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装置的螺杆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443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装置的螺杆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的螺杆构造。
背景技术
根据已知的车辆用座椅,下导轨被固定于车辆地板上,上导轨被支撑于对应的下 导轨以便可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并且座椅构件被固定于上导轨。此外,各导向螺杆 设置于各下导轨与各上导轨之间。US6244660B1中公开的车辆用电动座椅包括导向螺杆, 其分别被轴向支撑于上导轨;螺母件,导向螺杆分别以插入的方式穿过所述螺母件;齿轮 箱,其被保持在对应的上导轨处并与各导向螺杆的一端连接;以及马达,其驱动力经由齿轮 箱被传递至导向螺杆。当马达旋转时,导向螺杆旋转,从而上导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相 对于对应的下导轨滑动。在车辆在其后部被撞击并且过量的负荷施加于座椅上的情形中, 负荷可能被施加于齿轮箱。因此,为了限制齿轮箱的损坏,在各导向螺杆的一部分处形成键 槽部。支架的连接于各上导轨的挖切部与键槽部接合使得当支架的端面与键槽部的端面彼 此接触时负荷可被接收。相应地,可限制过量的负荷施加于齿轮箱上。然而,根据US6244660B1,为了通过支架与键槽部之间的接触来充分接收负荷,可 能需要在各导向螺杆处形成具有足够深度的键槽部。在这种结构中,由于键槽部的深度被 设定得较深,所以键槽部的直径可能被设定成导向螺杆中的最小直径,换言之,键槽部可能 是导向螺杆中最弱的部分。为了获得导向螺杆足够的强度,可能需要增加导向螺杆的直径, 这可致重量增加。因而需要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的螺杆构造,其用于以具有减轻的重量的简单构造 接收大负荷。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的螺杆构造包括螺杆件,所述螺杆件 被轴向可旋转地支撑于下导轨和上导轨中的一个,其中,所述下导轨适于安装在车辆地板 上,所述上导轨被可滑动地支撑于下导轨并适于支撑车辆用座椅,所述螺杆件在上导轨的 滑动方向上延伸,包括由两个凸起部构成的凸出部,所述两个凸起部通过冷轧形成为沿螺 杆件的轴向从两侧在螺杆件的外周面处凸起以便联接并彼此接触,并且,所述螺杆件借助 于凸出部在螺杆件的轴向上定位;以及传动螺母件,所述传动螺母件被固定于上导轨和下 导轨中的另一个使得螺杆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该传动螺母件。相应地,用作为凸出部的凸起部23e和23f以及凸起部23k和23m以与螺杆件23 一体的方式在螺杆件23的外周面上形成为联接并彼此接触。因而,用于确定螺杆件23的 位置的凸出部23e、23f、23k和23m形成为简单的构造。因此,可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凸出 部23e、23f、23k和23m通过冷轧形成。因此,螺杆件23不会变形并且螺杆轴23的强度不 会由于加热而降低。相应地,螺杆件23可充分承受施加于螺杆轴23上的轴向力,螺杆轴23 在轴向上的位置借助于凸出部23e、23f、23k和23m确定。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车辆用座椅装置的螺杆构造安装在车辆用座椅装置 上,该车辆用座椅装置包括固定于上导轨的保持件以及由保持件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的接 合件。传动螺母件被固定于下导轨。接合件在这样的状态下固定于螺杆件螺杆件在轴向 上定位于凸出部接触接合件的端面的位置处。相应地,螺杆件23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被固定于下导轨21上的传动螺母件24。 被固定于螺杆件23的接合件75与形成为从螺杆件23凸起的凸出部23e和23f相接触,并 被支撑在位于固定至上导轨22的保持件30与凸出部之间的位置处。负荷可从保持件30 施加于接合件75上,该保持件30固定于用于支撑车辆座椅的上导轨22。负荷经由保持件 30和接合件75传递至螺杆件23的凸出部23e和23f。然而,凸起部(凸出部)23e和23f 形成为一体地联接。因此,凸起部(凸出部)23e和23f相对于在螺杆件23的轴向上的剪 切应力具有大的截面模量。相应地,可以在不增加额外的构件的情况下将用于接收大负荷 的负荷接收部设置成简单的构造。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螺杆件包括传动螺杆部,其通过冷轧形成于两个凸起部 的一侧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传动螺母件;以及固定螺杆部,其通过冷轧形成于两个凸 起部的另一侧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螺母件,该螺母件用于推动接合件接触凸出部。相应地,根据该实施方式,凸出部(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第三凸起部 23k和第四凸起部23m)、形成于凸出部的一侧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传动螺母件24的传 动螺杆部23a、以及形成于凸出部的另一侧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用于推动接合件75接 触凸出部的紧固螺母46的固定螺杆部23c都是通过冷轧形成的。相应地,可在一系列过程 中形成螺杆件23的多个主要部分,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形成于两个凸起部的两侧以便通过冷轧使两个凸起部凸 起的凹进部的直径被设定成等于或大于通过冷轧形成于螺杆件的传动螺杆部的螺纹内径。相应地,分别形成于凸起部23e和23f的两侧的第一凹进部23g的直径Db被设定 成等于或大于形成于螺杆件23的传动螺杆部23a的螺纹内径Dv。因此,被施加有大应力 (对应于已知的键槽部)的部分的直径未被设定成小于传动螺杆部23a的螺纹内径Dv。因 此,可获得螺杆件23的足够强度,同时可减轻螺杆件23的重量。


从以下参照附图考虑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前述和另外的特征和特点将变得更加 明显,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了具有根据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沿图1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螺杆轴的轴向截取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局部截面图;图5是示出了图4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以及图6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车辆用座椅装置10 (下文将称之为“座椅装置10”)的螺杆构造的实施方式。根据该实施方式,诸如右、左、前、后、上和下的方向分别对应于当由坐在 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看去时的右、左、前、后、上和下。座椅装置10安装在车辆地板11上。座 椅装置10包括座椅滑动装置12、用于构成座椅表面的坐垫13以及用于构成座椅靠背表面 的座椅靠背14。座椅靠背14附接于坐垫13的后部以便能够借助于已知的倾斜机构相对于 坐垫13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枢转并由坐垫13保持于相对于坐垫13的预调角度。如图1所示,座椅滑动装置12包括下导轨21、上导轨22、螺杆轴(螺杆件)23、传 动螺母件24和驱动单元25。座椅装置10的左侧和右侧的结构和功能大致相同。因此,下 文将仅主要描述座椅装置10的一侧。如图1和图2所示,下导轨21形成为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长形状。下 导轨21彼此平行地分别设于座椅装置10的左侧和右侧。如图3所示,下导轨21包括底壁 21a、从底壁21a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沿向上的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21b、以及在相应的侧壁 21b的上端部处沿下导轨21的向内方向弯曲并且随后沿向下的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凸缘 壁21c。下导轨21包括位于该对第一凸缘壁21c之间且上端开口的开口部分21d,从而当 在沿左_右方向截取的截面图中看去时形成为大致U形。下导轨21借助于诸如螺栓等这 样的固定件在其前端部和后端部处被固定于车辆地板11上。如图1和图2所示,上导轨22形成为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长形状。上 导轨22彼此平行地分别设于座椅装置10的左侧和右侧。如图3所示,上导轨22包括上壁 22a、从上壁22a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沿向下的方向延伸的一对竖向壁22b、以及在相应的竖 向壁22b的下端部处沿上导轨22的向外方向弯曲并且随后沿向上的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二 凸缘壁22c。上导轨22包括位于该对第二凸缘壁22c之间且下端开口的开口部分22d,从 而当在沿左_右方向截取的截面图中看去时形成为大致倒U形。上导轨22由下导轨21支 撑成可借助于滚动件而相对于下导轨21滑动。上导轨22经由保持支架27 (参见图1)在 上导轨22的上部固定于座椅装置10的坐垫13。如图4和图5所示,螺杆轴23设置于下导轨21与上导轨22之间使得螺杆轴23 的轴线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5所示,螺杆轴23包括传动螺杆部(导向螺 杆)23a,其在螺杆轴23的后部处沿向前的方向通过冷轧(“冷轧”在下文指的是在常温下 轧制)形成有螺纹;以及固定螺杆部23c,其在螺杆轴23的比传动螺杆部23a更靠前的部 分处通过冷轧形成有螺纹。与接合体83 (稍后描述)接合的接合部23d在固定螺杆部23c与传动螺杆部23a 之间在固定螺杆部23c的后面形成于螺杆轴23的外周面。接合部23d通过冷轧在其表面 上形成有齿状突起。第一凸起部(凸出部)23e和第二凸起部(凸出部)23f形成在接合部 23d后面。凸出部接触与接合部23d接合的接合体83的后端面,以便确定螺杆轴23在其轴 向上的位置。第一凹进部23g分别形成在第一凸起部23e前面和第二凸起部23f后面。第 一轴部23h形成于第一凹进部23g与传动螺杆部23a之间,该第一凹进部23g形成在第二 凸起部23f后面。第一轴部23h的直径被设定成与接合部23d的直径大致相同。通过冷轧 形成有花键的花键接合部23r形成于固定螺杆部23c前面并形成于螺杆轴23的前端部处。 花键接合部23r的直径被设定成小于接合部23d的直径。此外,并非必须在接合部23d处 形成齿状突起。下文将描述用作凸出部的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设置在第二凸起部
523f前面的第一凸起部23e和设置在第一凸起部23e后面的第二凸起部23f通过冷轧以与 螺杆轴23成一体的方式形成于螺杆轴23上以便以凸出的方式凸起并且联接且彼此接触。 更具体地,以对螺杆轴23应用冷轧模的方式使螺杆轴23的外周部塑性变形,以便在螺杆轴 23由冷轧模旋转时,朝着要形成有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的部分在轴向上从螺 杆轴23的前侧和后侧聚集螺杆轴23的外周部使其凸起,从而将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 起部23f形成为联接的并在轴向上彼此接触。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的凸起高 度(直径)根据接合体83的后端面的直径来设定,该接合体83的位置确定为接触第一凸 起部23e的前端面。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的直径被设定成大于螺杆轴23的 接合部23d和第一轴部23h的直径。当对螺杆轴23应用冷轧模以便朝着要形成有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 的部分在轴向上从螺杆轴23的前侧和后侧聚集要凸起的螺杆轴23的外周部时,第一凹进 部23g形成于应用冷轧模的部分。第一凹进部23g的底面部分的直径Db被设定成等于或 大于形成于螺杆轴23的传动螺杆部23a的螺纹内径Dv,使得第一凹进部23g的直径未被设 定成螺杆轴23中的最小直径(第一凹进部23g不会是螺杆轴23中最弱的部分)。如图4所示,第二轴部23j形成于螺杆轴23的后端部。第二轴部23j的直径被 设定成与第一轴部23h的直径大致相同。第三凸起部(凸出部)23k和第四凸起部(凸出 部)23m形成于第二轴部23 j在螺杆轴23的轴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分。第三凸起部23k和第 四凸起部23m确定用于以轴向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螺杆轴23的支承件33的位置。第二凹进 部23n分别形成在第三凸起部23k前面和第四凸起部23m后面。与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 凸起部23f相似,第三凸起部23k和第四凸起部23m通过冷轧以与螺杆轴23成一体的方式 形成于螺杆轴23上以便以凸出的方式凸起并且联接并彼此接触。此外,第二凹进部23n以 与第一凹进部23g相似的方式形成。螺杆轴23的前部和后部被支撑于上导轨22以便仅可相对于上导轨22旋转。当 螺杆轴23旋转时,上导轨22与螺杆轴23 —起移动以便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下导轨21 滑动。下文将提供对螺杆轴23被支撑于上导轨22的构造以及驱动单元25的详细构造的 描述。如图4和图5所示,保持支架31借助于第一螺栓32被固定于上导轨22的前部。 上导轨22的上壁22a的后端部被插入并固定于接合孔33a中,该接合孔33a形成于由树脂 制成的支承件33处。 螺杆轴23的传动螺杆部23a螺纹连接于传动螺母件24中,该传动螺母件24借助 于第二螺栓28被固定于下导轨21的底面上。此外,接合件75借助于也用作为接合件75 的紧固螺母(螺母件)46固定于用作为紧固螺杆件的固定螺杆部23c上。
保持支架31形成为大致板形。第一螺栓32的第一腿部32a以螺纹连接的方式从 中穿过的第一螺栓孔35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保持支架31的后部,并且定位凸部36形成 于保持支架31的后端部。第一螺栓32的第一腿部32a以螺纹连接的方式从中穿过的第二 螺栓孔22e以及与定位凸部36接合的定位孔22f形成于上导轨22的上壁22a的前端部。 第一螺栓32的第一腿部32a在定位凸部36与定位孔22f接合的状态下以螺纹连接的方式 穿过保持支架31的第一螺栓孔35和上导轨22的第二螺栓孔22e。然后将螺母39螺纹连 接到第一螺栓32的第一腿部32a上以便环绕其进行配合。从而,确定了保持支架31相对于上导轨22的位置并且在所确定的位置将保持支架31固定于上导轨22上。用于可旋转 地支撑接合件75的保持件30由保持支架31和第一螺栓32构成。如图5所示,从第一螺栓32向下凸出的支撑部32b以与保持支架31成一体的方 式固定于保持支架31,从而用作为保持支架31的一部分。可替代地,支撑部32b可与保持 支架31—体形成。支撑部32b设置于支架31与下导轨21之间。直径稍微大于螺杆轴23 的直径的支承孔32c形成于支撑部32b处,以便螺杆轴23经由中间件8和接合件75以插 入的方式穿过支承孔32c。如图5和图6所示,中间件8包括相对于第一螺栓32的支撑部32b滑动的滑动中 间件80 ;以及弹性环构件84。被固定于螺杆轴23的接合件75由接合体83和紧固件46 (螺 母件)构成。用于构成接合件75的接合体83由金属制成,并且包括第二腿部83a,其在螺杆 轴23的推力方向上(在轴向上)延伸;中间部分83b,其形成在第二腿部83a后面并且具 有比第二腿部83b稍大的直径;第一凸缘部83c,其形成在中间部分83b后面以便以具有比 中间部分83b大的直径的凸缘形状定位在第一螺栓32的支撑部32b后面;以及轴孔83d, 其形成为延伸穿过第二腿部83a、中间部分83b和第一凸缘部83c并附接于螺杆轴23的接 合部23d。前中间件81 (稍后描述)设置于第二腿部83a的外周面与第一螺栓32的支承 孔32c之间。中间部分83b的外周面定位成相对于支承孔32c的内周面的后部具有微小的 间隔,并且相对于后中间件82(稍后描述)的内周面滑动。后中间件82设置于第一凸缘部 83c的前端面与支撑部32b的后端面之间。轴孔83d在接合体83位于轴孔83d的开口附近 的后表面处与用于构成螺杆轴23的凸出部的第一凸起部23e接触,从而确定轴孔83d的位 置。紧固螺母46设置于螺杆轴23的前部,使得第一螺栓32设置于紧固螺母46与后 中间件82之间。紧固螺母46包括第三腿部46a,其在螺杆23的轴向上延伸;第二凸缘部 46b,其形成在第三腿部46a的后面以便设置于支撑部32b的前面并且具有比第三腿部46a 的直径大的直径;凸出端部46d,其形成在第二凸缘部46b的后面以便沿向后方向延伸并且 具有比第二凸缘部46b的直径小的直径;以及内凹螺纹部分46c,其沿螺杆轴23的轴向方 向延伸穿过第三腿部46a、第二凸缘部46b和凸出端部46d,以便螺纹连接于螺杆轴23的固 定螺杆部23c上。凸出端部46d的外周面形成与定位在紧固螺母46后面的接合体83的第 二腿部83a的外周面相同的面。紧固螺母46的后端面接触接合体83的前端面。滑动中间件80由前中间件81和后中间件82构成。前中间件81是由树脂制成的 径向推力构件。前中间件81包括圆筒形部分(径向部分)81a,其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径向 滑动面;第三凸缘部(推力部)81b,其形成为从圆筒形部分81a径向向外延伸,在其后端面 形成有推力滑动面,并且具有比圆筒形部分81a的直径大的直径;以及孔部81d,其沿螺杆 轴23的轴向延伸穿过圆筒形部分81a和第三凸缘部81b。圆筒形部分81a的内周面与紧固 螺母46的凸出端部46d的外周面以及接合体83的第二腿部83a的外周面相接触。此外, 圆筒形部分46a的外周面与支承孔32c的内周面相接触。弹性环构件84设置于第三凸缘部81b的前端面与第二凸缘部46b的后端面之 间。弹性环构件84形成为具有大致圆形截面的大致环形,并且由诸如橡胶、硅等弹性构件 制成,从而在推力方向上具有弹性。第三凸缘部81b的外周部的前端部沿向前方向弯曲,从而形成用于支撑弹性环构件84的外周部的环形支撑部81c以便限制弹性环构件84在径向 向外方向上的移动。前中间件81在推力方向上借助于弹性环构件84的弹力被推向支撑部 32b,使得前中间件81的第三凸缘部81b的后端面(推力滑动面)移向支撑部32b的前端 面。相应地,支撑部32b在支撑部32b的后端面处推动后中间件(平垫圈)82,使得后中间 部分82移向接合体83的第一凸缘部83c。紧固螺母46借助于施加在螺杆轴23的固定螺杆部23c上的紧固力和弹性环构件 84的弹力在推力方向上将接合体83弹性推向螺杆轴23的第一凸起部23e的前端,从而固 定接合体83。弹性环构件84补偿可能在螺杆轴23和前中间件81处产生的尺寸误差和组
装误差。用于限制螺杆轴23绕螺杆轴23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接合体83的旋转的齿状突起 形成于螺杆轴23的接合部23d的外周面。然而,可不必形成齿状突起。保持支架31与上导轨22的前端相对应的部分沿大致竖直向上的方向弯曲以便形 成竖直弯曲部分31b,并且竖直弯曲部分31b的端部(上端)进一步沿向前的方向垂直地弯 曲以便形成沿向前的方向水平延伸的水平保持部31c。齿轮箱51借助于诸如螺栓等紧固件 被固定于水平保持部31c的下表面上。被固定于保持支架31的水平保持部31c的下表面上的齿轮箱51包括壳体52。如 图5所示,蜗轮(旋转输出构件)53被支撑于壳体52以便能够与螺杆轴23同轴地旋转。花 键孔53a形成于蜗轮53的旋转中心部分。形成于螺杆轴23的前端部的花键接合部23r与 蜗轮53的花键孔53a花键接合。形成有用于与蜗轮53接合的螺旋的蜗杆54被支撑于壳 体52以便能够绕垂直于螺杆轴23的轴线延伸的轴线(即,垂直于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的水平轴线)旋转。旋转轴线方向转换机构由蜗轮53和蜗杆54构成。如图2所示,旋转传递轴55设置于齿轮箱51之间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该齿 轮箱51分别设置于座椅装置10的左侧和右侧。如图2和图5所示,旋转传递轴55的一端 与被支撑于左齿轮箱51的蜗杆54相连接,而旋转传递轴55的另一端与被支撑于右齿轮箱 51的蜗杆54相连接。马达57的输出轴经由减速机构可旋转地连接于旋转传递轴55。驱 动单元25由马达57、减速机构、旋转传递轴55以及旋转轴线方向转换机构(蜗轮53,蜗杆 54)构成。用于轴向支撑螺杆轴23的后部的支承件33由树脂制成。支承件33包括接合孔 33a,上导轨22的后端部插入该接合孔33a中;支承部33b,形成于螺杆轴23的后端部的第 二轴部23 j插入该支承部33b中;以及凸部33c,其形成为从支承部33b的内壁向内凸出。 接合孔33a形成于支承件33的上部。接合孔33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上导轨22的 上壁22a的后端部插入其中使得支承件33与该后端部接合。此外,将形成于螺杆轴23的 后端部的第二轴部23j插入支承件33的支承部33b中以便可旋转地支撑于该支承部。如图4所示,凸部33c形成于支承部33b的内壁的整个内周面以便朝支承部33b 的轴线向内凸出。具有切口的凸部33b是以强行移除由树脂制成的模具的方式形成的。为 了形成具有切口的凸部33c,可在支承部33b的圆周方向上将凸部33c等分为若干部分。从支承部33b的内壁凸出的凸部33c的高度被设定成使得由凸部33c的顶点来限 定其外周面的圆形的直径被设定为小于第二轴部23j的直径。沿向后的方向推动螺杆轴23 使得支承件33的凸部33c卡合于第二轴部23j。然后,沿向后的方向进一步推动螺杆轴23直到凸部33c到达第二凹进部23n为止。当凸部33c与第四凸起部23m的后端面接触时, 将螺杆轴23的位置确定与此。直径被设定成大于由凸部33的顶点限定的圆形的直径的第 二轴部23j可对从螺杆轴23脱离支承件33进行限制。因此,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传动 螺母件24的螺杆轴23由分别设置于螺杆轴23的前部和后部的前中间件81和支承件33 以可稳定旋转的方式稳定地支撑。下文将描述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螺杆构造的操作。为了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座椅 装置10,手动操作设置于例如座椅装置10附近、且用于在向前或向后的方向上移动座椅的 开关,从而沿向前或向后的方向旋转马达57。因此,旋转传递轴55经由减速机构在一个方 向和另一方向上旋转,并且旋转传递轴55的旋转被传递至设置于齿轮箱51中的蜗杆54,旋 转传递轴5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齿轮箱51。当各蜗杆54旋转时,用作为旋转输出构件的蜗 轮53旋转,并且蜗轮53的旋转经由螺杆轴23的花键接合部23r被传递至螺杆轴23。在这 种结构中,马达57的旋转经由旋转传递轴55传递,因而借助于由蜗杆54和蜗轮53构成的 旋转轴线方向转换机构转换旋转轴线方向,从而以减速方式使左、右螺杆轴23同步旋转。当螺杆轴23旋转时,被固定于螺杆轴23的接合件75和中间件8与螺杆轴23 — 体地旋转。相应地,与螺杆轴23成一体的接合件75和中间件8相对于第一螺栓32的支撑 部32b可滑动地旋转。螺杆轴23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被固定于下导轨21的传动螺母件24。因此,螺 杆轴23在轴向上以旋转方式相对于传动螺母件24移位。为了沿向前的方向移动座椅,在 第一凸起部23e的前端面接触接合件75的后端面的状态下,第一凸起部(凹进部)23e和 第二凸起部(凹进部)23f推动以螺杆轴23固定的接合件75的接合体83。因而,推力被施 加于用于可旋转地保持接合件75的保持件30上,并且保持件30固定于其上的上导轨22 沿向前的方向移动,从而调节座椅装置10的位置。此外,为了沿向后的方向移动座椅,紧固 螺母46推动弹性环构件84和保持件30以便沿向后的方向移动上导轨22,从而调节座椅装 置10的位置,接合件75由紧固螺母46构成且紧固螺母46固定于螺杆轴23。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一凸起部(凸出部)23e和第二凸起部(凸出部)23f形成于 螺杆轴23。相应地,螺杆轴23的直径被设定为尽可能小以缩小尺寸,并且还要求螺杆轴23 承受在例如座椅沿向前的方向移动时经由保持件30和接合件75从上导轨22施加于螺杆 轴23的负荷。在加工具有大直径的材料以便形成具有小直径的螺杆轴的情况下,可能增加 材料的损耗量和加工时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小直径的材料。由保持件30支撑的接合件75被充分固定于螺杆轴23。换言之,可能要求螺杆轴 23的强度以将从螺杆轴23的端部插入的接合件75、支撑在预定位置处以便确定接合件75 的位置、并承受因紧固螺母46的螺纹连接所产生的紧固负荷。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与接 合件75接合的凸出部23e和23f是通过冷轧以与螺杆轴23成一体的方式在螺杆轴23处 形成为以凸出的方式凸起并且联接且彼此接触。更具体地,以对螺杆轴23应用冷轧模的方 式使螺杆轴23的外周部塑性变形,以便在螺杆轴23由冷轧模旋转时,朝着要形成有第一凸 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的部分在轴向上从螺杆轴23的前侧和后侧聚集螺杆轴23的外 周部使其凸起,从而将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形成为联接的并在轴向上彼此接 触。如此,使螺杆轴23凸起以便形成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因此,形成了
9具有比材料直径大的直径的负荷接收部。相应地,形成了负荷接收面,其在轴孔83d的开口 附近与接合体83的后表面接触,接合体83构成从螺杆轴23的端部插入的接合件75。此 外,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联接成彼此接触。因此,螺杆轴23可在轴向上具有 足够的强度以承受螺杆轴23的剪切应力。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是通过冷轧形成的。因此,螺杆轴23不会变形 并且螺杆轴23的强度不会由于加热而降低。相应地,即使当材料的直径小时,接合件75也 被充分地固定于螺杆轴23上。此外,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联接成彼此接触。 因此,即使当负荷施加于螺杆轴23上时,螺杆轴23也在轴向上具有对螺杆轴23的剪切应 力的足够强度。相应地,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不会被损坏。分别形成于第一凸起部23e的前面和第二凸起部23f的后面的第一凹进部23g的 底面部分的直径Db被设定成等于或大于传动螺杆部23a的直径Dv。因此,第一凹进部23g 不会是螺杆轴23中最弱的部分。当凸部33c的前端面与形成于螺杆轴23处的第四凸起部23m的后端面接触时,用 于轴向支撑形成于螺杆轴23的后端部处的第二轴部23j的支承件33确定了螺杆轴23的 位置。此外,支承件33的凸部33c与第二凹进部23n和第四凸起部23m接合,第二凹进部 23n的直径小于形成于螺杆轴23的后端部处的第二轴部23 j的直径。因此,支承件33在正 常操作状态下不会从螺杆轴23脱离。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一凸起部(凸出部)23e和第二凸起部(凸出 部)23f以及第三凸起部(凸出部)23k和第四凸起部(凸出部)23m分别在螺杆轴23的前 部和后部处以与螺杆轴23成一体的方式形成于螺杆轴23的外周面上以便联接并彼此接 触。因而,用于确定螺杆轴23的位置的凸出部23e、23f、23k和23m形成为简单的构造。因 此,可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凸出部23e、23f、23k和23m通过冷(常温)轧形成。因此,螺 杆轴23不会变形并且螺杆轴23的强度不会由于加热而降低。相应地,螺杆轴23可充分承 受施加于螺杆轴23上的相对于轴向的力,该螺杆轴23在轴向上的位置借助于凸出部23e、 23f、23k 和 23m 确定。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10,螺杆轴23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被固定于下导 轨21上的传动螺母件24。被固定于螺杆轴23的接合件75与形成为从螺杆轴23凸起的 第一凸起部(凸出部)23e和第二凸起部(凸出部)23f相接触,并被支撑于被固定在上导 轨22上的保持件30与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之间的位置处。负荷可从被固定 于用于支撑车辆座椅的上导轨22上的保持件30施加到接合件75上。负荷经由保持件30 和接合件75传递至螺杆轴23的凸出部23e和23f。然而,第一凸起部(凸出部)23e和第 二凸起部(凸出部)23f形成为一体地联接。因此,第一凸起部(凸出部)23e和第二凸起 部(凸出部)23f相对于在螺杆轴23的轴向上的剪切应力具有大的截面模量。相应地,可 以在不增加额外的构件的情况下将用于接收大负荷的负荷接收部设置成简单的构造。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冷轧形成第三凸起部23k和第四凸起部23m以及第 二凹进部23n(设置于螺杆轴23的后端部处的凸出部和凹进部);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 起部23f以及第一凹进部23g(设置于螺杆轴23的前端部处的凸出部和凹进部);传动螺 杆部23a,其形成于凸出部的一侧、设置于螺杆轴23的前端部、并且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 传动螺母件24;以及固定螺杆部23c,其形成于凸出部的另一侧并且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用于推动接合件75接触凸出部的紧固螺母46。相应地,螺杆轴23的多个主要部分可在 一系列过程中形成,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三凸起部23k和第四凸起部 23m、第二凹进部23η、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第一凹进部23g、传动螺杆部23a 以及固定螺杆部23c均通过冷轧形成。然而,轧制可以不在低温下操作。可替代地,可进行 温轧或热轧,只要将温度设定成即使当材料受热时也不会导致材料的强度下降和材料变形 即可。再者,根据该实施方式,分别形成于第一凸起部23e和第二凸起部23f的两侧的第 一凹进部23g的直径Db被设定成等于或大于形成于螺杆轴23的传动螺杆部23a的螺纹内 径Dv。因此,被施加有大应力(对应于已知的键槽部)的部分的直径未被设定为小于传动 螺杆部23a的螺纹内径Dv。因此,可获得螺杆轴23的足够强度,同时可减轻螺杆轴23的重量。根据该实施方式,螺杆轴23是由上导轨22来固定的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被 固定于下导轨21的传动螺母件24。相应地,当马达57操作以旋转螺杆轴23时,螺杆轴23 相对于传动螺母件2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从而借助于被固定于上导轨22上的保持件30 移动座椅。可替代地,可采用以下构造。构造成借助于马达旋转的螺母件被固定于上导轨。 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被固定至地板的下导轨的螺杆轴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该螺母 件。该螺母件响应马达的旋转而与上导轨和座椅成一体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为了限制 螺母件、上导轨以及座椅的移动,用作凸出部的第一和第二凸起部以及第三和第四凸起部 以与螺杆轴成一体的方式通过冷轧而分别形成于螺杆轴的轴部的前部和后部处,以便以凸 出的方式凸起并且联接且彼此接触,该螺杆轴固定于下导轨。螺母件与上导轨和座椅一起 的移动在止挡部处受到止挡,在该止挡部处,螺母件的接触部与凸起部的端部彼此接触。相 应地,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似的效果。根据该实施方式,弹性环构件84和用于保持弹性环构件84的前中间件81设置于 支撑部32b的前面,并且后中间部分82设置于支撑部32b的后面。可替代地,后中间部分 82可设置于支撑部32b的前面,而弹性环构件84和用于保持弹性环构件84的前中间件81 设置于支撑部32b的后面。此外,弹性环构件84和用于保持弹性环构件84的前中间件81 可以不仅设置于支撑部32b的前面,而且设置于支撑部32b的后面,并且可以不设置后中间 部分82。
权利要求
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螺杆构造,包括螺杆件(23),所述螺杆件(23)以可轴向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下导轨(21)和上导轨(22)中的一个,所述下导轨(21)适于安装在所述车辆的地板上,所述上导轨(22)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于所述下导轨(21)并且适于支撑所述车辆用座椅,所述螺杆件(23)在所述上导轨(22)的滑动方向上延伸,包括由两个凸起部(23e,23f,23k,23m)构成的凸出部,所述两个凸起部(23e,23f,23k,23m)通过冷轧形成为沿所述螺杆件(23)的轴向从两侧在所述螺杆件(23)的外周面处凸起以便联接并且彼此接触,并且,所述螺杆件(23)借助于所述凸出部在所述螺杆件(23)的轴向上定位;以及传动螺母件(24),所述传动螺母件(24)固定于所述下导轨(21)和所述上导轨(22)中的另一个,使得所述螺杆件(23)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所述传动螺母件(2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螺杆构造,其中所述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所述螺杆构造安装在所述车辆用座椅装置(10)上,所述 车辆用座椅装置(10)包括固定于所述上导轨(22)的保持件(30)以及由所述保持件(30) 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的接合件(75),所述传动螺母件(24)固定于所述下导轨(21),并且其中,所述接合件(75)在这样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螺杆件(23)所述螺杆件(23)在轴向上 定位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接合件(75)的端面相接触的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螺杆构造,其中所述螺杆件(23)包括传动螺杆部(23a),所述传动螺杆部(23a)通过冷轧形成于所 述两个凸起部(23e,23f)的一侧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所述传动螺母件(24);以及固定 螺杆部(23c),所述固定螺杆部(23c)通过冷轧形成于所述两个凸起部(23e,23f)的另一侧 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螺母件(46),所述螺母件(46)用于推动所述接合件(75)接触所 述凸出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螺杆构造,其中形成于所述两个凸起部(23e,23f)的两侧以便通过冷轧使所述两个凸起部(23e,23f) 凸起的凹进部(23g)的直径(Db)被设定成等于或大于通过冷轧形成于所述螺杆件(23)的 所述传动螺杆部(23a)的螺纹内径(Dv)。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螺杆构造,包括螺杆件(23),其被轴向可旋转地支撑于下导轨(21)和上导轨中的一个,下导轨适合安装在车辆的地板上,上导轨被可滑动地支撑于下导轨(21)并适合支撑车辆用座椅,该螺杆件在上导轨(22)的滑动方向上延伸,包括由两个凸起部(23e,23f,23k,23m)构成的凸出部,该凸起部通过冷轧形成为在螺杆件的轴向上从两侧在螺杆件(23)的外周面凸起以便联接并彼此接触,并且,该螺杆件借助于凸出部在螺杆件(23)的轴向上定位;以及传动螺母件(24),其被固定于下导轨(21)和上导轨(22)中的另一个上使得螺杆件(23)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穿过该传动螺母件。
文档编号B60N2/07GK101885304SQ20101013999
公开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5日
发明者古贺义孝, 清水寿得, 铃村宏和, 馆胁贤司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