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9092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牟座椅,特别是带有碰撞保护装置的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汽车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的同 时,还必须承受汽车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比如,由于驾驶员不慎或由于 意外状况引发的交通事故会造成人员伤亡。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早在上
世纪60年代就已经制定强制检测汽车安全的法规来要求和约束汽车生 产企业,从而推动汽车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近年来也在参照国外 汽车安全性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我国的汽车安全标准。其 目的旨在推动国内汽车厂商生产出更安全的汽车,能够在发生交通事故 时给予乘员更好的保护,减轻伤亡程度。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汽车被动 安全法规有已经于2003年开始实施的正面碰撞法规(GB 11551-2003 ), 于2006年7月开始实施的侧面碰撞法规(GB 20071-2006 )和追尾碰撞 法规(GB 20072-2006 )。
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核心内容是乘员保护,即如何在汽车发生碰撞 过程中应用充分的保护措施保证乘员的安全是汽车碰撞安全性能追求 的核心内容。由于人们对侧面碰撞的认识和研究落后于正面碰撞,如何 提高汽车的侧面碰撞安全性已经成为汽车碰撞安全领域的新课题。针对 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目前采用的措施主要有增强车体结构的侧 向刚度和车门饰板的强度以及增加侧气帘侧气囊等。而上述措施的开发 周期长、成本高,在车身已经设计定型后再想改进十分困难。并且对于 车体较小、没有配备侧气嚢和侧气帘的中低档轿车,侧面碰撞的乘员安 全性一直都是困扰汽车设计者的难题。
目前汽车座椅的设计过程中通常都会考虑緩冲正面碰撞的需要,而 对于侧面碰撞则考虑的很少,造成座椅在侧面碰撞时不具有乘员保护的
作用。而作为汽车必备设施之一 的汽车座椅理应在乘员保护中发挥更为 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具有侧面碰撞保护功能的汽车座 椅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側面碰撞保护功能的 汽车座椅,能够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有效降低汽车内部成员的伤亡 程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是这样设计的 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连接在所述座椅本体靠近车门一侧的 緩冲推力装置,其中所述座椅本体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和座椅靠背侧板, 所述緩冲推力装置安装在坐椅靠背侧板上,所述座椅靠背侧板焊接在座 椅靠背框架上。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緩冲推力装置包括胸部緩冲推力装置和腹部緩 冲推力装置。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胸部緩沖推力装置包括胸部接触部和胸部 緩沖部,所述胸部"t妄触部和胸部緩冲部直接相连;所述腹部緩冲推力装 置包括腹部接触部和腹部纟爰冲部,所述腹部接触部和腹部緩冲部直接相 连。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緩冲推力装置采用在模具内发泡成型的 60g/L的泡沫材料。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緩沖推力装置与乘员接触的一侧安装螺钉 的位置处设有沉孔。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结构简单,安装方 便,易于生产,成本低廉;更改的零部件较少,且不影响原有设计的外 观效果;对提高车内乘员的安全性有显著作用。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进一步详细的
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靠背部分的侧面示意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靠背部分的后面示意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胸部緩冲推力装置的示意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腹部緩冲推力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l包括座椅本体14、连接在 所述座椅本体14靠近车门一侧的緩冲推力装置,该緩沖推力装置包括 胸部緩冲推力装置10和腹部緩沖推力装置12。所述座椅本体14包括座 椅靠背框架140和座椅靠背側板142。
所述胸部緩冲推力装置10和腹部緩冲推力装置12的几何形状的设 计需要充分考虑座椅的外观和结构,同时考虑与乘员被保护区域的对应 关系。为了不影响成员乘坐空间,所述胸部緩冲推力装置10和腹部緩 冲推力装置12沿座椅本体14的横向尺寸是要被严格控制的。同时考虑 人体承受外力的能力,合理设计所述緩冲推力装置10、 12的硬度,既 不会太硬使乘员受到额外的伤害,也不会太软失去緩冲和推动乘员的作 用。经过多次的仿真分析和试验对比,在本实用新型中緩沖推力装置10、 12采用在模具内发泡成型的60g/L的泡沫材料。
图2为所述胸部緩冲推力装置10和腹部緩冲推力装置12与座椅的 装配结构示意图。所述胸部緩冲推力装置IO和腹部緩冲推力装置12分 别安装在坐椅靠背侧板142上。座椅靠背侧板142焊接在座椅靠背框架 140上,胸部緩冲推力装置10和腹部緩沖推力装置12就与座椅本体稳 定的连接起来。这样就保证了緩冲推力装置10、 12与乘员的正确相对 位置,并且緩冲推力装置IO、 12完全包裹在座椅靠背外表面之内。
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事故时,乘员受到的伤害主要来自于侧面的沖 击力,该冲击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人体产生很大的变形。从人体生 物力学角度分析,人体后背的受力能力远大于腹部和胸部,因此结合侧 面碰撞中乘员受力的实际情况,对緩冲推力装置10、 12的作用区域做 如图2所示的限定,同时该区域也是緩冲推力装置10、 12的结构设计 区域。确定了緩冲推力装置10、 12的结构设计区域后,需要确定緩沖 推力装置IO、 12的截面形状。
緩冲推力装置10、 12的主要功能是当汽车受到侧面撞击的时候緩 冲来自乘员側面的撞击力,由于所述緩冲推力装置10、 12的作用使得 乘员可以更早的对侧面冲击^L出响应,推动乘员的背部调整乘员的运动 姿态,改变乘员与车体侧面的撞击接触时间和位置,从而降低乘员伤害 值,起到有效保护乘员的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如图3、图4所示,优选地,每一个緩沖推力 装置IO、 12都包括接触部和緩沖部,所述胸部緩冲推力装置10包括胸 部接触部102和胸部緩冲部100,所述腹部緩冲推力装置12包括腹部接 触部122和腹部緩冲部120。所述胸部纟妄触部102和胸部緩冲部100直 接相连,优选一体成型;所述腹部接触部122和腹部緩冲部120也直接 相连,优选一体成型。接触部102、 122在侧面碰撞过程中与车内乘员 接触发挥作用,推动乘员调整乘员姿态;緩冲部100、 120在侧面碰撞 过程中,在整车侧面结构和乘员、座椅之间緩冲车体侧围的沖击力,并 可以提前推动緩冲推力装置的接触部102、 122发挥作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由于车体侧围在侧面碰撞中的变形特点 为汽车B柱中下部侵入量大,上部较小,整体上做类似钟摆运动。同 时,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胸部的承受能力大于腹部的承受能力。因而从 防护功能上讲,胸部緩冲推力装置10主要功能是推动乘员改变乘员与 车体接触的时间、位置和姿态,胸部接触部102的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 虑乘员舒适性,因此要求所述胸部接触部102的接触面大且厚实;腹部 緩冲推力装置12的主要功能是緩冲来自车体的碰撞冲击力并提前该腹 部緩冲推力装置12的作用时间,要求腹部緩冲部120的设计大且厚实。 当车辆受到侧面撞击时,车体侧面特别是B柱受到冲击向车内侵 入。由于B柱的设计特点和撞击车辆的相对高度,B柱下端的侵入量和 侵入速度通常会大于中间和上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1增加了
緩冲推力装置IO、 12,提前了 B柱与座椅骨架的相互作用时间, 一方面 更早的通过汽车座椅1将冲击载荷传递到另一侧, 一方面緩冲推力装置 10、 12更早的推动乘员,降低乘员与侵入的车体侧围接触时的相对速度, 而且緩沖推力装置作用于乘员的后背,使得乘员在获得侵入车体侧围的 水平速度的同时也获得了绕座椅垂直方向的转动速度,这样不仅延长了 乘员与车体的接触时间,而且改变了乘员与车体的接触位置,从而有效 的发挥了保护车内乘员的功能。
另外,由于座椅緩沖推力装置10、 12的内侧会在碰撞过程中与乘 员身体发生接触,因此所述座椅緩沖推力装置10、 12与乘员接触的一 侧安装螺钉的位置优选设计为沉孔,以避免螺钉棵露在外部伤害到乘贝。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汽车座椅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不能对乘员提供 保护的缺陷,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的带有侧面緩冲推力装置 的汽车座椅1。该汽车座椅1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汽车侧面碰撞过程 中乘员的安全性,进而改善整车的侧面碰撞的安全性能,并且该汽车座 椅1成本低廉。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该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连接在所述座椅本体靠近车门一侧的缓冲推力装置,其中所述座椅本体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和座椅靠背侧板,所述缓冲推力装置安装在坐椅靠背侧板上,所述座椅靠背侧板焊接在座椅靠背框架上。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緩冲推力装置 包括胸部緩冲推力装置和腹部緩冲推力装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部緩冲 推力装置包括胸部接触部和胸部緩沖部,所述胸部接触部和胸部緩冲部 直接相连;所述腹部緩冲推力装置包括腹部接触部和腹部緩冲部,所述 腹部接触部和腹部緩冲部直接相连。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緩沖推力装置采用在模具内发泡成型的60g/L的泡沫材料。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緩冲推力 装置与乘员接触的 一侧安装螺钉的位置处设有沉孔。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连接在所述座椅本体靠近车门一侧的缓冲推力装置,其中所述座椅本体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和座椅靠背侧板,所述缓冲推力装置安装在坐椅靠背侧板上,所述座椅靠背侧板焊接在座椅靠背框架上。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易于生产,成本低廉;更改的零部件较少,且不影响原有设计的外观效果;对提高车内乘员的安全性有显著作用。
文档编号B60N2/68GK201056172SQ200720071218
公开日2008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3日
发明者姜峻岭, 张俊栋, 朱大勇, 沈海东, 红 潘, 王庆晟 申请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