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设备和用于座椅设备的座椅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4442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设备和用于座椅设备的座椅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座椅设备和一种用于座椅设备的座椅调节机构,该座椅调节机构 使双折叠式靠背的上靠背部分沿车辆纵向方向倾斜。
背景技术
JP2008-254645A(下文称为“参考文献1”,参看0006、0017和0018段及图4)中公
开的一种已知的车辆用座椅设备的双折叠式靠背分为支承乘坐人的肩胛的上靠背部分和 支承乘坐人的腰部的下靠背部分。上靠背部分包括各自用作第一座椅构件的上框架,而下 靠背部分包括各自用作第二座椅构件的下框架。上靠背部分的各上框架和下靠背部分的各 下框架由铰轴在其相应侧可旋转地彼此连接。靠背角度调节机构(靠背调节机构)设置在 上、下框架之间并设置在从铰轴向后偏离的位置。靠背角度调节机构包括滚珠丝杠(伸缩 装置)、导引构件(伸缩装置)、轴(驱动装置)、操作构件(伸缩装置)以及驱动马达(驱 动单元)并调节靠背上部相对于靠背下部的倾斜角度。导引构件借助于铰销可旋转地连接到下靠背部分的下框架的两侧端上。各滚珠丝 杠与各导引构件螺合以便可旋转。滚珠丝杠通过设置在其间的轴彼此连接以便同步旋转。 操作构件借助于铰销可旋转地连接到上靠背部分的上框架的两侧端。各滚珠丝杠的上端部 与各操作构件可旋转地螺合。此外,驱动滚珠丝杠的驱动马达附接到导引构件之一上。根 据如上述构成的靠背角度调节机构,驱动马达被驱动以沿车辆竖直方向线性地移动滚珠丝 杠,从而使上靠背部分的上框架绕铰轴旋转。相应地,上靠背部分相对于下靠背部分倾斜。JP2007-006948A(下文称为“参考文献2”,参看0015段、图2和图3)中公开的一 种已知的车辆用座椅设备的靠背包括具有靠背上部和靠背下部的双折叠式靠背。此外,该 靠背设置有靠背倾斜机构(靠背调节机构)。该靠背倾斜机构包括进给丝杠(伸缩装置)、 螺母(伸缩装置)、壳体(驱动单元)、臂构件(驱动单元)和马达(驱动单元)。壳体由支 架固定到下靠背部分的下支承构件的中心。螺母被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内。进给丝杠与螺 母可旋转地螺合。臂构件由支架固定到上靠背部分的上支承构件的中心。进给丝杠的上端 部与臂构件可旋转地螺合。此外,旋转螺母的马达附接到壳体上。根据如上述构成的靠背 倾斜机构,马达被驱动以沿车辆竖直方向线性地移动进给丝杠,从而使上靠背部分绕着在 其两侧处可旋转地连接上、下靠背部分的铰轴旋转。相应地,上靠背部分相对于下靠背部分 相应地倾斜。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由于乘员在车辆向前或向后移动方向上的惯性力,大负荷 施加到上靠背部分的上框架上。参考文献1和参考文献2中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构造成使 得上靠背部分的上框架通过丝杠机构绕铰轴旋转。相应地,在车辆前部碰撞的情况下,通过 将施加到上靠背部分的上框架上的负荷乘以上框架与各铰轴之间的距离而获得的力矩作 用在铰轴上。此外,通过将力 矩除以从丝杠机构至铰轴的距离而获得的负荷施加到丝杠机 构上。近年来,由于座椅外观的改进而希望车辆用座椅的纵向厚度小。相应地,从丝杠机构至铰轴的距离被设计成较短,一般而言,从上框架至铰轴的距离与从丝杠机构至铰轴的 距离之间的比率大约为从七比一到十比一;因此,施加到丝杠机构上的负荷为施加到上框 架上的负荷的七至十倍。从而,丝杠机构需要即使当大负荷施加到丝杠机构上也不会损坏 的强固结构。这增加了靠背调节机构的成本和重量。另外,丝杠机构需要产生大驱动力以 便倾斜上靠背部分。相应地,丝杠机构可能会另外需要执行大的减速的减速传动机构,从而 进一步增加了靠背的成本和重量。因而,需要一种车辆用座椅设备和一种用于该座椅设备的靠背倾斜机构,该倾斜 机构当大负荷施加到座椅构件之一上时减小了施加到调节由可旋转地彼此连接的两个座 椅构件形成的角度的伸缩装置上的负荷,并且该倾斜机构借助于产生小驱动力的伸缩装置 而使靠背构件相对于彼此旋转。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座椅调节机构,所述座椅调节机构调节形成在以可旋 转方式彼此连接的第一座椅构件与第二座椅构件之间的角度,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包括第 一连杆构件,其适于连接到所述第一座椅构件并且包括由所述第一座椅构件以可旋转方 式支承的第一端;第二连杆构件,其适于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二座椅构件并且包括 由所述第二座椅构件以可旋转方式支承的第一端和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构 件的第二端;驱动装置;以及伸缩装置,其由所述驱动装置驱动并且线性地伸出和缩回,其 中,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 伸缩装置中的一者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构件的第二 端,并且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伸缩装置中的另一者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二座椅构 件,其中,假如所述第一连杆构件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连接点P,所 述第一座椅构件与所述第一连杆构件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连接点Q,所述第二座椅构件 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连接点R,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伸缩装置中的 一者与所述第一连杆构件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连接点S,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伸缩装置 中的另一者与所述第二座椅构件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连接点T,线性地经过所述连接点 Q和R的线被定义为线Li,并且线性地经过所述连接点S和T的线被定义为线L2,那么,所 述第一连杆构件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伸缩装置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 连杆构件、以及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伸缩装置中的另一者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彼此连接成 使得从所述连接点P至所述线Ll的距离“a”相对于从所述连接点P至所述线L2的距离 “b”的比率a/b被设定为小于1,并且,所述驱动装置被驱动而使所述伸缩装置线性地移动, 以使所述第一连杆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旋转,从而在所述第一座椅构件与所述第 二座椅构件之间产生相对旋转,以便调节所述第一座椅构件与所述第二座椅构件之间的角 度。如上所述,比率a/b,其为连接点P与线Ll之间的距离“a”相对于连接点P与线 L2之间的距离“b”的比率,被设定为小于1。相应地,施加到第一连杆构件与伸缩装置之间 的连接点S上的负荷Fs小于施加到第一座椅构件与第一连杆构件之间的连接点Q上的负 荷Fq。从而,即使当大负荷施加到第一座椅构件上时,也只有小负荷施加到伸缩装置上。结 果,伸缩装置可被设计成抵抗小负荷的简单构造,从而引起成本和重量的减少。另外,伸缩 装置产生小驱动力,从而使第一座椅构件相对于第二座椅构件旋转。相应地,获得了产生小驱动力的具有简单构造的伸缩装置,因此实现了成本和重量的减少。根据前述公开,所述第一连杆构件形成为盘形并设置有用作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 连接的所述连接点P的旋转中心点。此外,所述第一连杆构件包括所述连接点Q和所述连 接点R。所述第二连杆构件形成为臂形并设置有用作与所述第二座椅构件连接的所述连接 点R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杆构件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其上的所述第二端。相应地,无需铰链来使第一连杆构件和第二连杆构件彼此连接。因而,当应用呈盘 形的第一连杆构件时,距离“a”相对于距离“b”被设定为更短,并且与呈臂形的第一连杆构 件相比,施加到连接点S上的负荷Fs得以进一步减小。根据前述公开,所述连接点Q和所述连接点S适于被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座椅构 件在其内侧的后部和前部处,并且所述第一座椅构件连接到所述第二座椅构件并被驱动而 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座椅构件向前倾斜。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车辆用座椅设备,所述座椅设备具有坐垫和具有以 可旋转方式彼此连接的第一座椅构件和第二座椅构件的靠背,所述座椅设备包括侧框架 机构,所述侧框架机构用作所述第一座椅构件和所述第二座椅构件中的一者,所述侧框架 机构的下端以可倾斜方式连接到设置在所述坐垫内的坐垫框架的后端;上横向构件,所述 上横向构件用作所述第一座椅构件和所述第二座椅构件中的另一者,所述上横向构件设置 在所述侧框架机构的上部处;以及如前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该座椅调节机构将所述上横 向构件连接到所述侧框架机构并驱动所述上横向构件而使其能够相对于所述侧框架机构 向前倾斜,使得所述连接点Q和所述连接点S适于被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座椅构件在其内 侧的后部和前部处。根据前述公开,所述第一连杆构件、所述第二连杆构件以及所述伸缩装置设置在 所述侧框架机构与所述上横向构件之间,所述侧框架机构和所述上横向构件设置在所述靠 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中的各侧处。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侧框架连接构件的中部处, 所述侧框架连接构件连接在设置在所述靠背的两侧处的所述侧框架机构的侧框架本体部 分之间。所述驱动装置同时驱动设置在所述靠背的两侧处的所述伸缩装置。相应地,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以及伸缩装置设置在侧框架机构的各侧框架本体部 分的内侧处而不会从靠背突出,因此减小了靠背的纵向厚度。另外,由于伸缩装置的操作距 离相对于靠背的倾斜角度增加,所以可精确调节靠背的倾斜角度。相应地,实现了产生很少 振动的座椅设备用的高质量座椅调节机构。此外,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以及伸缩装置设置在靠背的内侧的后部处,并且伸出 和驱动装置设置在上横向构件处以便不会从其突出。相应地,距离“b”可相对于距离“a” 进一步增加,从而进一步最小化施加到连接点S上的负荷Fs,即使当施加到连接点Q上的负 荷Fq大时也是如此。根据前述公开,在所述驱动装置与相应的所述伸缩装置之 间设置有向所述伸缩装 置传输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挠性线缆。


本公开的前述和另外的特征和特点将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更加明 显,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根据文中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调节机构的示意图;图2是车辆用座椅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应用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作为靠背倾 斜机构和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图3是示出了形成图2所示的座椅设备的靠背倾斜机构的部件的构造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了形成图2所示的座椅设备的座椅倾斜机构驱动单元的部件的构造的 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的靠背倾斜机构和图4所示的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 图;图6A是沿图3中的线6A-6A截取的截面
图6B是沿图3中的线6B-6B截取的截面图;图6C是沿图3中的线6C-6C截取的截面图;图7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靠背倾斜机构正在操作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的第一修改示例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了图8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应用于座椅设备的靠背倾斜机构和靠背倾 斜机构驱动单元的情况的示意图;图10是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的第二修改示例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了图10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应用于座椅设备的靠背倾斜机构和靠背 倾斜机构驱动单元的情况的示意图;图12是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的第三修改示例的示意图;图13是图10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的修改示例的示意图;以及图14是示出了图12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应用于座椅设备的靠背倾斜机构和靠背 倾斜机构驱动单元的情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照图1的示意图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座椅调节机构100。第一座椅构件101 和第二座椅构件102由铰轴103 (连接点H)彼此连接,使得第一座椅构件101和第二座椅 构件102各者的端部可在图1中示出的箭头“m”所示的方向上相对地旋转。此外,座椅调 节机构100设置在第一座椅构件101与第二座椅构件102之间,同时包括第一连杆构件110 和第二连杆构件120以及驱动构件130。驱动构件130包括驱动装置131以及由驱动装置 131驱动并在图1中示出的箭头“η”所示的方向上线性地往复移动的伸缩装置132。座椅 调节机构100构造成使得由驱动装置131驱动的伸缩装置132线性地往复移动以使第一连 杆构件110和第二连杆构件120相应地旋转,从而使第一座椅构件101相对于第二座椅构 件102旋转并调节第一座椅构件101的旋转角度。如图1所示,第一连杆构件110包括通过铰轴111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座椅构件 101上的右端(第一端)以及通过铰轴112可旋转地连接到伸缩装置132的底端上的左端 (第二端)。第二连杆构件120包括通过铰轴121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座椅构件102上的 下端(第一端)以及通过铰轴122可旋转地连接在第一连杆构件110的右端与左端之间的 上端(第二端)。此外,驱动装置131通过第二连杆构件120连接到其上的铰轴121而可旋 转地连接到第二座椅构件102上。
铰轴122用作第一连杆构件110与第二连杆构件120之间的连接点P。铰轴111 用作第一座椅构件101与第一连杆构件110之间的连接点Q。铰轴121用作第二座椅构件 102与第二连杆构件120之间的连接点R。此外,铰轴112用作第一连杆构件110与伸缩装 置132之间的连接点S。连接点Q和连接点S适于被分别固定在第一座椅构件101在其内 侧的后部和前部处。另外,铰轴121用作第二座椅构件102与驱动装置131之间的连接点 T。连接点T (铰轴121)对应于连接点R。此外,当线性地连接连接点Q和R的线被确定为 线Ll且线性地连接连接点S和R(T)的线被确定为线L2时,第一连杆构件110以如下方式 连接到第二连杆构件120以及伸缩装置132上从连接点P正交于线Ll的距离“a”相对于 从连接点P正交于线L2的距离“b”的比率a/b小于1。下面将描述如上构成的座椅调节机构100的操作和操作效果。当伸缩装置132伸 出时,连接点Q沿在图1中看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相应地,第一座椅构件101绕着连接点H 沿顺时针方向)向后倾斜。当伸缩装置132缩回时,连接点Q沿在图1中看的逆时针方向 旋转。相应地,第一座椅构件101绕着连接点H(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例如,当大负 荷施加到第一座椅构件101上时,朝着第二座椅构件102与第二连杆构件120之间的连接 点R作用的负荷Fq施加到第一座椅构件101与第一连杆构件110之间的连接点Q上。此 时,通过将负荷Fq乘以连接点P与线Ll之间的距离“a”而获得的力矩Fq * a作用在第一 连杆构件110与第二连杆构件120之间的连接点P上。此外,负荷Fs = Fq ^ a/b,其通过 将力矩Fq * a除以比率a/b而获得,施加到第一连杆构件110与伸缩装置132之间的连接
;s K ο 如上所述,比率a/b,其为连接点P与线Ll之间的距离“a”相对于连接点P与线 L2之间的距离“b”的比率,被设定为小于1。相应地,施加到第一连杆构件110与伸缩装置 132之间的连接点S上的负荷Fs小于施加到第一座椅构件101与第一连杆构件110之间的 连接点Q上的负荷Fq。从而,即使当大负荷施加到第一座椅构件101上时,也只有小负荷施 加到伸缩装置132上。结果,伸缩装置132可被设计成抵抗小负荷的简单构造,从而引起成 本和重量减少。另外,伸缩装置132产生小驱动力,从而使第一座椅构件101相对于第二座 椅构件102旋转。相应地,获得了具有产生小驱动力的简单构造的伸缩装置132,因此实现 了成本和重量的减少。此外,即使当伸缩装置132损坏并且第一座椅构件101相对于第二座椅构件102 的倾斜角度不能够被相应地调节时,第一连杆构件110和第二连杆构件120的旋转角度,即 第一座椅构件101与第一连杆构件110之间的连接点Q的旋转角度,受到第一座椅构件101 绕着第一座椅构件101与第二座椅构件102之间的连接点H相对于第二座椅构件102的旋 转的限制。相应地,第一座椅构件101相对于第二座椅构件102的倾斜角度受到限制。从 而,第一座椅构件101被保持在预定位置。另外,当仅需这种操作效果时,连接点P与线Ll 之间的距离“a”相对于连接点P与距离“b”之间的距离“b”的比率a/b不必小于1并且可 为任意值。座椅调节机构100可应用于用于附接到车辆用前座椅上的座椅设备的靠背倾斜 机构和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将参照图2至图4说明座椅调节机构100。另外,下文所述 的纵向(前和后)、宽度(右和左)以及竖直方向基于车辆中的方向。如图2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座椅设备10包括坐垫1和靠背2。靠背2包括下靠背部分21、上靠背部分22和头枕23。下靠背部分21的下端由坐垫1的后端支承,从而 使下靠背部分21能够在纵向方向上向前和向后倾斜并且将整个靠背2连接到坐垫1上。上 靠背部分22的下端由下靠背部分21的上端支承,从而使上靠背部分22能够沿纵向方向向 前和向后倾斜。头枕23由上靠背部分22的上端支承以便沿竖直方向伸出和缩回。靠背倾斜机构5 (详见图3)和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 (详见图4)设置在下靠背 部分21与上靠背部分22之间。靠背倾斜机构5用来使上靠背部分22相对于下靠背部分 21向前和向后倾斜。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用来驱动靠背倾斜机构5,以使上靠背部分 22相对于下靠背部分21向前和向后倾斜。也就是说,靠背倾斜机构5由靠背倾斜机构驱动 单元6驱动,从而使包括头枕23的上靠背部分22向前和向后旋转或移动。座椅设备10的部件的详细说明将描述如下。侧框架机构3设置在靠背2的下靠 背部分21内。上横向构件4设置在上靠背部分22内以便定位在侧框架机构3的上侧处。 侧框架机构3包括侧框架本体部分31a和31b以及连接侧框架本体部分31a和31b的相应 上端的侧框架连接构件32 (详见图3和4)。各侧框架本体部分31a和31b形成为板形,同 时用作第二座椅构件102。侧框架本体部分31a和31b分别设置在下靠背部分在宽度方向 上的两端处以便面向彼此。各侧框架本体部分31a和31b的下端固定到斜倚机构8上。斜 倚机构8由设置在坐垫1内的坐垫框架7的后端支承以便向前和向后倾斜。 上横向构件4包括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和41b以及管架42。各自形成板形且 各自用作第一座椅构件101的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和41b分别设置在上靠背部分22 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以便面向彼此。管架42设置在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和41b的相 应上端之间以便连接在其间。头枕保持机构的头枕保持部分42a设置在管架42的上部处 (详见图3和图4)。头枕保持机构保持头枕23以在竖直方向上伸出和缩回。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和41b分别通过旋转铰链44a和44b可旋转地连接到侧 框架本体部分31a和31b上。靠背倾斜机构5分别设置在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与侧框 架本体部分31a之间以及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b与侧框架本体部分31b之间。靠背倾斜 机构5具有相同构造以使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和41b分别相对于侧框架本体部分31a 和31b倾斜。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设置在侧框架连接构件32处。靠背倾斜机构5由 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驱动,从而使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和41b分别相对于侧框架 本体部分31a和31b倾斜。如图3所示,各靠背倾斜机构5包括连接在侧框架本体部分31b (31a)与上横向构 件本体部分41b (41a)之间的杠杆连杆51、支点连杆52以及连接到杠杆连杆51和支点连杆 52上的丝杠传动机构53。如图4所示,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包括固定在侧框架连接构 件32的中部处的马达61以及分别连接到马达61的轴的两端上和连接到丝杠传动机构53 上的挠性线缆62。杠杆连杆51用作第一连杆构件110而支点连杆52用作第二连杆构件 120。此外,丝杠传动机构53用作伸缩装置132。图5中示出的传动箱81、螺母77、蜗轮85 的内螺孔85b、进给丝杠87、止挡螺母88、L形支架89和台阶状螺钉91等形成丝杠传动机 构53,而图5所示的蜗杆轴84和蜗轮85的传动部分85a等未包括在伸缩装置132中。此 夕卜,马达61、挠性线缆62、蜗杆轴84和传动部分85a等形成驱动装置131。如以下将详细描述的杠杆连杆51并非通常的臂状连杆,而是形成为大致盘形连 杆。第一和第二偏心部分形成在杠杆连杆51处以便径向偏离其中心并且彼此对置地设置。杠杆连杆51的第一偏心部分可连接到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41b)的上附接轴43a(43b) 上,而杠杆连杆51的第二偏心部分可连接到传动丝杠机构53的进给丝杠87上。如以下将 详细描述的支点连杆52形成为大致臂形连杆,同时包括呈环形的第一端部以及形成为可 连接到侧框架本体部分31a(31b)的下附接轴33a(33b)上和可连接到丝杠传动机构53的 传动箱81上的第二端部。杠杆连杆51被可旋转地支承在支点连杆52的第一端部的内周 表面上。杠杆连杆51的旋转中心点对应于与支点连杆52的连接点P。杠杆连杆51包括偏 离旋转中心点的第一偏心部分的第一偏心点(图3中在靠背2的后侧处)以及偏离旋转中 心点的第二偏心部分的第二偏心点(图3中在靠背2的前侧处)。杠杆连杆51的第一偏心 点对应于与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b(41a)的连接点Q,而杠杆连杆51的第二偏心点对应于 与丝杠传动机构53的连接点S。此外,支点连杆52的第二端部对应于与侧框架本体部分 31b (31a)的连接点R。此外,连接点R等于在上述示例下侧框架本体部分31b (31a)与丝杠 传动机构53之间的连接点Τ。杠杆连杆51的连接点Q和S设定如下。将线性地经过连接点R并被设定为具有 朝着靠背2的后侧径向离开连接点P的距离“a”的线确定为线Li。将线性地经过连接点R 并被设定为具有朝着靠背2的前侧径向离开连接点P的距离“b” ( > a ;比距离“a”长)的 线确定为线L2。此外,当从靠背2的前侧朝着后侧线性地经过连接点P的线被确定为线L3 时,线Ll与线L3之间的交叉点为连接点Q,而线L2与线L3之间的交叉点为连接点S。此 夕卜,将比率a/b(从连接点P至线Ll的距离“a”相对于从连接点P至线L2的距离“b”的比 率)设定为小于1。相应地,即使当施加到连接点Q上的负荷Fq大时,考虑到力矩,施加到 连接点S上的负荷Fs小。 因而,距离“a”相对于距离“b”越短,施加到连接点S上的负荷Fs就越小。在这 种条件下,当杠杆连杆51构造成常规的臂状连杆时,需要铰链以将杠杆连杆51和支点连杆 52彼此连接。相应地,距离“a”相对于距离“b”越短,铰链就越靠近杠杆连杆51与上横向 构件41b(41a)之间的连接部分。相应地,铰链与杠杆连杆51与上横向构件41b (41a)之间 的连接部分相干涉,因此限制了距离“a”相对于“b”的减小。然而,在该实施方式中,杠杆 连杆51形成为大致盘形连杆并由支点连杆52的第一端部支承,因此无需由铰链连接到支 点连杆52上。因而,当应用形成为大致盘形的杠杆连杆51时,与应用形成为常规的臂状连 杆的杠杆连杆51相比,距离“a”相对于距离“b”被设定为更短并且施加到连接点S上的负 荷Fs得以进一步减小。此外,由于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设置在侧框架连接构件32的中部处并借助于 挠性线缆62连接到靠背倾斜机构5上,马达61未从上靠背部分22突出并且靠背倾斜机构 5分别设置在上靠背部分22的内侧面的后部处。相应地,距离“b”相对于距离“a”被设为 进一步更长,因此即使当施加到连接点Q上的负荷Fq大时也进一步最小化施加到连接点S 上的负荷Fs。另外,如图3所示,杠杆连杆51绕着上附接轴43b(43a)可旋转地连接到上横向 构件本体部分41b (41a)上。支点连杆52绕着下附接轴33b (33a)连接到侧框架本体部分 31b (31a)上以便按照杠杆连杆51的旋转而旋转。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b (41a)绕着旋转 铰链44b (44a)可旋转地连接到侧框架本体部分31b (31a)上。
如上述构造,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b (41a)按照杠杆连杆51和支点连杆52的 旋转而相对于侧框架本体部分31b (31a)沿纵向方向向前和向后倾斜。此时,杠杆连杆51 和支点连杆52的旋转角度,即上附接轴43b(43a)的旋转角度,受到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 41b (41a)绕着旋转铰链44b (44a)的旋转的限制。更具体地,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b (41a) 的旋转角度被限制为从支点连杆52的大致最低点至大致最高点的大约180度。例如,即使 当丝杠传动机构53损坏而因此不能够调节上靠背部分22相对于下靠背部分21的倾斜角 度时,上靠背部分22的倾斜角度也被限制并被保持在预定位置。下文将参照图5和图6说明靠背倾斜机构5和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的详细构 造。杠杆连杆51包括彼此焊接的偏心环71和臂构件72。偏心环71形成为盘状形状,同时 包括圆形中心部分71a和轴环部分71b。圆形中心部分71a形成为具有尺寸与下面将对其 进行描述的插入支点连杆52的大直径附接孔52a中的衬套73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外径。偏 心孔71c (连接点Q)在圆形中心部分71中穿成而径向偏离其旋转中心点(连接点Q)并贯 穿它。轴环部分71b形成在圆形中心部分71a的第一端面上以便从第一端面的外周周边向 外径向延伸。臂构件72包括主体部分72a和突出部分72b,同时形成为大致盘状形状。主体部 分72a形成为具有略微大于偏心环71的圆形中心部分71a的外径的外径。轴孔72c (连接 点Q)和两个焊接孔72d形成在主体部分72a中以便贯穿它。当主体部分72a和圆形中心部 分71a被彼此焊接时,轴孔72c面向偏心孔71c并且具有尺寸与偏心孔71c的直径大致相 同的直径。焊接孔72d邻近轴孔72c定位。 突出部分72b—体形成在主体部分72a的外周 周边上以便沿着线L3突出,该线L3从轴孔72c的中心点Cl朝着主体部分72a的外周周边 的径向向外的方向线性地经过中心点C2,其为主体部分72a的旋转中心点。内螺孔72e (连 接点S)形成在突出部72b中以便贯穿它。内螺孔72e包括线L3上的中心点C3。支点连杆52包括形成在第一端部处的大直径附接孔52a和形成在第二端部处的 小直径附接孔52b。呈环形形状的带凸缘的衬套73和74分别插入大直径附接孔52a和小 直径附接孔52b中。衬套73和74由涂覆有低摩擦材料的薄板形成,同时分别形成为具有 大于大直径附接孔52a和小直径附接孔52b的直径的外径的圆管形状。各衬套73和74的 外周表面的一部分被沿着其轴向方向切割。衬套73和74克服其径向弹簧力而径向向内压 缩以便分别贯穿大直径附接孔52a和小直径附接孔52b。同时,衬套73和74由于径向弹簧 力而径向向外扩张,从而分别配合到大直径附接孔52a和小直径附接孔52b中。此外,各衬 套73和74的插入端被加工以便被扩张成凸缘形。因而,防止衬套73和74分别与大直径 附接孔52a和小直径附接孔52b分离。此外,偏心环71的圆形中心部分71a插在衬套73配合到其上的大直径附接孔52a 中。偏心环71的圆形中心部分71a和臂构件72的主体部分72a以偏心孔71c和轴孔72c 相对于彼此同轴对准的方式设置成面向彼此。此外,臂构件72被弧焊至大直径附接孔52a 使得焊接孔72d被封闭。然后,呈环形形状的带凸缘的衬套75被插入轴孔72c和偏心孔 71c(下文简称为轴孔72c)中。衬套75由覆盖有低摩擦材料的薄板形成而呈具有略微大 于轴孔72c的直径的外径的圆管形状。衬套75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被沿着其轴向方向切 害I]。衬套75克服其径向弹簧力而径向向内压缩到轴孔72c中以便贯穿它,同时由于径向弹 簧力而径向向外扩张,从而配合到轴孔72c中。此外,衬套75的插入端被加工以便被扩张成凸缘形,从而防止衬套75与轴孔72c分离。因而,杠杆连杆51可旋转地连接到支点连杆 52上。 如图5所示,上附接轴43a(43b)设置在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41b)的内侧表 面上以便从其朝着车辆内侧突出。下附接轴33a(33b)设置在侧框架本体部分31a(31b)的 内侧表面上。外螺纹部分43aa(43ba)形成在上附接轴43a(43b)的端部处。外螺纹部分 43aa(43ba)具有略微小于杠杆连杆51的轴孔72c的直径的直径。外螺纹部分43aa (43ba) 被插入杠杆连杆51的轴孔72c中并且螺母76与外螺纹部分43aa(43ba)螺合以便紧固到 其上。如图5所示,外螺纹部分33aa(33ba)形成在下附接轴33a(33b)的端部处。外螺 纹部分33aa(33ba)具有略微小于在如以下将描述的传动箱81上穿成的轴孔81a的直径的 外径。下附接轴33a (33b)被插入支点连杆52的小直径附接孔52b和传动箱81的轴孔81a 中以便贯穿它们。此外,螺母77与下附接轴33a(33b)的外螺纹部分33aa(33ba)螺合以便 紧固到其上。因而,如图6A(沿着图3的线6A-6A截取的视图)所示,杠杆连杆51连接到 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b (41a)上以便绕上附接轴43b (43a)旋转,而支点连杆52连接到侧 框架本体部分31b (31a)上以便按照杠杆连杆51的旋转而绕下附接轴33b (33a)旋转。如图5所示,丝杠传动机构53包括传动箱81、传动箱盖82、蜗杆轴84、蜗轮85以 及容纳在由传动箱81和传动箱盖82形成的空间内的其它部件。蜗轮85定位成关于蜗杆 轴84不对称。如上所述,下附接轴33a (33b)插入其中的轴孔81a在传动箱81上穿成。线 缆孔82a在传动箱盖82上穿成。各挠性线缆62的第一端插入线缆孔82a中。传动箱81 和传动箱盖82通过螺钉83彼此紧固和固定。轴承84a附接在蜗杆轴84的第一端上。挠性线缆62的第一端配合到轴承84a中。 附接到蜗杆轴84的第一端上的轴承84a被压入传动箱盖82的线缆孔82a中。此外,蜗杆 轴84的第二端插入被压入传动箱81中的管状衬套86中。因而,蜗杆轴84被可旋转地支 承在限定在传动箱81与传动箱盖82之间的空间中。与蜗杆轴84啮合的传动部分85a设 置在蜗轮85的外周表面上。与进给丝杠87啮合的内螺孔85b以及与内螺孔85b连续地连 接的管状孔85c形成在蜗轮85的内周表面上。管状孔85c具有大于防止进给丝杠87与内 螺孔85b分离的止挡螺母88的外径的内径。具有小直径的外螺纹部分87a设置在进给丝杠87的第一端处。止挡螺母88与外 螺纹部分87a螺合。进给丝杠87的第二端被插入孔89a中,该孔89a在L形支架89的第 一表面中穿成,以便焊接到L形支架89上。进给丝杠87的第一端穿过内螺孔85b而插入 至蜗轮85的管状孔85c并与管状孔85c螺合。此外,止挡螺母88与进给丝杠87的外螺纹 部分87a螺合以便紧固到其上。由于管状孔85c具有大于止挡螺母88的外径的内径,所以 止挡螺母88可在管状孔85c中移动并从而支承进给丝杠87而可按照蜗轮85的旋转而在 预定距离内线性地移动直到进给丝杠87的移动被止挡螺母88限制。垫圈90a和90b配合到进给丝杠87附接到其上的蜗轮85的传动部分85a的两端 面上。此外,传动部分85a容纳在传动箱81内以便与蜗杆轴84啮合。相应地,如图6B(沿 着图3的线6B-6B截取的视图)所示,蜗轮85被可旋转地支承在由传动箱81和传动箱盖 82限定的空间内。此外,台阶状螺钉91被插入在L形支架89的第二表面中穿成的孔89b 中,并与形成在臂构件72的突出部分72b中的内螺孔72e螺合。因而,如图6C(沿着图3的线6C-6C截取的视图)所示,固定到进给丝杠87的第二端上的L形支架89被固定到上 附接轴43b(43a)插入其中的臂构件72的突出部分72b上。相应地,当蜗轮85按照蜗杆轴 84的旋转而旋转时,进给丝杠87在预定距离内线性地移动。结果,杠杆连杆51在预定角度 内旋转,从而使支点连杆52在预定角度内旋转。 如图5所示,线缆固定构件63设置在马达61的第一端处,而包括线缆固定部分64 的马达固定构件65设置在马达61的第二端处以便通过螺钉66固定到其上。马达固定构 件65固定到侧框架连接构件32的中部上。挠性线缆62包括芯构件62a,其旋转并且向蜗 杆轴84和呈圆筒形的外管62b传输旋转扭矩。外管62b覆盖并保护芯构件62a,同时未进 行旋转。挠性线缆62的第一端被插入传动箱盖82的线缆孔82a中,而设置在挠性线缆62 的第一端处的芯构件62a配合到蜗杆轴84的轴承84a中。同时,挠性线缆62的第二端被 插入马达固定构件65的线缆固定部分64(线缆固定构件63)中,而设置在挠性线缆62的 第二端处的芯构件62a配合到马达61的马达轴61a中。相应地,马达61的驱动力经由挠 性线缆62的芯构件62a从马达轴61a传输至蜗杆轴84。因而,如上所述,靠背倾斜机构驱 动单元6的马达61、线缆固定构件63和马达固定构件65设置在车辆的中心(侧框架连接 构件32的中部)处。此外,挠性线缆62和靠背倾斜机构5设置在座椅设备10中以便在车 辆的宽度方向上具有对称构造。下面将说明如上构成的座椅设备10的操作。当乘员压下操作开关以便倾斜靠背2 的上靠背部分22时,马达61被马达驱动单元驱动以便沿预定方向旋转。之后,设置在马达 61的右侧和左侧处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挠性线缆61由于马达61的输出而旋转,从而使 各靠背倾斜机构5的蜗杆轴84旋转。结果,与蜗杆轴84接合的蜗轮85旋转,同时减少了 马达61的转数。然后,与蜗轮85的内螺孔85c接合的进给丝杠87轴向移动以使杠杆连杆 51相应地旋转,此后使支点连杆52旋转。因而,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和41b向前(沿 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倾斜。从而,上靠背部分22按照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和41b的 倾斜运动而从图3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图7所示的位置。同时,当需要使上靠背部分22相对 于下靠背部分21的倾斜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时,乘员压下开关以使马达61沿上述预定方 向的相反方向旋转。因而,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包括靠背倾斜机构5和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的座椅 设备10,即使当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大负荷Fq经由上靠背部分22施加到上横向构件本体 部分41b (41a)与杠杆连杆51之间的连接点Q上时,施加到丝杠传动机构53与侧框架本体 部分31b (31a)之间的连接点R上的负荷Fs也被最小化。相应地,丝杠传动机构53无需强 固的构造,只要具有抵抗小负荷Fs的构造。从而,实现了靠背倾斜机构5和靠背倾斜机构 驱动单元6的重量和成本的减少。此外,丝杠传动机构53产生小驱动力;因此,大的力施加到杠杆连杆51与上横向 构件本体部分41b (41a)之间的连接点Q上以使上靠背部分22倾斜。在这种条件下,丝杠 传动机构53无需能够实现大的减速的附加减速机构,从而引起靠背倾斜机构5和靠背倾斜 机构驱动单元6的重量和成本的减少。此外,杠杆连杆51、支点连杆52和靠背倾斜机构5 分别设置在侧框架机构3的侧框架本体部分31a和31b的内侧面处,同时未从上靠背部分 22突出,因此减小了靠背2的纵向厚度。另外,由于丝杠传动机构53的操作距离,即进给丝 杠67的移动距离,相对于上靠背部分22的倾斜角度增加,所以可精确调节上靠背部分22的倾斜角度。相应地,实现了产生很少振动的高质量靠背倾斜机构5和高端靠背倾斜机构 驱动机构6。此外,杠杆连杆51、支点连杆52和靠背倾斜机构5设置在上靠背部分22的内 侧面的后部处,并且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设置在上靠背部分22处以便不从其突出。相 应地,距离“b”可相对于距离“a”进一步增加,从而即使当施加到连接点Q上的负荷Fq大 时也进一步最小化施加到连接点S上的负荷Fs0 此外,例如,即使当丝杠传动机构53损坏而因此不能够调节上靠背部分22的倾斜 角度时,杠杆连杆51和支点连杆52的旋转角度,即上附接轴43a (43b)的旋转角度,受到上 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和41b绕着旋转铰链44a和44b的旋转的限制。相应地,上靠背部 分22的倾斜角度受到限制并被保持在预定位置。另外,当仅需要这种操作效果时,从连接 点P至线Ll的距离“a”相对于从连接点P至线L2的距离“b”的比率a/b不必小于1并且 可为任意值。图8是座椅调节机构200的示意图,该座椅调节机构200是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 构100的第一改型示例。相同的标号应用于座椅调节机构200中与座椅调节机构100的构 造相同的构造,并且将省去这些构造的详细说明。座椅调节机构200以相对于图1所示的座 椅调节机构100的设置的竖直倒转方向来设置。也就是说,第一连杆构件110的第一端由 铰轴111 (连接点Q)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座椅构件102上,而第一连杆构件110的第二端 由铰轴112 (连接点S)可旋转地连接到伸缩装置132的底端上。第二连杆构件120的第一 端由铰轴121 (连接点R、T)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座椅构件101上,而第二连杆构件120的 第二端由铰轴122 (连接点P)连接在第一连杆构件11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位点处。 此外,驱动装置131由与第二连杆构件120相同的铰轴121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座椅构件 101上。如上述构成的座椅调节机构200实现与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100的操作效果 类似的操作效果。图9是示出了图8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200应用于车辆用座椅设备的座椅靠背倾 斜机构5和座椅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的情况的示意图。相同的标号应用于该座椅设备 中与图3所示的座椅设备10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并且将省去这些构造的详细说明。在图9 所示的情况中,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41b)的上附接轴43a(43b)(连接点R)被插入支 点连杆52的小直径附接孔52b中以便贯穿它,而下附接轴33a(33b)(连接点Q)被插入杠 杆连杆51的轴孔72c和传动箱81的轴孔81a以便贯穿它们。此外,用于连接上横向构件 本体部分41a和41b的连接构件另外设置在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a和41b之间以便连接 在其间,并且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的马达61设置在连接构件处。因而,当靠背倾斜机 构5以相对于图1所示的设置的竖直倒转方向来设置时,获得了与图3所示的座椅设备10 的操作效果类似的操作效果。图10是示出了座椅调节机构300的示意图,该座椅调节机构300是图1所示的 座椅调节机构100的第二改型示例。相同的标号应用于图10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300中 与座椅调节机构100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并且将省去这些构造的详细说明。根据座椅调节 机构300,第一连杆构件110与第二连杆构件120之间的连接点P (铰轴122)和第一连杆 构件110与第一座椅构件101之间的连接点Q(铰轴111)相对于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 100的设置成倒转设置。也就是说,在图10中,连接点P设置在靠背2的后侧处,而连接点 Q设置在靠背2的前侧处。第二连杆构件120的第一端由铰轴122 (连接点P)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杆构件Iio的第一端上。第一座椅构件101由铰轴111 (连接点Q)可旋转地连 接在第一连杆构件11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此外,第一连杆构件110的第二端由铰轴 112 (连接点S)可旋转地连接到伸缩装置132的底端上。第二连杆构件120的第一端由铰 轴121 (连接点R、T)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座椅构件102上。此外,驱动装置131由与第二 连杆构件120相同的铰轴121 (连接点R、T)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座椅构件102上。座椅调 节机构300以与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100的操作不同的方式操作。特别地,根据座椅 调节机构300,当伸缩装置132伸出时,连接点Q逆时针旋转,从而使第一座椅构件101绕连 接点H向前(逆时针)倾斜。同时,当伸缩装置132缩回时,连接点Q顺时针旋转,从而使 第一座椅构件101绕连接点H向后(顺时针)倾斜。如上述构成的座椅调节机构300实现 与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100的操作效果类似的操作效果。 图11是示出了图10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300应用于车辆用座椅设备的座椅靠背 倾斜机构5和座椅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的情况的示意图。相同的标号应用于该座椅设 备中与图3所示的座椅设备10相同的构造的构造,并且将省去这些构造的详细说明。在图 10所示的情况中,杠杆连杆51与上横向构件本体部分41b(41a)之间的连接点Q设置成比 杠杆连杆51与支点连杆52之间的连接点P更靠近靠背2的前侧。此外,杠杆连杆51与丝 杠传动机构53之间的连接点S定位在靠背2的前侧处。如上述构成的座椅设备实现与图 3所示的座椅设备10的操作效果类似的操作效果。图12是座椅调节机构400的示意图,该座椅调节机构400是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 机构100的第三改型示例。相同的标号应用于座椅调节机构400中与座椅调节机构100的 构造相同的构造,并且将省去这些构造的详细说明。座椅调节机构400与图1所示的座椅 调节机构10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连杆构件120与第二座椅构件102之间的连接点R和 驱动装置131与第二座椅构件102之间的连接点T彼此单独地设置。也就是说,驱动装置 131由铰轴133 (连接点T)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座椅构件102上。如上述构成的座椅调节 机构400实现与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100的操作效果类似的操作效果。图13是座椅调节机构500的示意图,该座椅调节机构500是图10所示的座椅调 节机构300的改型示例。相同的标号应用于座椅调节机构500中与座椅调节机构300的 构造相同的构造,并且将省去这些构造的详细说明。根据座椅调节机构500,第一连杆构件 110与第二连杆构件120之间的连接点P(铰轴122)和第一连杆构件110与第一座椅构件 101之间的连接点Q(铰轴111)相对于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100中的设置成倒转设置。 也就是说,连接点P设置在靠背2的后侧处,而连接点Q设置在靠背2的前侧处。此外,座 椅调节机构500与图10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300的构造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连杆构件 120与第二座椅构件102之间的连接点R和驱动装置131与第二座椅构件102之间的连接 点T彼此单独地设置。也就是说,第二连杆构件120的第一端由铰轴122(连接点P)可旋 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杆构件110的第一端上。第一座椅构件101由铰轴111 (连接点Q)可旋 转地连接在第一连杆构件11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此外,第一连杆构件110的第二端 由铰轴112 (连接点S)可旋转地连接到伸缩装置132的底端上。第二连杆构件120的第一 端由铰轴121 (连接点R)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座椅构件102上。此外,驱动装置131由铰 轴133 (连接点T)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座椅构件102上。座椅调节机构500以与图1所示 的座椅调节机构100的操作不同的方式操作。特别地,根据座椅调节机构500,当伸缩装置132伸出时,连接点Q逆时针旋转,从而使第一座椅构件101绕连接点H向前(逆时针)倾 斜。同时,当伸缩装置132缩回时,连接点Q顺时针旋转,从而使第一座椅构件101绕连接 点H向后(顺时针)倾斜。如上述构成的座椅调节机构500实现与图1所示的座椅调节机 构300的操作效果类似的操作效果。图14是示出了图12所示的座椅调节机构400应用于车辆用座椅设备的座椅靠背 倾斜机构5和座椅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的情况的示意图。相同的标号应用于该座椅设 备中与图3所示的座椅设备10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并且将省去这些构造的说明。在图14 所示的情况中,支点连杆52与侧框架本体部分31b(31a)之间的连接点R和丝杠传动机构 53与侧框架本体部分31b (31a)之间的连接点T彼此单独地设置。如上述构成的座椅设备 实现与图3所示的座椅设备10的操作效果类似的操作效果。另外,当图13所示的座椅调 节机构500应用于座椅设备的靠背倾斜机构5和靠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时,获得了类似 的操作效果。另外,在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示例中说明了座椅调节 机构100、200、300、400应用 于用来使座椅设备10的上靠背部分22相对于下靠背部分21倾斜的靠背倾斜机构5和靠 背倾斜机构驱动单元6的情况。可替代地,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座椅调节机构100、200、300、 400的机构可应用于设置在座椅设备10的坐垫1内的斜倚机构8、使坐垫1竖向和纵向滑 动的滑动机构、调节坐垫1的长度的坐垫调节机构或垫凳(ottoman)机构等。此外,根据该 实施方式的座椅调节机构100、200、300、400的机构可应用于转向设备用倾斜调节机构和 锁定机构。
权利要求
一种座椅调节机构(100),所述座椅调节机构调节形成在以可旋转方式彼此连接的第一座椅构件与第二座椅构件(101、102)之间的角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连杆构件(110),其适于连接到所述第一座椅构件(101)并且包括由所述第一座椅构件(101)以可旋转方式支承的第一端;第二连杆构件(120),其适于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02)并且包括由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02)以可旋转方式支承的第一端和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构件(110)的第二端;驱动装置(131);以及伸缩装置(132),其由所述驱动装置(131)驱动并且线性地伸出和缩回,其中,所述驱动装置(131)和所述伸缩装置(132)中的一者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构件(110)的第二端,并且所述驱动装置(131)和所述伸缩装置(132)中的另一者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02),其中,假如所述第一连杆构件(110)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120)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连接点P,所述第一座椅构件(101)与所述第一连杆构件(110)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连接点Q,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02)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120)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连接点R,所述驱动装置(131)和所述伸缩装置(132)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连杆构件(110)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连接点S,所述驱动装置(131)和所述伸缩装置(132)中的另一者与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02)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连接点T,线性地经过所述连接点Q和R的线被定义为线L1,并且线性地经过所述连接点S和T的线被定义为线L2,那么,所述第一连杆构件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110、120)、所述驱动装置(131)和所述伸缩装置(132)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连杆构件(110)、以及所述驱动装置(131)和所述伸缩装置(132)中的另一者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120)彼此连接成使得从所述连接点P至所述线L1的距离(a)相对于从所述连接点P至所述线L2的距离(b)的比率(a/b)被设定为小于1,并且,所述驱动装置(131)被驱动而使所述伸缩装置(132)线性地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杆构件(110)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120)旋转,从而在所述第一座椅构件(101)与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02)之间产生相对旋转,以便调节所述第一座椅构件与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01、102)之间的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100),其中,所述第一连杆构件(110)形成为盘 形并设置有旋转中心点,所述旋转中心点用作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120)连接的所述连接 点P,所述第一连杆构件(110)进一步包括所述连接点Q和所述连接点R,并且,所述第二连 杆构件(120)形成为臂形并设置有用作与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20)连接的所述连接点R的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杆构件(110)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其上的所述第二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100),其中,所述连接点Q和所述连接点S适于 被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座椅构件(101)在其内侧的后部和前部处,并且所述第一座椅构件(101)连接到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02)并被驱动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02)向 前倾斜。
4.一种车辆用座椅设备(10),所述座椅设备包括坐垫(1)和具有以可旋转方式彼此 连接的第一座椅构件和第二座椅构件(101、102)的靠背(2),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设备包 括侧框架机构(3),所述侧框架机构用作所述第一座椅构件和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01、 102)中的一者,所述侧框架机构的下端以可倾斜方式连接到设置在所述坐垫(1)内的坐垫 框架(7)的后端;上横向构件(4),所述上横向构件用作所述第一座椅构件和所述第二座椅构件(101、 102)中的另一者,所述上横向构件设置在所述侧框架机构(3)的上部处;以及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100),所述座椅调节机构(100)将所述上横向 构件(4)连接到所述侧框架机构(3)并驱动所述上横向构件(4)而使其能够相对于所述侧 框架机构(3)向前倾斜,使得所述连接点Q和所述连接点S适于被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座 椅构件(101)在其内侧的后部和前部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设备(10),其中,所述第一连杆构件(110)、所述第二连杆 构件(120)以及所述伸缩装置(132)设置在所述侧框架机构(3)与所述上横向构件(4)之 间,所述侧框架机构(3)和所述上横向构件(4)设置在所述靠背(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 两侧中的各侧处,并且,所述驱动装置(131)设置在侧框架连接构件(32)的中部处,所述侧框架连接 构件(32)连接在设置在所述靠背(2)的两侧处的所述侧框架机构(3)的侧框架本体部分 (31a)与(31b)之间,所述驱动装置(131)同时驱动设置在所述靠背(2)的两侧处的所述伸 缩装置(13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设备(10),其中,在所述驱动装置(131)与相应的所述伸 缩装置(132)之间设置有向所述伸缩装置(132)传输所述驱动装置(131)的驱动力的挠性 线缆(62)。
全文摘要
公开了座椅设备和用于座椅设备的座椅调节机构。该座椅调节机构(100)调节形成在可旋转地彼此连接的第一和第二座椅构件之间的角度,包括第一连杆构件(110),其适于连接到第一座椅构件(101)并包括由第一座椅构件可旋转地支承的第一端;第二连杆构件(120),其适于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座椅构件(102)并包括由第二座椅构件可旋转地支承的第一端和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杆构件的第二端;驱动装置(131);以及伸缩装置(132),其由驱动装置驱动并线性地伸出和缩回,其中,驱动装置和伸缩装置中的一者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杆构件的第二端,而驱动装置和伸缩装置中的另一者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座椅构件。
文档编号B60N2/22GK101844527SQ20101014060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7日
发明者伊东定夫, 永田俊显, 荒川祐次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