、22、23的滑动构件25、26、27的每个后端接合。在板托架部19的前端部,形成了倾斜引导槽19b。倾斜引导槽19b与设置在滑动构件25、26、27各前端处的接合轴部25c、26c、27c接合。倾斜引导槽19b设置在导轨18之上以沿着关闭方向朝前开口。
倾斜引导表面19a和倾斜引导槽19b形成为基本上彼此平行,并且朝向车辆后方逐渐升高。由于此结构,当遮阳板21、22、23缩回而贮存时,最后一个(第三)遮阳板23的滑动构件27的后端部触及倾斜引导表面19a,同时,设置在滑动构件27前端部的接合轴部27c与倾斜引导槽19b接合。然后,遮阳板23保持其基本水平的姿态而上升,同时克服在枢转连杆构件31时由扭转弹簧33施加在连接机构35的连杆构件31上的偏转力,从而在其下方形成了一个空间,以用于贮存在遮阳板23之后的遮阳板21、22。设置在板托架部19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端部处的倾斜引导表面19a和倾斜导槽19b一起构成了倾斜引导部。
板托架部19设置有沿其前后方向(贮存方向)的驱动单元40,其使用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如图1所示。驱动单元40操作一对齿轮传动线缆41、42以沿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该对齿轮传动线缆41、42引导到未图示的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分别设置在顶蓬部11的相对端部处并且在那里弯曲,然后如图5所示,穿过形成在导轨18上的线缆引导孔18b。该对齿轮传动线缆41、42的上端部通过连接工具43(见图2)连接到位于朝向存储方向(朝向打开方向)观察的最前方位置处的遮阳板21的滑动构件25。在此结构中,当成对的齿轮传动线缆41、42由驱动单元40驱动时,成对齿轮传动线缆41、42的各端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彼此在相同方向上同时移动。结果,第一遮阳板21的滑动构件25朝向拖动方向或推动方向滑动。
然后,将描述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在遮阳板21、22、23的关闭状态下,如图2和3所示,遮阳板21、22、23在同一平面内在展开状态下彼此相邻而设置,其中,如图4所示,遮阳板21、22、23的各端部配合而彼此重叠配合。在此状态下,用于使第一和第二遮阳板21、22相互连接以及使第二和第三遮阳板22、23相互连接的连接机构35的扭转弹簧33使得连杆构件31的另一端轴部31c接触滑动构件25、26的接合槽25a、26a的上表面。由此,支撑一端轴部31a的滑动构件26、27向下偏置,从而通过合适的偏置力与导轨18的导槽18a的下表面接触。由此,多个遮阳板21、22、23通过其自重和弹簧33所施加的偏置力保持在同一平面内。以此方式,阻止了遮阳板21、22、23(滑动构件25、26、27)由于车辆振动而在导槽18a内发出咔嗒声。
为了打开遮阳板21、22、23,例如一个用于打开遮阳板的开关设置在驾驶员附近的仪表板上。然后,启动驱动单元40同步地移动位于车辆后方的成对齿轮传动线缆41、42的上端部。结果,最前方(第一)遮阳板21沿关闭方向向后拖动,从而遮阳板21沿着导轨18向后滑动。然后,遮阳板22、23沿着导轨18整体向后滑动,接下来,最后方(第三)遮阳板23从导轨18中释放并且贮存到板托架部19内(见图8A)。
当在贮存方向上位于最后位置的遮阳板23(沿打开方向)缩到板托架部19内时,遮阳板23的后端触及倾斜引导表面19a,同时,其接合轴部27c与倾斜导槽19b接合。结果,最后方的遮阳板23在向上移动的同时保持缩回和水平姿态,同时绕着一端轴部31a摆动连杆构件。
当最后方遮阳板23上升到这样的一个位置时在遮阳板23之下形成一个能够贮存中间(第二)遮阳板22的空间(见图8B),连杆构件31以预定的角度倾斜,并且其中间轴部31b从中间遮阳板22的后端表面脱离,并且移动到遮阳板22上表面之上的位置。由此,中间遮阳板22相对于最后方遮阳板23的约束被释放了,从而中间遮阳板22能够相对于最后方遮阳板23运动。由此,由于沿着贮存方向(沿打开方向)向后施加在最前方遮阳板21上的驱动力,中间遮阳板22以在最后方遮阳板23下方滑动的方式缩回到板托架部19内。此时,连杆构件31的另一端轴部31c在中间遮阳板22的接合槽26a内相对滑动。
然后,接下来,当中间遮阳板22的后端触及板托架部19内的倾斜引导表面19a、同时其接合轴部27b缩到其与倾斜导槽19b接合的位置时,如上所述,中间遮阳板22在缩回时向上移动。此时,当中间遮阳板22上升时,最前方遮阳板21也上升。
当中间遮阳板22上升到预定高度时,连杆构件31倾斜到中间轴部31b位于最前方遮阳板21之上的位置。由此,最前方遮阳板21相对于中间遮阳板22滑动,从而最前方遮阳板21缩回到板托架部19内、从而在中间遮阳板22下方滑动。
以如上所述方式,如图8C所示,三个遮阳板21、22、23贮存在板托架部19上而彼此平行叠置,从而天窗部15完全打开。当遮阳板21、22、23打开时,该打开状态由未图示的探测装置探测到,且驱动单元40停止。
另一方面,当在遮阳板21、22、23打开时操作关闭遮阳板的开关时,驱动单元40沿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启动,从而位于关闭方向上最前方的(第一)遮阳板21通过齿轮传动线缆41、42被向前推动。由此,最前方遮阳板21的滑动构件25重新与导轨18接合并且在完全关闭方向上沿着导轨18向前滑动。
此时,设置在中间遮阳板22的前端部的连杆构件31的上端轴部31c沿着最前方遮阳板21的接合槽25a滑动。当最前方遮阳板21前进到预定位置时,连杆构件31的上端轴部31c与接合槽25a的后端部接合,从而将向前驱动力传递到中间遮阳板22。
当最前方遮阳板21关闭到预定位置并且从中间遮阳板22下方出来时,中间遮阳板22由倾斜引导表面19a和倾斜导槽19b引导,从而在向前拖动时向下移动。当中间遮阳板22向下移动时,连杆构件31的姿势从倾斜状态变为水平状态,而连杆构件31与接合槽25a、26a对齐,且中间遮阳板22的滑动构件26相应地与导轨18接合。结果,最前方和中间遮阳板21、22在同一平面内沿着导轨18向前滑动。
此后,最后方遮阳板23的滑动构件27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由连杆构件31拖动,从而与导轨18接合,并且与前面的遮阳板21、22在相同的平面内沿着导轨18向前滑动。当最前方遮阳板21前进到最前端位置时,天窗部15由三个遮阳板21、22、23关闭。关闭状态由未图示的探测装置探测出,且驱动单元40停止。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由于旋转运动通过扭转弹簧(偏置构件)33——该扭转弹簧抵靠着导轨15的导槽15a的下表面偏置遮阳板21、22、23——施加到连接机构35上,遮阳板21、22、23能够保持在位于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同时,阻止了遮阳板因车辆的振动而发出咔嗒声。此外,倾斜引导件施加的力的分量没有施加到遮阳板21、22、23上。由此,能够降低施加到遮阳板21、22、23的滑动阻力,从而遮阳板21、22、23能通过小的驱动力平滑地滑动。
此外,构成连接机构35的连杆构件31通过将直径略微小于接合槽25a、26a、27a的槽宽的圆杆大体弯曲成字母S的形状而形成,并且在其相对端和中心形成了沿着一直线对齐的一端轴部31a、中间轴部31b和另一端轴部31c。由此,连接机构35能容易地和低成本地形成。此外,在遮阳板21、22、23关闭的状态下,连接机构35能容纳在导轨15的高度之内。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遮阳板装置24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
图9至1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彼此相邻设置的遮阳板21、22、23的连接机构35分别设置在遮阳板22、23的前端部,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机构35分别设置在遮阳板21、22的后端部。这里,前端部位于从遮阳板22和23的关闭方向观察时的每个板的前端,而后端部位于从遮阳板22和23的打开方向观察时的每个板的后端。因此,在下文中,将描述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并且相同结构的相同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其详细描述将省略。
在图9中,在附连到遮阳板22(21)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滑动构件26(25)的各后端部处,连杆构件31的用作支撑部和支撑轴的一端轴部31a以可旋转方式绕着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水平轴线支撑,而连杆构件31的用作接合部和接合轴的另一端轴部31c向后延伸并且以可滑动方式与形成在遮阳板23(22)滑动构件27(26)上的接合槽27a(26a)接合。如同上述第一实施的情况,连杆构件31通过将直径略微小于接合槽27a的槽宽的圆杆弯曲成大体呈字母S的形状。圆杆在其相对端和中心形成有一端轴部31a、用作轴的中间轴部31b和另一端轴部31c。一端轴部31a、中间轴部31b和另一端轴部31c彼此平行设置。通常,连杆构件31通过使用中间轴部31b和另一端轴部31c限制随后遮阳板23(22)的相对运动。一旦连杆构件31倾斜到预定角度,其允许随后遮阳板23(22)的相对运动。
扭转弹簧33安装在连杆构件31的一端轴部31a上。扭转弹簧33沿图10的顺时针方向对连杆构件31施加转矩。该转矩使得连杆构件31的另一端轴部31c与形成在随后遮阳板23(22)的滑动构件27(26)上的接合槽27a(26a)的下表面接触。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杆构件31附连到从关闭方向观察的两个相邻遮阳板的前侧或端部。因此,事实上无需在最前方(第一)遮阳板21上提供接合槽25a和接合部25b。
同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同第一实施方式,在遮阳板21、22、23关闭的状态下,当最前方(第一)遮阳板21由驱动单元40驱动而沿贮存方向(沿打开方向)向后拖动时,多个遮阳板21、22、23沿着导轨18整体向后滑动,从而最后方(第三)遮阳板23贮存到板托架19内(见图11A)。
当最后方遮阳板23被拖入到板托架部19内一预定量时,其后端部触及倾斜引导表面19a,同时,接合轴部27c与倾斜导槽19b接合。最后方遮阳板23在向后和向上移动,同时以枢转方式移动连杆构件31。
一旦最后方遮阳板23上升到在遮阳板23之下形成能够贮存中间(第二)遮阳板22的空间的位置,则连杆构件31倾斜,直至连杆构件31的中间轴部31b移动到遮阳板22的上表面之上的位置。由于施加到最前方遮阳板21上用于向后移动的驱动力,中间遮阳板22以进入到最后方遮阳板23之下的方式贮存到板托架部19内(图11B)。
此外,当中间遮阳板22的后端接触位于板托架部19内的倾斜引导表面19a、并且其接合轴部27b向上拖动到接合轴部27b与倾斜导槽19b接合的位置时——如上所述的情况,中间遮阳板22在向后拖动的同时向上移动。然后,当中间遮阳板22上升到预定量并且连杆构件31倾斜成预定角度时,最前方的遮阳板21以进入到中间遮阳板22之下的方式贮存到板托架部19内。
与上述方式相同,如图11C所示,三个遮阳板21、22、23贮存到板托架部19内,从而彼此平行叠置并且转变到打开状态。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12至1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相邻遮阳板的连接机构的构造。具体来说,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机构35由通过弯曲圆杆所形成的连杆构件31构成。另一方面,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连接机构50通过在板状连杆构件45上设置三个彼此平行并且沿着一直线对齐的轴部46、47、48而构成。具体来说,设置在连杆构件45的一端(后端部)用作支撑部和支撑轴的轴部46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到第二(中间)和第三(最后方)遮阳板22、23的各前端部。设置在连杆构件45的另一端(在其前端侧)用作接合部和接合轴的轴部48与位于前侧的彼此相邻的遮阳板21、22的接合槽25a、26a接合。设置在连杆构件45的中间用作轴的轴部47以可分离方式接触遮阳板21、22的后端表面。
扭转弹簧51安装在一端轴部46上。扭转弹簧51的一端接合在遮阳板22、23的一侧,而其另一端与另一端轴部48接合。由此,扭转弹簧51沿图13中的顺时针方向对连杆构件45施加转矩。该转矩使得支撑一端轴部46的遮阳板22、23接触导轨18的导槽18a的下表面,从而阻止遮阳板产生咔嗒声。
连接机构50的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机构35相同,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省略对其操作的描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遮阳板24由三块遮阳板21、22、23构成。本发明还适用于包括之上两个或者更多遮阳板的装置。此外,由透明玻璃板制成并且设置在顶蓬开口12处的板13可以是固定板或可移动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遮阳板21、22、23分别由遮阳板主体21a、22a、23a、滑动构件25、26、27等构成。可选地,遮阳板主体和滑动构件可分别为整体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了驱动单元40驱动遮阳板21、22、23以打开和关闭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还适于遮阳板21、22、23手动打开和关闭的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定义为车辆前进方向。可选地,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可定义为车辆的后退方向。
在前面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具体结构仅仅示出本发明的示例,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具体结构。只要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当然可做出多种改进。
在前面的说明书中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原理、优选实施方式和操作方式。然而,所要保护的本发明不应解释为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此外,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应当视为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其他人可做出多种改进和变化,并且应用其等同方式。因此,这里明确要求保护所有这些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内的改进、变化和等同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遮阳板装置,包括设置在附连到车辆顶蓬部(11)的板(13)之下的第一遮阳板(21)、第二遮阳板(22)和第三遮阳板(23),所述第一遮阳板(21)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最前方,所述第三遮阳板(23)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最后方,并且所述第二遮阳板(22)以相邻方式位于第一遮阳板(21)和第二遮阳板(23)之间;以及第一连接构件(35、50),该第一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二遮阳板(22)和第三遮阳板(23),使得所述第二遮阳板(22)和第三遮阳板(23)以如下方式整体地或相对地移动第二和第三遮阳板(22、23)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关闭位置中,所述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相邻设置,在打开位置中,所述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彼此平行地叠置,所述遮阳板装置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支撑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遮阳板而使其能够在同一平面内滑动的导轨(18);以及用于贮存彼此平行叠置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遮阳板的板托架部(19),该板托架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处设置有引导部(19a、19b),用以沿车辆的上方平行移动第一、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和第三遮阳板的其中一个上、并且受支撑而能够绕着一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水平轴线转动的支撑部(31a、46);设置在所述第二和第三遮阳板的另一个上的接合槽(25a、26a、27a);与所述接合槽(25a、26a、27a)可滑动地接合的接合部(31c、48);以及向所述接合部(31c、48)施加绕支撑部的转矩的偏置元件(33、5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保持平行于导轨的姿势并且限制第二和第三遮阳板(22、23)的相对运动,在关闭位置中所述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相邻地设置;并且当所述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处于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保持倾斜抵靠导轨的姿势并且允许第二和第三遮阳板的相对运动,在打开位置中所述第二和第三遮阳板彼此平行叠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阳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5)还包括连杆构件(31),所述支撑部是设置在连杆构件一端的支撑轴(31a、46)并且由第二和第三遮阳板之一支撑,所述接合部是设置在连杆构件另一端的接合轴(31c、48)并且与接合槽(25a、26a、27a)可滑动地接合,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5)还包括设置在连杆构件中间的轴,当所述第二和第三遮阳板位于同一平面内时,该轴与接合轴相配合而限制遮阳板的相对运动,并且支撑轴、接合轴和所述轴彼此平行设置并且在板的滑动方向上沿一直线对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遮阳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的支撑轴、接合轴和所述轴是通过将连杆构件大体弯曲成字母S的形状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遮阳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构件是圆形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连接构件(35、50),该第二连接构件连接第一遮阳板(21)和第二遮阳板(22),使得所述第一遮阳板(21)和第二遮阳板(22)以如下方式整体地或相对地移动第一和第二遮阳板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关闭位置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遮阳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相邻设置,在打开位置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遮阳板彼此平行叠置,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遮阳板的其中一个上、并且受支撑而能够绕着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水平轴线转动的支撑部(31a、46);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遮阳板的另一个上的接合槽(25a、26a、27a);与所述接合槽(25a、26a、27a)可滑动地接合的接合部(31c、48);以及向所述接合部(31c、48)施加绕支撑部的转矩的偏置元件(33、51)。
7.一种遮阳板装置,包括设置在附连到车辆顶蓬部(11)的板(13)之下的第一遮阳板(21)和第二遮阳板(22),所述第一遮阳板(21)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二遮阳板(22)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以及连接构件(35、50),该连接构件连接第一遮阳板(21)和第二遮阳板(22),使得所述第一遮阳板(21)和第二遮阳板(22)以如下方式整体地或相对地移动第一和第二遮阳板(21、22)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关闭位置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遮阳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相邻设置,在打开位置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遮阳板彼此平行叠置,所述遮阳板装置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支撑所述第一和第二遮阳板而使其能够在同一平面内滑动的导轨(18);以及用于贮存彼此平行叠置的第一和第二遮阳板的板托架部(19),该板托架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处设置有倾斜引导部(19a、19b),用以沿车辆的上方平行移动所述第一和第二遮阳板,其中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遮阳板的其中一个上、并且受支撑而能够绕着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水平轴线转动的支撑部(31a、46);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遮阳板的另一个上的接合槽(25a、26a、27a);与所述接合槽(25a、26a、27a)可滑动地接合的接合部(31c、48);以及向所述接合部(31c、48)施加绕支撑部的转矩的偏置元件(33、51)。
全文摘要
一种遮阳板装置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遮阳板(21、22、23)和连接第二和第三遮阳板(22、23)的第一连接设备,使得第二和第三遮阳板(22、23)整体地或相对地移动。遮阳板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支撑第一、第二和第三遮阳板而使其能够在同一平面内滑动的导轨(18);以及用于贮存彼此平行叠置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遮阳板的板托架部(19),板托架部设置有倾斜引导部(19a、19b),用以沿车辆的上方平行移动第一、第二和第三遮阳板。第一连接设备具有支撑部(31a、46)、接合槽(25a、26a、27a)和接合部(31c、48);以及偏置元件(33、51)。
文档编号B60J1/20GK1974250SQ20061016083
公开日2007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1日
发明者森佳史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