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1006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发动机和燃料系统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
背景技术
在设想搭载使用燃料的发动机的车辆(汽车)的碰撞的情况下,希望采用保护燃料系统的结构,以便能够将燃料系统的损伤抑制在最小限度。例如在后行驶的车辆与卡车等大型车辆追尾的情况下,在后行驶的车辆的车体前部变形,所以,配置于缸盖附近的燃料系统存在因碰撞物(前方的车辆)而破损的可能性。或在设想偏置(lap)碰撞的情况下, 由于发动机室因从车辆前方进入的碰撞物而变形,所以,可认为配置于缸盖附近的燃料系统将发生破损。作为保护燃料系统的方式,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提出了通过在燃料喷射阀的附近设置突起等保护部件,从碰撞物开始保护燃料分配管的方案。或者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还提出了为了在碰撞时抑制缓冲罐的移动,而在缓冲罐的附近配置移动抑制部件的方案。专利文献1 日本国专利第400184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国特开2010-138866号公报碰撞时,如果发动机室因从车辆前方输入的负荷(碰撞物导致的负荷)而变形时, 碰撞物朝着发动机主体进入。另一方面,由缸体或缸盖等构成的发动机主体实际上是刚体, 通过发动机支架(mount)而被保持在车体的既定位置,因而碰撞物朝向发动机主体移动时,安装在缸盖的车辆前侧的燃料分配管等燃料系统被夹在发动机主体和碰撞物之间而变形,可认为燃料系统将发生破损。可以设想碰撞时输入的负荷相当大,所以,即使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保护部件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移动抑制部件安装于发动机主体,保护部件或移动抑制部件仍无法承受碰撞时输入的大的负荷而发生变形,燃料系统将有可能破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燃料系统在碰撞时发生破损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包括发动机主体,容纳于车体的前部的发动机室、且通过发动机支架支撑于所述车体;燃料系统,向所述发动机主体供给燃料;以及碰撞应对支架,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主体、且比所述发动机支架更位于所述车体的前方,而且, 至少一部分比所述燃料系统更向所述车体的前方突出。所述碰撞应对支架的一例包括前臂部,比所述燃料系统更位于所述车体的前方、 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固定部,与所述前壁部相连并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主体或所述发动机支架。而且,所述碰撞应对支架形成从所述前壁部朝向该碰撞应对支架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其上下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小的形状,且也可使所述前壁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而且,所述碰撞应对支架可以包括能安装用于支撑设于所述发动机室内部的线束的保持部件的安装部,也可包括能安装附设于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部件的孔缘部。因碰撞时进入所述发动机室的碰撞物引起的负荷经由所述碰撞应对支架传递至所述发动机支架附近,使所述发动机支架变形或破坏,因而,上述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也可以使所述发动机主体能够向后方移动。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还可进一步包括监视器装置,用于监视所述车体的前方; 以及控制单元,当所述监视器装置检测到所述车体到位于所述车体的前方的物体的距离小于等于规定值时,能控制所述碰撞应对支架的高度位置。而且,具有本发明涉及的碰撞应对结构的车辆还可以包括能调整车高的前悬架; 检测前方车辆的监视器装置;以及控制单元,在与所述前方车辆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规定值并预测到追尾的状态下,在使车体的前部升高的方向驱动所述前悬架,以使所述碰撞应对支架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第大于等于前方车辆的后保险杠的距离路面的高度。根据包括本发明的碰撞应对支架的碰撞应对结构,当车辆的碰撞时,由从车体前方进入发动机室的碰撞物而引起的负荷经由碰撞应对支架输入到发动机支架附近,使发动机支架变形或破坏,从而能够使发动机主体向后方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因从前方进入发动机室内的碰撞物而挤压燃料系统等的破损。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碰撞应对结构的车辆前部的平面图。图2是搭载于图1所示的车辆的发动机的局部的侧视图。图3是从前方观察图1所示的车辆的发动机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以局部截面示出图1所示的车辆的发动机支架的平面图。图5是设于图1所示的车辆的碰撞应对支架的侧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碰撞应对支架的立体图。图7是具有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碰撞应对结构的车辆和前方车辆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第一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图1是示出具有碰撞应对结构的车辆(汽车)的车体10的前部的平面图。图1 中的箭头A示出车辆前方、箭头B示出车辆后方、箭头C示出车体的宽度方向。车体10的前部包括作为车体骨架部件的一例的左右一对侧梁11和12、前横梁 13、盖顶部件14、散热器支撑部15、包括挡泥板部的支柱室(strut house)部件16等。在车体10的内侧形成发动机室20。发动机室20容纳有发动机30和变速器31。如图2等所示,发动机30包括具有缸体35及缸盖36的发动机主体37、配置于发动机主体37的车辆前侧的进气歧管38、配置于发动机主体37的车辆后侧的排气歧管39以及燃料系统40等。进气歧管38形成进气系统的一部分。排气歧管39形成排气系统的一部分。
燃料系统40包括向发动机主体37的各气缸内喷射燃料的喷射器41和燃料分配管42,在发动机主体37的车辆前侧,配置于缸盖36和进气歧管38之间。而且,在发动机室 20内部还配置有使发动机30运转所需的配件类(例如图2所示的交流发电机和滑轮等的发动机部件45、46、47)及线束(电线束)48等。如图1所示,发动机主体37配置于以车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为界偏向一侧的位置。因此,应保护的燃料系统40配置于偏向车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位置。与此相对,变速器31配置于偏向车体1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变速器31和发动机主体37
互相结合。发动机主体37由发动机支架50支撑在位于车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车体骨架部件(例如侧梁1 上。变速器31由变速器支架51支撑在位于车体1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车体骨架部件(例如侧梁11)上。如图2和图3所示,在缸体35的侧面形成有用于安装发动机支架50的支架安装部55。支架安装部55可以与发动机主体37 —体,也可以不与发动机主体37形成为一体,而通过螺栓等安装于发动机主体37。图4示出发动机支架50的一例。发动机支架50包括在圆柱形的空腔60的内侧收容橡胶等弹性体61的绝缘体62、固定于空腔60的基底部件63和64、沿轴线方向贯通绝缘体62的轴部件65以及用于固定轴部件65的两端的支撑部件66等。基底部件63、64通过螺栓67 (如图2所示)被固定于车体10。支撑部件66通过螺栓68被固定于发动机主体 37的支架安装部55。绝缘体62具有抑制发动机30的运转中产生的振动等被传递至车体 10的功能。如图1及图3所示,在发动机室20内部的车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即发动机支架50 一侧设置碰撞应对支架7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该碰撞应对支架70安装于发动机主体37。图5和图6分别是碰撞应对支架70的侧视图和立体图。碰撞应对支架70是由例如铝合金构成的压铸成形品,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壁部71、具有孔缘部72、73、74的后壁部(固定部)75、具有安装部80、81的上壁部82以及具有孔缘部85、86的下壁部87等。 具有固定部的功能的后壁部75与前壁部71相连。碰撞应对支架70的后壁部75通过插入孔缘部72、73的孔72a、73a的螺栓90、 91 (如图3所示)被固定于发动机主体37的缸体35。而且,也可以用螺栓90或91将碰撞应对支架70固定于支架安装部55。通过螺栓92 (如图2所示)将附设于发动机主体37的发动机部件47安装于后壁部75的下端附近的孔缘部74。由夹子等保持部件96、97(图2所示)将设置在发动机室 20内部的线束48支撑于上壁部82的安装部80、81。通过螺栓98、99将发动机部件45、46 安装在形成于下壁部87的孔缘部85、86上。在碰撞应对支架70安装于发动机主体37的状态下,作为碰撞应对支架70的一部分的前壁部71在燃料系统40的车辆前方突出。换言之,在碰撞应对支架70的前壁部71 的后侧配置燃料系统40。而且,碰撞应对支架70的后壁部75在发动机支架50的附近被固定于发动机主体37的缸体35上。如上所述,在发动机支架50的前方配置碰撞应对支架70,且在碰撞应对支架70的前壁部71和缸盖36之间配置有燃料系统40。从车体10的上方观察,在设想有挤压车体 10的宽度方向一侧(发动机30侧)的偏置碰撞的情况下,进入发动机室20内部的碰撞物碰撞到碰撞应对支架70的前壁部71,因此,该碰撞负荷经由碰撞应对支架70传递至发动机支架50附近。如图5所示,从车辆的侧面方向观察,碰撞应对支架70的前壁部71最宽,前后方向的中间部70a变细的形状。即该碰撞应对支架70从前壁部71朝向前后方向中间部70a 形成上下方向的宽度W逐渐变小的形状,且从中间部70a朝向后壁部75形成上下方向的宽度W逐渐增加的形状。前壁部71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大于后壁部75的上下方向的宽度。而且,为了提高对在碰撞时输入的前后方向的负荷的刚性,在碰撞应对支架70的侧面形成肋状的加强部70b。形成上述形状的碰撞应对支架70能够将输入至面积大的前壁部71的碰撞负荷经由中间部70a和后壁部75而有效地传递至支架安装部55附近,使碰撞负荷集中于发动机支架50附近。这里,设想具有碰撞应对支架70的车辆与例如卡车等大型车辆追尾的情况。当车体10的前面因追尾而变形时,追尾对象的前方车辆的后保险杠等碰撞物进入发动机室20 内部,因此,碰撞负荷被输入到碰撞应对支架70的前壁部71。输入至碰撞应对支架70的碰撞负荷经由后壁部75而传递至发动机支架50附近,因此,与发动机主体37相比,刚性小的发动机支架50被破坏。当发动机支架50被破坏时,发动机主体37能够向车辆后方移动。因此,安装于发动机主体37的燃料系统40也向车辆后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燃料系统40因进入发动机室20内部的碰撞物而被破坏的情况,避免燃料泄漏的发生。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碰撞应对结构中,设置在燃料系统40附近的线束48由设在碰撞应对支架70的安装部80、81的保持部件96、97支撑。因此,在碰撞时,容许线束48与碰撞应对支架70 —起向车辆后方移动,从而能够抑制线束48过度拉伸而撕裂等破损。而且,利用作为碰撞应对支架70的一部分的孔缘部74、85、86,能够组装交流发电机和滑轮等发动机部件45、46、47,因此,能够减少在发动机室20内部设置的配件类的支架类的数量。图7示出具有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碰撞应对结构的车辆100。该车辆100 包括碰撞应对支架70、监视前方的监视器装置101、能够改变车高的前悬架102和后悬架 103以及抑制上述悬架102和103高度的控制器(控制单元)104等。碰撞应对支架7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图1 图6)相同。该车辆100通过监视器装置101监视前方车辆110的保险杠附近和障碍物等位于车辆100前方的物体,当检测出到前方车辆110(位于前方的物体)的距离小于等于规定值时,即在预想到追尾的状态下,通过从控制器104输出的信号向伸展侧(图7的箭头F所示)驱动前悬架102,使高度Hl大于高度H2,其中,高度Hl为碰撞应对支架70的前壁部71 的至少一部分距离路面G的高度,高度H2为前方车辆110的后保险杠111距离路面G的高度(例如50cm)。S卩、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100通常行驶时,在碰撞应对支架70的距离地面的高度小于前方车辆110的后保险杠111的高度的情况下,在即将追尾之前加大车辆100的前部的高度,由此,在万一即将碰撞之前,使碰撞应对支架70的高度与前方车辆110的后保险杠 111的高度一致。
这样,能够使碰撞负荷集中于发动机支架50附近,从而破坏发动机支架50,并且, 使发动机主体37退避至车辆后方。因此,能抑制因车辆100的前部钻入大型车辆的后保险杠111的下侧而引起的燃料系统40的破损。而且,作为使前悬架102的车高变化的机构, 例如除流体式的可调支柱以外,还可以采用电动执行器或爆炸式执行器。毋庸置疑,在实施本发明时,能够以车体和发动机为主,对发动机支架和碰撞应对支架等发明的构成要素的具体形状和配置进行变更而实施。附图标记
10车体20发动机室
30发动机37发动机主体
40燃料系统50发动机支架
70碰撞应对支架71前壁部
75后壁部(固定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主体,容纳于车体的前部的发动机室、且通过发动机支架支撑于所述车体;燃料系统,向所述发动机主体供给燃料;以及碰撞应对支架,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主体、且比所述发动机支架更位于所述车体的前方, 而且,至少一部分比所述燃料系统更向所述车体的前方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应对支架包括前壁部,比所述燃料系统更位于所述车体的前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固定部,与所述前壁部相连、并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主体或所述发动机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应对支架形成上下方向的宽度从所述前壁部朝向该碰撞应对支架的前后方向中间部逐渐变小的形状,且所述前壁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应对支架包括能够安装保持部件的安装部,所述保持部件用于支撑设于所述发动机室内部的线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应对支架具有能够安装附设于所述发动机主体的发动机部件的孔缘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应对支架包括能够安装附设于所述发动机主体的发动机部件的孔缘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其特征在于,因碰撞时进入所述发动机室的碰撞物而引起的负荷经由所述碰撞应对支架传递至所述发动机支架附近,使所述发动机支架变形或破损,由此,所述发动机主体能够向后方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还包括监视器装置,用于监视所述车体的前方;以及控制单元,当所述监视器装置检测出所述车体到位于所述车体的前方的物体的距离小于等于规定值时,所述控制单元能控制所述碰撞应对支架的高度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碰撞应对结构,在碰撞时能够抑制燃料系统的破损。在形成于车体的前部的发动机室中容纳发动机(30)。发动机(30)包括具有缸体(35)和缸盖(36)的发动机主体(37)以及燃料系统(40)。发动机主体(37)通过发动机支架(50)支撑于车体。碰撞应对支架(70)安装于发动机主体(37)。碰撞应对支架(70)位于发动机支架(50)的前方。碰撞应对支架(70)的前壁部(71)比燃料系统(40)更位于车辆前方。在碰撞时,当碰撞物从发动机室的前方进入时,碰撞负荷经由碰撞应对支架(70)传递至发动机支架(50)附近,发动机支架(50)被破坏,发动机主体(37)由此能向后方移动。
文档编号B60K5/00GK102555953SQ201110391289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0日
发明者久保明仁, 户原健太, 胡谷哲夫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