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123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式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式作业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以下的轮式作业机,其具有行驶体,该行驶体将发动 机搭栽于由前后轮支撑的机体框架的后部,并且具有将来自该发动机 的动力传递给后轮的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在该行驶体上可绕上下 方向的旋转轴心自由旋转地支撑着旋转台,在该旋转台的前部设有对 地作业装置,在后部设有驾驶席,并且,在该旋转台上具有行驶系统 操纵装置和对地作业装置用的操作装置(参照专利文献l)。
上述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后轮差速装置、被传递来自发动 机的动力的静液压传动装置、以及将来自该静液压传动装置的动力传 递给后轮差速装置的机械式传动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1608号公拫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作业机中,发动机、后轮差速装置、静液压传动装置和 机械式传动装置分别安装于机体框架上,存在组装性差的问题。
另外,也希望实现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的紧凑化。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组装性并 实现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的紧凑化的轮式作业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手段。即,提供一 种轮式作业机,其具有行驶体和可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轴心自由旋转地 支撑于上述行驶体上的旋转台,该行驶体将发动机搭载于由前后轮支 撑的机体框架的后部,并且具有将来自上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后轮 的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上述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具有配置于 发动机的前側的后轮差速装置、配置于该后轮差速装置的前侧并被传 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静液压传动装置、配置于上述静液压传动装置 和上述后轮差速装置之间并将来自上述静液压传动装置的动力传递给 后轮差速装置的机械式传动装置;上述发动机、后轮差速装置、机械 式传动装置以及静液压传动装置一体化。另外,优选在上述发动机的前表面侧安装固定收容着上述后轮差 速装置的箱体,在上迷箱体的前表面侧安装固定收容着上述机械式传 动装置的传动箱,在上述传动箱的前表面侧安装固定上述静液压传动 装置的壳体。
另外,优选上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左右的最终传动装置,该左右 的最终传动装置将动力从上述后轮差速装置的左右各差速输出轴传递 到左右同侧的后轮轴,收容上述最终传动装置的最终传动箱安装固定 于上述箱体上。
另外,优选地,具有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上述行驶体上的旋转台, 在上述旋转台的前部设有对地作业装置,并且,在上述旋转台的后部 设有驾驶席。
另外,优选地,上述机体框架具有上壁和从该上壁的左右两端向 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侧壁,并且具有在上述左右侧壁之间的后部配置 上述发动才几的发动机配置部,在左右侧壁间的上述发动才几前方侧配置 上述箱体、上迷传动箱和上述壳体的行驶动力传递系统配置部,以及 在前后轮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配置支撑旋转台的旋转轴承的轴承配置 部,在上述左右侧壁的后部形成从上方嵌合于最终传动箱的箱嵌合部。
另外,优选地,以处在差速输出轴的后方位置且从侧面看与发动 机重叠的方式设置后轮轴,该后轮轴被从上迷后轮差速装置的差速输 出轴传递动力而使后轮旋转。
根据本发明,在发动机上安装后轮差速装置、机械式传动装置以 及静液压传动装置并使之一体化,从而提高了组装性。
另外,在发动机的前方侧集中配置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的后轮 差速装置、静液压传动装置和机械式传动装置,从而能够实现行驶系 统动力传递机构的紧凑化。
另外,通过以处在差速输出轴的后方位置且从侧面看与发动机重 叠的方式设置后轮轴,该后轮轴被从后轮差速装置传递动力而使后轮 旋转,能够实现作业机在前后方向上的紧凑化。


图1是轮式旋转作业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旋转作业机的主视图。
图3是行驶体和旋转台的立体图。图4是行驶体的俯视图。 图5是行驶体的左側视图。
图6是行驶体后上部和旋转体后下部的左侧视图。
图7是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和后轮的俯视图。
图8是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及其周边的俯视放大图。
图9是机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IO是机体框架的左侧视图。
图11是机体框架的主视图和机体框架的后视图。
图12是前轮轴箱和摆动锁定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13是前轮轴箱的主视图和摆动锁定机构的正面剖视图。
图14是前轮轴箱和摆动锁定机构的主视图。
图15是分解表示前轮轴箱和摆动锁定机构的主视图。
图16是挖掘作业装置的俯视图。
图17是伊斗的后视图。
图18是伊斗和臂的左侧视图。
图19是转动机构的剖视图。
图20是姿势保持机构的俯视图和姿势保持机构的后^L图。 图21是转动限制机构的俯视图、后视图和剖视图。 图22是驾驶席及其周边的俯視图。 图23是驾驶席及其周边的左側视图。 图24是旋转台的俯视图。 图25是旋转台的左侧视图。 图26是驾驶席下方的左侧^L图。 图27是驾驶席下方的另一左側视图。 图28是旋转轴心及其周边的主视图。 图29是表示检测机构和动作机构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30是行驶体侧的液压回路。 图31是旋转体側的液压回路。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图5中,1是例如用于园艺等的都市型的小型轮式旋转作 业机。该旋转作业才几l大致由下部的行鸟史体2和上部的旋转体3构成。行驶体2是可利用左右一对的前后车轮4、 5而行驶的轮式行驶体 2,具有上述左右一对的前后轮4、 5、由该前后轮4、 5支撑的机体框 架6、搭载于该机体框架6上的发动机7、将该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给 后轮5的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8、以及从该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8 分支并向前轮4传递动力的前轮驱动系统33。如图1 图13所示,机体框架6主要由主框架9和设置于该主框架 9前侧的前框架10构成。在主框架9上装备着发动机7、散热器12、 电池13、旋转接头14、旋转马达15和旋转轴承16等。在前框架10 上装备有存储发动机7用的燃料的燃料箱17,能以主框架9的后部由 左右后轮5支撑而前框架10的前部由左右前轮4支撑的方式行驶。主框架9由板材构成,主要由上壁18、从该上壁18的左右两侧缘 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侧壁19、固定在上壁18和左右侧壁19的前端的前 壁20、以及连接左右侧壁19的后端下部彼此的后壁21构成,向下方 开放。发动才几7在主框架9的左右側壁19之间的后部的左右方向中夬側, 以曲轴的轴心为前后方向且输出轴23向前方突出的方式纵置配置。在 主框架9的上壁18上形成切口部24,使该发动机7的上端侧从该上壁 18向上方突出,在发动机7的后部安装有冷却风扇25。该主框架9的左右侧壁19之间的后部为配置发动机7的发动机配 置部11。散热器12配置在该发动机7的左侧方并安装固定于主框架9 上,电池13配置在发动机7的右侧方并安装固定于主框架9上。主框架9的前部左右两侧由侧罩26覆盖。主框架9的后部由固定 罩28、开关罩29和覆盖主框架9的背面側的后保险杠罩30覆盖。该 固定罩28具有覆盖左右后轮5的后轮挡泥板27,并连接左右后轮挡泥 板27的前部彼此。该开关罩29配置于左右后轮挡泥板27的后部之间、 覆盖发动机7后部的上方侧且可自由开关。另外,开关罩29的后端和后保险杠罩30的上端之间呈开口状, 通过该开口部分、利用冷却风扇25将发动机室内的空气排出或者将外 部气体取入发动才几室内。前框架10由具有覆盖左右前轮4的前轮挡泥板的罩部件31和覆盖 前框架10前表面的前保险杠罩41覆盖。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8具有被传递发动机7的动力的行驶推进轴34、被从该行驶推进轴34传递动力的静液压传动装置(下称HST) 35、将该HST35的动力传递到锥齿轮轴36的机械式传动装置37、被 从锥齿轮轴36传递动力的后轮差速装置38、以及将传递到该后轮差速 装置38的动力传递到左右后轮轴39的左右最终传动装置40。行驶推 进轴34、 HST35、机械式传动装置37、锥齿轮轴36和后轮差速装置 38配置于发动机7的前方侧,最终传动装置40配置在从后轮差速装置 38的侧方到发动才几7的前部侧方的范围内。
行驶推进轴34在发动机7的前方侧沿前后方向配置,其后端侧与 连接于发动机7的输出轴23上的飞轮42相连。
如图8和图30所示,HST35在壳体43内左右平行地具有输入发 动机7的动力的输入轴44以及向后轮差速装置38输出动力的输出轴 45,并且收容着设置于输入轴44上的液压泵46以及设置于输出轴45 的液压马达47。 HST35是如下传动装置,其利用由输入轴44驱动的液 压泵46送来的压力油驱动液压马达47,并从由该液压马达47驱动的 输出轴45输出动力。
壳体43由后表面侧呈开口状的本体48和封闭该本体48的后表面 侧开口的盖体49构成,输入轴44和输出轴45从盖体49向后方突出。
HST35的输入轴44与4亍马吏推进轴34呈同心状地配置在该推进轴 34的前方侧,通过联轴节与行驶推进轴34联动连接。
液压泵46由容量可变型泵构成,可利用斜盘控制致动器50来改 变斜盘的角度,通过改变斜盘的角度来改变排出到液压马达47的压力 油流量,从而能够改变输出轴45的旋转速度(车速)。另外,液压泵 46可以改变排出到液压马达47的压力油流向来将输出轴45的旋转方 向切换到正转(前进旋转)或反转(后退旋转)。上述斜盘控制致动器50由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控制,该前进后 退切换机构51由利用先导压力操作的先导操作切换伺服阀构成。若在 该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的前进侧口 52作用先导压力,则控制液压泵 46的斜盘、使输出轴45正转,若在后退侧口 53作用先导压力,则控 制液压泵46的斜盘、使输出轴45反转,根据作用在前进侧口 52或后 退侧口 53上的压力的程度来控制从液压泵46排出的压力油流量,从 而控制输出轴45的旋转速度。液压马达47由容量可变型泵构成,可利用高低切换致动器54来两级变换斜盘的角度,通过改变斜盘的角度可将从输出轴45输出的旋 转动力切换为高速状态和低速状态。锥齿轮轴36平行地配置在HST35的输出轴45的从盖体49向后方 突出的部分的左侧方且下方侧,延伸到HST35的输出轴45后端的后 方,在该锥齿轮轴36的后端侧形成锥齿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机械式传动装置37由齿轮传动机构构成并 作为减速机构,该齿轮传动机构由一体自由旋转地外嵌在HST35的输 出轴45从盖体49向后方突出的部分上的驱动侧齿轮56、以及一体自 由旋转地外嵌在锥齿轮轴36的前端侧并与上述驱动侧齿轮56啮合的 被驱动側齿轮57构成。该机械式传动装置37也可以是增速机构(变速机构)或等速机构, 只要是联轴节等进行动力传动的机构即可。后轮差速装置38配置于锥齿轮轴36的后方且发动机7左侧方的前 方侧,差速输出轴58朝左右两侧突出。后轮轴39以处在后轮差速装置38的差速输出轴58的后方位置且 从侧面看与发动机7重叠的方式配置,后轮5安装固定在左右各后轮 轴39的外端側。最终传动装置40由齿轮传动机构构成并作为减速机构,该齿轮传 动机构由一体自由转动地外嵌在差动输出轴58的左右方向外端部的驱 动侧齿轮59、以及一体自由转动地外嵌在后轮轴39上的被驱动侧齿轮 60构成。该最终传动装置40也可以是增速机构(变速机构)或等速机构。 在上述结构的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8中,从发动机7向前方输 出的动力利用HST35折回而传递到后方,利用发动才几7前侧的后轮差 速装置38而传递到左右两側方,利用最终传动装置40传递到后方、 直至后轮轴39,实现了前后方向的紧凑化。在发动机7的前表面側,连接固定着收容了飞轮42和后轮差速装 置38等的箱体61。在该箱体61的前表面侧连接固定着收容了机械式 传动装置37等的传动箱62。在该传动箱62的前表面侧连接固定着 HST35的壳体43 (的盖体49)。这样,后轮差速装置38、机械式传动 装置37和HST35等安装于发动机7上并一体化,并且,这些箱体61、 传动箱62和壳体43配置于主框架9的左右侧壁19之间,主框架9的左右侧壁19之间的发动才几配置部11前方侧成为4亍马史动力传递系统配 置部63。另外,在箱体61的左右两侧固定着收容有最终传动装置40的最 终传动箱67。在该左右的各最终传动箱67上支撑着后轮轴39,并且, 该最终传动箱67安装固定于主框架9。该左右的各最终传动箱67的前部的左右方向内端侧螺栓固定在上 述箱体61的侧面,左右各最终传动箱67的后部侧螺栓固定在主框架9 的侧壁19上部侧。在主框架9的左右侧壁19的后部的下部側,以从上方嵌合于最终 传动箱67的上部侧的方式形成箱嵌合部64,该箱嵌合部由向下方开放 状的缺口部构成。在该箱嵌合部64周围的主框架侧壁19上,螺栓固 定最终传动箱67。发动机7的前部侧经由箱体61和最终传动箱67支撑于主框架9 上。发动机7的后部侧由连接形成于主框架9的后壁21的切起部65 和发动才几7的下部侧面的连接板66支撑。在上述结构中,在发动机7上安装箱体61、传动箱62、 HST35的 壳体43、最终传动箱67而一体化(組件化)(在发动机7上安装后轮 差速装置38、机械式传动装置37、 HST35、最终传动装置40、后轮轴 39而一体化)。结果,在完成上述组装后,可以将机体框架6从发动 机7等的上方组装到该組装体上,容易进行相对于机体框架6的组装。在组装了箱体61、传动箱62、 HST35和最终变速箱后,从上方将 才几体框架6组装到这些组装体上,然后,从主框架9的上壁18上表面 侧将发动机7插入并配置于左右侧壁19,然后,将该发动机7安装固 定于箱体61和主框架9的后壁21上。此时,形成于主框架9的上壁18上的切口部24形成为能够从上方 将发动机7插通左右側壁19之间的大小。另外,在发动机7的前侧设置后轮差速装置38,并且,将被传递 来自该后轮差速装置38的动力而使后轮5旋转的后轮轴39以处在差 速输出轴58的后方位置且从側面看与发动才几7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 实现旋转作业机l在前后方向上的紧凑化。另外,换言之,通过在发动机7的前侧设置后轮差速装置38,能 够使发动机7从旋转体3的旋转轴心X (旋转轴承16的中心)向后方离开,从而能够扩大后述的踏脚板215的空间。另外,若后轮轴39与后轮差速装置38的差速输出轴58同心设置, 则发动机7位于后轮轴39的后方,在旋转体3向后而进行作业的情况 下,与本实施方式相比,从后轮轴39到发动机7后方的作业位置为止 的距离增加,存在作业性恶劣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轮 轴39以处在差速输出轴58的后方位置且从側面看与发动机7重叠的 方式配置,由此,旋转体3向后而进行作业时的作业性变好。另外,在后轮差速装置38配置于发动机7前方侧时,由于将其配 置在从飞轮42向左右方向外方离开的位置,故能够使该后轮差速装置 38尽量靠近发动机7侧。由此,缩短了差速输出轴58和后轮轴39的 轴间距离,能够使得最终传动装置40和最终传动箱67紧凑化。机体框架的左右側框部分由方管构成,若在该方管的左右方向外 側面安装固定最终传动箱67,则旋转作业机的左右宽度增加,另外, 若在该方管的下表面侧安装固定最终传动箱67,则虽然并不增加旋转 作业机的左右宽度、但却增加了行驶体2的高度。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机体框架6的主框架9具有由板材 形成的上壁18和左右侧壁19,在该左右侧壁19之间配置发动才几7,并 且,在左右侧壁19上安装固定最终传动箱67。因此,能够实现旋转作 业机1的左右方向的紧凑化,或者降低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较低地 配置上部旋转体3。在上述HST35的前表面侧,安装有由与该HST35的输入轴44的 前端側联动连接而受到驱动的双联式齿轮泵构成的主泵68,从该主泵 68向安装于该旋转作业机1上的各种致动器供给工作油。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安装于发动机7的下端侧的油盘69作为存 储液压设备用的工作油的工作油箱。另外,在上述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8中设有对从HST35传递到 后轮差速装置38的行驶动力进行制动的脚制动机构70(行驶制动器)、 以及将HST35和后轮差速装置38之间的动力传递系统保持为停止状 态的液压式停车制动才几构71。这些制动才几构70、 71配置于4几械式传动 装置37的驱动侧齿轮56的后方。脚制动机构70收容在传动箱62中,具有固定于该传动箱62的制 动箱72、 一体自由旋转地外嵌于HST35的输出轴45的后端側的制动盘73、设置于制动箱72侧的板74、以及使制动盘73和板74压接的活 塞75,通过设置于旋转体3侧的制动踏板364的踏下操作,使主压力 缸372内的压力油推压活塞75以使该活塞75移动、压接制动盘73和 板74,由此对HST35的输出轴45进行制动。停车制动机构71配置于脚制动机构70的后方侧,具有收容于箱 体61内并固定于该箱体61上的停车制动箱76、以及收容于该停车制 动箱76内的活塞77。上述制动箱72向后方开放,并且,停车制动箱76向前方开放, 从而制动箱72和停车制动箱76相连通。另外,在停车制动箱76内,收容有在发动机7停止时推压活塞77 以使制动盘73和板74压接的弹簧78。通过起动发动机7,使来自由该 发动机7驱动的供给泵79 (参照图30)的液压作用于活塞77、克服上 述弹簧78的作用力使活塞77移动,从而解除制动盘73和板74的压接。另外,在后轮差速装置38的左侧方设有差速锁定装置80。如图8 所示,该差速锁定装置80是液压式差速锁定装置80,利用压力油使与 左侧的差速输出轴58 —体转动的差速锁定转换机构81克服复位弹簧 的作用、向后轮差速装置38侧移动,使形成于该差速锁定转换机构81 上的卡合齿与设置于后轮差速装置38侧的卡合齿相啮合,从而禁止后 轮差速装置38的差动作用、进行差速锁定。在主框架9的前部的上壁18上表面側形成开口部83,并且,在上 述上壁18上表面以封闭该开口部83的方式固定由厚板材构成的轴承 安装板84。在该轴承安装板84上配置有旋转轴承16,该旋转轴承16的外圏 85螺栓固定安装在轴承安装板84上。上述旋转轴承16配置于前后轮4、 5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该旋 转轴承16的中心为旋转轴心X,主框架9前部的上壁18上表面侧的轴 承安装板84的上表面侧为轴承配置部86。另外,在旋转轴承16的内圈87的内周側形成内齿轮89,在该内 齿轮89上啮合有小齿轮88。小齿轮88固定于旋转马达15的输出轴, 该旋转马达15固定于主框架9并由液压马达构成,利用旋转马达15 驱动旋转轴承16的内團87绕旋转轴心X旋转。在主框架9的左右侧壁19之间的前部,与旋转轴心X同心地配置着旋转接头14,通过该旋转接头14来进行行驶体2侧和旋转体3侧之 间的压力油的流通。如图9~图15所示,上述机体框架6的前框架10由板材构成。也 就是说,前框架10主要由上壁91、从该上壁91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 延伸的左右侧壁92、以及连接该左右侧壁92的前部彼此的连接板93 构成,该前框架10的后部侧向下方开放。由上述主框架9的上壁18和前框架10的上壁91构成机体框架6 的上壁,由主框架9的左右侧壁19和前框架10的左右侧壁92构成机 体框架6的側壁。该前框架10的左右宽度形成得比主框架9窄,在主框架9的前方 且在前框架10的左右侧方形成配置前轮4的前轮配置空间94。关于左右侧壁92从上壁91向下方延伸的尺寸,其前部侧形成得 短于后部侧,左右側壁92的前部侧的上下宽度要比后部侧的窄,在前 框架10的前部下方形成前轮轴箱96和由液压缸构成的转向压力缸97 等的配置空间。连接板93具有连接左右側壁92前部的下端侧彼此的水平状的水 平壁部98、以及朝向倾斜方向延伸并连接左右側壁92的前后方向中间 部彼此的倾斜壁部99。该倾斜方向是从该水平壁部98的后端起、越向 后方则越向下的方向。在前框架10的左右侧壁92之间的后部,配置有存储发动机7用燃 料的燃料箱17。该燃料箱17从下方侧插入左右侧壁92之间、安装固定于前框架 10。燃料箱17的前表面側抵接于上述连接板93的倾斜壁部99而被定 位,燃料箱17的下部后端侧经由形成于主框架9的前壁下端侧的缺口 部向主框架9侧突出。在前框架10的上壁91上形成插通燃料箱17的供油口 100的插通 孔,另外,燃料箱17的下表面側由完成该燃料箱17的安装后才安装 在前框架IO的下表面侧的省略图示的罩覆盖。在前框架10的连接纟反93的水平壁部98下表面侧,沿左右方向配 置可使左右前轮4转向地对左右前轮4进行悬桂的前轮轴箱96。在该 前轮轴箱9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前后两侧,配置有安装固定在连接板 93的水平壁部98下表面上的前轮轴承101,在该前后的前轮轴承101上,通过中心销102以可绕前后方向的轴心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撑前轮 轴箱96。在前轮轴箱96的左右两侧设置齿轮箱103,在左右各齿轮箱103 上可自由转向地支撑着前轮4。在前轮轴箱96的前方侧,沿左右方向配置对前轮4进行转向操作 的转向压力缸97,并且转向压力缸97安装固定于前轮轴箱96上,该 转向压力缸97设有从缸筒的左右两侧突出的活塞杆,左右各活塞杆与 在左右方向同侧的前轮4联动连接,该转向压力缸97由设置于旋转体 3侧的动力转向控制器367控制。前轮4是转向轮,故其配置空间需要较大的空间,若将前框架10 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与主框架9同宽,则旋转作业机1也成为左右宽度 大的设备。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前框架IO的左右宽度形成得比 主框架9窄、并将主框架9的前方且前框架10的左右側方作为配置前 轮4的前轮配置空间94,故可以防止旋转作业机l的左右宽度较宽。将动力传递到前轮4的前轮驱动系统33具有与上述机械式传动 装置37的被驱动侧齿轮57连接并从传动箱62向前方突出的前轮动力 取出轴104、设置于前轮轴箱96内的前轮差速装置105、将动力输入 到该前轮差速装置105中的锥齿轮轴106、联动连接该锥齿轮轴106和 前轮动力取出轴104的传动轴107、以及从前轮差速装置105的差速输 出轴108向驱动前轮4的前轮驱动轴109传递动力的省略图示的最终减 速机构(传动机构)。在上述前轮轴箱96上设有与前轮轴箱96 —体摆动的动作体111, 在机体框架6 (前框架10)上设有通过限制该动作体111的摆动来限 制前轮轴箱96的摆动的摆动锁定机构112。动作体111在前轮轴箱96的左右方向中央前后配置一对,并分别 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前轮轴箱96上的安装部113上。前后各动作体111贯通连接板93的水平壁部98并向上方突出,并 且,在各动作体111的上部形成在上方和前后开放的嵌合部114。摆动锁定机构112具有配置在前后动作体111的上部之间的锁定 压力缸115、以及将由该锁定压力缸115的缸筒116内的活塞117划分 的两个室124A、 124B切换为连通状态或闭锁状态(非连通状态)的切 换阀118。锁定压力缸H5在形成于前框架IO的上壁91上的配置开口部119 内,以轴心与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成水平状。该锁定压力缸115 主要由填充有流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油)的缸筒116、沿左右方向自 由移动地收容于该缸筒116内的活塞117、以及固定于该活塞117的左 右两側且从缸筒116向左右方向外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活塞杆120构 成。左右各活塞杆120安装并支撑在左右方向同侧的支撑板121上。 左右各支撑板121立设在前框架10的连接板93的水平壁部98上,并且,在上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朝上方和左右两侧开放的安装槽122。另一方面,在左右各活塞杆120的外端侧,沿左右方向螺紋接合 有由带头的螺栓构成的安装螺栓123,将该安装螺栓123的轴部从上方 侧插入并嵌合于上述支撑板121的安装槽122,然后,通过紧固安装螺 栓123,将左右活塞杆120沿左右方向呈水平状地安装固定于前框架 10 (机体框架6)侧。在缸筒11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前后两側设置有被嵌合部126,该 -波嵌合部126通过从上方嵌入动作体111的嵌合部114而将缸筒116 与动作体lll联动连接。该被嵌合部126由具有前后方向的轴心的销构成,在安装活塞杆 120的同时嵌合于动作体111的嵌合部114。切换阀118由二位二通切换阀118构成, 一个口通过软管等与缸 筒116内的一个室124A连通,另一个口通过软管等与缸筒116内的另 一个室124B连通,在从缸筒116的一个室124A到另一个室124B的路 径中填充有流体(油)。另夕卜,用于使流体出入缸筒116的两个室124A、 124B的一对出入 口 125A、 125B形成于缸筒116的上表面側。在该摆动锁定机构112中,在切换阀118切换为流体从缸筒116 的一个室124A流通到另一个室124B的连通状态的状态下,允许缸筒 116的左右移动,从而允许前轮轴箱96的摆动。而在切换阀118切换 为流体不从缸筒116的一个室124A流通到另一个室124B的非连通状 态的状态下,限制缸筒116的左右移动,从而限制(锁定)前轮轴箱 96的摆动。对于上述结构的摆动锁定机构112的锁定压力缸115,在将缸筒 116的被嵌合部126从上方嵌合于动作体111的嵌合部114上的同时, 将活塞杆120的安装螺栓123嵌合于支撑板121的安装槽122,然后, 通过紧固安装螺栓123来进行安装,从而容易进行锁定压力缸115的 安装。作为组装方法,可以将安装了动作体111的前轮轴箱96安装于前 框架10,然后再组装锁定压力缸115;也可以先将锁定压力缸115安 装于前框架10,然后再将安装了动作体111的前轮轴箱96组装于前框 架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缸筒116配置成水平状,并且,设置于 该缸筒116的流体出入口 125A、 125B形成于缸筒H6的上表面侧。因 此,在缸筒116内存留有空气时,可以通过上述出入口 125A、 125B来 进行排气。旋转体3具有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轴心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机体框 架6上的旋转台201、设置于该旋转台201前部的行驶系统的操纵装置 202和作为对地作业装置的挖掘作业装置203、设置于旋转台201的后 部的驾驶席配置框体204、设置于该驾驶席配置框体204上的驾驶席 205、配置于该驾驶席205左右两侧的挖掘作业装置用的操作装置206、 设置于驾驶席配置框体204上的挖掘作业装置用的控制阀(操作装置 206的切换阀)207和配重208、以及安全框架209。另外,上迷旋转轴 心X与垂直于前后轮的轴间中心的轴线一致。另外,如图22和图23所示,旋转台201的前部平坦,左右两侧方 比机体框架6更为突出并向后方延伸,后部和左右側部形成大致矩形 形状。另外,旋转台201具有前框部件211、隔开间隔配置在该前框部 件211后方的后框部件212、在左右两侧部连接这些前框部件211和后 框部件212的左右一对侧框部件213、设置于旋转台201下表面側的前 后框部件212之间的下部壁214、以及设置于该下部壁214的上表面侧 的踏脚板215 (搁脚部)。另外,在前框部件211的上表面,在左右两側部(前框部的左右 两侧)立设有柱(作业装置支撑体)216,在该左右一对的柱216上安 装着挖掘作业装置203。如图1和图16~图21所示,挖掘作业装置203具有绕左右轴自 由转动地枢支连接于左右各柱216的上部的左右一对动臂241、基部侧 绕左右轴自由转动地枢支连接于左右各动臂241的前端側的左右一对 斗杆242、设置于左右斗杆242的前端側的作为进行对地作业的作业工 具的铲斗243、使左右各动臂241绕枢支部上下摆动的左右一对动臂用 压力缸244、使左右各斗杆242绕枢支部前后摆动的左右一对斗杆用压 力缸245、以及使4产斗243摆动的一个妒斗用压力缸246。上述动臂用压力缸244 、斗杆用压力缸245和铲斗用压力缸246 由液压缸构成。左右斗杆242的基部侧通过沿左右方向配置的由管材构成的连接 部件247连接,在i殳置于该连接部件247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托架248 上,绕左右轴自由转动地枢支连接着妒斗用压力缸246的一端側(压 力缸本体的活塞顶部側)。在左右斗杆242的前端侧设置着支撑伊斗243的支撑体249。 该支撑体249由具有沿左右方向的板面的板材构成。在该支撑体 249的正面侧支撑着伊斗243。在该支撑体249的背面侧的左右两侧设 有安装托架250,在左右各安装托架250的下部側,通过横轴251可绕 左右轴自由转动地枢支连接着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同側的斗杆242的前 端侧。在斗杆242前端侧的比横轴251更靠基部的位置,可绕轴心自由 转动地设有连接左右斗杆242且具有左右方向的轴心的支轴252。在该 支轴252的左右方向中央侧连接着第一连杆253的一端侧。在该第一 连杆253的另一端侧可绕左右轴自由转动地枢支连接着第二连杆254。 该第二连杆254的另一端側可绕左右轴自由转动地枢支连接在支撑体 249背面的左右方向中央侧设置的伊斗255上。另外,在上述第一连杆253的中途部可绕左右轴自由转动地枢支 连接着铲斗用压力缸246的另一端侧(活塞杆前端侧)。通过使铲斗 用压力缸246伸缩,使伊斗243绕上述横轴251 (绕左右轴)摆动,从 而该妒斗243可进行伊起/卸下动作或耙入/卸下动作。支撑面256垂直的轴心Y的转动轴257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于该支撑 体249上。该妒斗243可利用设置于该铲斗243和支撑体249之间的转动机构258,绕上述转动轴257的轴心Y,从图18 ( a )所示的可进行 铲起作业的第一作业姿势转动180°到图18 (b)所示的可进行耙入作 业的第二作业姿势。该转动机构258具有固定于支撑体249上的缸筒259、收容于该 缸筒259内的活塞260、以及固定于伊斗243侧并插通于上述活塞260 内的上述转动轴257。缸筒259以伊斗243的转动轴257的轴心Y为轴心、向支撑体249 的前后突出地插通于支撑体249且螺栓固定于支撑体249,并且正面側 开口,前后形成压力油的出入口 261A、 261B。转动轴257从正面侧插入缸筒259。该转动轴257主要由封闭缸筒 259正面侧开口的前部的安装部262、以及直径小于该安装部262的/人 中途部到后部的轴部263构成。在该转动轴257中,安装部262和轴部 263后端侧可绕轴心自由转动地支撑在缸筒259上,并且利用螺栓将轴 部263后端侧以不能沿轴心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缸筒259上。在转动轴257的安装部262上螺栓固定安装板264,该安装板264 螺栓固定在铲斗243的背面壁265上,由此,可将转动轴257以能与伊 斗243 —体转动的方式安装固定于妒斗243上。活塞260形成为筒状,可沿轴心方向移动且不能绕轴心转动地内 嵌于缸筒259中,并且,可沿轴心方向移动且可绕轴心相对转动地外 嵌于转动轴257的轴部263上。另外,在上述转动轴257的轴部263的外周侧和上述活塞260的内 周侧,形成相互啮合并将活塞260的直线移动变换为转动轴257的转 动的螺紋266、 267。通过从缸筒259的出入口 261A、 261B的一方或 另一方向该缸筒259内供给压力油,使活塞260沿轴心方向直线移动, 通过转动轴260内周侧的螺紋267与转动轴257的轴部263外周侧的螺 紋266的啮合,使转动轴257绕轴心转动。通过使活塞260从一端側向另一端侧移动,使4产斗243转动180° 。在图示例中如下设定,即,在活塞260距前端侧(一端側)的4亍 程端一段距离(3mm左右)的位置,l产斗243成为第一作业姿势,在 活塞260距后端側(另一端侧)的行程端一段距离(3mm左右)的位 置,铲斗243成为第二作业姿势。在挖掘作业装置203上设有转动限制机构268。在第 一作业姿势下,该转动限制机构268限制铲斗243在从第二作业姿势向第一作业姿势 转动的方向(图21的箭头A方向)上的转动(称为铲斗243的一个方 向的转动),且允许铲斗243向与该一个方向的转动A相反的方向转 动。而在第二作业姿势下,该转动限制机构268限制铲斗243在从第 一作业姿势向第二作业姿势转动的方向(图21的箭头B方向)上的转 动(称为伊斗243的另一方向的转动),且允许铲斗243向与该另一 方向的转动B相反的方向转动。该转动限制机构268具有与该铲斗243 —体转动的卡止部269、以 及设置于支撑体249侧并卡止上述卡止部269的第 一被卡止部270和第 二4皮卡止部271。上述卡止部269由具有左右方向的轴心的销构成,固定在托架272 上。该托架272固定于伊斗243的背面壁265上。第一被卡止部270和第二被卡止部271形成钩状并固定于支撑体 249的正面侧。第一^皮卡止部270朝铲斗243的另一方向即转动方向B 开放,在第一作业姿势下,对卡止部269进行卡止,以限制铲斗243 向一个方向的转动A且允许铲斗243向另一方向的转动B。第二被卡 止部271朝铲斗243的一个方向即转动方向A开放,在第二作业姿势 下,对卡止部269进行卡止,以限制铲斗243向另一方向的转动B且 允许伊斗243向一个方向的转动A。另外,这些卡止部269、第一被卡止部270和第二被卡止部271在 挖掘作业时承受作用于妒斗243的负荷,在转动机构258的周围设有 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设有四个)。由此,在挖掘作业时,能够 减轻从伊斗243作用于转动轴257的负荷负担。另外,在挖掘作业装置203中,设有将铲斗243保持在第一作业 姿势和第二作业姿势的姿势保持机构273。该姿势保持机构273配置于支撑体249的背面侧。该姿势保持机 构具有沿着支撑体249的铲斗支撑面256自由移动地得到支撑且前 端从支撑体249外周缘自由伸缩的卡合部件276、以及被卡合部277。 该被卡合部277在作业工具侧设置于绕转动轴257变位180°的两个位 置处,从支撑体249外周突出,与卡合部件276卡合,限制铲斗243 在第一、第二作业姿势下的转动。卡合部件276由前端側形成锥状的销构成,引导该卡合部件276在伸缩方向上自由移动的引导筒278固定于托架279上,该托架279 固定于支撑体249的背面,卡合部件276贯通该托架279并插通于引导 筒278。被卡合部277形成通过插入卡合部件276的前端侧而进行卡合的 筒状,其内周側形成与卡合部件276前端側的锥形 一致的锥形。该-波卡合部277固定于安装部件280上,该安装部件280安装固定 于铲斗243的背面壁265上。在卡合部件276的基部侧的侧方,设有使卡合部件276从被卡合 部277脱离以解除它们的卡合的解除杆281。该解除杆281弯曲形成V字型,该弯曲部分可绕与转动轴257的 轴心平行的轴心自由转动地安装于固定在支撑体249上的台阶状安装 轴282上。在该解除杆281的一端侧设有可绕与该解除杆281的转动轴心平 行的轴心自由转动地安装着的卡合块283。另外,该解除杆281利用弹簧部件285的作用力而被赋予转动阻 力,该弹簧部件285由夹设在该解除杆281和外嵌于安装轴282的端部 側的弹簧座284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利用联动部件286来联动连接该解除杆281的一端侧和上述卡合 部件276的基端侧。该联动部件286的一端侧枢支连接于卡合部件276的基端侧,该 联动部件286的另一端侧形成杆状。该杆部287以贯通状插通上述解 除杆281 —端侧的卡合块283,在该杆部287的端部侧形成阳螺紋288 并螺紋结合着螺母289。另外,在设置于联动部件286 —端侧的弹簧座台阶部290和卡合 块283之间,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部件291以嵌套状设于杆部 287上。另外,在支撑体249上设有抵接壁292,在卡合部件276卡合于被 卡合部277的状态下,该抵接壁292与解除杆281的一端侧相抵接,以 此限制受到嵌套在杆部287上的上述弹簧部件291的作用力作用而产 生的解除杆281的转动(图20 (b)中的解除杆281的逆时针转动)。 在卡合部件276卡合于被卡合部277的状态下,嵌套在杆部287上的上 述弹簧部件291对卡合部件276向与^皮卡合部277相卡合的方向施力。另外,在卡合部件276卡合于被卡合部277的状态下,通过使解 除杆281的另一端侧在图20 (b)中顺时针地转动,卡合块283与螺母 289相抵接、拉动联动部件286。由此,卡合部件276被朝着脱离方向 拉动,解除卡合部件276和被卡合部277的卡合状态,从而铲斗243 可以转动。另外,在支撑体249上设有止动件293,用来限制解除杆281在将 卡合部件276 A人-故卡合部277脱离的方向上的转动。上述解除杆281通过推拉索等联动部件294与设置在驾驶席205 附近的遥控操作杆联动连接。利用由该遥控操作杆和上述联动部件294 等构成的遥控操作机构从驾驶席205侧遥控操作解除杆281,或者利用 设置在支撑体249上的手动杆来操作解除杆281。在用于操作解除杆281的手动杆设置于支撑体249上时,通过使 动臂241上升并使斗杆242向后方摆动而折叠挖掘作业装置203,从而 可从旋转台201上操作上述手动杆。在上迷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挖掘作业装置203中,由于挖掘时的 负荷不太作用于转动轴257,故可使转动轴257较细、使缸筒259 (转 动机构258)小型化。另外,若用马达构成转动机构258,则成本增加。而在本实施方式 的伊斗243中,只要能够在第一作业姿势和第二作业姿势这两个位置 之间进行位置变更即可,通过采用缸筒259、活塞260和转动轴257来 构成转动机构258,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从而可廉价地构成转动机 构258。另外,通过使转动轴257为由FC等材料构成的铸造品,可消除制 作螺紋266、 267的导程的限制。上述旋转体3的旋转台201的下部壁214载置于上述行驶体2的旋 转轴承16的内團87上并用螺栓固定,利用该旋转轴承16将旋转台201 可绕旋转轴心X自由旋转地支撑在行驶体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旋 转体3可在左右两个方向进行整周的旋转。在此,如图1所示,关于行驶体2,为了即使搭载了发动机7也将 旋转台201配置于较低的位置,将发动机7配置于后部,并将行驶系 统动力传递机构8配置于发动机7的前侧。由此,能够减小行驶体2 与旋转台201相对的部分的上下尺寸。另外,如图1所示,旋转体3以旋转台201的踏脚板215的上表面 比行驶体2侧的发动机7的上表面更低的状态配置于行驶体2上。由 此,既确保了旋转体3的驾驶空间的高度又限制了车辆高度,从而使 整个旋转作业机1在上下方向上紧凑。另外,将旋转作业机1的重心 保持在低位,由此,可以提高稳定性并能减轻作业者乘降旋转体3时 的负担。即使在旋转体3以踏脚板215的上表面处于稍高于发动机7上表面 的高位的状态配置于行驶体2上时,也能实现旋转作业机在上下方 向的紧凑化,通过将旋转体3以至少旋转台201所配备的旋转轴承16 的上表面低于发动机7的上表面的状态配置于行驶体2上,可实现整 个旋转作业机l在上下方向的紧凑化、提高稳定性。另外,在旋转体3为向前的姿势的情况下,驾驶席配置框体204 的后部和配重208位于行驶体2所配备的发动才几7的上方。由此,从旋转轴心X到旋转体3的后端的距离Ll大致处于从旋转 轴心X到后轮的后端的距离L2以内。由此,即使在旋转体3旋转的情 况下,也能避免与后方的障碍物相冲突的问题。如图24和图25所示,驾驶席配置框架204具有固定于旋转台 201上的支撑框321、安装于该支撑框321并通过前側枢支而以可向前 倾倒的方式载置驾驶席205的载置台322、以及安装配重208的配重安 装框323。支撑框321跨连接侧框部件213的左右一对连接部分地架设在旋 转台201的后框部件212上。该支撑框321具有从连接部分向旋转台 201的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倾斜部324、以及连接该左右一对倾斜部 324的后端部的连接部325,并形成为3字型,在该左右一对倾斜部324 之间且连接部325的前部配置有载置台322。栽置台322具有沿支撑框321的左右一对倾斜部324配置的左右 一对側壁326、以连接该左右一对侧壁326的前侧纟彖部的状态从S走转台 201立设的前壁327、连接该左右一对侧壁326和前壁327的上端缘部 并延伸到支撑框321的连接部325下方的上壁328、以及配置于该上壁 328的上表面并支撑驾驶席205的座椅台329。座椅台329由沿左右一对侧壁326的上端缘延伸的左右一对脚部 330、以及连接该左右一对脚部330的上端部且向》走转台201的前方延伸设置的平板部331构成。如图22所示,该平板部331在与上述上壁 328相对的位置上具有开口 332。另外,如图25所示,在比该开口332 更靠旋转台201前方的位置,配置有支撑驾驶席205的左右一对支撑 件333,在该支撑框之间开设有小窗333a。配重安装框323支撑于上述支撑框321的连接部325。该配重安装 框323具有从上方覆盖该连接部325的上框部334、从该上框部334 的下表面侧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部335、以及连接该侧框部335 的下端部并向左右延伸的下框部336,上框部334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紧 固于焊接接合在支撑框321的连接部325上的安装件325a上,从而将 上框部334安装于支撑框321 。如图1和图22所示,配重208具有下配重208a和上配重208b。 下配重208a通过紧固件连接于配重安装框323的下框部336,从下方 覆盖上述支撑框321的倾斜部324的后部和载置台322的后部。上配重 208b通过紧固件连接于配重安装框323的下框部336和左右一对侧框 部335,从后方覆盖支撑框321的倾斜部324的后部、连接部325和载 置台322的后部。这些上下配重208a、 208b可相应于作业状况和挖掘 作业装置203的重量适当地自由装卸,可以用例如由树脂构成的罩(省 略图示)等来替换。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驾驶席配置框体204由配备在从驾驶席 205的下方至后方的范围的罩体341覆盖。如图22和图23所示,该罩 体341具有从左右一对操作装置206的下方至驾驶席205的后方配置的 主罩342、以及覆盖驾驶席205的下方的副罩343。副罩343具有既定间隔地与载置台322的前壁327对置,下端缘与 踏脚板215抵接,并且两側缘与主罩342的侧缘对置,而且,以上端 缘覆盖座椅台329的前端缘的状态配置。另外,该副罩343通过螺栓 等紧固件安装于踏脚板215和栽置台322等上,可不拆下主罩342地从 安装位置自由拆装。另外,配重安装框323的上框部334的上表面由配置于上述安装 件325a上端部的厚板部件345覆盖,在该厚板部件345上表面的左右 两端部上分别配置有角部件346。在该角部件346的立起部的上端,形 成有用于支撑安全框架209的槽状的后安全框架支撑部347。另外,如图23所示,在上述左右一对的柱216上,分别在上端部形成平坦状的前安全框架支撑部348,在位于这些旋转台201的前后的 左右一对前安全框架支撑部348和后安全框架支撑部347上支撑着安 全框架209。如图1和图2所示,安全框架209是将圓筒状的钢管弯曲成U字 型而形成的。该安全框架209具有左右一对的、从上述前安全框架支 撑部348向上方延伸的前支柱部351、从配重安装框323向上方延伸的 后支柱部352、以及连接这些前支柱部351的上端和后支柱部352的上 端的梁部353,左右一对的后支柱部352的基端部4皮此相连。另外,在 安全框架209上配置有连接左右一对梁部353的多个连接杆354,并且 在上部安装顶盖(省略图示)、可遮阳。另外,如图23所示,在安全框架209的左右一对前支柱部351的 下端固定有板状的连接片351a。该连接片351a通过紧固件紧固于前安 全框架支撑部348上,左右一对后支柱部352的基端由后安全框架支 撑部347支撑,从而安全框架209安装于旋转台201上。驾驶席205具有作业者可乘坐的座椅355、以及可调整前后位置地 支撑该座椅355的座椅支撑部356,在该座椅支撑部356的前部配置着 连接于上述座椅台329的支撑件333上的连接件357。该连接件357通过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轴心的枢支销(省略图示) 枢支连接于支撑件333,由此,驾驶席205通过前侧枢支而可向前倾倒 地载置于载置台322的座椅台329上。另外,上述座椅支撑部356具有在驾驶席205载置于座椅台329 上的状态下封闭该座椅台329的开口 332的盖部件358。由此,如图23 的双点划线所示,通过使驾驶席205从载置于座椅台329上的状态摆 动到向前倾倒的状态,使上述开口 332从由盖部件358封闭的状态成 为开放的状态。而通过使驾驶席205从向前倾倒的状态摆动到载置于 座椅台329上的状态,使上述开口 332从开放状态成为由盖部件358 封闭的状态。另外,上述座椅台329的左右一对脚部330通过支撑部件(省略 图示)分别支撑配置于驾驶席205側方的操作杆361。这些操作杆361L、 361R是挖掘作业装置用的操作装置206。左操作杆361L操作旋转台 201和挖掘作业装置的斗杆242。右操作杆361R操作动臂241和铲斗 243。另外,在右操作杆361R的后方配置有可操作妒斗243的转动的铲 斗转动杆361C。行驶系统的操纵装置202具有配置于旋转台前部的左右方向中 央部且左右一对柱216之间的操纵台362、支撑于该操纵台362上的转 向手柄363和制动踏板364、以及支撑于旋转台201上的前进后退切换 踏板(加速踏板)365。如图23所示,操纵台362具有支撑转向手柄363的手柄柱366、 动力转向控制器367、以及可调整转向手柄363的前后位置的倾斜装置 (省略图示)。可以在将这些部件作为一组组件组装后再紧凑地安装 到旋转台201上。另外,如图23和图26所示,制动踏板364在操纵台362的基部后 方具有左右长度与操纵台362的左右长度大致相同或稍大的踏下部 364a,并可自由转动地枢支在配置于操纵台362的左右方向的支轴上。 另外,若解除踏下操作,则该制动踏板364被施以可复位到踏下前的 位置的力。如图23和图27所示,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具有中途部摆动自如 地枢支在左右方向的支轴上的长尺寸状的摆动体365a、配置于该摆动 体365a的前端部的前踏下部365b、以及配置于后端部的后踏下部365c, 并且,若解除前踏下操作或后踏下操作,则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S被 施以可复位到中立位置的力。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载置于座椅台上的驾驶席205的下方且由 副罩343和载置台322的前壁327、上壁328、座椅台329形成的空间 S中,配置有操纵装置202的操作力中继部371和上述控制阀207。操作力中继部371具有用于操作上述脚制动机构70的主压力缸 372及其操作工具、以及HST用的遥控阀(切换阀)373及其操作工具。如图26所示,主压力缸372在上述前壁327和副罩343之间,以 长尺寸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支撑在突设于旋转台201上的安装部件 374上。上述制动踏板364通过构成操作工具的多个连杆机构和杆等连 接于主压力缸372。由此,通过踏下制动踏板364来推入主压力缸372 的活塞、提高主压力缸372内的液压,使该液压传递到行驶体2的脚 制动^^几构70上、制动后轮。另外,在主压力缸372的侧方配置制动油箱375,该制动油箱375的油注入口 375a从上述座椅台329的小窗333a向上方稍稍突出。另外,在上述安装部件374上配置有使安装于行驶体2上的差速 锁定装置80动作的差速锁定动作机构377。该差速锁定动作机构377 具有可切换差速锁定装置80的开/关的切换阀378、以及可操作该切换 阀378的差速锁定杆379。该差速锁定杆379的一端连接于切换阀378 的旋转阀芯,另一端通过形成于副罩343的引导孔(省略图示)而延 伸设置到该副罩343的前方。坐在驾驶席205上的作业者踏下该差速 锁定杆379的另一端,使差速锁定装置80成为开状态地动作。另外, 若解除踏下操作,则差速锁定杆379被施以可复位到踏下前的位置的 力,通过解除踏下操作,使差速锁定装置80自动地从开状态切换到关 状态。如图27所示,HST用遥控阀373使先导压力作用在配置于行驶体 2上的上述前进后退切换;f几构51的前进侧口 52或后退侧口 53上、将 HST35的斜盘切换为前进状态和后退状态,并且,HST用遥控阀373 可调整行驶体2的行驶速度。另外,该遥控阀373使控制先导压力的 摆动阀芯381沿旋转台201的前后方向自由摆动地将上表面侧配置在 与座椅台329的开口 332相对的位置上,并且,该遥控阀373支撑于立 设在载置台322的上壁328上的托架382上。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通过构成操作工具的多个连杆机构和杆等 连接于遥控阀373的摆动阀芯381。该操作工具在前进后退切换踏板 365和遥控阀373之间具有利用该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的摆动而旋转 的圓筒部件383。在该圓筒部件383上向径向外方突出地设有第一板 384和第二板385,该第 一板384使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和遥控阀373 的摆动阀芯381联动连接,该第二板385使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和緩 冲装置386联动连接。緩冲装置386具有前踏下用的第一緩沖器386a和后踏下用的第二 緩冲器386b,并且配置在遥控阀373的后方且上述上壁328的上方。 第二板385在分成两叉的前端分别与这些第 一緩冲器386a和第二緩冲 器386b相连。由此,通过踏下该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的前踏下部365b,经由 操作工具使遥控阀373的摆动阀芯381向一个方向摆动,作为前踏下 操作状态而操作遥控阀373。然后,通过解除前踏下部365b的踏下操作使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复位到中立位置,该返回动作利用第一緩 沖器386a緩緩地进行。另外,通过踏下该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的后踏下部365c,经由 操作工具使遥控阀373的摆动阀芯381向另一个方向摆动,作为后踏 下操作状态而操作遥控阀373。 然后,通过解除后踏下部365c的踏下 操作使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复位到中立位置,该返回动作利用第二 緩沖器386b緩緩地进行。另外,如图23和图27所示,在HST的遥控阀373的后方且緩冲 装置386的侧方位置上配置控制阀207,该控制阀207的上表面与上述 开口 332相向。控制阀207用于控制安装在作业机上的各液压致动器(旋转马达 15、动臂用压力缸244、斗杆用压力缸245、伊斗用压力缸246、转动 机构258)。该控制阀207是将由直动阀芯型的切换阀构成的多个控制 阀在与阀芯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连接而构成的。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作业机1中,如上所述,在驾驶席205的下 方空间S中集中地配置作为操作力中继部371的HST的遥控阀373、 该遥控阀373的操作工具、緩沖装置386、使脚制动机构70动作的主 压力缸372、该主压力缸372的操作工具、制动油箱375、差速锁定动 作机构377以及控制阀207。因此,可尽可能地减小这些装置及这些装置的操作工具对驾驶空 间的侵食。另外,由于HST的遥控阀373、緩沖装置386和控制阀207 配置在与座椅台329的开口 332相对的位置上,故通过将驾驶席205 设定为向前倾倒的状态而开放开口 332,可以容易且集中地进行这些装 置的检修/保养作业。另外,通过将驾驶席205设定为向前倾倒的状态,从座椅台329 的小窗333a突出的制动油箱375的油注入口 375a也露出来,从而也可 以向该制动油箱375进行注油操作。而且,由于在副罩343的后方位置配置主压力缸372、制动油箱375 和差速锁定动作机构377,故通过取下该副罩343即可容易且集中地进 行这些装置的检修/保养作业。图30和图3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作业机l的液压回路。该液压 回路以旋转接头14为界、分为行驶体侧(图30)和旋转台侧(图31 )。发动才几7的动力驱动HST35的液压泵46,同时可驱动供给泵79 和主泵68。来自由发动机7的动力驱动的主压力缸68的工作油经由旋转接头 14也供给到控制阀207,然后,从该控制阀207的各控制阀V1 V5向 各致动器供给。在该控制阀207中,VI是用于控制旋转马达15的旋转用控制阀, V2是用于控制斗杆用压力缸245的斗杆用控制阀,V3是用于控制伊斗 243的转动机构258的铲斗转动用控制阀,V4是用于控制动臂用压力 缸244的动臂用控制阀,V5是用于控制伊斗用压力缸246的妒斗用控 制阀。在操作装置206的左操作杆361L上设有斗杆用和旋转用的遥控阀 393L。通过使该左操作杆361L前后摆动,经由斗杆用控制阀V2使斗 杆用压力缸245进行掘取/卸下动作。而通过使左操作杆361L左右摆动, 经由旋转用控制阀VI使旋转马达15进行左右旋转动作。另外,在右操作杆361R上设有伊斗用和动臂用的遥控阀393R, 通过使该右操作杆361R前后摆动,经由作业工具用控制阀V5使伊斗 243进行倾斜/卸下动作。而通过使右操作杆361R左右摆动,经由动臂 用控制阀V4使动臂用压力缸244进行上升/下降动作。另外,利用配置于右操作杆361L后方的伊斗转动杆394,经由伊 斗转动用控制阀V3向妒斗243的转动;^几构258供给压力油,由此,伊 斗243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用控制阀VI、斗杆用控制阀V2、动臂用控 制阀V4、伊斗用控制阀V5,如上述遥控阀393L、 393R那样由被先导 压力操作的先导操作切换阀构成,伊斗转动用控制阀V3由人为操作的 人为操作切换阀378构成。但是,也可以用先导操作切换阀构成所有 的控制阀V1~V5。主泵68的工作油经由动力转向控制器367供向转向压力缸97。 另外,如图30所示,在连接HST用的遥控阀373和前进后退切换 ^/L构51的先导油路395a、 395b上配置有前进后退变换才几构401。该前 进后退变换机构401在旋转台201从向前姿势向向后姿势旋转时,检 测出该操作,使由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操作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 的切换操作反转。如图28和图30所示,前进后退变换机构401具有三位四通切换阀 402和检测机构403。该切换阀402切换HST用的遥控阀373和前进后 退切换机构51之间的先导油路395a、 395b,使来自该遥控阀373的压 力油可供给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中。该检测机构403检测旋转台201 的旋转状态,在三个位置之间切换上述切换阀402的旋转阀芯402a。如图28和图29所示,切换阀402由具有旋转阀芯402a的旋转阀 形成,并配置于行驶体2的主框架9的上壁18下方。另外,在该旋转 阀芯402a的上端,以突出到上述上壁18的上方的方式配置从旋转轴 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动作片404,在该动作片404的前端突i殳有销405。另外,如图30所示,通过使切换阀402的旋转阀芯402a位于A 位置(顺接状态),遥控阀373和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以顺接状态连 接,来自遥控阀373的前进侧口 343a的压力油被供给到前进后退切换 -t几构51的前进側口 52,并且,来自遥控阀373的后退側口 373b的压 力油被供给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的后退侧口 53。因此,通过踏下前 进后退切换踏板365的前踏下部365b,行驶体2前进,通过踏下前进 后退切换踏板365的后踏下部365c,行驶体2后退。另外,通过使切换阀402的旋转阀芯402a位于B位置(中立状态), 切断从遥控阀373向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的压力油供给,由此,不能 进行通过操作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来使行驶体2行驶的作业。另外,通过使切换阀402的旋转阀芯402a位于C位置(逆接状态), 遥控阀373和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以逆接状态连接,来自遥控阀373 的前进侧口 373a的压力油被供给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1的后退侧口 53,并且,来自遥控阀373的后退侧口 373b的压力油被供给到前进后 退切换机构51的前进侧口 52。因此,通过踏下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 的前踏下部365b,行驶体2后退,通过踏下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的 后踏下部365c, 4亍与史体2前进。另外,如图28所示,检测机构403具有配置于行驶体2側的检测 臂406、以及配置于旋转台201側并使该检测臂406动作的检测凸轮 407。检测臂406具有长尺寸的摆动片408,该摆动片408的一方端部枢 支于行驶体2的主框架9的上壁18上,在另 一方端部上形成长孔408a, 在该长孔408a中插通有上述动作片404的销405。由此,通过使检测臂406摆动来使动作片404摆动,随着该动作 片404的摆动,旋转阀芯402a旋转。另外,在检测臂406的长尺寸方 向的中途部,朝向旋转台201突出设置有辊408b。在配置于旋转台201的下部壁214上的旋转轴承16的内圈87的内 侧,凸轮形成部件410以其旋转中心与旋转台201的旋转轴心X —致 的状态配置。上述检测凸轮47作为凸轮槽形成在该凸轮形成部件410 上。该凸轮槽呈平滑地连接直径不同的三个圓弧的形状,在该凸轮槽 的内表面上抵接有检测臂406的辊408b。另外,在行驶体2的机体框架6和旋转台201之间设有使上述摆动 锁定冲几构112动作的动作4几构411。如图28和图29所示,上述摆动锁定^l4勾112的切换阀118由具有 旋转阀芯412a的旋转阀形成,并配置于行驶体2的主框架9的上壁18 下方。另外,在该旋转阀芯412a的上端,从旋转轴向径向外方突出的 动作片414突出到上述上壁18的上方,在该动作片414的前端突设有 销415。通过使该切换阀118的旋转阀芯412a位于A位置,连通形成于摆 动锁定机构112的缸筒116的两个室124A、 124B的连通油路成为连接 状态,这两个室124A、 124B成为连通状态。由此,该回路内的流体可 自由地出入两个室内。因此,摆动锁定机构112被解除,前轮轴箱96 相应于路面的状况进行摆动。另外,通过使切换阀402的旋转阀芯402a位于B位置,连通油路 成为不连通状态,缸筒116的两个室124A、 124B成为闭锁状态。由此, 该液压回路内的压力油不能从一个室124A流向另一个室124B。由此, 摆动锁定机构112动作,支撑前轮轴箱96而使其不能摆动。动作机构411具有配置于行驶体侧的动作臂416、以及配置于旋转 台侧并使该动作臂416动作的动作凸轮417。动作臂416是与上述检测臂406大致相同的结构,具有长尺寸的 摆动片418,该摆动片418的一端枢支于行驶体2的主框架9的上壁18 上,在另一方端部上形成的长孔418a中插通有上述动作片414的销 415。另外,在动作臂416的长尺寸方向的中途部,朝向旋转台201突 出设置有辊418b。另外,动作凸轮417在上述凸轮形成部件410上,由形成于外周面的凸轮面形成,该凸轮面呈平滑地连接直径不同的两个圓弧的形状,在该凸轮面上抵接有动作臂416的辊418b。另外,动作臂416为了维持辊418b与凸轮面抵接的状态而由拉伸 弹簧419向旋转轴心X施力。另外,动作臂416的辊418b配置在隔着旋转轴心X而与检测臂406 的辊408b正对的位置上,连接动作臂416的辊418b的中心轴、旋转 轴心X和检测臂416的辊408b的中心轴的直线与沿行驶体2的前后方 向延伸的中心轴一致。在此,利用图29来说明前进后退变换机构401和动作机构411的 动作。首先,如图29(a)所示,在行驶体2和旋转体3的方向一致、旋 转体3相对于行驶体2的旋转角度为0° (向前姿势)的情况下,前进 后退变换机构401的检测臂406的辊408b与检测凸轮407的大直径槽 部421a抵接,并且,动作机构411的动作臂416的辊418b与动作凸轮 417的一个大直径面部422a 4氐接。此时,检测臂406向一个方向摆动,由此,切换阀402的旋转阀 芯402a被设定在A位置,遥控阀373和前进后退切换才几构51以顺接 状态连接。因此,通过在该状态下踏下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的前踏 下部365b,前进操作行驶体2,从坐在驾驶席205上的作业者来看, 行驶体2前进行驶当然是旋转作业机1前进。另外,此时,动作臂416向一个方向摆动,由此,切换阀118的 旋转阀芯412a被设定在A位置,缸筒116的两个室124A、 124B成为 连通状态、解除摆动锁定机构112。由此,前轮轴箱96自由摆动,左 右一对前轮4随着路面状况而上下动作,从而使行驶时的旋转作业机1 的姿势稳定。在此,在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处于从向前姿势向左右方向赋予既 定旋转角度的前旋转范围内时,维持利用检测凸轮407所产生的向检 测凸轮407的大直径槽部421a抵接的状态、和利用动作凸轮417所产 生的向动作凸轮417的一个大直径面部422a4氏接的状态。在使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超过前旋转范围地旋转、例如图29 (b) 所示、使行驶体2和旋转体3的方向分别正交而使得旋转体3相对于 行驶体2的旋转角度为90°的情况下,检测臂406的辊408b与检测凸轮407的中直径槽部421b抵接,并且,动作臂416的辊418b与动作凸 轮417的小直径面部422b抵接。此时,检测臂406从向一个方向摆动的状态摆动到中立状态,由 此,切换阀402的旋转阀芯402a祐z没定在B位置,遥控阀373和前进 后退切换机构51的连接状态被切断。因此,即使在该状态下踏下前进 后退切换踏板365的前踏下部365b或后踏下部365c的任一个,行马史体 2也不前进。另外,此时,动作臂416向另一个方向摆动,由此,切换阀118 的旋转阀芯412a被设定在B位置,缸筒116的两个室124A、 124B成 为不连通状态、摆动锁定机构112动作,由此,前轮轴箱96无法摆动。 此时,由于行驶体2成为不能行驶的状态,故前轮轴箱96使左右一对 前轮以承受大致同样的接地压力而与路面接触的状态固定,由此,处 于不能行驶的状态的旋转作业机l的姿势稳定。在此,在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超过前旋转范围而处于被赋予既定 旋转角度的中间旋转范围内时,维持检测臂406向检测凸轮407的中 直径槽部421b抵接的状态、和动作臂416向动作凸轮417的小直径面 部422b4民接的状态。在使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超过中间旋转范围地旋转、例如图29(c) 所示、使行驶体2和旋转体3的方向分别相反而使得旋转体3相对于 行驶体2的旋转角度为180° (向后姿势)的情况下,检测臂406的辊 408b与检测凸轮407的小直径槽部421c抵接,并且,动作臂416的辊 408b与动作凸轮417的相对于上述大直径面部422a而言的另一个大直 径面部422a4氐接。此时,检测臂406从中立状态向另一个方向摆动,由此,切换阀 402的旋转阀芯402a被设定在C位置,遥控阀373和前进后退切换机 构51以逆接状态连接。因此,通过在该状态下踏下前进后退切换踏板 365的前踏下部365b,后退操作行驶体2,虽然行驶体2后退,但从坐 在驾驶席205上的作业者来看旋转作业机1却是前进的。另一方面,动作臂416向一个方向摆动,由此,切换阀118的旋 转阀芯412a^皮设定在A位置,缸筒116的两个室124A、 124B成为连 通状态、解除摆动锁定才几构112。在此,在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超过中间旋转范围而被设定在被赋予既定旋转角度的后旋转范围内时,维持检测臂406向检测凸轮407 的小直径槽部421c抵接的状态、和动作臂416向动作凸轮417的另一 个大直径面部422a抵接的状态。也就是说,相应于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该旋转体3位于前S走转 范围、后旋转范围以及设置于这些旋转范围之间的 一 对中间旋转范围 中的某一旋转范围,相应于所处的旋转范围来切换(反转)前进后退 切换踏板65的前进后退操作、切换摆动锁定机构112。由此,无需相应于旋转体3成为向前姿势的情况和成为向后姿势 的情况来换踏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通过踏下该前进后退切换踏板 365的前踏下部365b,从坐在驾驶席205上的作业者来看,旋转作业 机l前进,通过踏下后踏下部365c,从上述作业者来看,旋转作业机l 后退。另外,在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在前旋转范围内时,维持前进后退 变换机构401的顺接状态和摆动锁定;^构112的动作机构411的非动作 状态。因此,即使在旋转体3从向前姿势在既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情 况下,也不能切换前进后退变换机构401和动作机构401。在旋转体3 为后旋转范围内时也是同样。另外,在前进后退变换机构401的切换阀402为顺接状态的前旋 转角度范围和逆接状态的后旋转角度范围之间,存在作为中立状态的 中间旋转范围。由此,即使在旋转台201在向前姿势側和向后姿势侧 之间往复的情况下,也不会存在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所进行的前进 后退操作以某个边界为界而反转的危险,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的前 进后退切换经由行驶体2无法行驶的中立状态进行切换。因此,可防 止由作业中的前进后退切换踏板365的前进后退操作所引起的误动作。另外,在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处于中间旋转范围内的情况下,摆 动锁定机构112动作、限制前轮轴箱96的摆动。因此,即使在旋转体 3旋转而进行作业时,伴随着该旋转体3的旋转而产生了重心移动,但 前轮轴箱96却不随着该重心移动而摆动。因此,旋转台201不相对于 轮轴箱相对摆动,可确保作业时的作业姿势的稳定性。另外,通过使 摆动锁定机构112动作,前后轮4、 5以接地压力大致相等的状态与路 面接触。因此,即使在作业时伴随着旋转台201的旋转而在行驶体2 上作用着大的横向力或力矩时,也能够用支撑该行驶体2的所有前后轮4、 5来克服这些力,能够确保作业时的作业姿势的稳定性。另夕卜,如图30和图31所示,在动力转向控制器367和转向压力缸 97之间,配置具有与上述前进后退变换机构401大致同样结构的转向 变换机构425。由此,可相应于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来切换动力转向控 制器367和转向压力缸97的连接状态。因此,在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 为前旋转范围内时,转向变换机构425成为顺接状态,通过转向手柄 363的右转操作使行驶体2向右方旋转。另外,在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为中间旋转范围内时,转向变换机 构425成为中立状态,不管转向手柄363的操作如何,旋转体2均无法 旋转。在旋转体3的旋转角度为后旋转范围内时,转向变换机构425成 为逆接状态,通过转向手柄363的右转操作使行驶体2向左方旋转。 此时,从坐在驾驶席205上的驾驶者来看,旋转转向手柄363的方向 和行驶体2的旋转方向一致,从而能够防止作业中的手柄操作所引起 的误动作。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 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左右一对后轮5像左右一对前轮7那 样通过轮轴箱可自由摆动地支撑在行驶体2上并在该轮轴箱上配置摆 动锁定机构112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 本实施方式的轮轴箱和摆动锁定;f几构112可以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前轮4 和后轮5中的一方或双方上。另外,在将检测机构403的检测臂406配置在旋转体3侧并将检测 凸轮407配置于行驶体2侧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同样 的效杲。另外,在采用将动作机构的动作臂416配置在旋转体3侧并 将动作凸轮417配置在行驶体2侧的结构时也是同样的。另外,也可以将手动加速杆配置在操纵装置202上,利用该手动 加速杆、根据对地作业装置进行的作业方式来调整发动机7的转速。另外,也可以在供给泵和遥控阀373之间,设置切断从供给泵向 遥控阀373进行的先导压力供给的行驶锁定阀。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旋转台201并在该旋转台201上具有 对地作业装置203、驾驶席205等的轮式作业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 旋转台201并非必需的构成要素,也可以采用例如将对地作业装置203、驾驶席205等直接安装于行驶体2的结构那样的、上述情况以外的结 构。本发明可用于具有行驶体的轮式作业机,该行驶体将发动机搭载 于由前后轮支撑的机体框架的后部,并且具有将来自上述发动机的动 力传递给后轮的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轮式作业机,其具有行驶体,该行驶体将发动机搭载于由前后轮支撑的机体框架的后部,并且具有将来自上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后轮的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上述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具有配置于发动机的前侧的后轮差速装置、配置于该后轮差速装置的前侧并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静液压传动装置、配置于上述静液压传动装置和上述后轮差速装置之间并将来自上述静液压传动装置的动力传递给上述后轮差速装置的机械式传动装置;上述发动机、上述后轮差速装置、上述机械式传动装置以及上述静液压传动装置一体化。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动机 的前表面側安装固定有收容着上述后轮差速装置的箱体,在上述箱体 的前表面侧安装固定有收容着上述机械式传动装置的传动箱,在上述 传动箱的前表面側安装固定上述静液压传动装置的壳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左右的最终传动装置,该左右的最终传动装置将动力从上述 后轮差速装置的左右各差速输出轴传递到左右同侧的后轮轴,收容上 述最终传动装置的最终传动箱安装固定于上述箱体上。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自由旋转 地支撑在上述行驶体上的旋转台,在上述旋转台的前部设有对地作业 装置,并且,在上述旋转台的后部设有驾驶席。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机体框架具有上壁和从该上壁的左右两端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侧壁,并且具 有在上述左右侧壁之间的后部配置上述发动才几的发动机配置部,在左 右侧壁间的上述发动机前方側配置上述箱体、上述传动箱和上述壳体 的行驶动力传递系统配置部,以及在前后轮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配置 支撑旋转台的旋转轴承的轴承配置部,在上述左右侧壁的后部形成从 上方嵌合于最终传动箱的箱嵌合部。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以处在差速输 出轴的后方位置且从侧面看与上述发动机重叠的方式设置后轮轴,该 后轮轴被从上述后轮差速装置的差速输出轴传递动力而使后轮旋转。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组装性并实现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的紧凑化的轮式作业机。该轮式作业机具有行驶体(2),该行驶体将发动机(7)搭载于由前后轮(4、5)支撑的机体框架(6)的后部,并且具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后轮(5)的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8);行驶系统动力传递机构具有配置于发动机的前侧的后轮差速装置(38)、配置于该后轮差速装置的前侧并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静液压传动装置(35)、配置于静液压传动装置和后轮差速装置之间并将来自上述静液压传动装置(35)的动力传递给后轮差速装置(38)的机械式传动装置(37);在发动机上将后轮差速装置(38)、机械式传动装置(37)以及静液压传动装置(35)一体化。
文档编号B60K5/02GK101277835SQ20068003621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9日
发明者住吉良平, 竹村俊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