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座椅框架及其方法

文档序号:3942413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交通工具座椅框架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交通工具座椅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具有前后倾 斜能力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以及制造这种座椅框架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典型地包括座椅(具有座椅底部或座垫和座椅 靠背),并可包括改变座椅框架位置的座椅调节器。座椅调节器用于多种目 的,例如位于领导的座椅上以提供选择性的水平向前或向后的座椅运动、 座椅的垂直运动和/或座椅靠背的枢转运动,这些都是众所周所知的。调节 座椅位置的能力是为了使不同身材的乘客舒适地和适当地乘坐在交通工具 内。
交通工具座椅支架和导轨包括用于使座椅座垫框架向前或向后倾斜的 调节器系统。这种特征可手动或自动操作。座椅导轨包括在座椅框架的侧
支架(或"B支架")之间延伸的扭矩(或扭力)管。所述扭力管包括柄部,
所述柄部位于侧支架之间并典型地位于座椅底部上的座垫的下方。所述扭 力管包括头部,所述头部和钟形曲柄或枢转连杆一起在各末端处联接到座 椅支架各侧的侧支架上。所述枢转连杆联接到横向(水平)调节轨或安装 在其上的底板支架上。致动器选择性地使枢转连杆旋转。例如在一些配置
中,前枢转连杆在一个方向上的旋转使座椅的前部向上移动;后枢转连杆 在相反方向上的旋转使座椅的后部相对于交通工具底板向上移动。 一些自 动座椅调节器系统利用动力驱动机构(典型地为马达)与齿轮系统和其它 组件共同来调节座垫。例如,已知的是使用连接在枢转连杆上的马达驱动 螺纹螺杆来选择性地升高和降低座垫。
还己知的是,通过使用通常称为"列向加载"(column loading)的冲压 成型技术的模锻(swaging)工艺将扭力管在管的轴线方向上联接到侧支架 上。将心轴或型模以预定压力水平压入扭力管的头部中,以减小在侧支架
7和扭力管之间的间隙。型模限定出在所述型模的前端比在后端小的直径。 型模迫使扭力管的头部的末端向外张开,从而径向地或轴向地限制侧支架 移出扭力管的头部。然而这一过程可能不精确,因为难以控制因列向加载 所引起的张开程度和轴向变形深度。还已知利用贝氏垫圈或其它轴向可调 节的垫圈或装置,以调节管张开部分和侧支架之间的可变轴向间隙(或侧 向松动)。然而,贝氏垫圈增加了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的总成本和复杂性。
在侧支架和扭力管之间的安装完整性影响用户的舒适性、座椅稳定性、 BSR (嗡嗡声-吱吱声-嘎嘎声)值和使用寿命。在侧支架和扭力管之间的松 散安装会导致座椅组件的其它部分偏转。例如, 一个原始的设备制造测试 包括在模拟正常公路驾驶条件期间测量相对于交通工具底板的座椅靠背偏 转。座椅靠背过度的偏转表示交通工具座椅具有较低的"稳定值"。当扭力 管和侧支架之间的连接具有各元件之间的较大轴向和/或径向间距时,座椅 稳定值较高(表示座椅框架组件中的高偏转),并且用户可在座椅靠背和其 它部分受到更多的振动。
为了改善扭力管和侧支架之间的连接, 一些座椅制造技术使用多次重 复的轴向或列向加载。多次重复可减少座椅靠背的偏转并提高座椅组件的 稳定性。然而,这种额外的步骤增加了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的生产时间和成 本。此外,列向加载会产生更不精确的结果并获得更宽范围的偏转值(例 如,Sa/在图表中表示轴向加载一次重复后的座椅稳定值,以及Sci2在图 表中表示轴向加载多次重复后的座椅稳定值,如图l所示)。
多次重复列向加载的一个缺点是,当在扭力管的各侧同时进行加载时, 扭力管的中间段经受引起管变形或可能弯曲的压縮应力。这种变形可导致 管超过预定的尺寸公差。
一种备选方式利用电弧焊将扭力管固定在侧支架上,并将可旋转插入 物结合到扭力管中。然而,焊接会改变工件的强度,并且由于处理时间和 附加部件需求,这种设计往往是昂贵的。
仍然期望提供一种座椅框架组件,其具有带有联接到座椅框架上的扭 力管的交通工具靠背调节特征,并使用更低成本的制造技术,所述制造技 术提供更大的设计和制造灵活性,同时提供提高的座椅稳定性和耐用性。

发明内容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包括侧支架,所述侧 支架具有至少一个在其中延伸通过的挤出(挤压成形)孔;以及扭力管, 所述扭力管可延伸通过所述侧支架的孔并且可延伸通过连杆中的孔。所述 连杆配置成可枢转地联接在扭力管上。所述扭力管包括位于所述扭力管的 末端处的头部和位于扭力管中部的柄部。衬套在扭力管和侧支架之间同轴
地设置在扭力管上。所述扭力管和衬套通过内模锻(internally swaging)(或 直径扩大)工序被安装到侧支架上。侧支架的挤出孔包括靠近头部的环形 唇部。垫圈位于邻近侧支架的管上。 _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带有框架的交通工具座椅组件包括具有至少 一个挤出孔的侧支架;间接联接到侧支架上的底板支架;以及配置成将侧 支架可枢转地联接到底板支架上的连杆。所述连杆包括孔。还提供了可延 伸通过所述侧支架的孔和可延伸通过所述连杆的孔的扭力管。所述扭力管 包括头部和柄部。衬套径向地设置在扭力管和侧支架之间。扭力管和衬套 通过内模锻工序被安装到侧支架上。扭力管包括头部上的环形唇部。所述 唇部限定出内径并且所述唇部的内径是恒定的。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 一种制造用于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中的 扭力管的方法,所述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包括底板支架、枢转连杆以及 至少一个通过所述枢转连杆联接到所述底板支架上的侧支架,所述方法包 括在枢转连杆中形成大体圆柱形的孔;在侧支架中形成大体圆柱形的孔; 形成具有柄部、第一和第二头部的扭力管;通过侧支架和枢转连杆中的孔 插入扭力管;将衬套置于扭力管的第一头部上;以及径向向外地对扭力管 的第一头部进行内模锻。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包括具有内径和 外径的扭矩管。所述扭矩管还具有末端、从末端延伸的头部和远离头部的 柄部。所述管的头部具有大体上恒定的内径和外径。连杆元件沿头部连接 到扭矩管上,所述连杆元件配置成随扭矩管一起旋转以调节交通工具座椅 框架。座椅支架在其中具有孔,所述管的头部延伸通过所述孔,并且扭矩 管的末端位于座椅支架的第一侧。还提供了衬套,所述衬套具有大于扭矩 管的外径的内径。所述衬套定位在扭矩管上且位于连杆元件和侧支架之间。
9所述扭矩管具有位于扭矩管的末端和座椅支架之间的扩大直径部,并且所 述扭矩管的扩大直径部将侧支架和衬套相对于连杆元件轴向地锁定。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包括具有挤出孔 的座椅支架,所述挤出孔限定出具有内径和外径的环形元件。扭矩管具有 内径和外径,所述扭矩管还具有末端、从末端延伸的头部和远离头部的柄 部。管的头部具有大体上恒定的内径和外径。所述管的头部延伸通过座椅 支架中的孔,并且扭矩管的末端位于座椅支架的第一侧。连杆元件沿头部 连接到扭矩管。所述连杆元件配置成随扭矩管一起旋转以调节交通工具座 椅框架。还提供了衬套,所述衬套具有大于扭矩管的外径的内径。所述衬 套定位在扭矩管上且位于连杆元件和侧支架之间。还提供了具有大于扭矩 管的外径的内径的垫圈。所述垫圈定位在扭矩管上且位于侧支架的第一侧。 扭矩管具有位于扭矩管末端和垫圈之间的扩大直径部,并且所述扭矩管的 扩大直径部将垫圈、座椅支架和衬套相对于连杆元件轴向地锁定。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包括具有挤出孔 的座椅支架,所述挤出孔限定出具有内径和外径的环形元件。扭矩管具有 内径和外径,所述扭矩管还具有末端、从末端延伸的头部和远离头部的柄 部。管的头部具有大体上恒定的内径和外径。所述管的头部延伸通过侧支 架中的孔,并且扭矩管的末端位于座椅支架的第一侧。连杆元件沿头部连 接到扭矩管,所述连杆元件配置成随扭矩管一起旋转以调节交通工具座椅 框架。还提供具有第一部分的衬套,所述衬套具有大于扭矩管的外径的第 一内径。所述衬套具有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大于侧支架的环形元 件的外径的第二内径。所述衬套定位在扭矩管上,并位于连杆元件和侧支 架之间,并且侧支架的环形元件至少部分地被容纳在衬套的第二部分内。 扭矩管具有位于扭矩管末端和侧支架之间的扩大直径部,并且所述扭矩管 的扩大直径部将侧支架和衬套相对于连杆元件轴向地锁定。


图1为可备选地模锻的扭力管的稳定性测量图表。
图2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带有管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的局 部示意性的横断面视图,所述管具有环形珠状凸缘。图3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的数字图像。 图4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的数字图像。
图5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的数字图像。 图6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的数字图像。 图7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的数字图像。 图8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带有可扩展模具的模锻工具的示意性 描述透视图。
图9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带有可扩展模具的模锻工具的局部示 意性透视图,所述可扩展模具具有用于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中的径向珠 状凸缘的突出部。
图IO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制造具有扭力管的交通工具座椅的方 法流程图,所述扭力管被内模锻而锁定到侧支架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考附图,尤其是图2-7,示出了用于汽车(未示出)或其它具有乘客 座椅的运输设备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10。所述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 10配置成使整个组件在其后端和前端向上倾斜。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10 包括配置成支撑座椅框架组件10的座垫的一对侧支架20 (或B支架)。座 椅导轨调节器50和底板支架30用于将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10连接到交 通工具上。
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10包括联接到前部和后部扭力管60上且配置 成相对于底板(或支撑件)支架30旋转的内侧和外侧枢转连杆40。枢转连 杆40可手动驱动或通过调节器动力驱动,所述调节器具有用于自动控制枢 转连杆40的马达。
一组枢转连杆40被包含在座椅框架10的前端,而且一组枢转连杆40 被包含在座椅框架10的后端70。枢转连杆40起到杠杆(或钟形曲柄)的 作用,以使座椅框架10的后部和前部相对于交通工具底板升高或倾斜。在 示出的实施例中,前枢转连杆40相对于交通工具底板的逆时针旋转将提高 座垫的前端,而后枢转连杆40的逆时针旋转将提高座垫的后端。枢转连杆 40配置成使座椅框架组件10相对于垂直于交通工具底板的垂直轴线在0到45度之间的范围内倾斜。
枢转连杆40联接到在各个侧支架20之间横向延伸的扭力管60上。在 一个实施例中,扭力管60延伸通过枢转连杆40中的孔130,并且优选地电 弧焊在其上。扭力管60可使用本领域任何已知或适当的连接固定到枢转连 杆上。扭力管60包括柄部80和各限定一个头部90的两个端部。扭力管60 可备选地通过轮廓设计以提供力矩,并适应交通工具底板和座垫的外形。 管60的头部卯配置成通过侧支架20中的挤出孔100而安装。扭力管60 可旋转地联接到侧支架20上。衬套120置于扭力管60上,并支持扭力管 60相对于侧支架20的旋转。在一个实施例中,扭力管60由钢或其它金属 合金制成。
扭力管60的头部90包括唇部150。为了实现这一点,扭力管60在两 端被模锻。在图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唇部150大体上为环形,其具有不 同于现有技术设计的头部处的外展唇的内径。模锻工具160的可扩展部180 通过控制心轴冲程而不是如列向加载中的压力设置来产生更一致的结果。
侧支架20中的孔IOO优选地通过挤出过程(挤压工艺)制造。所述挤 出过程留下限定内径115的大体自由的边缘或者环形元件110,所述内径 115配置成与扭力管60的外径117相抵接(吻合)。随着侧支架20的内径 115和扭力管60的外径117之间的增加的接触表面,衬套120和/或扭力管 60可与侧支架20的环形元件110相抵接(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 提供了孔间隙大于,25mm的挤出孔,以使扭力管60能手动地插入到侧支架 20中的孔100中。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10的部件(包括侧支 架20、扭力管60、枢转连杆40、底板支架30以及垫圈140)由金属合金 (例如钢)制成。衬套145 (或隔离件)可置于枢转连杆40和侧支架20 之间的扭力管60上。衬套120可为具有特氟隆(Teflon )涂层部分的诺 顿(Norton)衬套,所述涂层部分与扭力管60的外径117径向相邻,以便 于平稳旋转。工具160的扩展减小了扭力管60与衬套120之间的间隙。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垫圈140与扭力管60的头部90和侧支架20 同心地设置。垫圈140提供在扭力管60的头部90与侧支架20之间一轴向 的一更稳固的配合。在模锻之前,将垫圈140组装或置于扭力管60的头部卯上。
如图8中图示的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那样,模锻工具160包括模具
部分no (或心轴),所述模具部分i70配置有径向向外延伸的可延伸部分
180 (或"指状物")。在将扭力管60插入到侧支架20中之后,执行模锻操 作。当扩展后,模锻工具160具有比扭力管60的原始内径大的外径。模具 部分170在头部90处将压力施加到扭力管60的内径上。在图示的实施例 中,模具部分170包括6个可延伸部分180 (或指状物)。所述延伸部分180 可气动地或液压地控制和/或通过伺服马达进行马达驱动。在图8中的图示 实施例中,模具的可延伸部分180包括光滑的外表面,以使得在模锻期间 扭力管60的内径可大体均匀地扩展。在图9所图示的实施例中,模具170 的可延伸部分180各自配置有半环形的、径向延伸的突出部l卯。半环形突 出部190在扭力管60的外表面上形成环形突出部200 (或珠状凸缘)(如图 2-7所示)。突出部200设计成与侧支架20—侧的垫圈140相抵接。所述抵 接产生使垫圈140紧靠在支架20和衬套120、 145上的轴向负载,从而轴 向地(或横向地)将组件锁定在枢转连杆40或者扭力管60的其它特征(部 件)上。
环形突出部200连同被衬套145叠盖的环形元件110 —起减少座椅组 件10的偏转,因为环形突出部200使垫圈140紧靠在衬套120和侧支架20 上,从而轴向和径向地锁定组件。对于图1所图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稳定 值S^表示座椅组件10的偏转通过内模锻的使用而得以实质性改善。图1 以图表的方式示出了几个不同的模锻座椅在正常公路行驶条件下进行测试 时的座椅组件10的顶部处测得的偏转。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仅执行一次 内模锻的重复,其将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10的稳定性提高到比列向加载 的多次重复更大的程度,(如图1中所示的S①值)。内模锻操作减少了将 扭力管60固定到侧支架20上所需的重复次数(和总步骤),并且提高了交 通工具座椅组件10的稳定性能。座椅组件10的较少偏转还降低了在交通 工具座椅组件10的使用寿命期间的连接退化。因此,更牢固的安装导致更 长的使用寿命(即更耐用的组件)和在使用期间更好的性能。
生产座椅框架组件10的一个示例性方法包括在标定托盘线上进行完全 自动化的内模锻操作。在每个站点,扭力管60的头部90同时在各头部进
13行内模锻。模锻工具160可配置成将多个不同大小的扭力管60用到不同大 小的侧支架20上。此外,可互换模具部分170,以形成各种尺寸的管。因 此,内模锻操作也支持灵活的制造环境并可实施以用于各种各样交通工具 的座椅框架组件中,所述交通工具包括轿车、运动型多功能车、卡车、微 型客车、飞机、公共汽车、火车、船、摩托车以及任何其它客运交通工具。
提供了一种制造用于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10中的扭力管60的方法 300 (如图10所示),所述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10包括底板支架30、枢 转连杆40和至少一个侧支架20。所述方法包括在枢转连杆中形成孔的步 骤310;在侧支架中形成大体为圆柱形的孔的步骤320;形成包括柄部以及 第一和第二头部的扭力管的步骤330;通过侧支架中的孔插入扭力管并将枢 转连杆固定到所述扭力管上的步骤340;将衬套置于扭力管的第一头部上的 步骤350;以及径向向外地内模锻扭力管的第一头部的步骤360。所述方法 还可包括径向向外地内模锻扭力管的第二头部。在一个实施例中,扭力管 上的第二头部的内模锻与扭力管的头部的内模锻同时进行。在另一个实施 例中,扭力管上的第二头部的内模锻紧接着扭力管的头部的内模锻进行。 优选地在扭力管的第一头部处对管进行内模锻,以包括自扭力管的外表面 延伸的环形突出部。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挤出过程在侧支架中形成大体 为圆柱形的孔,以包括环形元件。扭力管在侧支架中的插入在第一头部的 内模锻前进行。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内模锻第一头部之前将 垫圈置于扭力管的第一头部上。
还应注意的是,此处所公开的座椅调节系统和方法可用在用于各种座 椅系统(例如包括驾驶员座椅或乘客座椅的前排座椅、第二或第三排座椅、 凹背座椅、长条座椅等)以及其它需要倾斜座椅的非交通工具座椅应用中, 所述座椅系统用于例如轿车、卡车、运动型多功能车、微型客车、公共汽 车等的汽车;以及飞机、轮船等。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尽管此处参考座椅 调节系统的垂直升降系统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本发明同样可 适用于座椅调节系统的任何其它部分(例如水平驱动系统、角位移系统等)。 所有这种改变都应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虽然附图所示和在上文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在目前是优选的,但应理 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作为示例而提出。例如,此处的教导可应用到任何座椅框架组件中,并不限于交通工具座椅框架。因此,本发明的座椅 框架组件不限于特定的实施例,而是延伸到仍然落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 的各种修改形式。
权利要求
1. 一种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在其中延伸通过的孔的侧支架;间接联接到所述侧支架上的底板支架;配置成将所述侧支架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底板支架上的连杆,其中所述连杆包括孔;可延伸通过所述侧支架的孔且可延伸通过所述连杆的孔的扭力管,其中所述扭力管包括位于所述扭力管的末端的头部和位于所述扭力管的中部的柄部;以及径向设置在所述扭力管和所述侧支架之间的衬套;其中所述扭力管限定出内径,在扭力管的头部处的内径大于在扭力管的柄部处的内径;其中所述扭力管和衬套通过内模锻工序安装到所述侧支架上;以及其中所述扭力管包括位于所述头部上的环形唇部,其中所述唇部限定出内径,并且其中所述唇部的内径是恒定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到所述扭力管上的垫圈,其中所述垫圈配置成在所述内模锻工序进行期间与所述扭力管相抵接。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 杆被电弧焊到所述扭力管上。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 套为包括特氟隆表面的诺顿衬套,所述特氟隆表面与所述侧支架径向相邻 地设置。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 支架包括围绕所述侧支架中的孔的延伸部,并且其中所述延伸部配置成与 所述衬套相配合。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形成于所述扭力管的头部中的环形突出部,其中所述突出部配置成将所述垫圈和衬套轴向地固定就位。
7. —种带有框架的交通工具座椅组件,包括 具有至少一个在其中延伸通过的孔的侧支架; 间接联接到所述侧支架上的底板支架;配置成将所述侧支架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底板支架上的连杆,其中所 述连杆包括孔;可延伸通过所述侧支架的孔且可延伸通过所述连杆的孔的扭力管,其中所述扭力管包括头部和柄部;以及径向地设置在所述扭力管和所述侧支架之间的衬套; 其中所述扭力管和衬套通过内模锻工序安装到所述侧支架上;以及 其中所述扭力管包括位于所述头部上的环形唇部,其中所述唇部限定出内径,并且其中所述唇部的内径是恒定的。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架联接 到座垫上,并配置成使座垫相对于所述底板支架倾斜。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管限定 出内径,且所述扭力管的头部处的内径大于所述扭力管的柄部处的内径。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到所述扭力管上的垫圈,其中所述垫圈配置成在所述内模锻工序后与所述扭力管相邻接。
11.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衬套为包括特氟隆表面的诺顿衬套,所述特氟隆表面与所述侧支架径向相 邻地设置。
12.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侧支架包括围绕所述侧支架中的孔的延伸部,并且其中所述延伸部配置成 与所述衬套相配合。
13.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扭力管的头部中的环形突出部,其中所述突出部配置成将 所述垫圈和衬套轴向地固定就位。
14. 一种制造用于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中的扭力管的方法,所述交 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包括底板支架、枢转连杆以及至少一个通过枢转连杆联接到底板支架上的侧支架,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枢转连杆中形成大体为圆柱形的孔; 在所述侧支架中形成大体为圆柱形的孔; 形成包括柄部以及第一和第二头部的扭力管; 通过侧支架和枢转连杆中的孔插入所述扭力管; 将衬套固定到所述扭力管的第一头部上;以及 径向向外地内模锻所述扭力管的第一头部。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架中的大体为 圆柱形的孔通过挤出过程形成。
16.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径向向外地内模锻所述扭力管的第二头部。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管上的第二头 部的内模锻与所述扭力管的头部的内模锻同时进行。
18.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管在所述侧支架中的插入在所述第一头部的内模锻之前进行。
19.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内模锻所述第一头部之前,将垫圈置于所述扭力管的第一头部上。
20.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模锻所述扭力管的第一头部,以包含自扭力管的外表面延伸的环形 突出部。
21. —种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包括具有内径和外径的扭矩管,所述扭矩管还具有末端、从所述末端延伸 的头部和远离所述头部的柄部,所述管的头部具有大体上恒定的内径和外径;沿所述头部连接到所述扭矩管上的连杆元件,所述连杆元件配置成随所述扭矩管一起旋转以调节交通工具座椅框架;在其中具有孔的座椅支架,所述管的头部延伸通过所述孔,并且所述 扭矩管的末端位于所述座椅支架的第一侧;具有大于所述扭矩管的外径的内径的衬套,所述衬套定位于所述扭矩 管上并且位于所述连杆元件和所述侧支架之间;其中所述扭矩管具有位于所述扭矩管的末端和所述座椅支架之间的扩 大直径部,并且所述扭矩管的扩大直径部将所述侧支架和所述衬套相对于 所述连杆元件轴向地锁定。
22. —种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包括具有挤出孔的座椅支架,所述挤出孔限定出具有内径和外径的环形元件;具有内径和外径的扭矩管,所述扭矩管还具有末端、从所述末端延伸 的头部和远离所述头部的柄部,所述管的头部具有大体上恒定的内径和外 径,其中所述管的头部延伸通过所述座椅支架中的孔,并且所述扭矩管的 末端位于所述座椅支架的第一侧;沿所述头部连接到所述扭矩管上的连杆元件,所述连杆元件配置成随 所述扭矩管一起旋转以调节交通工具座椅框架;具有大于所述扭矩管的外径的内径的衬套,所述衬套定位于所述扭矩 管上且位于所述连杆元件和所述侧支架之间;具有大于所述扭矩管的外径的内径的垫圈,所述垫圈定位于所述扭矩 管上且位于所述侧支架的第一侧;其中所述扭矩管具有位于所述扭矩管的末端和所述垫圈之间的扩大直 径部,并且所述扭矩管的扩大直径部将所述垫圈、所述座椅支架和所述衬 套相对于所述连杆元件轴向地锁定。
23. —种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组件,包括具有挤出孔的侧支架,所述挤出孔限定出具有内径和外径的环形元件;具有内径和外径的扭矩管,所述扭矩管还具有末端、从所述末端延伸 的头部和远离所述头部的柄部,所述管的所述头部具有大体上恒定的内径 和外径,其中所述扭矩管的头部延伸通过所述侧支架中的孔,并且所述扭 矩管的末端位于所述座椅支架的第一侧;沿所述头部连接到所述扭矩管上的连杆元件,所述连杆元件配置成随 所述扭矩管一起旋转以调节所述交通工具座椅框架;具有第一部分的衬套,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大于所述扭矩管的外径的第 一内径,所述衬套具有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大于所述侧支架的环 形元件的外径的第二内径,所述衬套定位于所述扭矩管上,并位于所述连杆元件和所述侧支架之间,并且所述侧支架的环形元件至少部分地容纳于所述衬套的第二部分中;其中所述扭矩管具有位于所述扭矩管的末端和所述侧支架之间的扩大 直径部,并且所述扭矩管的扩大直径部将所述侧支架和所述衬套相对于所 述连杆元件轴向地锁定。
全文摘要
一种交通工具座椅框架提供了用于倾斜座垫的倾斜特征。所述座椅框架包括带有扭力管(60)的侧支架(20),所述扭矩管侧向地延伸通过侧支架的孔(100)。所述扭力管通过内模锻工序安装在侧支架上,以允许扭力管在侧支架内平稳地旋转。所述扭力管包括环形突出部(200),所述环形突出部提供轴向锁定特征,所述轴向锁定特征在交通工具运行期间将置于所述扭力管上的子构件牢固地固定。
文档编号B60N2/18GK101500845SQ200680055446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日
发明者M·琼斯, P·布朗 申请人: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