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4653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位于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储隔舱结构,在该结构 中,通过利用盖板体进行遮盖来开启或封闭存放凹进部。
技术背景在制有座椅折收隔舱的车辆中,在对座椅进行折收时,通常必须 要撤开座椅折收隔舱的盖板体。作为一种不必移开盖板体的结构实例,例如存在这样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当车辆座椅被在座椅使用位置 与座椅折收位置之间移动时,盖板随着该运动而开启或封闭座椅折收 隔舱(例如可参见日本专利公报JP-A-2005-96534)。在这样的结构 中,用于开启或关闭盖板体的支架或类似部件被安装到车辆座椅上, 且盖板体通过铰链连接到座椅折收隔舱开口的边缘部分上,其中,该 边缘部分位于车辆的后向侧上。但是,在上述的结构中,如果希望从车辆的后向侧将除座椅之外 的物品存放到存放凹进部中,则盖板体就会对这样的动作造成妨碍, 在这一点上,现有技术存在着改善易用性的需求。发明内容考虑到上述的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行李箱内部存放隔舱 结构,其可改善存放过程中的易用性。根据本发明第 一方面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其包括 地板部分,其被制成带有位于车辆行李箱中、且向车辆上方一侧开口 的存放凹进部;盖板体,其遮盖着存放凹进部的开口,从而使得该存 放凹进部可被开启和封闭;连杆构件,该连杆构件的第一端部可相对 转动地连接到盖板体一侧上,该连杆构件的第二端部可相对转动地连 接到位于存放凹进部内部的地板部分一侧上;第一端部引导构件,其 被设置在盖板体一侧,并能在一方向上对连杆构件的第一端部进行引导,该方向与连杆构件相对于盖板体一侧进行相对转动的轴线垂直。按照上述方面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连杆构件的第 一端部可相对转动地连接着盖板体一侧,且其第二端部可相对转动地 连接到位于存放凹进部内部的地板部分一侧,设置在盖板体一侧的第 一端部引导构件能在一方向上对连杆构件的第一端部进行引导,该方 向与连杆构件相对于盖板体一侧进行相对转动的轴线垂直。因而,盖 板体可在开启和封闭存放凹进部开口的方向上移动,并能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移动,还可以绕着所述轴线在转动方向上移动。这就意味着 乘客可根据对存放凹进部所执行的使用而适当地移动盖板体,从而改善其易用性。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中,在盖板 体处于将开口封闭的状态时,连杆构件相对于盖板体一侧进行相对转 动的轴线被设定成基本上平行于盖板体顶面所在平面的方向。按照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在盖板体 处于将开口封闭的状态时,连杆构件相对于盖板体一侧进行相对转动的轴线被设定成基本上平行于盖板体顶面所在平面的方向,因而,当 盖板体绕着轴线转动时,盖板体的顶面和底面可以相互对换。也就是说,对于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 存在突出的优点可利用轻松的操作使盖板体的顶面和底面相互对换。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中,在盖板 体处于将开口封闭的状态时,连杆构件相对于地板部分一侧进行相对 转动的轴线被设定为基本上平行于盖板体顶面所在平面的方向。按照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在盖板体 处于将开口封闭的状态时,由于连杆构件相对于地板部分一侧进行相对转动的轴线被设定成基本上平行于盖板体顶面所在平面的方向,所 以,利用连杆构件绕着轴线的转动运动,可有效地改变盖板体与连杆 构件第一端部之间的相对布置关系。也就是说,对于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 存在突出的优点可有效地改变盖板体与连杆构件第一端部之间的相对布置关系。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中,第二端 部的引导构件被设置在地板部分一侧的存放凹进部中,第二端部引导 构件能在一方向上对连杆构件的第二端部进行引导,该方向与连杆构 件相对于地板部分一侧进行相对转动的轴线垂直。
按照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被设置在 地板部分一侧存放凹进部中的第二端部引导构件能在一方向上对连杆 构件的第二端部进行引导,该方向与连杆构件相对于地板部分一侧进
行相对转动的轴线垂直,因而,盖板体能具有更宽的运动范围。
也就是说,对于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
突出的效果表现在能为盖板体带来更宽的运动范围,并能增大放置 盖板体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中,存放凹 进部可被设置在车辆座椅的座椅后向侧处,且该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 放隔舱结构还可以包括折收机构,其将车辆座椅从座椅使用位置进 行移动,并将车辆座椅折收到存放凹进部中;以及联接机构,在车辆 座椅被折收机构移动而沿着折收到存放凹进部中的方向移动的状态 下,该联接机构将盖板体与车辆座椅的运动关联起来,并将盖板体从 遮盖着存放凹进部开口的位置处移开。
按照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在车辆座 椅被折收机构移动而沿着折收到存放凹进部中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 盖板体与车辆座椅的运动被关联起来,并将盖板体从遮盖着存放凹进
部开口的位置处移开。因而,当对车辆座椅进行折收时,甚至无需执 行将盖板体打开的单独操作,就可将盖板体开启,并将车辆座椅折收 起来。
也就是说,对于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 突出的效果表现在当对车辆座椅进行折收时,甚至无需执行将盖板 体打开的单独操作,就可将盖板体开启,并将车辆座椅折收起来。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中,在车辆座椅被折收机构移动而沿着折收到存放凹进部中的方向移动的状态 下,联接机构可沿着一方向对被定位成遮盖着存放凹进部开口的盖板 体进行加压,并能移动盖板体,其中,该方向指向座椅使用位置一侧 的相反侧。按照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在车辆座 椅#皮折收机构移动而沿着折收到存方丈凹进部中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 联接机构沿着一方向对被定位成遮盖着存放凹进部开口的盖板体进行 加压,并移动盖板体,其中,该方向指向座椅使用位置一侧的相反侧。 因而,尽管是较为简单的结构,但当对车辆座椅进行折收时,不需要 执行另外的操作来开启盖板体。也就是说,对于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突出的效果表现在利用较为简单的构造,当对车辆座椅进行折收时, 无需执行开启盖板体的单独操作,就可将盖板体移开。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存放隔舱结构中,相对于座椅使用部分一侧处 于存放凹进部相反側的存放凹进部开口的边缘部分被设计成这样在 从座椅使用部分一側朝向相反侧的方向上,其在向车辆上方延伸的过 程中倾斜。按照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在从座椅 使用部分一侧朝向相反侧的方向上,由于相对于座椅使用部分一侧处 于存放凹进部相反侧的、存放凹进部开口的边缘部分在向车辆上方延 伸的过程中倾斜,所以,在对车辆座椅进行折收时,如果盖板体在朝 向座椅使用部分一侧的相反侧的方向上受到推顶,盖板体可受到倾斜 边缘部分的引导,从而可从遮盖着存放凹进部开口的位置处容易地沿 着朝向座椅使用部分一侧的相反侧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对于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 突出的效果表现在在对车辆座椅进行折收时,进一步有利于盖板体 的移动。如上文介绍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 构表现出的突出效果在于增大了在进行座椅折收时的易用性。


图1中的轴测图表示了车辆行李箱的后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
施方式的车辆行李箱内部存放隔舱结构被应用到该后部中; 图2是沿图1中的剖面线2-2所作的示意性侧视剖面图; 图3中的分解轴测图表示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顶盖板、
连杆构件、以及支撑轨;
图4中的示意性侧视剖面图表示了车辆座椅在被存放到存放凹进
部方向上的运动;
图5中的示意性侧视剖面图表示了车辆座椅已被存放到存放凹进
部中时的情形;
图6中的示意性侧视剖面图表示了顶盖板已被从图5所示状态移 动到车辆前方时的状态;
图7中的示意性侧视剖面图表示了使用处于翻转状态的顶盖板的 实例;
图8中的示意性侧视剖面图表示了将顶盖板竖立在存放凹进部前 侧的使用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结构)
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车辆行李箱内部存放 隔舱结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当指出的是在附图中,箭 头UP表示的是车辆的向上方向,箭头FR表示的是车辆的前向。
如图l所示,被布置在车辆驾驶室10中的车辆座椅12被设计成 包括座垫14,其支撑着乘客的臀部和大腿;座椅靠背16,其被支撑 在座垫14的后边缘部分,以便于能被倾斜,并支撑着乘客的后背;以 及头枕18,其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6的上边缘部分处,以便于可在上 下方向上进行调节,并对乘客的头部进行支撑。应当指出的是该示 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座椅12是第三座椅(第三排座椅),其可被折 收到其后方处。
如图2所示,在座垫14中设置了座垫构架20。座垫的弹簧(图中略去)横跨在座垫构架20之间,在这些座垫弹簧上设置了座垫的垫 体(图中略去),且座垫垫体的表面上还覆盖有蒙覆材料(图中略去)。
在座垫14前部的下方,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在作为车辆地板部分 的地板部分34上安装有多个前锁止部分22。前支腿26的前支腿下部 26A被连接到座垫14前方部分的一侧上,前支腿下部26A被锁定到 这些前锁止部分22上。与前锁止部分22相对应,多个前支腿26沿着 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且前支腿下部26A可被安装到地板部分34的 前锁止部分22上,且可从前锁止部分22拆卸下,前支腿上部26B也 被连接到座垫14上(座垫的构架20上),以便于可绕着位于车辆宽 度方向上的轴杆27转动。
在座垫14后部的下方,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在地板部分34上安 装了多个后锁止部分24。后支腿28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28B起到了 长形折收机构的作用,其被连接到座垫14的后部侧上,中间部分28B 被锁定到这些后锁止部分24上。对应着后锁止部分24,沿着车辆的 宽度方向设置了多个后支腿28,且其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28B可在 后锁止部分24的地板部分34—侧装拆,另外,作为长度方向中间部 分28B —侧端部的后支腿上部28A被连接到座垫14上(座垫构架20 上),以便于可绕着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轴杆29转动。另外,作为 后支腿28另一侧端部的后支腿下部28C与存放凹进部36的底壁36A 相连接,从而可绕着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轴杆31转动。
如图2所示,在处于座椅使用位置12X的车辆座椅12的车辆后 向侧(座椅后侧),设置了车辆行李箱30,且在车辆驾驶室10的地 板部分34上形成了存放凹进部36,存放凹进部36被制成大体上为矩 形的凹陷,其开口朝向车辆的上方侧。存放凹进部36形成了存放隔枪 (存放空间),且被设计成带有底壁36A,其形成了隔舱的底部;前 壁36B,其从底壁36A的前边缘向上弯折,基本上沿着朝向车辆上方 的方向延伸;后壁36C,其从底壁36A的后边缘向上弯折,基本上沿 着朝向车辆上方的方向延伸;以及侧壁(图中略去),其从底壁36A 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向上弯折,基本上沿着朝向车辆上方的方向延伸。应当指出的是,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地板部分34上存放 凹进部36的车辆后向侧是板状的后侧板35。连接到座垫14后部一侧上的后支腿28还起到了座椅存放连杆的 作用,且作为用于将车辆座椅12折收(存放)到位于其后侧的存放凹 进部36中的折收机构,通过将车辆座椅12从座椅使用位置12X (图 2中所示的位置)进行移动,就能将处于折叠状态的车辆座椅12存放 到存放凹进部36中(如图6所示)。也就是说,座椅存放空间是由存 放凹进部36形成的。应当指出的是在车辆座椅12被折收到存放凹 进部36中的状态下,车辆行李箱30变成了扩大的车辆行李箱,其包 括车辆座椅12在被折收起来之前所占据的空间。存放凹进部36的开 口 38被可移动的顶盖板40 (行李板)遮盖着,其中的顶盖板作为基 本上为矩形的平板形盖板体,由此,可将存放凹进部36封闭或开启。 顶盖板40的一个侧面上具有带有地毡的表面40B (见图7),另一侧 面上带有树脂表面40C (见图7)。如图2所示,在与后壁36C与后 侧板35之间边界相对应的位置处一也就是说在后边缘部分38A处, 设置了具有引导作用的倾斜表面(引导形成表面),在向座椅使用位 置12X的相反侧(车辆后向侧)向上延伸的过程中,该倾斜表面是倾 斜的,在移动顶盖板40时,后边缘部分38A被用来对其进行引导(有 助于后向运动的实现),其中,后边缘部分38A相对于座椅使用位置 12X—侧位于存方文凹进部36开口 38的相反侧(车辆后向侧)处。如图3所示,在顶盖板宽度方向(箭头40W的方向,在顶盖板被 安装好之后该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一致)的两侧部分处,顶盖板40 上制有作为第一端部引导构件的导轨42。导轨42沿着顶盖板的侧面 长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其在与顶盖板宽度方向垂直的直线上延伸。 在连杆构件46的端部46A上设置了第一凸起47A,且第一凸起47A 与按照上述方式设置在顶盖板40侧部上的导轨42相连接,从而可进 行相对转动。连杆构件46被制成臂件的形状,且制在连杆构件46 — 端的末端部分46A上的第一凸起47A在一方向上突伸出,该方向与连 杆构件46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在该方向上,连杆构件46的一对第一凸起47A相互靠近。第一凸起47A被布置成伸入到导轨42中,并与 导轨接合,从而可进行滑动、并可相对于导轨进行转动。也就是说, 第一凸起47A可沿着导轨42的长度方向滑动,且能相对于顶盖板40 绕着轴线48转动,其中的轴线48即为第一凸起47A的突伸方向。如图2所示,利用连杆构件46相对于顶盖板40两侧绕着轴线48 的转动,使得由连杆构件46与顶盖板40所形成的夹角是可变的。在 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连杆构件46相对于顶盖板40两侧进行相对转 动的轴线48被设置成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从而,在顶盖板40将 开口 38封闭的状态下,该轴线基本上平行于顶盖板40顶面40X所在 平面的方向(与沿着地板34总体表面[例如是后侧板35或其它板件的 上表面的方向基本上是同一方向)。其中设置了第一凸起47A的导轨 42能在一方向上对连杆构件46 —端的末端部分46A进行引导(引导 第一凸起47A),该方向与连杆构件46相对于顶盖板40两侧进行相 对转动的轴线48垂直。在连杆构件46长度方向另一端的末端部分46B处设置了第二凸 起47B(见图3),其位于地板部分34—侧。第二凸起47B可相对转 动地连接到支撑轨52上,支撑轨52起到了第二引导构件的作用,其 位于存放凹进部36的内部。如图3所示,第二凸起47B在与连杆构 件46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伸,且从两连杆构件46突伸出的第二 凸起47B也在相互靠近的方向上延伸,还在相互远离的方向上延伸。 如图l所示,第二凸起47B^f皮布置在支撑轨52中,在车辆宽度方向 的两侧上,支撑轨52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在存放凹进部36中延伸, 该支撑轨被紧固件54 (见图2)固定到存放凹进部36底壁36A的车 体一侧上,其中的紧固件例如是螺栓等部件。如图3所示,第二凸起 47B被布置成伸入到支撑轨52中,并与其接合,从而可进行滑动、并 相对于支撑轨进行转动。也就是说,第二凸起47B可沿着支撑轨52 的长度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相同的方向)滑动,还能绕着轴线50 相对于支撑轨52进行转动,其中的轴线50是沿着第二凸起47B自身 的突伸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利用连杆构件46绕着轴线50相对于支撑轨52的转 动,可改变由连杆构件46和支撑轨52所形成的夹角。按照与连杆构 件46相对于顶盖板40两侧相对转动的轴线48相同的方式,在顶盖板 40将开口 38封闭的状态下,连杆构件46相对于位于地板部分34— 侧的支撑轨52相对转动的轴线50被设定成基本上平行于顶盖板40 顶面40X所在平面的方向(与沿着地板34总体表面[例如是后侧板35 或其它板件的上表面的方向基本上是同一方向),在该示例性实施方 式中,该轴线50基本上平行于轴线48。也就是说,相对转动轴线50 被设定成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被设置在存放凹进部36中位于地板 部分34—側的支撑轨52在一方向上对位于连杆构件46另一端的末端 部分46B进行引导(引导第二凸起47B),该方向与连杆构件46相 对于位于地板部分34 —侧的支撑轨52进行相对转动的轴线50 (见图 3)垂直(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方向基本上是车辆的前后方 向)。由此使得连杆构件46能支撑着顶盖板40。如图1和图2所示,在车辆座椅12处于座椅使用位置12X、且顶 盖板40被布置成遮盖着存放凹进部36开口 38的情况下,后支腿28 上面向车辆后方的后表面部分28D与顶盖板40上面向车辆前方的前 部40A相接触。另外,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后支腿28以及车辆 座椅12的一些部分(座椅靠背16的下边缘16A以及座垫14的后边 缘14A)构成了联接机构56。当利用后支腿28使车辆座椅12沿着移 向-皮存放到存放凹进部36中的方向(箭头A的方向)移动时,该联 接机构56将顶盖板40与车辆座椅12的移动关联起来,并使顶盖板 40在这样的方向上移动从其遮盖着存放凹进部36开口 38的位置处 移开。更具体而言,后支腿28后表面部分28D和/或车辆座椅12—些 部分(座椅靠背16的下边缘16A以及座垫14的后边缘14A)中的至 少之一在一方向上对顶盖板40的前部40A进行挤压,该挤压方向将 顶盖板移向座椅使用位置12X的相反侧(见图2),从而将顶盖板40 移开。换言之,后支腿28和车辆座椅12的移动是将顶盖板40移向车辆后方側的动力源。(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及效果)下面将对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以及效果进行介绍。如图2所示,当车辆座椅12处于座椅使用位置12X时(在将座 椅折收之前),存放凹进部36可被用作位于顶盖板40下方的存放空 间,可在该空间中存放各种物品。由于顶盖板40能开启或封闭存放凹 进部36的开口 38,所以,当要将物品存放到该空间中时,乘客可将 顶盖板40从遮盖着开口 38的位置处移开。在与顶盖板40相连的连杆构件46上,位于其一端的末端部分46A 处设置有第一凸起47A,其与顶盖板40—侧相连接,以便于可进行相 对转动,设置在连杆构件46另一端末端部分46B的第二凸起47B可 相对转动地连接着设置在存放凹进部36中的支撑轨52。导轨42 (被 设计成位于顶盖板40两侧的沟槽)能在一方向上对连杆构件46 —端 的末端部分46A进行引导,该方向与连杆构件46相对于顶盖板40 — 侧进行相对转动的轴线48垂直(见图3),从而,即使不将顶盖板40 去掉,顶盖板40也可在开启和封闭存放凹进部36开口 38的方向上移 动,且可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移动,并能绕着轴线48进行转动(顶盖 板的运动具有多种改型形式)。另外,由于被设置在存放凹进部36 中地板部分34 —侧的支撑轨52对连杆构件46另 一端的末端部分46B 在一方向上进行引导,所以能扩大顶盖板40的运动范围,其中,所述 方向与连杆构件46相对于地板部分34 —侧进行相对转动的轴线50 垂直(见图3)(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 应当指出的是利用上述的构造,就没有必要将顶盖板40去掉了,因 而也不存在将去掉的顶盖板放置到何处的问题。连杆构件46相对于顶盖板40—侧进行转动的轴线48被设置成这 样在顶盖板40将开口 38封闭的情况下,其基本上平行于顶面40X 所在平面的方向,因而,当顶盖板40绕着轴线48转动时,其顶面和 底面可以对换。另外,连杆构件46相对于位于地板部分34—側的支 撑轨52进行转动的轴线50被设置成这样在顶盖板40将开口 38封闭的情况下,其基本上平行于顶面40X所在平面的方向,因而,当连 杆构件46绕着轴线50转动时,可有效地改变顶盖板40与连杆构件 46 —端端部46A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4所示,在利用后支腿28将车辆座椅12移动(沿箭头A的 方向)、以将其折收到存放凹进部36中的情况下,随着联接机构56 将车辆座椅12的运动与顶盖板40关联起来,由于处于遮盖着存放凹 进部36开口 38的状态的顶盖板40在一方向上受到挤压,并与连杆构 件46—起被移动,所以,即使在不另外单独执行打开顶盖板40操作 的情况下,当仅通过对座椅执行折收操作来折收车辆座椅12时,顶盖 板40将被(自动地)开启(将存放凹进部36的开口 38置于开启状态), 且车辆座椅12被折收起来(如图5所示),其中,对顶盖板的挤压方 向与座椅使用位置12X—侧的方向(见图2)是相反的(即为车辆的 后向侧方向)。特别是,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位于存放凹进部36的开口 38上、且处于座椅使用位置12X (见图2)相反侧的后边缘部分38A 被设计成这样在从座椅使用位置12X (见图2 ) —侧朝向相反侧(车 辆后向侧)的方向上,其在向车辆上方延伸的过程中倾斜,因而,在 对车辆座椅12进行折收时,当顶盖板40被挤压向座椅使用位置12X 的相反侧方向时,顶盖板40将会受到倾斜后边缘部分38A的引导, 从而易于从遮盖着存放凹进部36开口 38的位置沿着朝向座椅使用位 置12X相反侧的方向移动。按照这样的方式,当对车辆座椅12进行折收时,即使不对顶盖板 40执行单独的开启操作,顶盖板40也可容易地移动,且车辆座椅12 可被折收起来。应当指出的是在将车辆座椅12折收到存放凹进部 36中之后,乘客人工推动在车辆向上方向上位于后侧板35上方的顶 盖板40 (如图5所示),将其移向车辆的前方,这样就将顶盖板40 布置到了原先的位置一即遮盖着存放凹进部36开口 38的位置(如图 6所示)。乘客还可根据存放凹进部36的应用条件而适当地移动顶盖板40 ,以便于对存放凹进部的使用,且对顶盖板的布置方式可被选择为便于对存放凹进部36的使用、并与该使用方式相适配。其它的应用例如包 括如图7所示,利用绕着轴线48的转动将顶盖板40翻转(翻过来), 使得树脂面40C朝向车辆的上方侧,从而可将肮脏的物品60放置到 树脂面40C上,而不是放置到地毡面40B上。另外,如图8所示,例 如当装载大型货物62时,可将顶盖板40和连杆构件46倾斜向存放凹 进部36前壁36B的一侧(或朝向后壁36C —侧),并通过将顶盖板 40置于竖立状态(例如通过将顶盖板40锁卡在座椅靠背16上),可 将货物62放入到存放凹进部36中。在此情况下,不必去掉顶盖板40, 但也能充分地利用地板下方的空间,并确保了装载高大货物62所需的 载物(存放)空间。如上文介绍的那样,按照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行李箱内部存 放隔舱结构,使得顶盖板40具有很宽的运动范围,且增大了对顶盖板 40进行布置的自由度,换言之,可按照多种方式来使用顶盖板40,结 果就是,增大了进行存放操作时的易用性。[利用一些实例作补充性解释应当指出的是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是利用作为折收机 构的后支腿28将车辆座椅12从座椅使用位置12X移动、并折收到存 放凹进部36中的,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折收结构一例如在 JP-A-2005-186678中所公开的折收机构、以及诸如联接机构等的折收 机构,这样的机构被设置成与座椅支腿分开的单独物件,其可被固定 到地板一側,并可从地板一侧拆卸掉,其可将车辆座椅从座椅使用位 置移开,并将座椅折收到存放凹进部中。另外,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存放凹进部36中设置了支 撑轨52,但例如也可以将连杆构件46另一端处的端部46B连接到存 放凹进部36中底壁36A的后向部分上,从而可绕着沿着车辆宽度方 向的轴线作相对转动,且无需设置支撑轨52。此外,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座椅12被后支腿28 移向折收到存放凹进部36中的方向的状态下,联接机构56对处于遮盖着存放凹进部36开口 38状态的顶盖板40加压,使其在朝向座椅使 用位置12X相反侧的方向上移动。但是,也可使用其它的联接机构, 例如可使用这样的联接机构其例如具有位置检测器,其可对车辆座 椅的位置进行检测,并具有移位机构,其基于位置检测器的输出信号 而对盖板体进行移动,且该联接机构使处于被折收到存放凹进部36 中状态下的车辆座椅的运动与盖板体实现电路关联,并能在这样的方 向上移动盖板体使其从遮盖着存放凹进部开口的位置移开。此外,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尽管在作为盖板体的顶盖板 40上制出了作为第一引导构件的导轨42,但是也可采用这样的结构 在盖板体上固定了单独的第一端部引导构件。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 施方式中,支撑轨52是固定在作为地板体部分的地板部分34上的单 独构件,其被固定起来作为第二端部引导构件,但也可将第二端部引 导构件设置成与地板部分是一体的。再者,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存放凹进部36的车辆的后 向侧设置了后侧板35,尽管如此,也可采用这样的合适结构在存放 凹进部后向侧的附近设置了后緩沖器,在此情况下,可以使得盖板体 在后緩冲器的上部滑动(在行李箱门被打开的情况下)。应当指出的是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顶盖板40设置了一 对(即两个)连杆构件46,但是,为顶盖构件设置的连杆构件数目不 必是两个。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连杆构件46相对于顶盖板 40 —側进行转动的轴线48、以及连杆构件46相对于位于地板部分34 一侧的支撑轨52进行转动的轴线50被设定成在顶盖板40将开口 38封闭的情况下,它们基本上平行于顶盖板40顶面40X的平面方向。 但是,尽管这样的结构是优选的,但连杆构件相对于盖板体一侧的转 动轴线、以及连杆构件相对于地板部分侧的转动轴线也可被设定在这 样的方向上当盖板体将开口封闭时,它们不与盖板体顶面的平面方 向平4于,而是与该平面方向相交。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其包括地板部分,其被制成带有位于车辆行李箱中、且向车辆上方一侧开口的存放凹进部;盖板体,其遮盖着存放凹进部的开口,从而使得该存放凹进部可被开启和封闭;连杆构件,该连杆构件的第一端部可相对转动地连接到盖板体一侧上,该连杆构件的第二端部可相对转动地连接到位于存放凹进部内部的地板部分一侧上;第一端部引导构件,其被设置在盖板体一侧,并能在一方向上对连杆构件的第一端部进行引导,该方向与连杆构件相对于盖板体一侧进行相对转动的轴线垂直。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其特 征在于在盖板体处于将开口封闭的状态时,连杆构件相对于盖板体 一侧进行相对转动的轴线被设定成基本上平行于盖板体顶面所在平面 的方向。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其特 征在于在盖板体处于将开口封闭的状态时,连杆构件相对于地板部 分一側进行相对转动的转动轴线被设定为基本上平行于盖板体顶面所 在平面的方向。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其特 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端部的引导构件,其被设置在地板部分一侧的存 放凹进部中,第二端部引导构件能在一方向上对连杆构件的第二端部 进行引导,该方向与连杆构件相对于地板部分一侧进行相对转动的轴 线垂直。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其特 征在于存放凹进部被设置在车辆座椅的座椅后向侧处,且该车辆行 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还包括折收机构,其将车辆座椅从座椅使用位置进行移动,并将车辆座椅折收到存放凹进部中;以及联接机构,在车辆座椅被折收机构移动而沿着折收到存放凹进部 中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该联接机构将盖板体与车辆座椅的运动关联 起来,并将盖板体从遮盖着存放凹进部开口的位置处移开。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其特 征在于在车辆座椅被折收机构移动而沿着折收到存放凹进部中的方 向移动的状态下,联接机构沿着一方向对被定位成遮盖着存放凹进部 开口的盖板体进行加压,并移动盖板体,其中,该方向指向座椅使用 位置一侧的相反侧。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其特 征在于相对于座椅使用部分一侧处于存放凹进部相反侧的存放凹进 部开口的边缘部分被设计成这样在从座椅使用部分一侧朝向相反侧 的方向上,其在向车辆上方延伸的过程中倾斜。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其特 征在于第一端部引导构件包括形成位于盖板体相反侧的侧部上的沟 槽。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其特 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端部的引导构件,其被设置在地板部分一侧的存 放凹进部中,第二端部引导构件能在一方向上对连杆构件的第二端部 进行引导,该方向与连杆构件相对于地板部分一側进行相对转动的轴 线垂直,其中,第二端部引导构件包括支撑轨,其被固定成能锚固到 存放凹进部的底壁部分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内部的存放隔舱结构,其 特征在于存放凹进部被设置在车辆座椅的座椅后向侧,且盖板体被 设计成当其处于开启状态时,能被锁卡到车辆座椅的背面上。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行李箱内部存放隔舱结构,其包括地板部分,其被制成带有向车辆上方开口的存放凹进部;盖板体,其遮盖着存放凹进部的开口;以及连杆构件,其将盖板体与存放凹进部的内部连接起来。连杆构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与盖板体和存放凹进部的内侧相连,以便于可相对于盖板体和存放凹进部进行转动和移动。在盖板体上设置了第一端部引导构件,其能在一方向上对连杆构件的第一端部进行引导,该方向与连杆构件相对于盖板体进行转动的轴线垂直。当对车辆座椅进行折收时,联接机构将盖板体与车辆座椅的运动关联起来,从而,仅利用折收座椅的操作就能将盖板体开启。
文档编号B60R7/00GK101224727SQ200810002828
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5日
发明者村松智宏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