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视觉舒适性的智能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427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驾驶员视觉舒适性的智能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调节驾驶员视觉舒适性的智能控制装置,属于车辆驾驶舒适性智能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汽车前挡风玻璃大多采用白透明玻璃制成,缺乏有效防强光照射的功能。这导致了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易受迎面照射的强光干扰,产生视觉疲劳或视觉差错而易导致行车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汽车迎面受照射的光强度自动调节汽车前挡风玻璃内表面的电致变色玻璃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改善驾驶员视觉舒适性的效果。提供一种自动调节驾驶员视觉舒适性的智能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自动调节驾驶员视觉舒适性的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电致变色玻璃以及光传感器、选通开关、减法器和运算放大器,其中选通开关的输入端接车载电源的输出端,选通开关的输出端分别接光传感器和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光传感器的输出端接减法器的输入端,减法器的输出端接电致变色玻璃的输入端,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接电致变色玻璃的另一输入端。本实用新型将光强度转化为电流大小控制电致变色玻璃的透明度,结构简单,采用光传感器和变色玻璃成本低,实用性广。

图1 本实用新型结构图;图2 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附于汽车前挡风玻璃内表面的电致变色玻璃、光传感器、 减法器、运算放大器。使用一个和汽车前挡风玻璃相同大小的电致变色玻璃,将其安装或粘附于汽车前挡风玻璃的内表面。电致变色玻璃作为该智能控制装置的一部分,是通过控制玻璃夹层中电致变色材料的电流大小来控制玻璃变色和颜色深浅度,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玻璃的透光率和照射阳光的强度,使车内保持光线柔和,舒适宜人。极大地提高了驾驶人员的视觉舒适度。光传感器选用可见光照度传感器P0118,它置于驾驶员正前方的汽车前挡风玻璃内,用于检测对驾驶员迎面照射的光线强度。该传感器的特点是它随受照射光线的强度线性变化,当光线增强时,传感器的输出电流变大。当光线减弱时,输出电流自动变小。
3用该传感器来检测光照强度,可以实时反映受照射光线的强弱。减法器主要作用在于用额定电流减去可见光照度传感器支路上的电流值,得到一个相对变化值。用这个相对变化值来实现对电致变色玻璃的相反控制。原来的电致变色玻璃的原理是电流值大的时候变得更透明。因此在光照度传感器检测到光照强度大的时候,需要传给电致变色玻璃的电流值要变小,通过减法器,正好可以得到相对变小的电流值。这样才能实现对电致变色玻璃的有效控制,改善驾驶员的视觉舒适度。该装置的实现过程是K2开关控制该装置的电源来实现的。设定图2中电阻R1+ R11,以及变阻器Rtl的电阻值的大小,可满足调色的要求。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电致变色玻璃的调光原理是在自然状态下(断电不加电场),它内部液晶的排列是无规则的,液晶的折射率比外面聚合物的折射率低,入射光在聚合物上发生散射,呈乳白色,即不透明。当加上电场(通电)以后,有弥散分布液晶的聚合物内液滴重新排列,液晶从无序扫排列变为定向有序排列,使液晶的折射率与聚合物的折射率相等,入射光完全可以通过,形成透明状态。正常状态下,选通开关连通运算放大器,电致变色玻璃处于通电状态,电致变色玻璃透明,不需进行调光处理。当迎面光线很强时,选通开关连通光电传感器,减法器接入电路,装置根据光照强度的变化,调节电流值变化,从而调节电致变色玻璃颜色的深浅,进而提高了驾驶人员的视觉舒适度性。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调节驾驶员视觉舒适性的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电致变色玻璃以及光传感器、选通开关、减法器和运算放大器,其中选通开关的输入端接车载电源的输出端,选通开关的输出端分别接光传感器和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光传感器的输出端接减法器的输入端,减法器的输出端接电致变色玻璃的输入端,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接电致变色玻璃的另一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调节驾驶员视觉舒适性的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致变色玻璃设置于汽车前挡风玻璃的内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调节驾驶员视觉舒适性的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电致变色玻璃的规格与汽车前挡风玻璃的尺寸相当。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自动调节驾驶员视觉舒适性的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感器采用可见光照度传感器P011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自动调节驾驶员视觉舒适性的智能控制装置,包括电致变色玻璃以及光传感器、选通开关、减法器和运算放大器,其中选通开关的输入端接车载电源的输出端,选通开关的输出端分别接接光传感器和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光传感器的输出端接减法器的输入端,减法器的输出端接电致变色玻璃的输入端,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接电致变色玻璃的输入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实用性广。
文档编号B60R16/037GK201980166SQ201120088268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0日
发明者张凯, 郑志红, 高福信 申请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